1997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南海情系大三峡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长江三峡工程
新华社记者熊金超施勇峰
正在雄伟壮丽的西陵峡谷崛起的长江三峡工程,有如一座历史的丰碑,凝聚着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半个世纪的心血。
忧国忧民绘制宏伟蓝图
传说中大禹治水的长江,虽然哺育了沿江两岸的代代子孙,但也给中下游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自汉代到清末的2100年间,长江洪水平均不到十年泛滥一次。1860年和1870年,长江洪水接连两次给富庶的江南带来了灭顶之灾;仅本世纪30年代的两次大洪水,就吞噬了近30万人的生命;1954年,尽管党领导人民与长江洪水进行了艰苦的搏斗,但这年还是有3万人被无情的洪水夺去了生命,京广铁路也因洪水而瘫痪百日……
长江洪水,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牵动着中南海几代人的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神州大地百废待兴。出生在长江南岸湘江边的毛泽东,治理洪水之心尤为迫切。在1953年12月第一次考察长江时,毛泽东把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林一山请进自己的船舱,详细地询问了长江流域的治理规划,探讨了治水大计。
“……怎样才能解决长江洪水?怎样才能除害兴利?”“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既然修那么多支流水库还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那为什么不在三峡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一个彻底征服长江的宏伟蓝图在这位伟人胸中诞生了。他曾诙谐地对林一山说:“你看,你能不能找个人替代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修三峡大坝?!”
长江洪水时涨时落,但中南海对大三峡的热情却日益高涨。
1958年春节刚过,周恩来总理从朝鲜访问一回来,就和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带领100多名中外专家,星夜兼程,实地考察了长江。
“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面对蜿蜒在江汉平原的荆江河段——这条险象环生的“地上悬河”,周总理伫立在湖北沙市一座五层高的楼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湿冷的风雪中,他忧心忡忡地说:“站在这里,真是让人战战兢兢……”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防洪与开发,牵动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思绪。1980年7月,在考察长江的行程中,邓小平多次关切地询问:“有人说三峡水库修建后,通过水库下泄的水变冷了,下游的水稻和棉花不长了,鱼也不长了,究竟有没有这回事?”陪同考察的同志回答,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实际观察,不会发生这回事。长江两岸人民的得失利弊,始终是邓小平同志考虑三峡决策问题的首要出发点。他认为只要技术经济问题能解决,三峡就应该上。
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泽民同志对三峡工程的建设,一直给予深切的关注。1989年7月21日,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第二十六天,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三峡,先是参观葛洲坝工程,接着又考察三峡大坝坝址,察看荆江大堤。在从沙市顺江而下的船上,他详细听取了关于三峡工程的专题汇报;到了武汉,又参观了三峡水库泥沙模型试验。四天时间,江泽民总书记边看边听边问,从三峡工程的效益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了解得非常具体。这次实地考察,进一步坚定了总书记的决心:三峡工程要争取早日上马,把几代人的伟大理想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变为现实。
在此前后,李鹏总理和党中央、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也多次来三峡考察。李鹏总理的足迹,先后4次印在三峡坝址中堡岛,印在了三峡库区移民的家中。
大江截流正当时,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刘少奇、陈云、陈毅、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从中南海走来,在长江三峡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足迹和动人的故事。
素有“常胜将军”美誉的王震,晚年还主动请战:“从战争到平乱,再到农垦,我这一生很少打过败仗,如果建三峡,我愿再次为人民出征。”
曾长期担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率领江汉平原1000多万人民与长江洪水奋战了十多个春秋的王任重,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一定要把骨灰埋在三峡工程的坝址。”
长江滚滚东流,不舍昼夜。共产党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永远映在了群山峡谷之间。
实事求是决策千秋伟业
地球上防洪效益最大的“高峡平湖”,即将在西陵峡谷托起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水电城。但是,要使这一“全球超级工程”真正做到“前无愧于古人,后无愧于来者”,确实难乎其难。
从70年前孙中山先生的梦想,到新中国建立后40年规划设计研究,在这过程中发生过的长期争论和论证以及从丹江口工程到葛洲坝工程的长期实践和准备,备受中南海关注的三峡工程虽然历经曲折,却因此而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六七十年代,实施三峡工程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尚未全部解决。毛泽东、周恩来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成功地建造了三峡工程的“试验大坝”——湖北陆水水库之后,又果敢决策,拟定了先行修筑“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电枢纽工程的计划,为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
1970年底,这幕三峡工程的“预演”正式上演。之后,坝基地质层里发现了泥化夹层,再加上施工中出现了严重的质量事故……
“工程必须停下来!火速召开汇报会!”令人揪心的消息传来,周恩来总理心急如焚。一连三次,他强忍病痛的折磨,亲自在中南海西花厅主持会议,用长达30多个小时的时间,听取了李先念、余秋里、粟裕、钱正英、张体学、林一山等关于葛洲坝方方面面的情况汇报。
