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让下世纪不再拥挤
——全国城市计划生育工作述评
本报记者白剑峰
      变到深处是观念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作为现代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与计划生育与我国的每一步前进紧紧相随。翻开共和国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在辉煌硕果的背后,离不开良好的人口环境。近年来,我国的计划生育成就举世瞩目,而城市计生工作更是走在了前列。全国城市基本实现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这是一个跨时代的巨变。
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4以上。据统计,70年代中期,我国城市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80年代继续下降,90年代一直稳定在1.3左右的较低水平上。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了,素质也有了显著提高。由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普及,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深入的计划生育宣传、服务工作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城市居民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计划生育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卓有成效的城市计划生育工作不仅减轻了因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促进了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为全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平抑人口出生高峰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汽车川流不息,行人脚步匆匆。现代工业文明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那种以“儿女成群”、“子孙满堂”为福的小农意识正在被抛弃,只生一个孩子成为挡不住的潮流。现代文明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与以往相比,现代人更关注生活的质量和内涵,而不愿再像祖辈那样为儿女拖累一生,穷苦一世。人们对避孕节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的需求日益迫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家庭的文明幸福成为时尚,“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成为普遍心态。而“双份工资、不要孩子”的新型家庭模式的不断增多,也表明了传统的多育文化正在走向消亡,少育和不育文化将成为主流。这是一场来自人们灵魂深处的革命,其深远意义将影响到下个世纪。
生育观直接改变着都市人的生育行为。据悉,上海、天津等城市已连续数年实现了户籍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南京市“八五”期间本应是人口出生的顶峰时期,结果出生人口反而比“七五”有了大幅度减少,少生人口近10万。实践证明,这一历史变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伟大成果。
      时代提出新课题
随着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势头的有效抑制,社会上出现了城市计划生育“大功告成论”、“结束论”等思想倾向,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和辖区不断扩大;城市企业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集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数量不断增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的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在新形势下,城市计划生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工作任务不是轻了,而是重了。
一方面,政府管理企业的职能和企业的某些社会职能发生了转变。不少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撤并和削减了计划生育机构和人员;无行政主管部门的企事业单位增多;企业出现了一大批离岗职工;城市开发建设、旧城改造使一大批人处于人户分离状态;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缺乏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城市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广大城市不断完善基层工作网络,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广泛开展“避孕知情选择”、“承诺制”等优质服务,充分反映了群众意愿和需求,受到普遍赞誉,推动了计生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城市计划生育与社区文明建设和服务相结合,这是推动计生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经验。北京朝阳区紧紧围绕群众的实际需求,依托社区,强化服务,为育龄群众提供恋、婚、孕、产、育、教等系列化全程服务,并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就业培训等活动,情暖千万家,从而达到了转化群众兴奋点、提高家庭质量、激发实行计划生育内在动力的目的。
