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普及节水灌溉势在必行
水利部副部长张春园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大力普及节水灌溉对于推进科教兴农,发展“二高一优”农业和节水农业,缓解我国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实现农业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干旱缺水历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而且这种制约越来越严重。
我国农业一方面缺水严重,另一方面水的浪费又十分惊人。目前全国农业年灌溉用水量为38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3/4。但农业的灌溉用水一半左右在输送过程中损失了,进入田间的水又有近一半由于采用大水漫灌而渗漏、蒸发了,真正被有效利用的只占灌溉总水量的1/3左右。要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发展节水灌溉势在必行。
近两年,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大力普及节水灌溉的号召,迅速掀起了节水灌溉的热潮。据统计,在各有关部门支持下,全国各地共投入各类资金110亿元,发展了节水灌溉面积2.8亿亩,每年可节水100亿立方米,相当于修建有效库容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100座。各地推广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与方法主要有:一、渠道防渗、管道输水,一般比土渠减少60%—90%的输水损失;二、先进的喷灌、滴灌、微喷等方法,可使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到80%—95%以上;三、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平整土地、大畦改小畦和水稻节水灌溉等;四、非工程节水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用水管理,合理提高水价,推广耐旱优良品种,使用保水剂、抗旱剂,深松蓄水、薄膜覆盖和旱作农业等。
节水灌溉除了有显著的节水效益以外,还具有综合效益,首先是增产显著。与地面漫灌相比,喷灌可增产20%—30%,滴灌则增产40%以上,采用其他节水灌溉也有明显的增产效益。二是经济效益好。群众总结节水灌溉有三节三省二增的显著优点,即节水、节能、节地;省工、省肥、省钱;增产、增收。三是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采用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可以省去田间农、毛渠、畦埂及平整土地等工作,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四是有利于保护环境。节水灌溉可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和从河流的引水量,有利于保护环境。
节水灌溉是农田灌溉的一次深刻变革,是解决我国农业干旱缺水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性措施,也是农业增产,向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必须下大力气推广。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普及节水灌溉工作的领导。要通过宣传、培训、示范,彻底改变几千年来传统的“灌溉是浇地”,灌溉要“灌饱、灌足、大水漫灌”的旧观念、旧习惯,树立灌溉是浇作物,灌溉要讲科学、讲节水的意识。要加大普及节水灌溉技术的力度,现有灌区要开展以节水为中心的配套改造,新建水利灌溉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山区综合开发、菜篮子工程及草场灌溉等都必须搞节水灌溉。要增加投入,加强政策扶持,除了农民投入外,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应从资金、政策上尽力予以支持。要合理提高目前过低的水价,制订和完善节水的政策法规。要集中各方面力量,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体系和供销服务体系。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蓬勃发展的节水灌溉事业
发挥财政职能支持节水农业
财政部农业司副司长赵鸣骥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我国农业再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十分重视支持节水农业的发展。自1985年以来,财政部门与有关部门配合,连续发放两期节水灌溉贴息贷款,共16.9亿元,各级财政累计安排贴息约2亿元,吸引各方资金16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00多万亩。实践证明,国家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贷款贴息,是改革水利资金投入方式的一种好办法。国家财政每拿出1元钱贴息,可以调动农民投入10元—20元钱来兴建节水灌溉工程。近两年,财政部门与有关部门配合,又共同组织了在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和节水型井灌区的工作,加大了对节水农业的支持力度。除对每年节水灌溉专项贷款给予贴息外,还探索了“政策拉动、利益驱动、改革推动”等新的资金筹集机制,从各种渠道安排节水农业专项资金。据统计,1996年各级财政安排用于节水农业专项资金19.5亿元,今后,各级财政部门要多方筹集资金,积极参与项目管理,加强对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使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
各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
国家计委农经司副司长高俊才
为配合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近两年来,国家计委和水利系统联合安排了一批以高起点、高科技含量、高效益为目标的节水灌溉示范项目。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总结体会到,搞好农业节水,需要多层次、多部门采取配套的、综合的措施:既要提高对节水重要性、复杂性的认识,又要有相应的人力、财力和科技投入;既要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必要支持,又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投入;既要有积极性,又要有科学性,既要大力推广现有的节水技术,又要加大科研攻关的力度;既要搞好渠道节水,又要因地制宜地推行田间节水新技术;既要对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采取节水灌溉,更要重点挖掘大田粮食作物的节水潜力;既要有总体的节水规划,又要根据各种可能,分步实施;既要注重节水,更要注重提高效益。
水资源是有限的,水资源利用的潜力是无限的。推行节水灌溉,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战略性任务,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水利上的具体体现,应该在领导、投入、科技、政策、宣传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使农业节水发展更快,效益更好。
加大贷款工作力度发展节水灌溉事业
中国农发行开发信贷部副主任刘立轩
