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水产品是优质粮食
鱼类蛋白在膳食平衡中具有较高价值
卓友瞻
渔业是我们人类通过采捕或驯养的方式向大自然索取水生动物蛋白,满足自身对食物和营养需要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产业。二次大战以来的半个世纪,由于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各国加快了渔业的开发步伐,大力提高水产品供给能力,使世界渔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球水产品总产量1950年只有2000万吨,到60年代就迈上了5000万吨的台阶,目前达到了1亿吨的水平。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人类对水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当时国内粮食短缺的困难,我国也把发展渔业作为增加食品供应的重要措施。当时中央提出要积极发展渔业生产,鼓励多增产水产品,在价格比上要求做到“斤鱼斤粮”,引导人们多消费水产品,以弥补粮食之不足。短短几年,水产品产量就从1949年的40多万吨增长到1957年的312万吨,对建国初期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水产品解决了一些城乡食品严重不足之急,也救活了不少人。可见,长期以来,尤其是在粮食短缺的时候,人们是把“渔业”和“粮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将鱼类等水产品视为“粮食”的一部分的。
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膨胀对粮食需求日益增加的巨大压力,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1992年12月在罗马举行的国际营养大会上,将“粮食安全”定义为“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可以得到安全及营养的食品以维持健康和具有活力的生命”。渔业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也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1995年3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渔业部长会议,以及同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渔业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持续贡献国际会议”,都突出强调了要重视渔业与粮食安全关系。京都会议发表的《京都宣言》认为:鱼类蛋白在膳食平衡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含有人体和大脑所需要的丰富营养,对儿童的发育尤为重要。发展渔业增产水产品,在世界粮食安全保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广义上讲,水产品就是“优质粮食”,是粮食供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到,国际社会越来越注意从食物的多样化,从“大粮食”的角度来考虑粮食安全的保障。
考虑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样应该明确树立“大粮食”的观念。食物替代的规律是普遍规律。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和我国台湾省每年人均直接消费粮食都只有90多公斤,但人均消费水产品却很高,日本高达80公斤,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食物替代的关系。从我国的情况来看,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指出:“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视野不开阔,对全面开发国土资源、充分利用水域、加速发展水产业重视不够”;“我国农村经济已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农业要有新的开拓,发展水产业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域的开发利用,把加速发展水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粮食转化的一个战略措施来部署”。这一指示明确了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渔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1990年起水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去年,达到了2517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1/4,年均增长率高达11.6%,而同期世界的平均增长率只有2—3%。
(作者为农业部渔业局局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善谋实干促进区街经济发展
彭战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区街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善于谋划,狠抓落实。那么,围绕发展经济如何抓好落实呢?结合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摸准实情,选准结合点。改革开放以来,石家庄长安区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正在向经济强区、开放强区和现代化城区目标奋进。但全区工业基础薄弱,商业结构不合理,重点项目发展不平衡,龙头、骨干企业少,为此,我们广泛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发展区街经济的深层次问题,结合区情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振兴工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意见》等六个对全区经济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操作性较强的规范性文件。在此基础上,重点实施了外向带动战略,全力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力兴建商业设施和发展市场,搞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并已初步形成气候。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居(家)委会第三产业;开展登台阶、创万元活动,壮大了街道和居(家)委会经济实力。同时,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村办经济的腾飞。财政收入在前几年连登五个台阶的基础上,收入突破亿元大关,首次进入亿元县(区)行列,实现了建区40年来财政收入历史性突破。今年1—6月份又实现收入588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
