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全球向影视暴力宣战
胡仕春
暴力题材同色情题材并列为许多国家影视片制作商的两大摇钱树,但它对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观众却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致使青少年犯罪程度愈演愈烈。鉴于此,全球正在掀起向暴力题材影视片宣战的热潮。
在澳大利亚,今年4月28日,一名叫马丁的颇为富有的年轻人突然兽性大作,用一支美制AR15半自动步枪向到阿瑟港旅游的人群扫射,结果造成35人死亡、19人受伤。事后,警方从马丁家里竟搜出2000多部色情暴力录像带。据了解,凶手平时特别喜欢看恐怖片、暴力片和凶杀动画片,不但翻来覆去看个不停,而且总是模仿片中的残杀动作,把他屋里的玩具娃娃杀个精光。就此恶性事件,新上台不久的澳大利亚联邦总理霍华德一方面呼吁全社会严肃认真对待影视暴力问题,一方面下令成立以通信和艺术部长为首的专门委员会,对影视节目中的暴力影响及其对策进行探讨,早日拿出有力措施。
菲律宾总统拉莫斯今年以来多次公开发表谈话,对影视暴力予以严厉抨击。在年初“’96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开幕的前一天,他特地召集本国电影界的巨头到总统府开会,要求他们把暴力镜头从菲律宾电影中清除出去,希望他们开阔思路,挖掘题材,拍一些主题向上、质量上乘、宣扬爱国主义和家庭伦理的影片,努力重现菲律宾电影在50—60年代鼎盛时期的辉煌景象。在7月亚洲儿童权利和传媒首脑会议结束之际,拉莫斯又以国家元首、父亲和祖父的身份到会讲话,反对在影视节目尤其是儿童影视节目中渲染暴力。在他的倡导下,菲律宾正在准备成立一个由政府和私营单位联合组成的委员会,制定相关措施,扶持制作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片,以期能“以正压邪”。
作为电影发源地的法国也在想方设法限制播放影视暴力镜头。7月初,法国国家最高视听委员会与法国六家电视台共同决定,为了加强电视节目的道德观念,改进电视节目的质量,将根据影视片的色情或暴力程度把它们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任何观众都可以观看的,第二类节目指的是“有些画面有可能对青少年观众造成损害的”作品,第三类是禁止12岁以下的儿童看的影视节目,第四类是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观看的、“有大量暴力场面的、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作品,第五类节目是完全禁止在公开频道播出、只能在有线电视台加密频道播出的。最高视听委员会还作出规定,每个电视台都要设立“影视作品审查委员会”,对节目实行恰当的分类;各电视台在预报节目以及在报纸上公布节目预告时,每类节目前必须附上相应的、统一的标志,以提醒观众。法国总理阿兰·朱佩已发布公告,要求国营电视台从9月份起率先在各学校开学之际实施上述规定,以尽量保护青少年不受影视节目中的暴力情节的危害。
在电影王国美国,宣扬暴力的影视片更是受到了猛烈的抨击,不仅社会各界对电影之都好莱坞的指责越来越严厉,就连政界头面人物也纷纷出面发话。克林顿总统曾亲自前往好莱坞,规劝影视片制作商们自重;众议院议长金里奇指责不良的影视节目助长了“无知文化的骤增”,正在把美国推进重大的社会危机之中;主张恢复美国社会传统、正在角逐下任美国总统职位的共和党人多尔则批评影视片中经常出现的暴力和色情场面增加了社会暴力和现实生活中的堕落行为。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83%的美国观众认为好莱坞应该认真努力管好自己,减少暴力与色情情节。今年2月初,克林顿总统签署了一项法案,规定今后在美国销售的所有电视机都必须安装“反暴力芯片”——一种可以用来阻止接收暴力电视节目的装置,此举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支持。
西方国家就影视节目中的暴力镜头对青少年的行为究竟有无影响、影响有多大的问题已争论了许多年,而且越争越糊涂,至今仍无定论。一些影视节目制作商蛮横无理地以保护“人的自由”为名,反对限制观众观看充斥暴力镜头的影视作品;把暴力题材视为发财致富之本的好莱坞的大老板们面对社会各界的强大压力,会有所收敛,但决不会“金盆洗手”;尤其要指出的是,他们以“满足”有些无力购买美国“大片”的国家需要为由,拍摄一些廉价的着力宣扬暴力的影视节目,专供出口之用;再有,除了老牌明星霍夫曼等少数人批评过好莱坞的暴力电影,明确指出银幕暴力会助长街头暴力外,许多演员对其角色行为的社会影响似乎并不太关心。因此,可以这么说,各国打击银屏暴力的活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O—157”与环境保护
