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出版
中央军委举行座谈会刘华清讲话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罗玉文)中央军委今天在京举行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出版座谈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座谈会上讲话。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主持座谈会。
刘华清在讲话中说,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我们纪念长征胜利,重温长征经验,对于激励全军将士继承发扬长征精神,保持红军的优良传统,加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华清说,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就是要让全军官兵认真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了解我军走过的光辉历程,珍视我军的优良传统,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而努力奋斗。(全文见第四版)
张震在主持词中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英雄壮举。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形成的千古不朽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百折不挠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张震要求全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活动中,利用《红军长征》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对部队进行红军长征精神的教育,使红军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杨成武、肖克、洪学智、饶守坤等代表红军老战士和参加过三年游击战争的老同志发言。叶飞、徐惠滋分别代表两卷书编审委员会发了言。
中央军委批准编纂的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以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忠实记述了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艰难历程、英雄业绩和历史经验,为学习、研究和宣传我军军史、战史,为对全军官兵进行红军优良传统教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迟浩田,中央军委委员于永波、王克、王瑞林参加了座谈会。
参加今天座谈会的还有李德生、陈锡联、廖汉生和参加过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在京部分老同志,总参、总政、总后和解放军驻京大单位以及武警部队的领导同志,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出席“论坛”主要外宾
本报北京9月4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上午,李鹏总理在京亲切会见了前来参加“展望21世纪论坛”首次会议的主要外宾。
李鹏代表中国政府向各位来宾表示欢迎。他指出,中国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办这次论坛会议,展望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讨论中国和亚洲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使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欢迎来自各国的政治家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学者广泛交流看法,集思广益。在简要介绍中国国内情况时,李鹏说,中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重要历史时期,政局稳定,各项事业都在发展。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预言,中国将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在谈到中国的外交政策时,李鹏说,中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他强调,在涉及中国主权和独立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明确的、讲原则的。
参加会见的主要外宾有李光耀、竹下登、施密特、基辛格、舒尔茨等。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吴学谦、胡绳、朱光亚和秘书长朱训等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羽田孜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杨国钧)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率日本第八次“长城计划”友好交流使节团来访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及随行的日本新进党议员。
江泽民说,中日关系主流总的是好的,但也存在日方如何正确认识日本侵华战争等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日方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以史为鉴,汲取教训,并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真正做到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江泽民指出,中日两国都是本地区重要国家,两国遵循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加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本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江泽民强调,为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长久地发展,需要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共同作出艰巨的努力。江泽民希望羽田孜先生及其他的日本新一代政治家承前启后,为维护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倾注更大的热情与智慧,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羽田孜对再次见到江泽民总书记感到十分荣幸。他表示日本政界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发展日中关系的重要性,并将不遗余力地通过多种形式增进中日双方的对话与沟通。在这方面,日本首先应认真反省历史,并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青年一代。只有这样,才能确立日中两国更为牢固的信任与合作关系。
“长城计划”是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日本新进党、日中青少年交流协会联合实施的一项大型中日民间友好交流项目,迄今已开展过八次。
会见前,江泽民总书记与日本第八次“长城计划”代表团全体成员合影留念。会见时,团中央第一书记李克强和日本驻华大使佐藤嘉恭等在座。


第1版(要闻)
专栏:

就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等重大问题
乔石接受德国《商报》记者采访
新华社北京九月四日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九月三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德国《商报》记者赖纳·纳伦多夫的采访。
赖纳·纳伦多夫首先对有机会采访乔石委员长表示感谢。乔石回答了赖纳·纳伦多夫的提问。
问:中国人大是怎样通过加强立法来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
答:在我们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按照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我们一贯重视通过立法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早在一九七八年,邓小平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十几年来,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一直在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制度。我国的宪法,专门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自由作了明确规定。为了保障公民行使选举的权利,我们曾根据实践经验几次修改选举法,完善选举制度。按照现行的选举法,不但政党、人民团体可以提出代表候选人,选民或代表联名也可以提出候选人;以前的等额选举已改为差额选举;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了县一级。为了保障公民对国家机关侵权行为的诉讼权和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我们制定了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为了保障公民参加基层民主管理,我们制定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了保障公民的其他基本权利,我们还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可以说,中国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是比较完备的。今后,我们还将在这方面继续努力,根据人民的意愿和实际的需要不断完善法制。问:中国人大通过了许多法律,但有些法律实施并不顺利。你们是怎样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的?