二、抓住关键,选准推进点。去年以来,长安区注意在整体工作中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通过抓重点工作,解决主要矛盾,推动全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程。
大项目建设以及振兴工业,这既是工作的重点、经济发展的难点,也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大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突出的矛盾就是缺少资金,尽管这一矛盾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但是我们在建设中,始终坚持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化解矛盾,加快发展。当广安大厦受资金困扰,停工待建,在是上还是下的关键时刻,区政府一班人头脑清醒,信心坚定,果断决策,不但要上,而且要快上。与此同时,区政府领导直接会同建设单位,招商引资,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区开发公司与一家外国公司就签订了合资兴建广安大厦的协议。目前,31层主楼主体已竣工。在大力发展村办、街办、校办经济特别是居(家)委会三产的同时,又新建了裕东超级食品商场、长安地下平价商场,改造装修了星洲大酒店、社区服务大楼、北京人饭店,扩建了长安家具商城,增加了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提高全区经济的综合实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狠抓领导,选准突破点。在大政方针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关键是抓好落实,而落实的关键又在领导。过去为什么一些工作不落实,就是因为一些领导同志满足于“拍板了”、“决定了”,忽视了“拍定”未定的事情,只抓“一半”,不抓“另一半”,而这“另一半”恰恰是落实不落实的关键所在。现在强调实行领导责任,但决不能把“明确责任”变成“推卸责任”,好像责任都是下级的,别人的,动不动就“亮你的黄牌”、“追你的责任”。我们在政府系统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实施以特色理论、市场经济和法律法规知识为主要培训内容的“素质工程”。先后五次聘请专家教授集中对200多名中层干部进行了系统培训,通过培训,使副科级以上领导进一步增强了抓经济,抓落实的能力,在全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各负其责,各行其职,层层落实,善谋实干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石家庄长安区区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预算外财力管理的功能
鲁昕
加强预算外财力管理非常必要。预算外财力管理具有十大基本功能:
1.拓宽财政性收入渠道。我国现有的财政性财力收入渠道基本上只有一个,即通过现行税制中的17个税种取得财政收入,并在17个税种所涵盖的税源总规模范围内,划分中央级和地方级财政收入。每年财政收入总量规模中来自17个税种收入的财政收入,占总收入规模的97%以上。预算外财力作为财政性财力资源,其来源通过各种收费、基金、附加、专项收入等多种形式,已形成了一支规模相当于预算内财力同水平的财力渠道,将这部分财力实行模拟预算管理的方式进行分配和监管,可以起到实实在在地拓宽财政性财力收入的作用。
2.有效防止国家职能性收入流失。1979年以来,全国每年以年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规模增长速度的水平拓宽项目和收入范围,大约相当于每年财政收入90%左右的国家职能性收入流失在国家财政收入规模之外。建立预算外财力征管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规范各部门、各领域、各地区的预算外财力,可以有效地解决国家职能性收入流失问题。
3.增加财政供给规模。财政供给规模在社会财力总量大幅度增长背景下降的格局,使财政供给规模同需求规模相比的差距呈剪差式发展,使国家在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支付能力上受到严重的限制。而在已成定局的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中进行增加财政收入规模的调整,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从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把财政性财力资源分离出来的预算外财力纳入国家财政管理轨道,是增加财政供给总量规模的一条最现实的出路。
4.切实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在改革中日益下降的问题,早已引起理论界、实践界和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为提高其比重所作出的种种设想和努力都因现有财力分配格局刚性化特点而无力调整。估计在国民收入实际分配过程中,预算外财力占国民收入比重约在10%以上。按这个比例计算,预算外财力模拟预算管理可以使财政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20%以上。
5.增加国家积累基金规模。全国每年预算外财力收入4000亿元的规模,如果50%用于积累,可增加国家可调动的财政性积累基金2000亿元,这样每年由财政提供国家经济建设类支出以1992年为例,就可以由1800亿元增加到3800亿元,增加了一倍多。这样一个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规模90%的积累规模,解决国家组织扩大再生产投入和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投入就有了一笔可观而可靠的资金来源。
6.合理配置资源。资源合理配置首先是财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流失在国家预算收入之外的预算外财力在其结构上消费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事实,破坏了财力分配结构合理化进程。将其统一于预算管理范围,由国家确定分配结构,不仅建立了财力的合理结构,而且也为国家直接参与资源配置提供了财力保障。
7.实现公平分配。预算外财力部门所有、自主分配、增加消费性支出以及给一定阶层的人提供了非职业性收入、权力收入、非贡献收入的事实,引发了个人消费基金分配不公的社会问题,出现了创造价值的产业阶层收入低于有预算外收入部门的个人收入的情况。强化预算外财力管理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也是极其现实的措施。