李新烽
继“疯牛病”席卷西洋的英伦三岛之后,“O—157”幽灵又在东洋的日本列岛漫游。大自然以其固有的规律不慌不忙地回报人类昔日的冒犯行为。
“O—157”是一种病原性大肠杆菌,对上皮细胞具有粘附力。人一旦受其感染,便出现腹痛、低烧、先期水样便,继而鲜血便等症状,严重者导致死亡。该病1982年首发于美国,此后在英、加等国亦有报道。
那么,“O—157”这种新病原菌从何而来呢?有人认为它本来就存在,只不过以前没有发现罢了。那为什么现在才能发现呢?看来,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医学培养技术和鉴定技术的进步。必定另有其因。
细胞的进化是微生物种群的特征,随时随地发生着。随着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细胞本身也在进化和变异。本来是非病原性的细菌,由于进化而变成病原菌,由于基因重组获得毒力基因而异化为毒力菌。“O—157”病菌便是细胞异化或基因重组的结果。
“O—157”病菌主要通过口腔传染,并有其特定的传染渠道。据调查,在传染渠道中,生肉占48%、蔬菜等食品占19%、水质问题占12%、人与人之间的二次感染占17%。
目前,尽管医学界对导致“疯牛病”和“O—157”的真正病因还未做出最后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两种新病原菌的产生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密切相关,而环境破坏却是现代化的副产品。现代化在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舒适、方便的同时,也为人类造成了一些麻烦。
18世纪的工业革命有力地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极大地丰富人类物质财富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森林是调节气候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工业用木材量的快速增加带来的滥砍乱伐,使全世界每年减少4000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积。这不仅大大削弱了自然界吸收、过滤和处理废物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且造成一些动物失去生存空间、从而走出森林、给人类带来传染病菌。
水是生命之源。可是,工厂昼夜不停排放的有毒化学物质和化肥中的硝酸盐,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由于流入大海的河水含有毒物质和病菌,导致水产品受到感染,人食后容易患病。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水中的病原体和污染物每年就造成2500万人死亡。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卫生条件和医疗设施要比发展中国家好得多,然而发达的同时却带来地球的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了30%;最近五年里,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上升了12%,其中17个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占61%。大气污染导致地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上升了0.5摄氏度。高温不仅复活了某些原已死亡的病菌,而且促进细胞的异化,产生新的病原菌。这不仅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而且祸及动植物的生长,间接使人类遭殃。另一方面,越发达卫生条件越好,人越讲卫生,人的抵抗力相对变弱,越易感染病菌,而大量抗生素的使用又诱导细菌变异。因此,“O—157”首发于发达国家也就不足为怪。
问题的严重性还远不止于此,环境问题日益全球化已波及世界和平。生态恶化、环境破坏产生了大量“环境难民”;水资源的纷争、垃圾的境外转移已引起国家间新的矛盾。
恩格斯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告诫人类不要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疯牛病”爆发,人们谈“牛”色变,拒食牛肉;“O—157”出现,人们惊恐万状,不吃生冷食物。这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药方”。人类总不能惧病废食吧!
