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当代审美文化书系》出版
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审美文化书系》,是国家“八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的美学课题,也是第一套系统研究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专著。全书系一套五册:《形象与生存——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肖鹰著)、《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陈刚著)、《“家”的寓言——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李军著)、《他者的眼光——当代艺术中的西方主义》(邹跃进著)、《转型期的当代审美文化》(夏之放著)。(文)


第11版(书评)
专栏:

剖析当代知识分子心灵
柳建伟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文精神的建构或叫重构,日益成为思想文化界学人注目的一个焦点。他们对于现实的评判、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追求,他们对自身使命的确认和对文化的叩询,他们面对商品化大潮和拜金主义的冲击下所展示的惶惑、痛苦和奋发,以及他们的传承,他们从民族传统文化和二十世纪现代文化以及历史进程中所承袭下来的某些禀赋和性格特征,都深切地展示出了这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特征。
张志忠的《迷茫的跋涉者——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心态录》(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是一部张扬理性精神的当代知识分子的断代心灵史。这部书从知识分子的命运与特性,确认在社会中角色时的两难困境、内在的心灵寓所的寻觅、社会动荡后的反思角度和深度、在新的社会结构中的失落感与重振心情等诸多方面入手,为当代中国提供了一份被称作“民族的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详尽的精神备忘录。
作者试图以文化人类学为出发点,越过庸俗的社会历史学所设置的种种栅栏,由政治走向文化,由文化走向人性,多角度地触及了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重要领域,论述了当代知识分子生存境况的内在原因。这本书尤为值得重视的部分,是对中国三代知识分子理性精神的定位。这种定位,标志着当代知识分子内省的理性自觉。张志忠无论是对当代作家作品中表现出的“青春无悔”和“圣徒情结”还是对一些作家的自白特性、自恋倾向以及“过于漫长的青春”心态,都作了尖锐的批判。他特别认为,建国后两代知识分子太过浓烈的“苦难作证”、“青春作证”心态,恰恰表明当代知识分子理性的缺乏,是较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思想认识和理想精神方面的回流。
(《迷茫的跋涉者——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心态录》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学术书苑

反思传统文化
王佃启
弥漫于整个80年代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人文主义思潮,在进入与90年代交替之际,突然因失去其酿成的空间而匿迹。近来,随着人文精神复归的口号被重新提出,一些学者的思想成果陆续行世,王树人、喻柏林合著的《传统智慧再发现》一书,便是一例。
《传统智慧再发现》一书分上、下两卷,共十六章。作者采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阐述了其对传统文化中所凝结的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智慧内涵的深刻领悟,内容涉及文字、宗教、艺术、哲学及思维科学等诸方面。作者认为,文字的发明创造,“是人类从原始的野蛮人变成文明人的标志”,因此,中西思想文化区别的根源,“就不能不追溯到中西文字的不同”。这大概就是全书以《汉字凝结的智慧》开篇的原因。在该篇中,作者将汉字放在与西方语言文字相对应的体系中,对以象形性为根基的汉字的特性、优越性及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诗书画艺术的影响作了颇具说服力的论述,这使得曾在学界喧嚣一时的“汉字落后论”显得荒谬不经,不堪一击。接着,作者对汉人长于“象思维”即艺术性思维的思维方式及其对于传统哲学、宗教和文学艺术的影响作了深有体悟的阐述。作者还将其与西方逻辑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唯理性主义理论相对照,对避免了语言文字发明后所产生的“言不尽意”乃至“言以害意”等遮蔽作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优势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传统智慧再发现》下卷,作者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对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两大源流的先秦儒家和道家作了重新审视,对儒、道二家在对人的发现这一问题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这一共同点进行了深层的发掘与剖析。对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争论不休的几个原则性问题如理性与非理性、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元、人道主义、超越精神等,在将其实质内涵进行对比阐释后,作出了自己的论断。
全书以中西比较的方式,融会现实的手法,对传统文化与哲学作了较为系统的反思。书名冠之以“再发现”,显然具有文化重建和思想启蒙的意味和价值取向。
在结构方面,该书各篇章之间既独立成篇,又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使全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卷前设置“提要”和“绪论”,篇前设置“引论”,既对全书全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又为全书提供了更高层次和更广泛视野上的理论参照体系。
(《传统智慧再发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人与书