答:我们制定法律,就是为了施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原则。这些年,法律实施的状况总的说是有较大改进的。我国各级组织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能力在逐步提高;司法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总的说是努力严格执法的;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比较大的增强。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情况,中国形成完备的法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奋斗过程。当前,在法律实施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不依法办事,甚至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也包括像你所说的,一些法律实施得不够好。对这些问题,我们是非常重视的,正在采取措施着力予以解决。首先是改革、完善司法制度和行政执法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和行政执法水平。我们建立的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违法的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就是比较重要的措施。其次是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把这项工作放在与立法同等重要的位置,每年都派出若干个检查组,开展执法检查活动,督促有关部门改进执法工作,尤其是纠正执法违法的现象。这项工作还将继续加大力度,增强实效。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也采取多种形式,监督法律的实施。各级人大常委会还设有专门的信访机关,受理公民的控告、申诉和检举,纠正有关部门执法不当的问题和各种违法的行为。第三是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教育。我们已经完成了两个五年普法规划,今年又开始实施第三个五年普法规划。我们将进一步下大力气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今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着重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我们相信,在这一方针指引下,经过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法律实施的情况将会逐步得到更多的改进,法制建设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问:您同意在人大进行公开的辩论吗?
答:你提这个问题是不是想了解中国人大在召开会议时发扬民主的情况?在我们国家,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讨论问题,集体决定问题。全国人大组织法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对会议程序作了具体的规定。按照会议程序,各项议案在提交表决前,都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都要经代表、委员充分讨论。在讨论中,代表、委员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种意见当然包括反对意见都可以发表。无论是代表大会,还是常委会会议,无论是全体会议,还是分组讨论,在审议法律议案时,不同意见的辩论是经常有的,道理越辩越明嘛。为了保障代表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法律还规定代表在人大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全国人大会议公开举行,新闻媒体对讨论和辩论的情况都可以报道。
问:中国共产党是否有可能演变成为社会民主党?
答: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同西方的社会民主党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共产党是产生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土地上的。它成立后,本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带领人民经过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建国以后,我们党努力探索解决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尤其是在70年代末开始,在邓小平同志的率领下,我们党系统地总结了历史经验,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总之,中国共产党所走的道路,它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党领导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牺牲,在中国的土地上,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受到检验的,今后还将继续坚持下去。目前我们党同世界上一些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他们的国际组织有联系,保持着友好交往,但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变成社会民主党。
问:在中国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否允许政治上的多元化?
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除共产党外,中国还有八个民主党派。我们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既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个制度也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些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有过同我们党共同奋斗的历史;建国以后,在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又同我们党一起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同各民主党派协商议事,支持他们参政议政,并进行民主监督,也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比如在我们全国人大,就有各个民主党派的人士担任领导职务。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将长期坚持这一制度。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早在70年代末,邓小平就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十几年来,我们在实行经济改革的同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今后,我们将继续奋斗下去,努力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从根本上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当然,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也还有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民主要一步一步地发展,要符合中国的情况。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下功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定可以建设起来。
问:中国共产党50、60和70年代的意识形态,哪些今天还起作用?中国存在后退的危险吗?您认为社会主义的前景如何?
答: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密切结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们党过去和现在一条最根本的原则。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只要我们党坚持这一根本原则,解决中国问题就比较顺利。历史上,我们党曾经走过一些弯路,遭受过一些挫折,有过失误,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归根到底都是由于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有一条,就是发现错了,就实事求是地坚决纠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要地说,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些年,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举世瞩目。实践证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深入人心的。只有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中国才能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不会后退,因为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全党不允许,全国人民不允许。
当然,在继续前进的过程中,进一步改革开放,进行新的探索,也需要排除各种干扰。邓小平曾经深刻地指出,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们坚信,这一事业的前景是美好的,一定会获得巨大成功。当然,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好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和顽强奋斗。在拥有世界1/5以上人口的大国建成社会主义,这对于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李光耀
本报北京9月4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江泽民对李资政再次访华表示热烈欢迎。江泽民说:“阁下长期以来重视发展中新友好关系,为此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我们对此表示钦佩。阁下经常来中国走走,对增进相互了解和促进中新关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江泽民说,中新关系多年来一直发展顺利,两国领导人经常保持密切接触,有着良好的信任与友谊。两国在众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观点相同或相近,有着颇具成效的协商与配合。中新经贸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苏州工业园区等两国间重要的合资合作项目总体进展顺利。江泽民强调:“我们一贯重视中新关系,愿与贵国永远做好邻居、好朋友。21世纪即将来临,我们愿同新加坡一道,面向未来,推动两国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
李光耀对江泽民主席的会见表示感谢,他赞同江泽民对中新关系的评价,并表示:“新中关系令人满意。亚洲地区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充满着发展潜力。”李光耀高度评价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祝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宾主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看法,并取得了广泛的共识。
江泽民还请李光耀回国后转达他对王鼎昌总统的问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丁关根,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红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展望21世纪论坛”首次会议开幕
李鹏讲话李瑞环主持中外500多人出席开幕式
本报北京9月4日讯记者蒋千红、李德金报道:由全国政协主办的“展望21世纪论坛”首次会议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外5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展望21世纪世界的亚洲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崛起对世界未来的影响”的讲话。