看来,现在是治本的时候了。我们不仅要“但存方寸土、留予子孙耕”,而且要但存清洁水、留予子孙饮;但存新鲜气、留予子孙吸;多种草栽树、留予子孙荫。一言以蔽之,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无可奈何的选择
李文政
历史的选择总是充满艰难的,特定历史环境的压力往往是完成选择的必要条件。英国王室的“自我改革”再次向人们提供了这样的例证。近年来,英国国内有关王室改革问题的争论,沸沸扬扬,但一直没有明确主意。王室毕竟是英国往昔煊赫的象征。出人意料的是,英国王室“主动请缨”,自己直接提出了改革的初步方略。
8月中旬,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首的英国王室成员,包括王位继承人查尔斯王子,以及英国王室的顾问们,探讨了英国王室自我改革问题。白金汉宫发言人最后证实,英国王室自我改革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今后英国王室成员将严格限定在女王本人家庭范围以内;取消政府每年约为1400万英镑的王室生活拨款,王室将靠自己的财产自谋生路。另外,王位继承将不分男女、只按子女长幼循序施行。应该说,英国王室的建议最大限度地限定了王室的规模,免除了政府对王室的经济负担,还修订了王位继承的章程。按王室发言人的解释,王室改革是“面向21世纪”的;英国舆论认为,王室开始向欧洲其他王室看齐,朝“私有化”和“亲民”的方向迈开步伐。
英国王室走上今天这一步,确实有两个“无奈”:一是王室的形象由“神圣”转向“平凡”;二是英国由强盛转为没落。
过去的三五年,英国王室内部丑闻不断,神圣的道德形象一扫无遗。1992年,查尔斯王子夫妇的婚姻在历经磨难后宣布分居,女王称那一年为“可怕的一年”。接着,两人婚外恋“秘闻”充斥英国大小报章;女王次子安德鲁王子的“开放婚姻”艳闻不断,也于不久前分手;三子爱德华又传出“同性恋”的消息。唯一的女公子民望不低,但也早已离婚在案。这就是当今女王的家庭。如果说15年前查尔斯王子的婚姻庆典算是国家的政治事件,那么,王子近日的离异只是市井小民饭后茶余的谈资。英国王室的威严也跌落到市井小民的水平。今年,英国有一著名画家为女王造像。画中的女王苍老憔悴,眼神绝望。画家称,他求神似,而不是外表的摹画。
王室乱纷纷,英国百姓颇多怨言。在王室要进行自我改革的消息发布后,英国一电视台在伦敦街头随意采访四名英国人,询问他们的看法。四人的回答分别是:“王室花费太大!”“王室没有用处!”“王室与人民没有关系!”和“王室过于神秘”。查尔斯王子当年说过:“若是不注意人民的态度的话,像王室这样奇特的事物,是无法生存下来的。”英国王室形象的变化和广大民众的不满心理,对英国王室的“自我改革”进行了直接的催化。当然,它的后面,是英国的衰落。
英国王室历经沧桑。千余年前开国,一王独尊,“鞭笞天下”。经17世纪克伦威尔革命,英国虽逃脱了如大革命中的法兰西走向共和的“厄运”,但已是施行“君主立宪”,军政大权交付首相,连君主去议会讲话都要吃“闭门羹”了。进入王权不再独尊的时代。当今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登基,斗转星移,如今已四十余年。她在位的时期,女王的生活方式也许巍然不动,但世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大英帝国残余部分的消失,英国本身也日见衰落。从60年代以来,英国衰落问题就是西方学术界争论不已的话题。从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各方面,作了无穷无尽的探讨。英国著名评论家赫顿的分析足已引人深思。他说,随着英国经济的弱化,其特殊国际地位正在丧失。“它虽然是一个核国家、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与美国、欧洲及英联邦国家保持着重要关系,但明明白白的是:它在世界民族中的地位正江河日下。”这种难以挽回的衰落,不可避免地要冲击到大英帝国的重要象征——英国王室。英国王室要与时俱进,也许不得不缩小自己的规模、降低自己的姿态,进行一番“改革”。按英国政体,王室“改革”的决定权在议会。至于议会何时采纳“改革”建议、如何改革,争论难免,但剩下的也许只是时间问题了。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形形色色的博物馆
解红 玉鹏编译
世界上有一些著名的大艺术博物馆,其奇珍异宝已为世人所知;但世界上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专门博物馆,其新奇古怪,却鲜为人知。
面条博物馆在意大利罗马的斯坎德贝格大街有一座面条博物馆,这是一个16世纪的建筑物,共由12个房间组成。室内陈列着各种味美可口的面条、图片、制作面条器械及煮细面条、长面条、小面条、星状面、圆柱状面和宽面条等各种方法。据说意大利第一位皇帝翁贝托就特别喜欢吃面条,他发明的吃面条方法已被汇编成书。
盲人博物馆在德国法兰克福市有个盲人博物馆。馆内设有盲人建筑馆,盲人在这里可以摸到维纳斯的小雕像,北欧的石器工具以及60多幅瑞典西部青铜器时代作于山崖上起伏不平呈浮雕状的壁画。
美酒博物馆在波兰的别尔斯克比亚拉市有一座美酒博物馆,馆内除有上百成千种世界名酒外,还有从世界各国收集的种种形状的用玻璃、水晶、瓷、木头和青铜等材料制成的大大小小杯盏和远古时代所用的酒器。