8.健全财政职能。健全财政职能,最简单的一个前提也是大家取得共识的问题,它需要财政供给规模作为强大的职能后盾和基础。预算外财力模拟预算管理方式,建立预算外财力征管体系提供了这一后盾和基础。
9.强化财政监督。将逃离于财政预算之外的预算外财力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可以从财力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强化财政监督,堵塞各种漏洞。
10.增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如果将全国每年的4000亿元预算外财力纳入预算管理,成为国家可控财力,其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就有了财力基础,调控经济目标就可以在保证经济避免大起大落的正常经济环境中得以实现。
(作者为辽宁省财政厅副厅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经济增长点和劳动力资源
陆子修
安徽省是一个人口大省,1995年总人口达6013万,农村有上千万剩余劳动力,城镇每年有新增近百万人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就业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将长期存在的大问题。因此,在安徽,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不能“见物不见人”,不仅要通过经济增长点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且要加快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为经济增长点的发展,培育和输送合格的劳动者。经济发展与劳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
一是劳动力资源增长过快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70年代末期之前出生的人口,已陆续进入劳动年龄,成为劳动力资源。由于70年代以前生育无计划,90年代以后形成劳动力资源增长过快的局面。随着企业制度的改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还会加深。
二是经济体制转变与传统就业观念的矛盾。传统就业观念重身份、重稳定,而经济体制的转变在劳动就业方面的突出表现是打破身份界限、鼓励劳动力流动。新体制下的就业观念与传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矛盾,不仅对老一代劳动者有很大冲击,对新一代劳动者也发生很大影响,不少劳动者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就业体制的要求,给政府、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各种压力。
三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劳动力素质较低的矛盾。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不只是厂房、设备等形式的转变,而且是人的素质由低向高的转变。但是,安徽的劳动力素质从整体上来说是不高的,14周岁以上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五个百分点。初中文化以上的大部分青年人,有一技之长者居少,劳动技能低。
四是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资本供给不足的矛盾。安徽省劳动力素质从整体上看还比较低,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是人力资本不够雄厚,经济增长就需要较多的资本供给。但是,由于受经济技术水平的限制,资本供给严重不足,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教育、培训到就业上看,都缺乏必要的配套资本。
五是社会进步、社会稳定与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劳动者都会面临着有岗位、无岗位、多岗位的三种处境,肯定会有一部分人流向社会,处理得好,会有利于社会稳定、社会进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社会进步。
加快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特别是集约式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资本配置标准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有较大的弹性,比较适合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供给不足、就业压力大的地区,也比较适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不能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立起来,而是要选择那些有发展前途、特别是集约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
第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扩大城乡就业面。农村是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而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把乡镇企业作为安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而且可以通过乡镇企业的辐射,改造农民的小生产观念,带动和影响农民的观念更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个体私营经济为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应作为安徽经济的一个增长点,通过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扩大城乡就业面。
第三,开拓思路,探讨多种形式的开发利用方式。一是劳务输出型,亦即组织劳务输出,借外地的经济力量和市场需求开发利用本地的剩余劳动力;二是就地转化型,亦即通过加大活劳动投入,搞好农业基本建设,精耕细作、开发农业、养殖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就地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三是企业吸纳型,亦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不断扩大其规模,发挥这些企业对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的积极作用;四是城镇依托型,亦即着力开发第三产业,建市场,搞活商贸、流通等等。