真诚执著为文
端木蕻良
席小平是一位很诚笃,又勤奋的年轻人。十多年前,我的另一位老朋友,早在重庆和武汉做地下工作时交往就很亲密的著名翻译家柴金如,领着这个年轻人来见我。那时,我的长篇小说《曹雪芹》第一部已经出版,第二部正在创作之中,正是这个话题使我们虽隔着年龄,却谈兴颇浓。依稀还记得,那天仿佛是个秋末的上午,阳光像是灿灿的,因为有了那一尘不染的艺术,便具有了温馨的气息,我们的谈话,便久久回味着一种不同凡响的秋色之美,尤其他对艺术的那种执著和真诚,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不久,我和管桦、耀群介绍他加入了北京作协。
时间真像流水一样,这些年,因身体状况,和外面几乎失去了联系,或许人家出于对我健康的考虑,往往想来探望,又不便打搅。当然,席小平曾几次看我。我知道他很忙,来一次并不容易,但隐约中,感觉他一直在关注我。从他那些散发在各种报刊的作品,不时提及的那些往事,我已经感到,他是个既重学问,又重感情的人。
在许多年轻的作家和记者中,他算是很有成绩了,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文艺评论、采访札记、新闻通讯,他称得上是个杂家了。尤其他的散文,品位高,行文优美,很受读者欢迎。现在他的散文、报告文学集《天湖的男人女人》是他文艺创作上的又一收获。
看到他一篇又一篇的创作,我发自内心为他高兴。显然,他这些作品已逐见风格,那些散文作品,处处显示一种飘忽与空灵,一种近乎凝晶状态的美丽情思与想象,读来给人以美感,使人寻味。
我从不敢言及“阅人多矣”,更不敢以“阅文多矣”自居,以我一生的经验而言,文艺之途犹如人生之途,并非一件易事。无有意志的人,经不起清苦和寂寞的人,是难以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席小平自幼酷爱文学,三十年如一日,不管外面的世界发生多少变化,他始终不改初衷。正是他的这种执著,使我看到了他美好、情真与深沉的内心世界。作为作家,他在不停地创作中已颇见成效;作为编辑部负责人,他又在不停地采访和报道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他孜孜以求,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干什么便要干好什么。他的新闻通讯,特别是那些重头作品,不仅具有新闻的特点,而且处处渗透着文学的功力,他是在调动一切文学手段为新闻服务。这使我看到了他未来的潜力与希望。
比之那些年,表面看去,席小平作品的文字似乎简洁了许多,似有超脱之意,但细读,却更加成熟,可以感奋与扬志,也可以想象与抒情,乃心潮的释放,作品整个地笼罩着浓郁的诗情与哲思。