发展节水农业关系到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实现到本世纪末再增加400亿公斤—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奋斗目标,完全符合我国国情。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将节水专项贷款划归农业发展银行管理,并于1996年、1997年先后安排专项贷款15.5亿元和16.5亿元,两年合计是前10年的1.89倍。为了支持发展节水农业,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节水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今后要加大节水信贷的工作力度,加强对贷款项目的选择、审查、评估和监督管理,提高贷款效益,降低贷款风险。
节水灌溉农业高效用水模式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工程院院士贾大林
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包括节水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节水灌溉农业把水利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山东省桓台县是老井灌区,水资源不足,地下水位连年下降,为解决此问题,山东省科委立项研究。该县学习外地经验,改变了耗水观念,充分利用降水,开发利用土壤水,降低灌溉定额,结合农业措施,用最小水量消耗,达到农业高产高效的目的。节水灌溉工程狠抓平地配套,输水渠道防渗和低压管道输水,田间工程采取短窄畦灌、喷灌和低压管喷灌溉。该县把节水管理做为节水关键,建立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以法管水,按方收费。在节水农艺方面,也推行了节水高产栽培技术,采取了多项节水耕种措施。该县依靠农、水措施结合实现了节水吨粮县,水的利用率达90%,水的利用效率:粮食达到2.41千克/立方米,达到国际先进指标,成为我国节水灌溉农业高效用水典范。
不断提高田间作物用水效率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雷志栋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84年出版的《发展中国家土地潜在供给能力》一书中估计,在无水利投入的情况下,中国的土地仅能养育4.16亿人口。灌溉一直是保证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粮食增长速度和灌溉面积增长的速度同步便是很好的证明。
将水自水源输送到农田,满足作物需水可以划分为三个环节:将水由灌溉系统引到田间;在田间供给作物吸收;作物吸收后转化为有机质。节水灌溉的目的,即是极大地提高这三个环节水的转化及产出效率。第一个环节是提高输水的有效利用,如采取渠道防渗和地下管道输水灌溉等。我国渠系利用系数不足50%,尚有很大潜力,但需要有较大的投入。第二、三个环节是逐步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水技术和强化田间水管理。先进灌水技术的推广步伐正在加快,但受经济实力的限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以地面灌水为主。因此,应采取技术措施及非技术措施加强田间用水管理,以不断提高田间作物用水生产效率(我国目前不足1千克/立方米),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挖掘节水潜力。
采取新对策再上新台阶
中国水科院教授级高工沈振荣
我国农业节水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农业发展要求、水资源供求矛盾相比,仍很不适应。农业节水要再上新台阶必须努力解决以下四大问题。
第一,要广泛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各缺水地区应让广大用水农户或代表直接参与用水管理,逐步放开水价,按供水成本和市场需求(供求矛盾)因地因时制宜,制定各地区的农业水价及其管理制度,鼓励广大农户节约用水。加强农业灌溉供水和用水的双向管理。
第二,资金筹措要实行五位一体。即受益农户自筹,受益集体资助,农行贷款,国家扶持和企业或个人投资经营。要特别鼓励企业或个人投资承包经营(包括各类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第三,要努力改变农业节水设备、材料生产企业的落后状态。要逐步建立健全农业节水设备、设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四,要尽快组织推广农业节水的集成化技术。推动各地的农业节水规划与节水实践,确保农业节水投入产出效益和增产效益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普及科学灌溉制度促进农业稳步发展
中国农大教授、工程院院士曾德超
普及科学的灌溉制度是大量节水的机遇所在。人们以为,水灌足、喝饱总比少灌要高产,要保险,其实一般的情况是,作物的活动根区深度在不同的生长期是不同的,而作物吸水量的70%来自活动根区的上半层。
作物不仅在不同的生育期(所谓时域上)对水肥的需求存在差异,在不同地块、不同地点的土质、地形、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压实程度等也不尽相同,对水肥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利用这种客观存在的空域上的差异,对灌水、施肥、施药、播种等,分别制定定额,将会给进一步节水、增产、优质高效带来新的机遇。作为现代精密农业的一个关键技术元素,精密灌溉技术自9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兴起,我国水土资源缺乏,这项技术应不失为节水灌溉新技术开发上的又一个选择。(附图片)
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西北:雨水集流窖水节灌
我国的西北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短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不少地方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至300毫米。90年代以来,水利、农业科技工作者认真总结山区群众打窖抗旱的经验,并吸收外地节水新技术,找到了“雨水集流、节水灌溉农业”新模式。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七营乡倪豪村,1994年打了10眼小水窖,种植西瓜21.5亩,采用“地膜下沟灌”等技术,全生育期配合降雨每亩补水10立方米,亩均收入668.2元。1995年全村灌溉窖发展到58眼,窖灌农田140多亩,全村120亩穴灌西瓜人均纯收入550元。
雨水集流、窖水节灌的显著经济效益,激发了群众打水窖的积极性,各级政府把它当作干旱少雨地区抗旱脱贫的重要举措,大力推广。
宁夏回族自治区1995年和1996年,在南部山区共打生产水窖5.39万眼。甘肃省从1995年开始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到1996年底,共打水窖52.56万眼。陕西省结合解决贫困山区群众饮水困难、发展节水灌溉高效农业,从1996年开始实施“甘露工程”,仅过一年多的时间,横山、吴旗等县已初步实现了户均“一窖一园二亩田”的目标,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窖灌农业。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北京:喷灌显示优越性
北京属于极缺水地区。现有耕地621万亩,其中:基本粮田面积300万亩,基本菜田面积60万亩。为缓解粮食、蔬菜生产所面临的缺水矛盾,多年来一直进行节水型农业的探索。在节水方式上,经历了一个由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为主到以喷灌为主的过程。从节水增产效果看,喷灌显示了其他节水灌溉形式难以相比的优越性。