李鹏说,人类正处在世纪之交。21世纪将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纪,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全国政协主办这次论坛,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李鹏在讲话中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亚洲所经历的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重大变化,指出亚洲的崛起冲破了列强几百年来主宰和垄断世界政治与经济事务的局面,这是历史走向新的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在未来的世纪缔造一个人类所企望的美好世界。
在谈到中国与亚洲的关系时,李鹏说,中国是亚洲的一员,中国同亚洲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繁荣的亚洲,亚洲的发展也需要一个稳定和繁荣的中国。他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心亚洲地区的未来,愿意与亚洲其他国家一道,为本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继续作出积极的努力,并就此提出五点建议,即充分尊重亚洲国家的多样性、建立和保持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开展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推动建立符合亚洲情况的地区安全合作以及充分重视亚洲优秀文化传统在促进和平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李鹏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睦邻友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他说,中国不参加军备竞赛,不搞军事扩张,既反对别国搞霸权主义,自己也永远不称霸。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人民永远是亚洲和世界人民可以信赖的朋友。(全文另发)
全国政协主席、“论坛”组委会名誉主席李瑞环主持了开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论坛”组委会主席叶选平致开幕辞。他说,20世纪就要成为历史,在过去的岁月中,我们都有各种各样的经历,都是20世纪历史的见证人。我们之中有些人还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对20世纪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表示相信,此次会议必定能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提出精辟的远见卓识,为历史的新纪元和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明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自亚太地区和欧洲18个国家的24位著名政治家、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式,在他们之中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舒尔茨,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和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参加开幕式的还有30位中国各界知名人士及专家学者。在会议期间,他们将分别发表演讲或提交论文。
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胡绳、朱光亚,秘书长朱训等出席了开幕式。(附图片)
9月4日,“展望21世纪论坛”首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主持会议。
新华社记者刘建国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出席“论坛”外方人士
相信会议对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定会发挥积极作用
本报北京9月4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下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全国政协主办的“展望21世纪论坛”首次会议的外方与会者。
江泽民首先对各位贵宾和学者应邀出席论坛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会议取得成功。江泽民说,从当前世界看,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受到全世界的关心和重视。这次会议上,与会的朋友们将就“21世纪世界的亚洲和中国”发表自己的远见卓识,相信通过讨论和交流,对推动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定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人民愿意和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努力,为亚洲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客人们认为,此次以“展望21世纪世界的亚洲与中国”为主题的“论坛”首次会议,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来研讨世纪之交的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相互关系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会见是在极其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出席会见的外宾有李光耀、竹下登、施密特、基辛格、舒尔茨及出席“论坛”首次会议的学者和知名人士。
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吴学谦,秘书长朱训等参加了会见。(附图片)
江泽民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展望二十一世纪论坛”首次会议的外方人士。新华社记者王新庆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崛起对世界未来的影响
——在“展望二十一世纪论坛”首次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
(一九九六年九月四日)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值此“展望21世纪论坛”会议开幕之际,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参加会议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人类正处在世纪之交。21世纪将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纪,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办这次论坛,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今天,有这么多世界著名的政治家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参加会议,围绕着“展望21世纪的亚洲与中国”这个主题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探讨,我相信一定会取得积极的成果。
亚洲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的大洲。她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过辉煌的贡献。作为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幅员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亚洲曾饱经忧患,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横行数百年,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特别是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曾给亚洲和世界人民造成空前的浩劫。但不幸的遭遇并没有使亚洲人民屈服,他们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根本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亚洲的面貌。
近半个世纪以来,亚洲形势经历了几次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重大变化。一是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亚洲人民普遍觉醒,渴望永久免除战争灾祸,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潮流空前高涨,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二是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一系列亚洲国家赢得民族独立,以国际社会平等一员的姿态登上世界政治舞台。正是在亚洲,诞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为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提供了正确的、公认的准则。三是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开始了经济腾飞。特别是东亚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和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为世人所瞩目。当前,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在亚洲表现得最为鲜明。这个地区的政局保持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贸易和投资不断扩大,区域合作势头良好,政治磋商和平等对话日趋活跃。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古老的亚洲正在复兴,落后的亚洲正在崛起。
亚洲的崛起,是亚洲各国人民为反对殖民主义、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和保卫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是在近代陷于贫困落后境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历史机遇急起直追、奋发进取的结果。
亚洲的崛起,冲破了列强几百年来主宰和垄断世界政治与经济事务的局面,这是历史走向新的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构成亚洲主体的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基础均较薄弱,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历史遗留下的困难。保持政治上的完全独立和长期稳定,实现经济的全面繁荣和实力的壮大,需要继续作出很大努力,道路仍很漫长。没有亚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振兴,很难有一个真正的亚洲新世纪的到来。尽管如此,亚洲的崛起确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亚洲的崛起,不仅对亚洲,而且对全世界,都是一件大好事。
它已经并将继续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亚洲人民珍惜和平,珍惜民族独立与尊严,珍惜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亚洲的发展壮大,将促进世界多极化的进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它已经并将继续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亚洲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经济蓬勃发展,为世界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为国际贸易与投资开辟了巨大市场。