第11版(书评)
专栏:书事点评

图书市场的倾斜
叶于
每逢到书摊书市上见到新书面市,作为爱书的人,总想淘寻几本像样的书,也忍不住抱回几本有收藏价值的图书。当然,对书摊上流行的一些书籍,也浏览翻读,从中了解出版市场的些许消息。
近期的图书市场,不少出版社注重文化名著的推出,印行大部头的学术名著,比如卷帙浩繁的《传世藏书》、《中国近代文学书系》等等,还有一些高档次的学术著作也上了街头的书摊,成为抢手货,可以看出图书市场逐步向雅文化方向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图书市场仍然出现了倾斜。其主要表现在:
一、选题雷同,一窝蜂。书店和书摊上大量的是所谓青少年读物,而最为泛滥的又是各类名目繁多的辅导材料和各种版本的学习作业,还有各类名著缩写、插图本的读物等等。其中虽不乏高质量的,但大多是些印制粗糙、勘校不严的图书,对未成年的求学者们是一个不严肃的导向。另外,重复出版,不必要地增加了家长们的经济负担。也有不少的文学读物多是极不严谨的各类选本,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弄出一些个选本,实际上这些内容并不新鲜,往往是一个作者的一篇作品,在不同的版本和不同的集子中早已重复出现,明眼人一看就会生厌,图书市场上为数不少的滞销书,多是这类命运。
二、恶俗的包装。这主要是指一些文学类的书籍,或以艳俗的封面招徕读者,或在内容介绍中玩点花样,或干脆就用各种刺激性的题名……在一些不严肃的出版者和写作者们恶俗的包装下,有的出版物迎合某些趣味低下的读者,专门猎艳搜奇,描写红男绿女、三角恋情、拳头枕头;一些图书打着实验、探索的旗号,写人性的本能、写感官刺激的欲望等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有名气的出版社和一些专业性强的出版社也陷了进去。不久前,有位作家的一部长篇小说曾被出版社作了令人气恼的“包装”,为此作家不得不去打一场官司。足见有些人不顾出版社的名誉,搞恶俗包装的行为,毫无顾忌。这些曾被有识者们斥之为“粗制滥造、庸俗低下”的文学垃圾,屡禁不止,说白了是有些人见利忘义,是金钱利益的驱动。
三、宣扬封建迷信的图书时有所见。这些大都打着阐释科学、探求人生的幌子,实则是宣扬落后的封建意识。利用读者好奇的心理,翻出散发着霉味的糟粕;也有的把外国的一些不入流的宗教方面的图书,改头换面,标榜谈哲理、讲人生,貌似深刻其实是些浅显平庸的读物。还有,热衷于写一些所谓的秘闻内幕,将道听途说的素材,演绎为各类纪实作品,胡乱编造,死无对证的渲染,真真假假,这类纪实的东西大行其道,无疑败坏了文学的真实性声誉。
四、大肆炒卖。一些图书明显的是由操作者们“作坊式”的制作出来的,在问世之先就在媒体上做些不切实际的宣传。把作者和作品一起炒作,冠以漂亮美妙的评价。最近的几本所谓红火的图书,都是走了这个路子。事实上,一些障眼法和假象,最后都被明智的读者所识破。不过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把物质商品市场营销行为,借用到精神产品图书上来,总让人怀疑文化斯文何在。
总之,在眼下的图书市场,不少出版者和写作者(包括制作包装者)们,考虑的较多的是经济利益,经不住金钱的诱惑。作为精神文化的传播者,忘记了所应承担和履行的职责,更没有作为文化生产者全面地考虑精神生产的平衡发展。比如,在文学图书方面,较少有反映广大农村现实生活的作品,也很少有对当今大工业生产领域的描绘。我想,这种图书市场的倾斜,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警惕和重视。


第11版(书评)
专栏:

宇宙的闪光
——穆青《彩色的世界》读后
刘白羽
读完《彩色的世界》,在我面前,仿佛展开一个瑰丽奇伟、包罗万象的大宇宙。
我常说:一个作家、艺术家终其一生都是在永远永远不停探索着。探索人生的无穷的奥秘。探索自然的无穷的奥秘。探索的成果就是人类辉煌的创造。
穆青这41篇优美散文和195幅彩色照片,不就是辉煌的创造吗?只有像他这样足迹踏遍60多个国家,历尽亚非拉欧美各大洲的人,才能吸纳生活浩气,吐布文艺长虹,把这一部稀世之作捧献给爱美、懂得美、欣赏美的人们。
开卷第一篇《霹雳雨雾》就通过大自然直溯人生内涵。这篇雄伟中有妩媚,妩媚中有雄伟的文章,形象地描绘了维多利亚大瀑布,那狂泻奔腾,雷霆震赫的气势,但作者没有停留在客观的自然描摹,而是宣泄出主观的幽思。正如作者所说:“这大自然沸腾的山谷,正像沸腾的人生一样,这里面有欢乐,也有痛苦。”而这正是作者的美学、哲思,也就是这部书的灵魂。作者不但是文学家,而且是摄影家,他的文字往往具有浓郁的色彩,请看《金字塔夕照》开端这一段:“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正是这种美丽的渲染,使得自然与人生有了无比的灵性。他的镜头转动了,由金色的夕照,转入黑色的礁石,——塞内加尔的戈雷岛,这囚禁黑奴、贩卖黑奴的黑色的地狱。由色彩的变幻,闪出不同的美。从《霹雳雨雾》的雄伟之美到《金字塔夕照》的庄严之美,到《黑色的礁石》的悲剧之美,作者的文笔真是多彩多姿,丰饶奇丽。一篇一篇读下去,脍炙人口的《在斜塔下》那穿着红衣的老妇人,令人心灵为之颤动;在《亚速尔漫笔》,火热的气氛,真是心魂蕴藉,海阔天空。最使我逸兴遄飞,浩然长叹的莫过于描写亚马逊河原始森林的《大地之肺》,色彩的浓郁,气息的芬芳,作者运用巧妙构思,多种手法,把热带森林,热带河流描写得那样精微,那样生动,浓香嫩绿,郁郁蓊蓊。这是一幅绿色的油画,一首绿色的诗,绿得渗透人的心灵,使我自己也变成一片透明的绿色了。
几十张彩色照片,摄下了多少美丽的瞬间;多少个美丽的瞬间,又构成一片完美的整体。我仔细地翻阅着,欣赏着,我醒悟,这是天籁、地籁、更是心籁。因为没有发自作者的内心的灵感,也就不能捕捉到大自然的奥秘。从摄影美的结构上我觉得《梵蒂冈大教堂的廊柱》是一幅美的杰作;巍峨的圆柱排过去,一根根界出雪白阳光的方格,只有雕塑王国意大利,才能有米开朗基罗的神韵,而作者获得了这一世界之最。花,是大自然生命的火焰,我期待作者给我以荷兰的郁金香,而作者慷慨的,不是给我一朵,而是大片大片的鲜红的,雪白的,灰蓝的,看了《哥肯霍夫公园的郁金香》《荷兰花田》使我的心灵如同一片轻云,飘浮荡漾在花的艳丽与芬芳之中了。但使我心神为之震颤,仿佛天在怒吼,海在狂奔的是我看到《伏尔加格勒“祖国——母亲”雕像》,雕像巍然峙立高空,高举利剑,展开膀臂在召唤,使我仿佛听到俄罗斯母亲深深的母爱的声音,——是的,炽烈的炮火在闪烁发亮,伏尔加的波涛冲击着鲜红的血浆,多么沉重的苦难呀!它牵动全世界人的心,为这一大决战而泪眼涟涟。作者为了我们这一代人向这英雄雕像敬礼、膜拜。如果你把这一幅母亲的柔情深爱之心和冰冷肃穆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碑广场》联系起来看,你不能不为一望无尽的墓碑,而愀然于心,肃然哀默,你会觉得你的心灵里流过一道深深的血痕,这血痕,唤起你复仇之恨。从艺术深度品味,那整个画面是一棵像闪电横空直扫而下的美丽的花树,好像在痛苦高潮之后敲响一曲春之交响曲,在鼓舞人心。《伦敦植物园》告诉人们说:人间应是多么美妙,人间必须多么美妙。你看,生命是多么倔强,生命是多么壮丽。当我凝目于荒寒白雪中挺立着两朵赤红赤红的将绽的奇葩,这一幅《生的搏斗》可以说,为全部书的点题之作,其味无穷,其思无穷,这不就是在开头我所说的人生的奥秘,自然的奥秘吗?
《彩色的世界》是一部闪光的书,是自然的闪光,人生的闪光,宇宙的闪光的书;这宇宙的闪光不是随便哪一个作家、艺术家都能写得出,只有深入政治哲思之内而又出乎政治哲思之外,把握了美学,把握了艺术,风云雷雨,日月星辰,任其驱使的人才能写出放射这样闪光的书。我为作者这样美好的收获而祝福,我为这本书的精美宏伟而喝彩。


第11版(书评)
专栏:

