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家庭伦理与人生幸福”讨论

有人说:幸福的婚姻是暴风雨中的港湾,不幸的婚姻是港湾中的暴风雨。而今——
婚姻,还是理想中的港湾吗?
本报记者赵蓓蓓
在论及家庭的时候,婚姻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婚姻作为男女两性关系中最普遍、最稳定、最成熟的形式已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岁月。古人云:夫妻是人伦之本。由婚姻缔结的夫妻关系构成了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家庭伦理的基础。婚姻的幸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幸与不幸。婚姻生活的美满和谐是每个已结或欲结姻缘之人的共同渴望,婚姻是许多人理想中的港湾。
在当今中国,伴随着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传统婚姻正受着现代文明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不平静的港湾
其实,婚姻是最能让人感受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东西。有首歌中唱道:不喜欢孤独,却又害怕两个人相处。这句歌词道出了人们在婚姻问题上既渴望又惧怕的两难处境。为了逃避孤独,为了爱情,为了满足人生的种种需求,男人和女人们走进婚姻。然而,要让两个完全独立的异性耳鬓厮磨地终生相守,绝非易事。法国拉罗斯百科辞典将夫妻解释为“两个相等的、呈相反方向的力量体系”,它幽默地指出了构成婚姻的男女两性间绝对的异质性及矛盾性。婚姻就像一瓶酸甜苦辣咸的五味酒,人生种种滋味尽在其中。于是,在婚姻这个舞台上,便经久不衰地上演着一出出悲喜剧。在一对对新人喜结良缘,兴高采烈地携手揭开人生新的一幕之时,也有不少夫妻却面对婚姻酿成的苦酒长吁短叹,黯然神伤,大多数夫妻都或多或少地领略过或大或小、或冷或热的“婚姻战争”。
我国现有2.67亿个家庭。现存的婚姻带有不同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的印迹。不少包办婚姻、买卖婚姻以及盲目、草率的自主婚姻等种种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关系,本身就潜伏着危机。
经济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原有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婚姻观也随之变化,家庭伦理道德处于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激烈碰撞之中。妇女地位的提高及独立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个人幸福、婚姻质量的重视、追求,使本不平静稳固的婚姻生活受到冲击。
另一方面,工作节奏的加快,经济利益的驱使,使许多人陷入一种疲于奔命状态,极易给人的感情及婚姻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当男人或女人拖着疲惫的身心返家时,发觉他(她)所面对的是同样一个疲惫不堪的人。加之繁重的家务劳动,使家庭不是充满了火药味,便是了无生气。夫妻间交流的日益减少加重了双方心灵的落寞孤寂,情感饥渴日渐加剧。面对这种缺乏吸引力、凝聚力的家庭,一些人便把目光投向充满诱惑的外部世界。离婚率逐年升高,婚外恋增多,已成为当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据民政部统计,1995年,我国离婚对数已达105.5万,突破了百万大关,比上年的97.1万对增加了7.4万对,是同年结婚人数的11.3%。据报载,去年北京市的离婚人数占当年结婚人数的25%。
经历风暴的人们
尽管离婚一词已不再令人谈虎色变,但人们还是不愿这种事情落在自己头上。可港湾中的风暴往往是骤然而降,让你无法逃避。
一位年逾不惑的大学教师,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离异经历。他与前妻青梅竹马,小学、中学、插队都在一起。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俩先后考上大学,1982年毕业后便结了婚。婚后两人生活很好,很平静。1986年初,在一家公司工作的妻子被单位派到国外考察,历时十个月。回国前一个月,妻子给正在读研究生的他写回两封信,信中内容令他感觉有些异样。妻子回国后,说她已移情别恋,爱上一个陪同翻译,要求离婚。他对妻子的情变毫无思想准备,难以相信和接受。经过八个月的痛苦煎熬,终于同意分手。遭受婚姻打击的他,很长一段时间形同游魂,结果不得不延长一年学业。婚变使这位教师改变了观念。以前他以为,恋爱而成的婚姻是不会改变的,只要爱对方,体贴对方,两人即使有问题,也不会分开。之后他认识到,婚姻也需要努力维系。
这位教师有六个同学出国读书,其中有三人是因摆脱不了离异的痛苦才出国的。有个同学的妻子,看上了一个没学历但很能干、能挣钱、有摩托车的男人,便离开了只会做学问的丈夫。这位教师的结论是,现在的女孩,物欲强,想找个合适的,太困难。
记者不久前曾到设在北京紫房子的一家成立五年的有上千会员的单身俱乐部采访,那里的感情顾问胡女士告诉记者,他们的会员中,因外遇而离异的情况相当多。有些很不错的男性,离异后心很冷,很封闭自己,不愿接触异性,生活处于一种孤苦状态。
俱乐部的单身女性中,有当医生的丈夫给外国人看病而与外国人结婚的;有因丈夫大男子主义太重、什么事都不做而离开丈夫的。一位因无法忍受丈夫的无端猜疑而离婚三年的37岁的女士对记者说,要找一个合适的人很难,现在的男人不如女人素质提高得快。
曾听一位朋友说,婚姻是人生可能犯的一次错误,但不能犯第二次。有个新结婚的同事坦言,现在结婚没激情。一些未婚者对未来的婚姻也心存恐惧。一位男士说,看到很多中年人家庭不和,婚外恋多,离异多,挺怕的,想自己的婚姻能天长地久,但又不敢奢望,怕双方做不到。