“葛洲坝是万里长江第一坝,这里出现的问题不处理好,在三峡同样会出现。”在限期修改设计,进行施工准备的命令下达后,病卧床榻的周恩来仍然反复念叨着一句话:“一定要把葛洲坝建设好,这样才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
在曲折中建成的葛洲坝工程,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促使三峡问题的决策走上了一条更加民主、更加科学、更加实事求是的轨道。
历史的航船将三峡工程带进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1980年7月,长江上游的“火炉城”重庆。邓小平从朝天门码头登上了长江“东方红32号”轮。一路上,从防洪到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从航运到三峡库区移民的安置困难,从三峡工程的发电效益到三峡工程的社会影响,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无不关心备至。4年以后,经过国务院16个部委和鄂湘川3省以及58个科研施工单位、11所大专院校的专家、领导审查通过,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蓄水位为150米的三峡方案。葛洲坝集团公司迅速组织一支900人施工队伍,欢天喜地、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三峡工地;三峡特区筹备组也宣告成立;三峡工程的各项准备工作相继紧锣密鼓地展开。
就在这时,一份《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的调查报告,送进了中南海。经过38天的考察,10名政协委员提出了不同意见。
这时,中共重庆市委也对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米的低坝方案提出异议,认为其回水末端仅止于涪陵、忠县间180公里的河段内,重庆以下较长一段川江航道得不到改善,万吨级船舶仍然不能直接抵达重庆。
三峡工程究竟上不上?早上还是迟上?怎么上?
1986年3月,邓小平在接见一位来访的客人时也表示:“对兴建三峡工程这样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中国政府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
这年6月,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宣布,成立三峡工程论证委员会,对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进行重新论证。
这次,国务院从全国65个单位、部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抽调412名专家时,不仅着重吸收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参与,而且还将方方面面的不同意见印成7大本资料,人手一册,分发给全体专家讨论、参考。
在这次更大规模的论证过程中,胡耀邦、李先念、万里、邓颖超、姚依林、宋平、薄一波等先后视察了葛洲坝和三峡工程坝址……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筹帷幄,对三峡工程的最后决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1992年2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决定将这个议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2/3以上的多数票通过了蓄水位为175米的新方案。
江泽民同志在回忆这项工程的决策过程时说:“这个大工程,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各方面专家反复研究论证,我们多次听取不同意见,最后才拿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
“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可以说,这项凝聚了党和人民心血的新方案,是一个更加有利于千秋大计的英明决策。
改革开放铸就世纪丰碑
“改革开放富桔乡,科技致富感谢党!”三峡库区桔农郭启芳捎给党中央、国务院的字条,代表了库区移民的心声。1992年11月15日,李鹏总理专程到湖北省秭归县水田坝乡李家坡村考察“开发性移民”试点情况。这几年深深体味到改革甜头的桔农郭启芳听到消息后,从自家桔园里精心挑选了14个金灿灿的大脐橙,并手写了情真意切的这句话,从几十公里远的郭家坡村赶到县委机关,请工作人员转送给李鹏总理。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移民。”早在三峡工程开工之前,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就对三峡库区的移民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1994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结束不久,江泽民就来到川、鄂两省的水库移民区进行考察。一路上,他多次强调:“这样大量的移民我们过去没有经历过,在组织上一定要把工作做得非常细。”“移民工作必须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分省负责,县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好。”“库区的经济开发,要有一个长远的科学规划,分步前进。”李鹏、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深入到三峡库区移民家中,问寒问暖,并亲自牵线搭桥,对这项改革的实施作了周密部署。
改革,意味着风险;改革,也孕育着生机。
“边移民、边开发、边致富”,开发性移民改革,一举跨越风险,在世界移民史上具有开创性。这一措施为三峡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也使三峡工程改革的全方位推进有了良好的开端。
三峡工程开工前夕,李鹏总理风尘仆仆地赶到湖北清江隔河岩,调查这里的水电建设改革试点情况。他一边认真地听取汇报,一边仔细地记着笔记。
隔河岩采取项目法人责任制这一现代化管理方式,连续创造了好几项国际、国内新纪录。李鹏总理听罢兴奋异常:“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感谢辛勤工作在三峡、葛洲坝、隔河岩的同志们。”李鹏总理的欣喜,给在场的同志透露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信息:三峡工程建设将引入这一新的改革机制。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三峡工程工期后拖一年,仅发电一项,其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百亿元以上。三峡工程静态投资900亿元,动态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
“重点工程重点浪费”,“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改革能不能使影响深远的三峡工程走出传统建设体制下的种种怪圈?人们拭目以待。