编选有方别具特色
白烨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散文选本纷至沓来,颇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无庸讳言,丰盈中有平奇之分,繁多中有高下之别。新近读到顾骧主编的《中国百年散文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就感到收录独到,编选有方,在近年来的众多散文选本中别具特色,值得注重。
这套选本从题材和体裁着眼,分怀人、怀乡、品艺、随感四卷,分类收集了这些方面的名家名作;而在编排上又由现代到当代依发表时序顺次排来。如果说作品的文类在横向上构成了稳定的“点”的话,那么,作品的时序又在纵向上构成了流动的“线”。而由这种“点”与“线”的结合,人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不同时期的名家对相似审美对象的审美感知,而且还有隐含于这种相似性审美活动之中的个性表现和历史发展。如《怀人卷》,同样是怀母,徐懋庸的《母亲》,在母亲对自己的牵肠挂肚和自己对母亲的漠不关心的对比叙述中,抒写母亲超常的茹苦含辛和自己无尽的抱憾;而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则以母亲无怨无悔的一生勤劳对于自己的人生养育和精神鼓励,歌赞母亲寓于平凡之中的伟大。而就怀念亲人、友人而言,早期的徐志摩的《悼沈叔薇》、石评梅的《缄情寄向黄泉》等,缠绵悱恻的文字更专注于个人情感的尽情宣泄,而后来的巴金的《怀念萧珊》,陈白尘的《忆金镜》,荒煤的《告慰丽尼》等,则用笔沉著,深切的悼念之情中不乏对于时代悲剧的凛然剖解。这里既可看到不同作者的个人情性,也可见出时代本身的演进与变化。
一套丛书在分类、编排等编选运筹上的独到固然重要,但更其重要的还是选文本身。能不能把各个类别中的佳作妙构收揽编中,既需要熟悉个中文情,更需要独具选家慧眼。而《中国百年散文选》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编者对于百年来的中国散文了解得十分透彻,视野所及既不限于文艺圈,也不限于大陆;而在这样一个广阔的疆域里,又以“崇真、求美、尚情”的较高标准严以取文,因而各卷40到50篇不等的篇幅里,收录的无不是从现代到当代的各类散文名家名品,这使它在可读性之外又兼具了一种可藏性。
我还特别欣赏这套选本置于选文之前的顾骧的“序”文,这决非一般的广告文字或应景之作,它基于自己多年来对散文的了解与思考,就散文的百年发展及其突出成就,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见解,其中有关现代散文“有对古代散文的革故鼎新,更有着紧密的血脉相承”;“它的起点高,一开始就比较成熟”等意见,中肯而又独到,对于散文读者乃至散文作者进而思考散文的创作都不无启迪意义。此序作为选本的一个有机构成,可以说也为选本平添了不少分量。
(《中国百年散文选》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运河之子”写真
涂途
郑恩波的《刘绍棠传》用浓墨重彩活生生地刻画出刘绍棠的为文和为人。全书用四幅不同的系列画面组成:卷一为《青枝绿叶》,用大地和生命之色再现了作家幼年的聪颖和青少年的时代;卷二为《苦乐岁月》,描绘的是作家从50年代末至70年代蒙冤受屈,主动返乡,笔耕不辍的顽强精神;卷三为《春回大地》,用欢快热烈的暖色记录了作家在新时期的“冲天的创作喷泉”;而最后卷四的《老骥伏枥》,则展示出这位自称“田夫野老”在猝然中风病倒、半身不遂后,仍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继续不倦创作的晚年风采。
传记作品的灵魂是真实性。《刘绍棠传》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事实为依据,写出了这位乡土作家的“原汁原味儿”和“本来面目”。
史料性应当成为传记作品的骨肉,这一点在《刘绍棠传》中也比较突出。作者在动笔写作前,不仅重新系统地研读了传主的全部作品,访问了有关单位和个人,还亲自到传主的出生地进行调查和考察。因此,在大量实实在在的史料中“原汁原味”地显露出立体丰满的“本来面目”。还有许多当事人以及传主与撰稿人的推心置腹的谈话,都如同一面面闪光的镜子,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出这位自称“文学跟队人”沉沉浮浮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刘绍棠传》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陆璀和《晨星集》
顾子欣
为纪念“一二·九”运动60周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陆璀同志的一本文集——《晨星集》。
我凝望着书的封面照片:古城北平高耸的城墙,灰暗的民房,寒风中集聚的黑压压的人群,周围有武装的军警。在人群前方,一位英姿勃勃的青年女子,站立在一张方凳上,手持话筒,正在向大众呼号。面对这照片,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年代,站在那人群之中,热血沸腾,分明听到了这青年女子“担负起天下兴亡”的呐喊。
这青年女子就是《晨星集》的作者陆璀,当时清华大学的学生、清华学生救国委员会的委员。这照片也并不陌生,它早已陈列在庄严的中国革命博物馆中。而《晨星集》一书,又为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增补了许多生动的震撼人心的记录和珍贵的翔实的史料。
读了《晨星集》,我才知道,正是以“一二·九”运动为发端,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才和全世界反法西斯运动联结了起来,并成为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强大力量。“一二·九”运动曾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青年学生斗争史上一个灿烂的记录”。而在这一事件中,正是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维克多·基恩等友人,用他们客观、公正而又充满激情的报道,犹如闪电劈开夜空一样,冲破了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把中国青年抗日救亡斗争的信息传遍了世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同情和支持。
本书作者以蘸满深情的笔墨,把革命前辈的音容笑貌再现纸上,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中,《邹韬奋同志引导我走上革命之路》一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把两代知识分子由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思想历程和光荣归宿讲得十分清晰。
《晨星集》中还收入了二十余帧珍贵的照片,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发表。这些照片,加上书内附录中外国报纸有关报道的影印件,和文章的内容互相印证,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晨星集》不是文学作品,不事雕琢涂饰;但它文笔优美,语言生动,读来引人入胜。(附图片)
《晨星集》陆璀著,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封面设计:郑炳宏


第11版(书评)
专栏:

“狼来了”(漫画) 吴之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