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老教授老专家为科教兴国作贡献
李岚清写信致贺
本报北京9月5日讯记者董洪亮报道:金秋送爽,学林飘香,“老教授老专家为科教兴国作贡献汇报会”今天在清华大学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写信致贺。
李岚清在信中向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宝贵贡献的老教授老专家致以敬意和问候。他希望广大老教授老专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加快科技进步、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青年一代等方面继续作出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出席汇报会开幕式并讲话。
来自20个省、市、自治区与计划单列市150多位教授、专家代表参加汇报会,其中有20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次汇报会由中国老教授协会举办,旨在充分发挥老教授、老专家的作用,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贡献力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总后表彰优秀科技人员
本报讯为激励军队企业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于9月4日在京举行首届军队企业科技奖颁奖大会。大会为获得金奖的海军4813工厂韩武万等2人和获得银奖的北京军区2207工厂聂全忠等9人颁发了奖牌、证书和奖金。
“八五”期间,军队企业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共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67个,累计实现新增产值80.8亿元,利润14.4亿元,使军队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还在生物工程、机械电子等方面取得了1200余项科研成果,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敢于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技术水平。(程松林)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东北师大庆祝建校50周年
江泽民李鹏乔石荣毅仁等分别题词
本报长春9月5日电记者张玉来报道:我党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今天迎来了建校50周年纪念日。1万多名师生和海内外嘉宾一起参加了校庆活动。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荣毅仁、李岚清等为东北师大建校50周年题词。
国家教委、原沈阳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将军分别发来了贺词和贺电。
东北师大原名东北大学,创建于1946年。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成为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学校现有在校生8000人,函授生7000余人,12个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9个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有中文、历史两个国家“文科基地”,并建有国家重点学科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等。50年来,东北师大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3万名毕业生。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教育法》执法检查
四川依法治教实现三个增长
本报成都9月5日电记者魏玉凤报道:由吴阶平副委员长率领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教育法》执法检查组日前在四川省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执法检查,重点检查了《教育法》中关于教育投入规定的落实情况。
四川省在落实《教育法》有关教育投入规定的工作中,财政拨款努力做到了“三个增长”。1995年,全省各级财政安排的教育经费拨款为5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0%,同期全省财政经常性收入为23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4%,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0.06个百分点。生均教育事业费与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都有所增长。同时,该省狠抓教育附加费征收的落实与管理。1995年全省共征收各项教育附加费13.3亿元,比上年增长39.3%,占教育总投入的13.4%。其中,农村教育费附加,省政府明确规定按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由乡财政所征收,实行乡征县管。1995年共征收7.92亿元,比上年增长26%,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占应征数的80%。
据了解,1995年,四川省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教育经费征管用的审计工作,以加强教育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取得了明显效益。
四川省在贯彻实施《教育法》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为教师办实事和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结合起来。其中效果最好的是实施“广厦工程”。从1984年开始,截至今年5月,全省已投资11.2亿元,修建教职工住房3.48万套,共291万平方米。目前,全省城镇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由1994年7.5平方米提高到8.0平方米。各地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在短短的几天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兵分两路,深入到重庆、绵阳、雅安等地市的一些县、乡(镇),听取了当地领导汇报,察看学校、走访教师家庭,召开专题座谈会等,共同总结各地贯彻《教育法》的经验和措施,并调查了《教育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让我们更加富有
——访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冯·德罗斯特
本报记者卢新宁
显然,冯·德罗斯特先生有点意醉情迷。
在距北京城近300公里的河北承德,满含历史和文化意蕴的避暑山庄、外八庙深深地吸引了这位世界遗产中心主任的心。短短3天的访问中,58岁的冯·德罗斯特先生以远胜于我们这些同行年轻人的精力和热诚,不停息地穿行于山林园寺,沉醉在东方文化的曼妙中。
这是8月末,盛夏把最后的热情倾注在这座恢宏的皇家园苑上,避暑山庄以沁人的清凉迎接世界遗产中心负责人的首次访华,冯·德罗斯特先生在紧张的行程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冯·德罗斯特告诉记者,世界遗产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一个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处理有关《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日常事务。制定于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和实施的一项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国际性文件。“公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确定世界范围内文化与自然遗产,将那些被认为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编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便国际社会将其作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
“截至1996年6月,已有146个国家成为公约的缔约国”,冯·德罗斯特先生说:“令人高兴的是,世界上的文化大国都成为缔约国。中国于1985年加入公约组织,一直是委员会成员和主席团成员,参与了公约执行中的各项决策,在世界遗产保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在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经济建设的热潮中关注与文化、自然的和谐,“公约”因此成为人类携手守护精神家园的纽带。24年来,《世界遗产名录》以每年平均20多个项目的速度递增,目前已经有106个国家的469项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名录,从希腊的德尔菲考古遗址,到中国的秦始皇陵;从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到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所有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诉说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表明着人类的创造力和梦想,以及与自然协调的状况。
在469项世界遗产中,中国共有14处。这就是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敦煌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黄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武当山古建筑群、布达拉宫。
冯·德罗斯特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历史的原因,《世界遗产名录》中有一半以上的文化和自然遗址集中在欧洲,亚洲的文化遗产还没有集中地反映上去,这与亚洲大部分国家基本是在近10多年才接受这一国际公约有关。中国正在提交一份数量很大的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他对此感到兴奋,因为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悠久,它包容了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冯·德罗斯特先生建议要有专门机构管理此项工作,更好地把中国良好的文化形象展现给世界。同时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青年一代关注这项人类伟大的事业。
“明年是《世界遗产公约》制定25周年,”冯·德罗斯特先生说,“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希望我们共同守护,使将来更加富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河北农大教师在易县向果农传授苹果夏剪技术。 纪殿荣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河北农大教授在邢台县前南峪介绍生态经济沟的情况。
刘全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