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计划生育管理的一大难题。这些人员从业繁多、居住分散,造成流出地和流入地管理难以衔接。不少人虽已接受了现代城市文明带来的新型婚育观念,却因得不到良好的避孕节育服务,意外孕情时有出现;还有个别人故意躲避计划生育管理,到城市寻找“防空洞”。对此,许多城市把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当成一项系统工程,公安、工商、劳动、卫生、民政、妇联等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收到显效。各地明确了以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管理为基础,流入地负有更主要责任的原则。广东省坚持“谁用工谁负责,谁的地盘谁清理,谁受益谁管理”,把流动人口管理责任落实到居委会、用工单位、出租房屋者等。他们还将流动人口同户籍人口一视同仁,统一提供多种服务。如对已婚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妇科病查治等服务;在流动人口集中地设立避孕药具零售点;帮助解决生产经营、子女入托入学及生活困难等,为流动人口排除后顾之忧。
      共盼早圆强国梦
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人口问题也不同。当前,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改革与发展时期。站在世纪之交的紧要关头,党中央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摆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
不容忽视,目前城市的生育水平虽然较低,但仍有不稳定因素。因为一部分人生育意愿的转变,并不完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直接驱动的结果,一旦稍有放松,生育率便有可能回升。同时,上海等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之后,不少人存在“松口气”、“放宽些”的思想,对此,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是减少人口总量规模、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过程中的一种人口现象,但不是计划生育的最终目标。计划生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口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发展是动态的和相对的,是经常发生变化的。目前,这两者在上海等城市还没有达到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的程度,只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两者持续不断的协调状态并不是自然实现的,必须依靠计划生育工作,通过不断主动地调节人口出生,以保持良好的人口发展结构。因此,计划生育绝非权宜之计,而必须随着人口发展长期坚持下去。在人口数量过快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缓解后,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这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发展是个硬道理,而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放眼未来,我们必须有这样一个清醒的意识:绝不能把人口的沉重包袱留给下个世纪,地球已经拥挤不堪,我们的后代再不能挤下去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人口环境,使人口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历史的机遇稍纵即逝,人口的警钟自当长鸣。从一个人口大国到一个经济强国,道路是漫长的。然而,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住今天,才能托起一个强国梦。
(附图片)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人物

  蓝天碧水伴征程
——记河北涿州市环保局局长李栋
本报记者黄振中
一个保护环境的“蓝、碧、绿”工程正在离首都几十公里的河北省涿州市启动。“蓝”指的是蓝天,“碧”指的是碧水,“绿”指的是绿地。这项工程的台柱子是涿州市环保局局长李栋。
      (一)
呼唤环保意识是“蓝碧绿”工程的第一步。以市环保局长李栋为主的“宣讲组”,深入工厂、田间、机关,宣传环保法规。他用生动的事例撞击认识的误区,扫除环保的盲点,从而帮助群众找到新的坐标。一位年轻妇女因用被污染韭菜包饺子,食后身亡的悲剧,已成为环保教育的警钟,使许许多多普通百姓切身感到环保关系到生命和健康。连一些过去宁愿环保罚款,也不出钱治理的企业,也开始反省自己的无知。
李栋先后两次给市委市政府负责人讲课,听课的领导大都感到新鲜,被其理论和实践所吸引。他以提问的形式,层层展开自己的论述。李栋说:“环保是什么?有人说环保是工业企业的马笼头,有人说环保是生态环境的保护神,也有人说环保是现代文明的里程碑。我说,环保是经济发展的导航仪,环保也是生产力。环境污染,从本质上说,就是资源能源的浪费,减少污染就能大量节约资源。许多金钱都是被黑烟卷走的。”市领导频频点头,要他再讲一堂课。
      (二)
涿州为京津的近邻,一些企业将财富带进的同时,烟尘、污水和黑渣也同时大量排放,给一个小城带来治理的负荷。李栋早已洞察这一切,对污染问题进行深层研究。他和同事们带着技术资料迈进一家又一家工厂大门,帮助进行技术改造,从节约资源、能源入手,消除污染。华北铝业有限公司治污的成功,得益于李栋。这家公司有熔铝炉5座,吨铝耗重油160—180公斤,燃烧时黑烟滚滚。当时国内尚无既消除黑烟又节能降耗的成功模式。李栋为此翻阅大量国内外资料,进行科研攻关。提出强化燃烧,把黑烟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不做烟气“后处理”;回收废热资源,把治污工程变成企业创收新的增长点。在这个新思路下,进行设备改造,终于达到节能消污的目的。吨铝耗重油由170公斤降到117公斤,节油率27%。仅此一台炉一年可节油创收25万元,5台炉则是125万元。搞环保可以创收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李栋成为新闻人物,常被邀请去研究环保问题。
