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领导干部要善于总结经验
徐伟新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当前在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中,在认真学习文件、领会精神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紧密联系实际,认真总结以往实际工作的经验,搞清工作中哪些是正确的需要坚持,哪些是失误的需要改正,把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增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中央各项大政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善于总结经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把理论推向前进,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这既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又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运动向更高层次攀升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也就是说,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状况及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掘墓人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经验中创立的。十月革命后不久,列宁指出,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列宁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时条件下的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革命实践及其历史经验的研究。他写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重要著作,就是分别从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思想路线上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他深入剖析了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根源,及时地回答了党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正是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同样,由于他没有能够始终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晚年导致了“左”的错误,甚至出现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的错误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那样根本性的理论失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没有对历史过程的审视,没有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没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就不会产生新的理论,找到新的道路,中国人民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好生活。
学会总结经验,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水平、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关键在于我们党,首先在于县处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政治水平、理论素养、领导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需要多方面的素质,需要从多方面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其中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学会总结经验。
学会总结经验,才能切实把理论弄懂弄通,并在实践中用好理论。我们要多读一点书,但是,离开总结经验,要把书读懂、用好是很难的。有位中央领导同志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书,会读会背的甚多,会用、用好的甚少。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怎么联系实际,关键就是总结经验。毛泽东、邓小平之所以成为我们党的杰出领袖,具有多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他们善于总结经验。“走俄国人的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毛泽东同志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总结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我们有许多同志,年龄差不多,经历差不多,实干精神也差不多,进步快慢却差别很大。原因可以找出很多,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看是否善于总结经验。有的同志每天干完一件事,都要琢磨琢磨,找出对的在哪,错的在哪,“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而有的同志叫干就干,干完就算,稀里糊涂,马马虎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进步就慢。认识规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推进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复杂过程。只有学会总结经验,才能把丰富的实践经验变为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提高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水平。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处理好各种重大问题和各种重要矛盾,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矛盾,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研究这些重大问题,处理各种重要矛盾,都必须善于总结经验。
经过近2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新老干部的交替已顺利完成。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参加工作的同志大多已退出领导岗位,一大批中青年干部成长起来并担负领导重任。无论在知识结构,学历水平还是在年龄、精力等方面,中青年领导干部均有明显的优势,但缺少实践锻炼,领导经验不足是不可忽视的。这就要求在加强知识积累的同时,特别要重视经验的积累,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多思考,在不断总结经验中深化理论学习,提高决策能力和执政水平。
正确总结经验,是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基本条件
领导活动是领导者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程序,集中和反映广大群众要求,制定行动的方案、目标、步骤,并率领群众从事于变革现实的实践。领导活动正确与否,成功与否,说到底就是能否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那么,怎样才能统一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人们的思想来说,这些都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人们只有善于总结经验,从事物的总和,事物的联系中掌握事实,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列宁说:为了要理解,必须从经验上开始理解、研究,从经验上升到一般。毛泽东同志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只有在感觉材料十分丰富的基础上,经过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才能达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这里所说的改造制作功夫,就是对丰富而可靠的材料进行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并且经过运用概念,形成判断,进行推理的思维过程,也就是总结经验的过程。缺乏理性的认识,仅仅跟着感觉走,往往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只有经过认真总结,使经验上升为理论,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我们也才能真正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走历史必由之路。
正确总结经验,其基本方法是实事求是,也就是从实际出发,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对此,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必须认真对待成功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正面的经验是很重要的,反面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了过去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也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只有善于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才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开拓创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善于总结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是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的又一重要方面。小平同志说:“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在结束十年动乱的基础上进行的,又是在世界历史性大变动的背景下展开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任何一个领导者要对客观实际作出及时、准确、科学的反映和决策,仅凭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深入群众,依靠和集中群众的智慧,善于总结和提炼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经验。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树立了榜样。他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总结经验要自觉、及时、经常,总结经验的工作水平要不断提高,有赖于制度建设。在长期领导实践中,我们党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制度,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民主生活会、干部轮岗、上下交流等。今后,我们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使总结经验制度化,用制度来保证总结经验工作的有效进行。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在“实”字上见功夫
蒋金锵
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鲜明的主题、恢宏的气势,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发出了政治宣言,提出了行动纲领,激荡和鼓舞着亿万人民的心。现在,各地、各部门为了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引向深入,采取了有效措施,收到了很好效果。要把这一良好势头更好地保持下去,重要的是要抓住一个“实”字,在“实”字上下功夫。