要获得婚姻生活的美满幸福,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夫妻双方生理、心理、体力、智力、脾气秉性、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家庭教养、文化水准、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多方面的契合,还需要足够的爱心、耐心以及尊重、理解、宽容来呵护。婚姻所要求的东西太多,这大概是美满婚姻来之不易的原因。
婚姻也许是人类最不好答的一份考卷。但是我们又必须作答。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人生一得

回味批评
朱万宏
记得在年轻时,我有几次被领导批评过,其中较为严厉的有两次。当时,自尊心一贯很强的我,情绪低落,觉得丢了面子,对领导的批评很不理解,也不服气,一段时间里简直是耿耿于怀。后来,在日常处事及工作中,也曾被周围的同志批评过。对于他们的批评,自己常常持抵触态度,心想:还说我呢,你也不比我强多少!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中自己已过不惑之年,近两年来也犯了怀旧的“毛病”。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特别是回味一下那些刻骨铭心的批评,再用一个个事实去验证,忽然发现自己当年所受的批评,绝大部分是正确的,而且深深地感到:大家对自己的批评是善意的、友爱的。
倘若自己当初少些自负,少些虚荣,及时服下利于“病”的“苦口良药”,或许会少走些弯路,少犯些过失,多一些收获,多一些建树。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人生一得

记住失误
李莹
上小学时,我极崇拜的一位数学老师让我们每人多准备一个练习本,把每次作业中做错的题目重做一遍,建立一个“错题库”,并常常翻阅。几十年过去了,数学老师的这一教诲我始终记在心里。
老师的做法可用四个字概括:记住失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在漫漫人生路上难免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失误。我想,有失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面对失误的态度。聪明人一种错误只会犯一次,愚蠢的人却往往重犯同样的错误。
记住失误,不仅要记住自己的失误,更可贵的是能从别人的失误中汲取教训。人的一生有限,人的阅历各异,失误自然会有所不同,以他人的失误为鉴,何尝不是明智之举。
记住失误,失误的次数会越来越少。记住失误,人生的路会越走越宽!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党报舆论作用大
你报“读者之友”版《正确认识〈周易〉摒弃占卜糟粕》一文见报后,在读者中反响很大,文章中诸位学者对《周易》的论述,精辟独到,学术水平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当前,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地区十分猖獗,占卜、相面、装神弄鬼等现象泛滥,一些人故弄玄虚,兴风作浪,诱导人们步入歧途,坑人不浅。其中,《周易》预测由于打着“传统文化”和“科学预测”两块招牌,更具欺骗性。曾几何时,《周易》热一起,便有许多人一头扎了进去。之后,有人迷途止步,有些人则不能自拔。你报关于《周易》的文章针对性强,不失为“拨乱反正”的有力举措。希望今后能继续推出这方面有广泛影响的热点话题,充分发挥党报的舆论导向作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山西保德县商业局高艾彬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人生不是天注定
算命术不是人类科学发展的产物,恰恰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中的糟粕。研究《周易》搞预测,正是由于没有科学知识、缺乏对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愚昧。
算命先生运用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原本是来源于《周易》。《周易》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周易》提出了“柔刚相推,变在其中”等具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其“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统治地位,用“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谎言来束缚人民的思想观念,麻醉人民的反抗意识,把《周易》八卦和人的生辰八字(即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八个符号)结合起来,推断人生吉凶祸福,这就抛弃了《周易》原来朴素的科学性,变成了迷信。
我记得我的双胞胎弟弟上小学的时候,母亲特意让算命先生为他们占了一卦。后来两个弟弟长大成人,一个参了军,一个当了厂长,与算命先生当年说的人生走向大相径庭,甚至连当时说的一些模棱两可的话都不能兑现。一向迷信的母亲也感慨地说:看来人生的路与个人的努力相关,并不是“命里注定”的!
济南军区某部政治处王光玲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王老太受骗记
8月9日上午,家住郑州市农业路五号院的王老太太上街去买菜,碰见一位二十多岁的女青年。这位女青年看了看王老太,惊讶地说:“大娘,你的脸色可不对呀!看样子,好像是有灾!”接着,女青年又说:“经六路有个会算卦的李先生,算得可准了,不信,让他给你看看。”
当王老太跟着女青年走到经六路口时,迎面走来一位戴墨镜的中年男子。女青年说:“正好碰见李先生,请你给这位大娘看看相,是否有灾?”
