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海协复信台湾海基会
就浙江和台湾两渔船绞网纠纷事作答复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今天致信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今年海基会8月19日、9月3日关于台湾“永鸿发33号”渔船与浙江“浙苍渔3247号”渔船绞网纠纷事来函作了答复。
信中说,据浙江省有关方面函告:8月19日7时许,“浙苍渔3247号”渔船在北纬26度33分、东经121度45分作业时,与随后驶来的台轮“永鸿发33号”发生绞网,致使“浙苍渔3247号”船网具大面积破损,便要求赔偿。“永鸿发33号”船表示同意赔偿,但起网后又反悔。双方发生争执并发生扭打。这时在附近作业的台轮“隆胜101号”得知此事,前来撞沉“浙苍渔3247号”船,致使浙苍渔6名船员及在该轮上的台“永鸿发33号”船长杨细宗落水,后大陆落水船员和台胞杨细宗被“浙苍渔3319号”船救起带回港口。
信中说,事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立即派人赶赴码头,安抚双方船员,稳定当地渔民及家属情绪,组织医护人员对双方落水船员进行体检,并对杨细宗作了妥善安排和照顾,保证其人身安全。8月20日晚,杨细宗与台湾家人通了电话。
信中说,经主管部门调查和台轮船长杨细宗承认,此次纠纷系由两船绞网引起。杨愿担负赔偿责任。8月25日,双方达成协议:由台“永鸿发33号”船长杨细宗赔偿“浙苍渔3247号”船损失合计人民币21.5万元。8月26日上午,杨将赔款如数送到受损渔民手中。双方均表满意。下午,杨细宗出港返台。
信中特别指出,在事情发生过程中,台湾报纸作了一些不符事实的报道,海协对此表示遗憾。


第4版(要闻)
专栏: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在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刘华清
(一九九六年九月四日)同志们:
在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出版座谈会,这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很好纪念,也是对在长征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我代表中央军委,向所有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贡献的老红军、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对这两卷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从事该书编审出版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央军委批准编纂的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以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忠实地记述了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艰难历程、英雄业绩和历史经验,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永志难忘的岁月。
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跨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纵横十四省,转战数万里,终于相继到达陕甘地区会师,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面对几十万国民党军连续不断的残酷“清剿”,依靠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长征,保存了党在南方的力量和阵地。陕北红军在艰难条件下英勇斗争,与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并肩作战,巩固和扩大了陕甘苏区,为主力红军大会师准备了必要条件。
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罪恶图谋,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锤炼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播下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成千上万红军将士的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党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重温长征经验,对于激励全军将士继承发扬长征精神,保持红军的优良传统,加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红军战胜艰难险阻,从危难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红军长征是在“左”倾错误造成严重危害,根据地几乎丧失百分之百,红军力量遭受严重削弱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进行的。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路线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党中央及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革命事业,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此以后,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在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党中央采取正确的政策,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保证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红军在危难之中,始终打不垮,拖不烂,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领导是决定因素。长征的胜利充分说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听党的话,贯彻党的正确路线,我军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艰苦奋战而不溃散,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信念,创造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和发扬红军坚决听从党指挥的优良传统,时刻将我军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自觉维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
生死与共的革命团结,是红军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长征之所以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取得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了红军内部和军民的坚强团结,实现了各路红军的大团结。红军将士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谱写了团结战斗、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红军物质条件极为菲薄,但官兵平等,上下一致,团结友爱,表现出任何旧军队都无法相比的凝聚力。红军各部队,围绕着总的作战意图,密切协同,互相配合,顾全大局。有的部队为了主力红军的安全,浴血奋战到最后一个人。有的部队孤军远征,不怕牺牲局部利益,为长征胜利做出了贡献。尤其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战斗那样残酷、环境那样险恶、生活那样困难的情况下,红军仍然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的利益,每到一地都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红军官兵自觉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纪律规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支持。他们为红军筹粮筹款、传送消息、掩护救治伤员,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支援红军作战,乃至把自己的子弟送入红军。红军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团结是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极为重要的法宝。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就要更加自觉地珍惜、维护军队内部的团结和军政军民团结,永远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是红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精神力量。在长征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在十分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红军与数倍于己的强大敌军作战,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是红军将士怀着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和为工农大众谋解放的崇高理想,艰苦奋斗,勇于牺牲,英勇作战。红军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决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巨大精神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过去,我们靠艰苦奋斗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同样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那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要按照江泽民主席的要求,在部队中深入开展爱国奉献、革命人生观、艰苦奋斗和尊干爱兵的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战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永葆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
同志们,红军长征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已经过去六十年了,革命先烈们推翻三座大山、救国救民、建立人民政权的理想已经成为现实,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正在世界的东方崛起。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就是要让全军官兵认真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了解我军走过的光辉历程,珍视我军的优良传统,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指引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北京九月四日电题目为编者所加)