在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考察。他明确提出:“现在,经过多方论证,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上这个工程,我们就要万众一心,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务求必胜。”他号召三峡建设者“一定要发扬奉献精神,保质保量将三峡工程建设好。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一点都不能马虎,战胜一切困难,夺取最后胜利”,并作了“向参加三峡工程的广大建设者致敬”的题词。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在开工仪式上,李鹏总理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经过长达40年的论证,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又进行近两年的施工准备,现在已经具备了开工的条件。中央决定三峡工程正式开工,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人民关注的一件大事。他指出,三峡工程开工以后,在建设过程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但我们相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广大建设者努力和全国人民支持下,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三峡工程建设必将得到顺利的进行。一个宏伟壮丽的三峡工程将巍然屹立在中国的大地上,她将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敢于也能够建设好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三峡工程功在当代利千秋。
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刘华清、胡锦涛等也先后来到施工现场,对这里的改革和施工进程给予高度的关注。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多次来到这里,对三峡工程的移民搬迁、施工准备和工程实施过程中各个重要环节都给予了关注和具体的指导……
“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招标投标制、项目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三峡模式”,在五年的实践中,凸现出了令人瞠目的“三峡效应”:导流明渠提前五个月破江进水;整体一期工程提前达到预定目标;前期工程基本全部合格,工程优良率占八成以上;施工五年不仅没有超过概算,还节省投资近40亿元。
市场机制把三峡工程推到了国际市场的大舞台。在15平方公里的工地上,集中了国际、国内的最先进的机械设备、最优秀的施工队伍……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三峡工程,浸透了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铸就的这一世纪丰碑,昭示着中国人民迈向新世纪的坚定步伐。
(附图片)①1958年3月下旬,毛泽东同志乘坐“三峡轮”由重庆至武汉,视察长江三峡,对开发三峡作重要指示。②1980年7月,邓小平同志视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并向技术人员了解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情况。③1994年10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万县视察三峡水库淹没区。(新华社发)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国际竹藤组织代表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杨国强)《成立国际竹藤组织协议》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钱其琛会见了签字国代表并出席了签字仪式。
孟加拉国、加拿大、中国、印度尼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秘鲁、坦桑尼亚等9国的政府代表在协议上签了字。
国际竹藤组织是由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共同发起成立的国际组织。这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国际竹藤组织的宗旨是,在保持竹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联合、协调和支持竹藤的战略性及适应性研究与开发,保护竹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提高国家一级竹藤研究开发机构及服务组织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各国和地区在竹藤领域的协调与合作。联合国成员国和联合国专门机构成员国,在接受国际竹藤组织宗旨的前提下,均可成为该组织的成员。
中国是竹藤生产大国,十分重视竹藤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政府重视和支持成立国际竹藤组织的筹备工作,并把它视为落实联合国环发大会精神的重要后续行动之一。国际竹藤组织总部设在北京,不仅有利于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而且还有利于中国竹藤业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国务院办公厅和有关部委、省市的负责人何椿霖、陈耀邦、朱丽兰、张德广、李延龄、王志宝、江泽慧、吕聪敏、陆宇澄、龙安定等也出席了今天的签字仪式。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会见党员专家强调
牢固确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
本报北京11月6日讯新华社记者刘思扬、本报记者陈维伟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今天在会见中组部第八期党员专家邓小平理论研究班学员时强调,科技战线上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按照十五大的要求,继续深入学好邓小平理论,在思想上和工作中牢固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在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当好先锋,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作好表率,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勇挑重担。