      (三)
李栋搞环保20多年,建生态村是他的一大功劳。
辛庄户偏远闭塞,盐碱风沙十年九不收,是涿州有名的贫困村。为了使辛庄户脱贫致富,李栋东家进,西家出,遍访群众,实地考察,终于理出了致富思路,那就是:辛庄户要致富,沙地种果树,庭院种葡萄,科学管枣树。
李栋在辛庄户,应用生态理论,发展生态经济;普及科学常识,提高村民技术水平;兴办水利,固沙压碱;多养带“嘴”的,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广种带“根”的,增加植被,提高光能利用率;多种宿根的,防风固沙,改善环境;发展沼气,实现生物能多层次利用,解放妇女生产力;开发庭院经济,使土地退耕不退役,增加农民收入。扶贫当年,使人均收入翻番,达到600多元,人均收入跃入全乡第五名。辛庄户终于变了。
为了种好葡萄,李栋不顾父亲病危,专程到河北丰润县“燕山脚下的小吐鲁番”——潘家峪求教取经。当他返回家门时,猛然见那么多亲友戴着黑纱,不禁失声痛哭……人们深知,他是为了辛庄户的乡亲们寻求致富门路才晚归的,人人掉下了眼泪。
李栋一手培育的生态村富了,农民编了一首歌谣表达喜悦心情:“村西米粮川,村东花果园,村内是花园。养殖通富路,沼气供热光,致富奔小康。”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自然之窗

  朱鹮,明日是否安在?
温波
朱鹮是鸟类中的“活化石”,其生存史已有6500万年之久。春秋时代的《禽经》中称其为朱鹭,而朱鹮这个名字最早记载在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之中。
朱鹮以及其他鹮类最明显的特点是其细长的向下弯曲的喙。其额顶和面额裸露无羽毛,呈朱红色。全身以白色为主,翅膀略显粉红,在阳光下飞翔便透着淡红色的光芒,恰似青山绿水间的一颗“红宝石”。
朱鹮敏感娇贵,是世界上濒危物种之一。它是东亚特有的鸟类,其分布曾东到西伯利亚和日本,南到海南和台湾,西至我国中部。但由于过去的几十年来对朱鹮的捕杀和农药、杀虫剂的广泛使用,造成大部分朱鹮从地球上消失了。
70年代末,朱鹮在中国似乎已销声匿迹。鸟类学家们怀疑是否还能寻找到朱鹮。197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所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寻找朱鹮的行动。该所的鸟类专家刘荫增走遍中国十几个省份,行程达5万公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刘荫增终于在1981年5月在陕西洋县发现了7只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朱鹮。
朱鹮生活在沼泽地或浅流溪滩等近水处,以捕食小鱼、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如泥鳅、田螺、青蛙等为生。然而,在采取保护措施之前,洋县的朱鹮受到蛇、乌鸦等动物的威胁,许多鸟蛋和幼鸟被捕食。
如今朱鹮已被世界鸟类学会列为“国际重点保护鸟类”,被珍视为“东方活宝石”。我国邮电部也发行了一套两枚的朱鹮纪念邮票,使朱鹮的形象深入人心。
为了拯救这些幸存的“东方活宝石”,林业部于1983年在洋县投资50万元建立了朱鹮自然保护区。在德国国际鸟类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下又在北京动物园设立“朱鹮人工繁殖中心”。
自从1985年以来,北京动物园朱鹮中心每年从洋县取来一只幼鸟,在此养育繁殖。1989年,第一只人工繁育的小朱鹮诞生在这里,为朱鹮的生存带来了希望。如今,陕西洋县和北京动物园拥有的朱鹮总数从起初的7只已增加到60只。人们真切地希望这些美丽的朱鹮能长存在我们共有的地球上。
(附图片)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国策漫笔

  托起绿色文明
徐有芳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加之庞大的人口基数及其增长态势,使我国本来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重大战略,对我国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解决好资源和环境问题。就当前来看,环境问题可能更为直接,更为突出,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严峻的挑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可能将迫使我们不得不把经济增长的速度降下来。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资源问题也是环境问题的一部分。因为人类对每一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对环境的损害,或是加重了环境损害的程度。就环境问题来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工业污染和生态恶化。但对生态恶化的治理比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更难,见效更慢,更需要从长计议,提早下手,采取综合措施,这具有治本意义和全局意义。