面包博物馆在德国的乌尔马市有一座世界上唯一的面包博物馆。馆内有世界各地的面包和有关面包的规格、制作方法等材料。还陈列有瑞士带数字的面包、以色列不发酵面包、土耳其大面包和俄罗斯的枕头面包等。
牙签博物馆在日本大阪府河内长野市有一座世界上首家牙签博物馆。馆内收集了古今东西方各国的牙签和制造牙签的现代机械。馆内陈列着来自意大利、法国、伊朗、印度、泰国和中国等31个国家生产的牙签。
恐怖博物馆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有一个堪称是当今世界上最恐怖的私人开设的博物馆。该博物馆是由一个叫着亚纳·科瓦的人开办的。他自1946年买进第一件拶指刑具开始,每年都不断地搜集世界各地的各种折磨人的刑具。每件刑具旁边还配有当时人们遭受酷刑的图片,并播放人在受刑时的惨叫声,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使人感到毛骨悚然。
汽水博物馆在美国的亚特兰大有一家美国汽水博物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可口可乐公司的百年发展史,该公司所生产的可口可乐每天在全球销售量为6.1亿杯。博物馆楼高3层,共分4个展厅。展厅展出了可口可乐公司自1886年以来的有关物品、珍贵图片及影片,其中包括药师彭伯顿发明可口可乐汽水配方的手稿和实验仪器等。展厅使用多国语言进行介绍,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备感亲切。
稀世兵器博物馆在俄罗斯首都有一个稀世兵器博物馆,馆中专门展出俄罗斯或外国奖给俄罗斯和前苏联军事活动家和国务活动家的兵器和火器。展品共有1万多件,多是俄罗斯军队领导人赠送给博物馆的。其中珍贵的有80多件,多是19和20世纪的兵器。这些包括:朝鲜在开始生产什帕金式冲锋枪时,赠给斯大林的一支;1973年苏美高级会晤结束时,美国总统福特赠送给勃列日涅夫的两支“科尔特”式手枪,一支上面刻着一只鹰、白宫和福特的肖像,另一支上面刻着一头熊、克里姆林宫钟塔和勃列日涅夫肖像。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参观日本原爆馆有感
李有存王如君
到广岛和长崎的访客,总要去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和长崎原爆资料馆看看。从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到广岛和长崎的历史,特别是51年前美军投掷原子弹所造成的劫难。笔者最近访问广岛和长崎,也参观了两家资料馆,感到那里有一种不该有的反差。
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是一座相当现代化的资料馆。漫步浏览各个展厅,你会感到原子弹就像从你的头顶上炸开。图片、实物、模型以及影像效果等所烘托出的气氛,足以震慑每一个参观者的灵魂。参观者无疑会感到原子弹轰炸给广岛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
听说,为了让观众了解日本遭受原子弹轰炸的背景,几年前,在一些进步人士的强烈要求下,纪念馆增加了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部分内容。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遗憾的是,与布置得十分详尽的原爆部分的展览相比,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部分却显得无足轻重。首先,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部分只占小小的一隅,前后也不过几米。而其它部分,从一楼到二楼,统统是关于原子弹轰炸;其次,日中战争部分展出的照片似乎充满了“平和色彩”,文字说明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对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更无点墨说明。
无独有偶,在长崎原爆资料馆,笔者感到了同样的气氛反差。新建的长崎原爆资料馆是一座独具匠心的建筑。整个展馆利用影像、图片、实物、模型以及文字材料,充分展现了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惨烈场面。然而,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部分则又是小小的一角,文字介绍也是轻描淡写。据介绍,今年4月初开馆之前,其中一幅关于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因日本国内的一些势力施加压力而被撤下,换了一幅日军进入南京城的照片。国际舆论报道此事后,不得不换上一幅现在展出的照片。从照片上只看出,日军在对中国人进行搜查。照片说明是:“1937年12月16日南京中山路”。众所周知,在当年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中,30多万南京市民惨遭血腥屠杀,这样的照片和说明怎能代表性地反映南京大屠杀呢?