这个“实”,就是实事求是的“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一语,原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但它作为科学理论的精髓,是指从变化着的自身所处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并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才能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中,正确把握理解和行动、抓紧和持久、共性和个性等方面的关系。
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必须理解党的十五大精神,做到在总体上把握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付诸行动。立足于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放在第一的地位,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和认识的唯一目的,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要把理解和行动即认识的提高和实践的深入结合起来,把跨世纪的宣言和纲领变为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实践。这既是加深对大会精神的理解和检验理解是否全面准确所不可缺少的,更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现跨世纪战略部署的实际行动。可以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的。
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必须抓得紧而又紧。但这种抓紧,和一阵风毫无共同之处。这种抓紧,不是短时的,而是长期的。要真正落实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纲领、任务和方针政策,需要从各方面进行长期的努力,需要一股作气抓下去。这更是从实际出发的一种体现。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是从实际出发的辩证的统一。
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主题,努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积极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等方面,突破了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本本”,解决了曾经长期困扰我们深入改革遇到的难题。应该坚决按照十五大精神无例外地不回避地着手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普遍要求,是共性。但这并不是搞一刀切,搞一哄而起。要真正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同本地当前的实际紧密结合,全面准确地贯彻实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看到由于各地的实际和客观情况有别,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也会不同;就要从调查研究本地的实际和客观情况即事物的个性入手,把握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点及其联系于他事物的共同点,以此指导改革攻坚和各项工作的深入发展。
回顾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各地在贯彻关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善于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推动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但也有一些人开始并不是这样,他们片面地理解“发展是硬道理”,掀起“房地产热”、“开发区热”,似乎不那么做不足以表明自己的“精神状态”和“政绩”,结果使经济生活一度出现了“过热”现象。由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采取了正确果断的宏观调控措施,才使问题得以纠正,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赢得了大好形势。事实告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工作实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搞形式上的攀比,不做表面上的文章,是解放思想的真正表现。毫无疑问,这也是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实现跨世纪的战略部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希望所在。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季明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内在规律。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是我们党一条成功的基本经验。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注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党员的头脑。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统一全党思想,从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在不断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自己建设的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郑重地把这一理论写到自己的旗帜上,着力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的十五大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顺应历史和现实要求,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一项基础性、关键性和根本性的工程。党要在思想上达到统一,就必须把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邓小平理论上来,自觉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形势,指导工作,使全党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党要在组织上完全巩固,必须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完善、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和党内生活制度;党要在作风上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必须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建立在教育全党进一步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总之,只有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放在首位、作为根本,并与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密切结合,才能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能够更好地肩负起伟大的历史使命。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提高全党理论水平的需要。十四大以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工作有了良好开端。当前的关键是进一步深入发展。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在一些地方、部门和一部分干部中,仍然存在着轻视理论,钻研理论的自觉性不高,学习空气不浓的情况;有的虽然学了,但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好,在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不够;有的甚至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理论学习,断章取义。这些问题需要很好解决。十五大要求全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
当前,怎样抓好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呢?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真正做到“深入、扎实、持久”。“深入”,就要在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领会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革命风格和思想方法,解决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在用这一理论作指导,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结合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上下功夫。“扎实”,就是不要做表面文章;要努力创造“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要通过良好的学风、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保证学习效果,使邓小平理论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持久”,就是要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工作长久坚持下去。要不断根据新情况,提出新任务、新要求。要把长远性建设与阶段性部署结合起来,每个阶段都要有一些新的特点、新的进步。一个阶段连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向前推进。


第9版(理论)
专栏:

  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领导
李家栋
精神文明建设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是领导因素。这是因为,领导者是社会生活的决策者、组织者。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与问题,无不与各级领导者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是否清楚,能力是否适应,能否率先垂范密切相关。
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认识,是领导者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自觉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从领导的高度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就要认识领导活动的基本特征。领导活动是直接面对人的,具有导向性、群体性的社会活动。对领导者而言,任何单纯经济、事务性的领导行为是不存在的。领导者从事任何工作,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某些精神因素,这些因素会通过影响群体素质和行为,进而影响领导工作。因此,他们在进行任何具体工作的同时,都在改变着周围的人和环境。领导者自觉地将科学、进步的精神因素融入领导过程,就会使领导工作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内在动力,从而得到健康发展。否则,不健康、不科学的因素就会侵入组织肌体,对领导工作造成破坏性影响。