第四,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围绕经济办教育,培养多方面的适用人才。
第五,运用政策启动,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第六,完善政策,加强法制,为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
(作者为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走联合之路增强竞争实力
——对山西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
崔光祖彭致圭
以山西运城盐化局为核心企业组建的山西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风集团),以产权为纽带,组建起中西部地区首家跨省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洗涤剂工业“联合舰队”。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开拓性的发展道路。
走联合之路
运城盐化局拥有一个面积达130平方公里的盐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内陆盐湖之一,富含盐岩系矿物,储量高达8280万吨,其中硫酸钠储量为60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无机盐工业基地,发展洗涤剂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几年,运城盐化局开发出“奇强”牌系列洗衣粉,年产量达8万吨,产品畅销。面对近两年国际洗涤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现实,该局决心走联合之路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运城盐化局在山西、陕西、辽宁等省区的大力支持下,与陕西省西安市日用化学工业总公司实施了联合,并购买了辽宁本溪市石油化学总厂55%的股权,一个新的企业联合体形成框架。在此基础上,按照《公司法》,由运城盐化局和西安日用化学工业总公司各自生产经营性资产出资,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天津市宏发集团公司和浙江升华集团公司以现金形式出资,共同发起组建了山西南风集团。该集团拥有总资产6.5亿元,职工9000余人。
联合盘活了资产,使企业间的优势得到互补,迅速增强了竞争实力。核心企业运城盐化局虽然具有资源、品牌、市场等优势,但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又受到人才、技术、设备的制约;而西北地区最大的洗涤剂企业——西安日化厂,虽有技术、设备优势,但由于管理不善,造成开工不足,设备闲置,企业亏损1000多万元;东北地区最大的洗涤剂企业——辽宁本溪石油化学总厂,虽有一套引进设备,但由于市场原因,产品无销路,于1995年宣告破产。通过联合、收购,组建集团后,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一个企业的优势成为集团的优势,一个企业的劣势在集团中得到转化,使资源、品牌、技术、设备、市场等优势得到了整体发挥。运城盐化局今年上半年实现利税7000多万元,超过了1995年全年的利税总额。西安子公司去年只产洗衣粉1.8万吨,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产;本溪子公司今年以来日产洗衣粉达130吨,企业创建八年来首次达到了设计能力。
需要解决的问题
冲破传统观念的禁锢。企业间的联合是权力和利益的大调整。就运城盐化局广大干部职工来说,主要思想倾向是求稳怕乱,怕担风险,唯恐联合亏损企业和破产企业把自己拖垮;就西安、本溪日化厂来说,虽然企业步履维艰,但说到要被别人“吞掉”,“面子”上过不去,不愿掉身价。这几个企业首先在领导干部中统一思想,取得了共识。
选择全新的管理模式。为了调动母公司和子公司两方面的积极性,南风集团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强化集团在宏观方面对所属成员企业的集权管理,另一方面在微观上要使子公司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具体做法是“六统六放”,即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管理战略规划及目标计划、管资产、管长期投资、管科技开发、管子公司财务管理、管产品的销售;子公司有权自主决定劳动用工,自主决定机构设置,自主决定留存盈余公积金,进行技改和投资开发项目,自主决定自有资金购置非经营性资产,自主决定聘免财务部门以外的中层干部,自主决定工资形式。
解决好非经营性资产和富余人员的分离分流。生活服务部门和生产经营部门相分离,是企业联合组建集团的要求,关系到南风集团能否规范运作。鉴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因此,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企业富余人员不可能一蹴而就。运城盐化局为推动南风集团规范运作,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制定了生活服务设施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分离的方案,采取分步走办法:第一步,先分开,即规定学校、医院、招待所、幼儿园等非生产经营性单位与集团经营性资产分开,实行经费包干,削减经费支出,减轻公司负担;第二步,加强对其管理,促使其提高服务质量,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面向社会服务,提高其自我发展、自我创收能力;第三步,待条件成熟后彻底分离出去,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妥善处理债权债务问题。在联合过程中,各成员企业先约定一个共同的负债率。他们商定均按65%的负债率进行重组联合,多余债务由原来的企业背起来;银行贷款作为负债全部进入集团公司。为了促进联合,他们对各企业应收款作了变通处理,作为债权一次进入集团,但原单位保证分三年收回,若不能按期收回,则以分红抵扣或转让相应股权。这样既不影响联合速度,也不影响入股资本的质量,有利于产权流动。(崔光祖为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致圭为山西省副省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流通不仅是一个中间环节