更巧的是,在这小小的角落,笔者发现了与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同样的错误,即在文字介绍中居然写着“1937——日中战争开始”。笔者就此询问了长崎市和平推进室室长田崎升先生,友好的田崎升先生起初对此不怎么相信。经过仔细查验之后,田崎升先生发现,有关日中战争的文字和影像资料都说日中战争是1937年开始。他说,这些资料的说明源自日本中小学课本。笔者问:“这种明显的错误会否被纠正?”他苦笑着说:“我也说不准。”
两个颇为知名的资料馆出现同样的错误,当然不是巧合。笔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当地不少专家学者、普通市民、青年学生,除了个别人回答不太清楚外,都说日中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长崎市长伊藤一长也认为应该是1931年。
不管这种错误源自什么地方,总不会只是在玩文字游戏吧。日本侵略、蹂躏中国15年,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惨绝人寰的灾难。2000多万中国人死于战祸,经济损失更是无法统计。如果说,日中战争从1937年开始,那么从1931年到1937年,日本军队在中国干了些什么?日本有人说,那时日军是在“满洲国”。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满洲国”是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扶植下成立的。难道日本至今还认为满洲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吗?
对于南京大屠杀,有人表示,考虑到中小学生参观者,资料馆中不宜展出一些过分残酷的照片。其实,这种说法根本不成立。因为长崎原爆资料馆就展出不少原子弹轰炸中被烧焦尸体的照片。看了这些照片,谁都会感到心颤。这些资料馆当然更不是收集不到照片。7月23日至31日,在广岛县民文化中心举办的“侵略与原爆展”上,就有一些反映南京大屠杀的惨痛照片。
广岛和长崎曾毁于原爆,更确切地说,是毁于战争。战争与原爆是一个明白不过的因果关系。资料馆反映原爆而不反映战争是说不通的,只反映受害而不愿反映加害是缺乏勇气、不敢正视历史的表现,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当然,中国人民对广岛和长崎的原爆受难者深表同情。中国人民对日本的有识之士在展出原爆的同时,为展出日中战争内容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赞赏。但是,同是战争受难者,就不应当出现不该有的反差,何况中国受难者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直接受害者,在日本理应得到更加公正的对待。
任何一个民族,要想挺起腰板走向未来,就不该忘记自己过去的所做所为。如果连真实和公正书写历史的勇气都没有,那就十分可悲的了。将来一旦后代子孙探究起来,那是十分尴尬的事。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81岁学电脑
兰才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阿根廷人学用电脑已经相当普及。电脑操作不仅列入了中、小学校教程,而且开始进入了平常百姓家庭。这里讲的是一位81岁的老太太学电脑的小故事。
这位名叫阿曼塔·诺维列的老妇人,三个月前对电脑方面的知识还是个空白。听到儿孙们在谈论电脑程式,什么“软件”、“硬件”、“窗口”等一类陌生语言时,她一句也听不懂,产生了一种被时代抛弃的失落感。于是,她下决心要闯一闯电脑世界。
诺维列报名参加了一个私人开办的电脑训练班,每星期两次上课。她兴致勃勃,不论刮风下雨或寒天从不缺席。经过一番学习之后,她觉得操作电脑并不是原先想的那么神秘复杂。她说:“我最深刻的体会是‘熟能生巧’。”不过,她也承认,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挑战是克服用“鼠标”操作的困难,表示要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新的突破。
诺维列原来是一位普通工人,现在靠退休金生活。家庭虽然不富裕,但她一直保持着对文学、音乐方面的兴趣与爱好,学而不倦。在她60岁那年,取得了中级教师的资格,可是从来也没有当过教师。她觉得自己的思维还很清晰,因此要好好地利用它,永无止境地学习下去。这位老人的求知欲望感动了周围的许多同龄人,也为她的儿孙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鼓励和鞭策着他们努力上进。
现在,这位81岁的老祖母有两个愿望:一是在熟练掌握电脑操作程序以后,用电脑给她在瑞士的唯一的女儿写一封长信;二是说服她的81岁同龄的老伴,让他了解电脑是什么,并使他最终同意购买一台已经选妥的电脑。责任编辑:赵章云刊头摄影:李学江澳大利亚美利驽羊雕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