它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探索符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产生积极影响。亚洲的崛起,主要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得益于它们独立自主地选择了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它们的成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很大的鼓舞。亚洲崛起增大了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有助于改善南北关系,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它将冲破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有利于推动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总之,亚洲的崛起有助于在未来的世纪缔造一个人类所企望的美好世界。
中国是亚洲的一员,中国同亚洲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繁荣的亚洲,亚洲的发展也需要一个稳定和繁荣的中国。
70年代末期,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18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快速发展势头。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1.8%。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8.6%。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增长19.5%。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商来华投资,五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1100亿美元。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现在,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对前途充满信心。
今年年初,中国制定了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按照这个发展规划,到2000年,在全国人口比1980年增加3亿左右的情况下,将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将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实现了上述目标,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将再上一个大台阶,为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目标是宏伟的,经过努力也是能够实现的。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发展道路,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12亿勤劳勇敢的人民,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中国在着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科技进步,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和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我们有着相似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都有过长期遭受外来侵略的痛苦经历。今天,我们中间的大多数国家,又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改变国家的落后状况,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同亚洲各国的关系,积极发展相互间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友好合作。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外商在华的直接投资中,亚洲国家和地区所占的比例最高,最近五年分别达到62%和66%。200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将达到4000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扩大,这将会对亚洲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亚洲其他国家经济的振兴,也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我们愿意在更广泛的领域发展与亚洲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几十年时间的艰苦努力,需要一个长期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今后,中国即使发展起来,也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不会去侵略和压迫别的国家。曾经长期遭受压迫和欺凌的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把这种痛苦强加于人。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睦邻友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中国的军事力量完全是防御性的,军事预算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中国不参加军备竞赛,不搞军事扩张,既反对别国搞霸权主义,自己也永远不称霸。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人民永远是亚洲和世界人民可以信赖的朋友。
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中国将相继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里程碑。回到祖国怀抱的港澳地区,将会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继续在密切亚洲各国之间以及亚洲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将是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进步的重大贡献。
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心亚洲地区的未来,愿意与亚洲其他国家一道,为本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继续作出积极的努力。为此,我愿意借此机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充分尊重亚洲国家的多样性。亚洲的多样性是历史形成的,各国在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同时,在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种多样性不应成为我们相互理解和互利合作的障碍,而应成为各国相互交流、互为补充、共同前进的条件和优势。中国政府充分尊重亚洲的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并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努力促进和推动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二,建立和保持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维护周边稳定、发展睦邻友好,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邻国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分歧或争议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我们主张着眼于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大局,从各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基础之上,通过友好协商与谈判,找到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一时解决不了的分歧,可以暂时搁置,求同存异,不应因此影响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亚洲国家倡导诞生的,它充分体现了亚洲人民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今天,这些原则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准则,成为构筑新型国家关系的基础。我深信,已经掌握自己命运的亚洲国家,完全可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友好相处,完全可以在排除任何外来干涉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决彼此之间存在的各种分歧和争端,维护亚洲的和平与稳定。
第三,积极开展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亚洲的发展离不开亚洲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也离不开亚洲各国同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的合作。合作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近年来,在亚洲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地区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开展,不仅推动了亚洲经济的发展,而且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相互开放、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同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交流。亚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开放性的、非排他性的,这样的地区合作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利益是一致的,应该而且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四,推动建立符合亚洲情况的地区安全合作。亚洲各国都非常关心地区安全问题,都希望能有一个持久的和平发展时期。亚洲的情况与欧洲不同,不能照搬欧洲的安全机制。亚洲的安全问题,要由亚洲国家和人民来解决,外部势力的介入,往往于事无补,有时甚至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依靠强化冷战时期建立的双边军事同盟来维护地区安全的作法,既不符合亚洲的具体情况,也有悖于当今的时代潮流,是不可取的。亚洲的安全,要通过双边和多边的和平协商、平等参与,增进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扩大和深化经济交往与合作,来共同维护。亚洲国家和人民有信心,也完全有能力维护亚洲的稳定与和平。
第五,充分重视亚洲优秀文化传统在促进和平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勤劳智慧的亚洲人民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东方文明正在给人类以新的启迪。实践证明,亚洲丰富的文化道德传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积极因素。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想发展,都必须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世界需要亚洲,亚洲也需要世界。我们既要面向亚洲,也要面向世界。亚洲国家要继续积极开展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贸易、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以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
谢谢大家。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