要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森林问题。现在,人们对此还缺乏应有的认识,还没有足够的危机感。一方面,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贮碳库、能源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大环境”起着决定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森林作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多种物资和林产品的任务,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目前,人类面临的温室效应、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物种减少、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热点问题,都与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分布不均和质量不高密切相关。回顾历史,人类对森林的每一次重大破坏,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类历史上由于大面积破坏森林,导致文明衰退、文明重心转移与贫困加剧的例子是不少的。可以说,森林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它在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森林就是发展生产力。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将是一个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世纪,将是一个绿色文明占重要地位的世纪。有人认为,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古代依赖和朴素地爱护森林阶段;资本积累和工业化时期破坏、掠夺森林阶段;近代以培育木材为主、环境效益为辅的森林利用阶段;今天正进入将森林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新阶段。现在,世界上的每一个发达国家,几乎都有一个发达的林业,森林覆盖率都很高,都相当重视森林的保护和发展。到下一个世纪,如果哪一个国家的森林问题解决不好,哪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相对于世界许多国家来说,我国保护和发展森林的任务更繁重,要求更紧迫。因为我们不仅要用只占世界3—4%的森林资源,既满足占世界22%人口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又满足占世界7%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且既要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又要解决发展中不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的大范围的植树造林和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形势仍很严峻。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真正为子孙后代着想,为可持续发展着想,用战略眼光,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认真抓好森林、尤其是天然林的保护工作,大搞造林绿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生态环境面貌。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健康城

  支气管哮喘要综合治疗
张金磊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是一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疑难病。我国慢支炎哮喘病患者超过1.2亿人。
以前在气管炎哮喘病研究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病理认识方面多强调外因和物质致病;二是在治疗上多只对症治病,忽视“治本”;三是在预防措施上多被动防御。因而,临床疗效短暂、治愈率低。由于在治疗上采用“抗炎、解痉、止咳平喘”类化学药物去控制“咳、痰、喘”症状,其结果是发病,控制,又复发,再控制,越来越重。
经长期临床观察,我们认为慢支炎、肺气肿的发病机理为:由外感感染、理化刺激、过敏体质、功能低下四大病因,引起“炎性肿胀、充血、泌多;支气管、肺组织炎性损伤变形;气管平滑肌痉挛;肺结缔组织增生(肺纤维化)”四大病理特点;出现了“咳、痰、喘”三大症状;导致了“气道阻塞、血循障碍、气弥不良、机体功能减退”四大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局部病变导致了机体功能的减退,机体功能减退直接影响着局部病变的修复,甚至使其损害程度加重,范围扩大,局部病变的加重反过来再次加深了对机体功能的影响,这是一个互为因果、周而复始的病理转化规律。
我们河南濮阳市慢性支气管炎研究所对慢支炎、肺气肿发病机理的认识,初步弥补了过去理论认识局限性、治疗用药单纯化的缺陷。所制定的“通气活血、散结复弹、健脾补肾、整体调节”和“局部治疗与整体功能调节相结合,常规治疗与临时控制相结合,一个疗程两个阶段”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并研制出系列有效药物,是“慢阻肺病”理论和临床研究的突破。
(作者为全国专科疾病北京中医药治疗中心教授)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建议

  多为贫困地区捐药械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近日对贫困地区落实《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进行项目试点研究。研究对象是没有接受国内外项目援助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不能承受项目配套资金或交通十分不便,但又是最需要帮助的对象。现已选定甘肃省渭源县和贵州省息烽县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国务院妇儿工委组织综合专家组对以上两个县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比全国农村平均死亡率高出4倍和3倍以上,妇幼卫生保健条件很差。故倡议其他城市医院发扬救死扶伤精神,将闲置不用的药疗仪器及多余药品救济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以保证母婴安全,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中华预防医学会项小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