周时昌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80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先从流通领域开始,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纵向调拨体制逐步为多渠道、少环节的经营体制所取代。一些有主导产品、效益也不错的企业,在市场上活跃起来了,纷纷尝试采取赊销、回扣、广告宣传等手段拼抢市场,并且取得了成功。到90年代,商业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横向联合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总代理、总经销、一般批发和专业批发并存的局面,这意味着商品流通正在朝着以调整经济形式为主导,提高效益为目的的竞争形式方面发展。流通领域的几次变革,实际上是流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调整,是流通在不断地改变自身地位的重要变革。这一点,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较早认识到了。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内陆省份例如湖南省对流通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工作也有很大加强,并且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各类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社会办市场的局面开始形成;流通队伍不断扩大,产业的基础和规模已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和发展,等等。但是,内陆省份的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的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和发挥。从市场的稳定情况看,近几年来,湖南省市场波动频繁,波幅大。一至二年有小的波动,三至五年往往有大的波动。从本省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看,大体七成在本省市场销售,三成在外省和国际市场销售。需要指出的是,出省商品中原料型、大众化、低附加值的占绝大多数,外省销入湖南省的商品则大部分为附加值相对高的精深加工制成品。从贸易额看,近几年,湖南省与外省商品交换中,出少进多,省际之间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据调查统计,全省“贸易逆差”1993年38亿元,1994年为62亿元,1995年达112亿元。上述情况说明,湖南省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应起的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特别是流通引导生产,引导结构调整这个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
内陆省份流通产业的作用发挥不够的主要原因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束缚较深,许多思想观念尚未很好更新,仍然将流通看作一个中间环节而不被重视,没有将流通置于中心地位,让它得到更多的发展条件和机遇。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流通的地位不是从属的,流通不仅仅是服务行业,也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而是非常重要的中心环节。市场经济的实践已经表明,流通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是越来越明显的,在流通产业的周围往往麇集着大批的生产、科研、文化、信息等产业,流通产业的兴衰对这些产业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的作用与功能已经发展为:一是对消费需求起导向作用,在消费容量狭窄时,流通起宣传推介、创造需求的作用;二是对生产规模的大小起制导作用;三是对产品产业结构调整起引导作用;四是对新产品开发起促进作用。除此之外,流通还有维持社会储备,平衡供求,稳定物价的功能。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即借助市场作用的正常发展,流通可以起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积极推进“两个转变”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工作要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按照这个要求,结合内陆省份流通领域的实际,推进流通产业的“两个转变”主要有两大任务,一要加快自身的转变,二要引导和带动相关产业的转变。
湖南省最近提出在全省实施“开放带动”经济发展战略,明确要求要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努力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优质品率、深度加工率,发展总量大、产品结构优、加工增值多的市场农业;工业要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开发拳头产品。这些战略的确立和实施,标志着湖南省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要更快更好地发展,要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步伐,都必须更好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都要借助于流通对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的发挥。
要适应引导和带动相关产业的转变,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自身的转变。加快自身转变则必须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要求,加快改革,加快发展,把流通产业真正摆在社会再生产的中心位置上。为此,从大的方面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第一,要下决心在转换流通企业经营机制的同时,改革流通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经营方式,使流通产业逐步摆脱计划经济的种种束缚,以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二,在经营与管理的方针上,必须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重视资产的营运和增值,重视效益的提高,并且致力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和充实自身的实力和调控手段,努力改进和完善调控方式,更好地发挥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调节功能,真正发挥“蓄水池”、“指示器”、“方向标”的作用。
(作者为湖南省副省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