第4版(要闻)
专栏:

钱其琛会见日本前首相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今天会见了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及随同来访的日本新进党议员。
钱其琛对羽田孜率日本第八次“长城计划”友好交流使节团来访表示欢迎,并赞赏羽田孜重视发展中日关系的积极姿态。
钱其琛说,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总的来说是顺利的,这也是包括许多日本新进党的朋友们在内的两国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是,钱其琛指出,在积极评价中日关系所取得的各种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正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有必要本着中日友好的大前提,努力消除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一些负面因素和消极现象,减少两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对于当前中日关系中所面临的历史认识、台湾问题等涉及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敏感问题,钱其琛希望日本的政治家们在遵守《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前提下冷静而理智地加以处置。
钱其琛说,中日两国之间应当经常性地开展多层次的对话与磋商,以增进相互理解,扩大共识,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创造健康的氛围,希望“长城计划”交流活动继续在这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第4版(要闻)
专栏:

长征组歌魅力永恒
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日前在首都舞台再度演出长征组歌,引起轰动。
长征精神在老年观众和中青年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
本报记者徐建中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会见斯洛伐克客人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冯秀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副主席阿尔巴德·马捷伊卡率领的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代表团。
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成立于1991年,是斯洛伐克最大的执政党。
胡锦涛说:马捷伊卡副主席的来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两党关系的正式建立,我们为此感到高兴。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党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有助于推动中斯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
他说:中国赞赏斯洛伐克奉行对华友好的政策。我们尊重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和斯洛伐克人民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斯洛伐克的友好合作关系。我们祝愿斯洛伐克人民在建设自己国家的事业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马捷伊卡说: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访问中国。访问给我们留下的良好印象出乎意料。代表团同中国有关方面进行了坦诚友好的交流。他说:中国是一个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斯洛伐克对中国怀有友好的感情,斯洛伐克独立以后,斯中两国关系发展顺利。我们希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中国进一步加强在各个领域里的合作。
中联部部长李淑铮等会见时在座。代表团是应中联部邀请于9月2日抵京的。李淑铮部长曾同代表团举行了工作会谈。客人们在北京访问后还将赴上海和西安访问。


第4版(要闻)
专栏:

吴仪与英国贸工大臣会谈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邹春义)中国外经贸部部长吴仪今天与英国贸工大臣伊恩·兰举行了会谈,双方同意在双边经贸联委会下设化工、航空和能源三个工作组,以进一步促进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
吴仪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两国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发展经贸关系的潜力很大。
据悉,目前英国是中国在欧盟中第三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两国贸易额达21.8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4%,其中中方出口13.38亿美元,进口8.43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3%和3.8%。
吴仪还表示欢迎英国企业家来华投资,希望他们能利用中国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政策,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
据统计,1979年至今年6月,英国在华投资项目达1673个,协议金额109.2亿美元,实际投入27.1亿美元。吴仪说,虽然按实际投入排序英国的对华投资在欧盟国家中列第一位,但与英国在海外投资总体规模相比还很小。
伊恩·兰说,英国企业界对在华投资非常感兴趣,英国政府也支持英国公司开拓中国市场。伊恩·兰是应吴仪邀请来华访问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乔石会见澳大利亚前总理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张荣典)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澳大利亚前总理保罗·基廷一行,宾主就世界和亚太地区形势、中澳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友好的交谈。
乔石说,冷战结束后,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亚太地区形势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他说,中国积极参加本地区的合作与对话,对亚太经合组织一贯采取支持的态度。
基廷说,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各极都有它自己的分量。他认为,世界应该有一个正确、适当的结构。
关于双边关系,乔石说:“中澳两国有着良好的关系。我们希望两国的经贸合作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基廷说,澳中两国在经济上有互补性,两国可在农业和食品工业等方面开展合作。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刘述卿等参加了会见。
基廷是应外交学会邀请访华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摩尔多瓦外长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邹春义)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在会见摩尔多瓦外长波波夫时对中摩关系的不断发展表示满意。
李鹏对波波夫首次访华表示欢迎。他说,中摩建交以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往与合作不断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相互支持。中摩发展关系没有任何障碍,继续加强两国的友好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李鹏表示,中国尊重摩尔多瓦人民的选择,尊重摩尔多瓦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衷心希望摩尔多瓦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他还强调,中方重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摩尔多瓦的经贸关系,愿与摩方一道,鼓励和支持两国企业加强接触,建立直接联系,在不断扩大贸易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他认为,目前两国经贸合作规模不大,但只要双方努力就会发展上去。
波波夫向李鹏转交了摩尔多瓦总理桑盖利致李鹏的信。波波夫说,摩尔多瓦把推动摩中关系的发展作为其外交重点之一,希望不断加强同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发展同中国的经贸关系。
他说,摩尔多瓦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支持中国统一祖国的事业,对中国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立场表示赞赏。李鹏对此表示感谢。
波波夫转达了摩尔多瓦领导人对李鹏访摩的邀请,李鹏对此表示感谢。
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国务院外办副主任吕聪敏等参加了会见。