从领导高度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就要把握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不创造有益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文明环境,单纯运用一些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追求经济的一时增长,已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甚至会对社会发展造成破坏性后果。我们党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这既肯定了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又为我们通过自觉的精神文明建设,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领导者如果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不能领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深刻含义,就不可能以高度的自觉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能否抓出实效,关键在于领导者能否抓住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进行科学的领导实践。按客观规律去实践,就要把握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工程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
科学的工作思路是有效地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科学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思路首先应是切实可行的。因此,领导者应该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科学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思路还应是系统完善的。因此,领导者应该从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出发,明确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精神文明建设的合理结构和目标体系,抓住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关键环节,按科学的步骤和程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整体发展。
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动力。要吸引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领导者就应着眼于群众的大多数,研究他们的需要、兴趣和习惯;使各项方针政策,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口号、活动方式、组织形式能够被他们接受;善于通过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吸引和推动他们;善于突破一点,推动全局,做出示范,让人们看到,并体验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和好处,提高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精神文明建设要靠高素质的领导者的引导和带动。全社会的思想建设要靠各级领导者的引带。先进的思想理论是不能在群众中自发产生的。各级领导者承担着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重要职责。要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领导者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分清在重大问题上的是非界限,然后才能启发和教育群众。
全社会的道德建设也要靠各级领导者的引带。人民群众总是从亲自看到,并亲自体验到的事情上,而不是单从领导者的讲话和口号上去理解问题的。领导者如果言行不一,不能率先垂范,就会使人民群众对领导者宣传的党的方针政策产生怀疑,动摇信念,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此外,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总是以其上级为楷模来塑造自己的,即:“上有所好,民必好之;上有所恶,民必恶之。”如果各级领导者能够廉洁奉公、赏善罚恶,就能带动整个组织乃至社会风气的提高;如果领导者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赏罚不公,也会使很多人跟着学,从而败坏社会风气。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在此基础上,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各级领导者道德修养的迫切要求,也是各级领导者胜任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工作的前提条件。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深化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理论研讨会综述
萧体焕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辽宁省经贸委、鞍山市政府联合举办的“深化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理论研讨会”,前不久在鞍山市召开。会议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深化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
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国有大型企业较多,近年国有企业改革获得进展,促使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已经出现了一批有活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会上,辽宁省经贸委和鞍山市政府的领导同志作了主题报告,与会人士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讨。
关于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内涵。与会人士认为,对于“抓大”应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是最基本的,就是集中力量搞好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具有经济规模、处于行业排头兵地位的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
二是各地区、各部门应相互配合,集中力量共同“抓大”。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有一个大致的、统一的标准,各地区、各部门应从全局、从战略上来认识和着力,不能以局部的标准,从“矬子里拔将军”,搞“层层抓大”。
三是有的学者认为,“抓大”不是抓好所有的大型企业,“大”只能是关键的少数,只能是少数关系国计民生、发展能力强、经济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对这些企业和企业集团应集中力量进行扶持,在政策、资金等生产要素上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其发展。而对那些效益差,甚至亏损严重,没有发展前途的大型企业,则应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实行兼并、破产和优化重组。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关键的少数”,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大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抓大”方针原则上对国有大型企业都提出了高要求,这些企业应当感到自己责任重大,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实力。
关于当前抓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主要着力点。与会者认为,当前重要的是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它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趋势。对国有大型企业要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即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除极少数特殊企业,可以改为国有独资公司外,应该尽可能做到股权多元化,并做好国有股的控股、参股工作。改组和建立任何一个公司制企业,必须理顺其产权关系,做到所有者真正到位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解决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的合理分离和协调问题。
二是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要在结构调整中,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产品为龙头,以潜力大的优势企业为依托,通过改组、联合、兼并、控股等形式,组建和发展“四跨”的大企业集团。在集团公司和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建立规范的产权关系,并通过公司制改造形成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当前,试点企业集团应把注意力放在盘活存量资产上,不要盲目铺新摊子、上新项目。组建大公司、大集团,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环境,防止用简单行政命令的方式搞“拉郎配”和“归大堆”倾向。用行政干预办法强行将劣势企业拉入优势企业,不仅不会壮大优势企业,反而会加大优势企业的包袱,甚至拖垮优势企业。
三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应以改革的精神对待企业管理,把管理和改革结合起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型企业管理模式。要通过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努力形成权力责任体系、相互制衡机制和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经营机制,营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营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要不断增强企业的筹资、融资功能,充分运用股票、债券、增资、合资等多种融资形式,广泛地吸纳社会各方面的资本,以较少的国有资本,来调动和控制较多的其他社会资本。要整顿和建设好企业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抓企业管理,要特别注意面向市场,深入研究营销战略,做好基础工作,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四是坚持政企分开,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对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实行联合、兼并等,组建和发展大公司、大集团,这是企业行为、市场行为,不是政府行为。政府应该坚持政企分开,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尊重和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但因为现阶段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政府对企业改革也不能袖手旁观,需要转变原来政府直接管理和经营企业的职能,担负起对经济全局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的职责,采取有效措施,打破条块分割,克服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坚持为企业改革做好规划、引导、协调、牵线搭桥、扶持和服务工作,发挥好特有的行政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