参加这期研究班的30名学员来自26个部委和解放军有关部门,多数同志担任科研院所的领导工作。办班期间,学员们集中学习了党的十五大文件和邓小平理论,听了有关辅导报告,并到一些地方实地考察。专家们还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实际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胡锦涛指出,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总结近20年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尽管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面临种种困难、矛盾和问题,但只要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团结奋进,我们的党和国家就能经受住任何风险的考验,我们的事业就能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胡锦涛说,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的前10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科技工作者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的时期。胡锦涛要求广大党员专家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紧密联系科技战线的实际学习邓小平理论,并用以指导科技工作。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明确做好新形势下科技工作的方向。
胡锦涛强调,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指出,科学技术工作者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总是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支配的。邓小平理论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强大思想武器,特别是贯穿于这一理论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我们的整个事业,包括对科技工作,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不仅要用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要用以改造主观世界,努力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更好地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岚清在四川重庆考察时要求
贯彻十五大精神推动西部发展
新华社成都十一月六日电(记者金小明、李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近日在四川和重庆考察时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从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实际,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月一日至五日,李岚清在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省长宋宝瑞和重庆市委书记张德邻、市长蒲海清等陪同下,先后到四川的绵阳、广安、成都等地和重庆市,到学校、工厂、农村以及教师住宅,考察了教育改革、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情况。
在考察过程中,李岚清听取了四川、重庆两地十多所高校校长、党委书记的工作汇报,并与他们座谈高校的发展与改革。李岚清说,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所作的报告,是历次党代会讲教育最多、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报告,学习、领会、贯彻十五大精神,教育战线要走在前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力度要加大。要认真落实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只有培养出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十五大提出的各项跨世纪战略任务才能实现。他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要认真解决体制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高校间优势不能互补,既分散了办学力量、浪费了教育资源和资金,教学质量也上不去。他明确提出,要解决高校体制的结构矛盾,必须实行“共建、联合、调整、合并”的方针,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以利教学质量的提高。他具体阐述说,共建,即将部委与地方条、块各自重复办学转变为共同办学,学生主要来源于当地,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主要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联合,即优势互补,校际间教学和科研联合,多学科交叉合作,开展科研教学,尽量避免重复建设;调整,即突出自身特色学科,避免学科大量的“雷同化”;合并,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挥学科互补和规模优势,对某些院校进行合并。这“八字方针”在具体实施中,可以交叉组合,如共建加合并,或共建加调整等。他强调,为了防止高校用外延扩张的方式来盲目发展自己的弱势学科和扩大规模,今后国家对高校增加的投入将重点放在按“八字方针”进行了优化组合的高校中。
李岚清说,教师和学生都要提高综合素质,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厚实,理工科学生也应学一些人文学科,文科学生要有一定的科技知识,要搞好校园文化。要改进政治和外语两课的教学,要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编好邓小平理论教材,外语课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考察期间,他参观了重庆市和成都市教师住宅新区,并到教师的新居作客,勉励他们安居乐教。当他听说近几年成都市政府已投资几亿元解决中小学教师住房,在市区建设了十个教师住宅小区,使教师住宅平均面积高于当地居民时,非常高兴地说,当年杜甫在成都就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这在当时只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幻想,今天你们恰恰在“杜甫草堂”的所在地已将它变为现实。李岚清说,学校领导要树立主要靠教师办好学校的观念,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要控制实验室的重复建设和图书馆盲目膨胀,要关心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困难特别是住房问题。高校的科研要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做出贡献。