李先生仔细地看了看王老太的脸,又看了看手,然后说道:“这位老太太有三个闺女两个儿子对不对?”“对!对!”李先生接着又说:“不瞒你老太太,最近,你家里确实有灾,时间大概是阴历七月中旬。”老太太担心地问:“这灾能不能破?”李先生说:“要想破,方法也简单。你先破点儿财,在我这里放500元钱。两天后,还是上午这个时候,你再来把钱拿走。”王老太说:“我可没带那么多钱呀!”李先生说:“不一定非要现金,你戴的金银首饰也可以。”
女青年在一旁看王老太有些犹豫不定,就插嘴说道:“李先生就住在前边这座楼上,到这里一问,大家都知道。”
于是,王老太取下了金耳环交给了李先生。
8月11日上午,王老太按约定时间来取金耳环,左等右等不见李先生的踪影。后来一打听,此处根本无此人。王老太这才如梦方醒,连呼上当。
河南郑州市铭功路办事处白宪州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封建迷信害死人
你报“读者之友”版开展“倡导科学文明破除封建迷信”的连续报道,我认为很有必要。近些年,社会上(尤其是农村)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一些人打着科学的幌子,行迷信欺骗之实,从思想上混淆了是非,干扰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危害了社会稳定。
我是一个中学物理教师,从来不相信封建迷信,并且在一定的场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宣讲科学文明,告诫一些亲朋好友及群众不要相信算命、卜卦等封建迷信的东西。当然,也有人不但听不进去,反而讥讽我。在封建迷信的蒙蔽下,有些人确实是可悲可怜。
我家乡的邻村有一个三口之家,本来生活得很好。有一天男主人突发奇想,请神汉算了一卦,结果是:男主人在人世仅能活一个月。男主人认了命,从此每天不劳动,吃喝玩乐,花钱似流水,把一个家折腾得不成样子。一个月过去了,男主人非但未死,身体反而更强健。又一个月过去了,还是安然无恙。这时,男主人才幡然悔悟:封建迷信不可信。在农村,有的人患了病不去医院治疗,而是请神汉、巫婆捉鬼驱邪,其结果是人财两空。
封建迷信虽然存在,但并不可怕,我们有党的领导,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只要我们大力倡导讲科学,讲文明,封建迷信定会逐渐失去市场,社会环境必将更加文明、祥和。
江西宜丰县双峰中学王仕广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防洪堤上的老党员
八月十日上午,南桥镇北龙岗村附近的大沙河上,滚滚的洪水咆哮着卷起两米高的浪头向空中抛去。堤坝被洪水冲得断裂、塌陷,随时都有决口的危险。一位老太太拿着铁锹匆匆赶来,她见人们正在洪水中打木桩、装沙袋,便扛起一根二十多公斤重的木桩向危险的堤坝上走去。“您不能去,那儿太危险!”有人拦住她。她用肩上的木桩把那个人一拨,生气地说:“都到了这个节骨眼上,还说啥危险,等大水冲进村子那才危险呢!”大伙拗不过她,只好由她去干。大的木桩她扛不动,就和大伙抬,小的自己扛。她还帮着大伙装沙袋,共装了八百多袋。经过众人八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堵住了堤坝的危险段。
这个老太太就是八十岁高龄的共产党员康春芝。康春芝自幼聪明好学,活泼开朗。二十岁时,她瞒着公婆和丈夫,加入了共产党。一九四一年著名的“南龙岗战役”打响后,八路军十七团被日军包围,她组织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用担架从前线抬回了十七位牺牲战士的遗体。由于她长时间在外从事革命工作,引起公婆的强烈不满。在她三十二岁那年,在公公的逼迫下,她与丈夫痛苦地分手了。几十年来,康春芝先后担任过妇女组长、妇女队长、妇女主任、小区干部、村长等职务,受到上级和乡亲们的好评。
一九七八年,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康春芝退职回了家。但是她仍不忘用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今年夏天,村里广播缴枪通知,一连吆喝了几天,始终没见一点儿动静。康春芝听说邻居杨二沙家有支鸟枪,立即去做动员工作。杨二沙的妻子谎称那支鸟枪已经丢失,康春芝一连去了三趟,杨二沙终于醒悟,第一个缴了枪。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仅用一天时间就缴枪七十余支。一天深夜,康春芝的一个亲戚孙某在村东河边偷了棵树,她知道后,顾不上天黑路滑,来到孙某家,劝其主动认错。孙某知道这位康老太办事认真,便承认了错误,到村里接受了处罚。
康春芝,这位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党员,以她的模范行动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尊重。
河北行唐县南桥镇政府马荣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世相百态

如此广告创意
上海军工路2636号 杨建正摄于上海鲁迅公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