第4版(要闻)
专栏:

北京举行国际电子出版暨多媒体展览会
本报讯’96北京国际电子出版暨多媒体展览会9月2日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举行。100多家海内外著名厂商参展。
该展览会是我国一年一度有关印前、电子出版、音像出版方面的专业盛会,此次展览展示国内外有关电脑科技在印前、出版等方面的最新产品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推动我国印前及出版行业的发展。展览会期间,还将举办“国际学术报告会”。
展览会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外经贸部主管,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全国印刷工业科技信息网等主办。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英国贸工大臣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邹春义)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在这里会见英国贸工大臣伊恩·兰时说,中英关系在经历了一段困难和曲折之后,出现了改善的势头,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中方对此感到高兴。
李鹏说,英国是中国在欧洲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也是欧盟中最大的对华投资国,两国的经贸合作是有基础的。总体上看,中英两国经济互补性强,英国在能源、交通、化工、通信和航空等方面有先进技术,两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是有潜力的。他希望,英国企业以其技术和资金的优势参与竞争,取得与中国合作的机会。
李鹏强调,随着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改善,经贸合作也会进一步扩大,中方对双边经贸合作的前景是乐观的。
他还指出,中英两国之间最重要的问题是香港问题。现在距香港回归还有整整300天。香港回归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中英两国应加强合作,避免出现新的麻烦,确保香港政权的顺利交接,这是中英两国共同利益所在。
伊恩·兰表示,英中关系的确有了明显的改善,英国政府和企业界对此都感到满意,并热切希望同中方建立长期的、基础广泛的合作。
他还说,英国在中国许多重点发展的产业当中都有竞争优势,英国企业在中国是完全可以有所作为的。
伊恩·兰说,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一样,也希望香港政权交接顺利,过渡平稳、成功,英方愿为此同中方加强合作。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李光耀
本报北京9月4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上午会见了来华参加“展望21世纪论坛”首次会议的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李鹏说,中国和新加坡关系发展顺利,李资政为此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李资政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的情况很了解,每次同中国领导人的会晤,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其它重大的问题交换意见,对加深彼此了解和信任、增进两国之间的友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李光耀同意李鹏的看法。他表示,新加坡愿同中国一道,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发展新中关系。
宾主还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广泛的一致。


第4版(要闻)
专栏:

胡绳在“论坛”午餐会上发表演讲
中国是21世纪稳定积极的力量
本报北京9月4日讯记者蒋千红、李德金报道: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今天在“展望21世纪论坛”会议午餐会上发表演讲时说,中国在21世纪的亚洲乃至世界将是一个稳定、积极的力量。
胡绳说,展望21世纪,中国为了能够对世界越来越起稳定的、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起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作用,它应该继续20世纪后半期的努力,起码做到下列两点:一、要使占世界上人口1/5的国民,不但吃得饱,而且生活得不坏;二、要有必要的自卫能力,使世界上任何力量都感到,对它进行掠夺和侵略是不可能的。
他说,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间,中国一心一意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在这20年中,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可能达到平均每年递增9%。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既造福于中国人民,也使一切与中国有经济联系的国家得到好处。在进入21世纪后,这种发展势头将继续保持下去,看来是可以确定的。如果有从国外来的某种势力企图遏制这种发展势头,那是既无道理、也注定要失败的。
胡绳指出,现在国际间有些研究机构认为:在21世纪的最初20年间,中国经济的总量将发展到居于世界的前列。即使这种情形能实现,按人口平均计算,中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自卫能力将有所加强,但和世界上的强国比较,差距仍然很大。
胡绳说,20世纪的历史经验,并不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灭亡,但的确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改革。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通行的社会主义模式并不是唯一可能的模式。随着世纪的更替,新的模式正在促成社会主义的更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在20世纪末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新的规划,是因为我们从20世纪社会主义各国,包括中国自己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特别是失败的经验中学习到许多过去不懂得的东西的缘故。21世纪的中国将继续实行适合中国国情的革新了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要求,以经济建设为国家工作的中心,并以改善人民生活为经济建设的宗旨。它要求,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健全和扩大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在对外开放方面,它要求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实行这样的制度,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也一定要实行和平的对外政策。
他说,中国现行的各项对外政策,是与我们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本性相符合的。例如不称霸、不做“超级大国”,也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按照以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各国间的关系;主张各国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遇有国际争端时,要用和平协商的方法去解决等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我们在对外关系上只能坚持并不断完善这些政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