李岚清特别强调,当前的首要的任务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十五大的最重要成果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对我国跨世纪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这是最基本的国情。历史的经验表明,什么时候按初级阶段实际办事,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就胜利;什么时候超越阶段,我们就要犯错误,事业就要受到挫折。各地区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积极而实事求是地推进改革和发展。当前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在中西部地区很明显,因此必须大力调整结构,找出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特色经济。有优势又有市场的要集中力量加以发展,有优势无市场要积极开拓市场,发挥优势,无市场无优势或有市场无优势都不可搞,如果每个地方都有较强的特色,全国经济就能形成互补优势,就能得到协调发展。他在考察长虹厂时说,大型国有企业要加快改革步伐,要有志气到国际上去竞争,只有到国际上去较量,才能把技术、管理提高到新水平,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他还指出,当前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搞好基础设施,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他说,在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农业要稳定农村政策,提高科学技术含量,搞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粮食加工业,提高粮食有效利用率和附加值;特别要注意发展节水农业,对我国来说水的问题不只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且是可持续生存的问题,要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李岚清在考察期间,听取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和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陈至立、陈同海、邵秉仁、张今强、陈新华、徐荣凯等同志陪同李岚清一起考察。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记协举行成立60周年纪念会
丁关根接见部分代表并讲话
本报北京11月6日讯记者张建玲报道:今天上午,几代新闻工作者的代表聚集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会上宣读了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刘华清、荣毅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长丁关根会前接见了出席会议的部分代表,同大家合影并讲了话。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在大会上致词。
丁关根代表党中央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全体新闻工作者表示祝贺和感谢。他说,中国记协是党和政府同新闻界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党的领导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在,全国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摆在全国新闻单位面前的第一位任务,是积极、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宣传、贯彻十五大精神。希望大家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给人以信心,给人以鼓舞。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写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报道,反映人民群众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努力提高新闻质量,在准确、鲜明、生动上下功夫,增强吸引力、说服力。要加强舆论监督,做好热点引导。
丁关根强调,加强新闻队伍建设,这是当前新闻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的新闻队伍是好的,是靠得住的,中央是信任的。我们一定要按照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打好“五个根底”、树立“六种作风”,切实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我们一定要高高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邵华泽在致词中回顾了中国记协走过的光辉历程。他说,中国记协的60年,是与党和国家命运与共的60年,也是与广大新闻工作者同甘苦、共欢乐的60年。
邵华泽说,我们对中国记协60周年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开创记协工作的新局面。他说,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新时期,中国记协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团结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沿着党的十五大指明的方向继往开来,团结奋斗,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老新闻工作者爱泼斯坦和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内蒙古阿拉善报记者曹翔云在会上发了言。会上,向从事新闻工作50年以上的老新闻工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向多年从事记协工作的同志颁奖。
雷洁琼、王光英出席会议,并为第七届中国新闻奖、第二届百佳新闻奖获得者颁奖。
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记协名誉主席吴冷西、穆青和老新闻工作者赵毅敏、朱穆之、郁文、秦川、钱李仁、梅益、冯英子、王维等。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负责人郭超人、刘习良、徐心华、孙忠同等和中国记协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首都新闻界代表共400多人出席了今天的纪念会。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郑梦熊主持纪念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