观测试验表明:小麦喷灌比畦灌可节水50%,土地利用率可提高15%—20%,增产10%—20%,投资回收年限3年—4年。喷灌已成为北京郊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采用的主要节水灌溉方式。
至1996年底,全市粮田喷灌面积达到187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9%,占全市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的56.7%。喷灌技术在粮田生产中的推广,不仅改变了北京地区传统的灌溉方式,缓解了农业用水供需矛盾,使农业稳产高产变成现实。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小资料

  国外喷微灌发展简况
喷微灌技术是当今世界上节水效果最显著的技术,目前已成为节水灌溉的主流,发展速度很快。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喷灌面积1937年只有150万亩,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喷灌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已达到3亿多亩,其中,美国面积最大,喷灌面积已达1.6亿亩,占总灌溉面积的44%;前苏联的喷灌面积为6750万亩,约占总灌溉面积的40%;日本405万亩旱地基本上都采用喷灌。世界微灌面积是从60年代开始推广的,1981年世界微灌面积为620万亩,1991年已发展到2600万亩。使用微灌的国家主要是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南非和以色列。按微灌占各国灌溉面积的比例排序为塞浦路斯、以色列、约旦和南非。目前,约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微灌技术。其它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如管道输水、渠道防渗衬砌、波涌灌、水平畦田灌以及自动化管理技术也获得迅速发展。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小资料

  什么叫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指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及当地的供水条件,为获得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而采取的有效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多种措施总称。因而节水灌溉技术是一个综合技术体系,由节水工程措施、田间节水措施、节水农艺措施、节水管理措施等有机结合而成,能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工程措施是指为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在输送过程中和田间灌水过程中的蒸发、渗漏损失而采用的工程措施,如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田间节水措施是指为减少田间灌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而采取的非永久性工程措施。如:膜上灌、波涌灌、小畦短沟灌、平整土地等。节水农艺措施是指为减少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无效蒸发和蒸腾而采取的耕作、栽培措施,如松土耙耱保墒、秸秆或地膜覆盖、喷洒化学保水剂、选用耐旱品种等。节水管理措施是贯穿于农业灌溉用水全过程中的管理技术,如科学的灌溉制度、规范的工程管护制度、合理的用水管理制度、健全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及渠系量水技术、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等。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广西:科灌换来稻花香
广西壮族自治区雨量充沛,但是由于降雨时空不均,季节性、区域性干旱,仍然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威胁。
在总结全区19个灌溉试验站21年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了一套适合水稻生长的“薄、浅、湿、晒”的科学灌溉制度,即“薄水插秧、浅水育秧、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的科学方法。此种方法改变了水稻大水淹灌、串灌的传统灌溉方式,不仅节约了水源,而且有利于农作物增产;投资少、见效快,易于为农民群众掌握。平均每亩可节水95立方米,增产稻谷25公斤。到1996年,自治区已推广“薄、浅、湿、晒”科学灌溉面积1500多万亩,节水增产效益显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东:“三灌”投入新机制
今年的干旱无雨导致山东许多地方池塘干涸,河道断流,使齐鲁大地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然而,威海、淄博等地的一些田野里呈现出一片浓绿。大旱之年无旱象,这得益于当地发展的农业节水“三灌”工程,即粮田喷灌、果树微喷、蔬菜滴灌。
拓宽渠道,增加投入是搞好“三灌”工程的关键。他们实行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相结合的投入新机制,以资金、物资、劳力等多种形式增加对“三灌”工程的投入。淄博市淄川区对每建成一亩“三灌”工程的,奖励200元。荣成市邱家镇、黄山镇近两年每年都拿出100万元用于节水工程奖励。威海市投资200万元,引进了以色列的技术和设备,在全市建立起了1150亩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灌溉工程,实现了灌溉、施肥、过滤、反冲、关停机全自动化控制。1996年该市又引进了美国脉冲式喷灌技术,发展了800万亩微喷灌果园。
如今,山东农民已尝到了发展农业“三灌”工程的甜头。即使在今年遭遇特大干旱之际,山东建立了“三灌”工程的地方农业仍获得了丰收。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
经国务院批准,“九五”期间要在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由水利部、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组织实施,旨在通过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的建设,把多种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应用于大田粮棉作物生产,以点带面,推动全国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实现到本世纪末再增加400亿公斤—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重点县建设的资金以地方和群众自筹为主,国家通过发放专项贴息贷款给予扶持。要求每个重点县新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以上,同时节水灌溉面积要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60%以上;节水灌溉工程区内灌溉水利的有效利用率提高20%,粮棉产量提高10%—20%;建立健全节水管理规章制度,加快水费按成本计收改革,建立起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节水工程管护新机制。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卵石衬砌渠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