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苦雨洪波至爱情
裴世馨
诗人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题记
对于洪水,无论从概念,还是形象,我都是无知的,不具象的。有生以来赶上的那次1963年石家庄发大水时,我——这个军队的女儿时年尚不足八个月。在我跳猴皮筋的年代,胡同里弄常飘出我们扯大嗓门的一曲《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琅琅上口、边跳边唱,且豪情满怀。而今,在这刻骨铭心的1996年8月,在河北石家庄洪泛区,在我们采风走过的地方,这久违了的歌声,再次被老百姓从心中唱出,或高歌、或浅唱,至真至纯。
进入8月,位于河北中南部的石家庄连降大暴雨,迅猛异常,一片汪洋,洪浪滔滔,遭受了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河水暴涨,最大洪峰流量超过历史最高纪录。水库超过历史最高库水位,直接威胁京津人民的生命安全。一场在党领导下的抗洪救灾重建家园的战斗打响了。“灾情就是命令!”8日一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驱使着我们的作家、诗人、摄影家、音乐家、剧作家等分头深入到了抗洪救灾第一线,深入到了人民群众中。我的笔追随记载着他们的感受,我的笔反映着灾区生活的真实。我们从那条因“背水一战”的典故而名扬中外古今的绵河,沿冶河、金良河、滹沱河、槐河流域,到岗黄水库、白草坪水库、八一水库,看洪水肆虐的无情,感受第一线那真实的党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鱼水关系。我们从井陉、赞皇、平山、元氏、鹿泉、无极、灵寿等地,到石太铁路、107国道及名垂千古的烈士中校军官张金垠那简朴的家中,看党的形象在群众心中的升位,合力、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体味灾区人民浑身透出的那种万众一心、重建家园、人定胜天的精神。党员作家,首先是党员,其次才是作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艺工作者如果忘记或割舍了与人民群众生活的血肉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而今,在残缺的房顶上,在欲坠的断桥上,在塌方的路基上,在裂缝的大坝上,作家和艺术家们用心灵和眼睛、用钢笔和镜头、用旋律和色彩,为党和人民鼓与呼,为时代和英雄歌与泣,记下历史的真实,唱出时代的主旋律。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尚无法读懂这灭顶之灾,满目疮痍;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也许不会这样心怀忧戚、沸腾热血。如果不是用生命来感受,当重灾户接过市县领导亲手发放的每人六斤白面、二斤三两大米的救济粮,那位年迈的老人无话无语、双膝跪了下去时,我哪会这般揪心地撼动、泪流满面;如果不是用心灵来谛听,听那五间房全倒了没哭,而说起党的恩情来却放声大哭、高呼“共产党万岁”的北方大汉憨厚纯朴的心音,还有村里父老乡亲那贴在残存墙壁上的“社会主义好!”的肺腑心声时,我又怎能和着人民的感情、厚土的脉络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震颤!
谁能替我诉说这种心情,山河无语,连日月都流下泪滴。为保京津,石家庄49万名共产党员,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战斗在抗洪救灾重建家园的一线、二线;尤其是党的各级干部,在洪灾面前,向人民交上了一份无私奉献的答卷。他们用吃苦和忘我把镰刀斧头的形象丰碑擦拭得纤尘不染,让洪波中“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的音符鸣响在每个灾民的心中。滹沱河的浪,你看到受江泽民李鹏同志委托的姜春云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来到石家庄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和抗洪一线军民的身影了吗?西柏坡的松,你听到省委书记程维高连夜冒着大雨匆匆赶赴灾区前沿指挥,响亮地提出:一保京津,二保铁路,三保油田,最后保自己;顾全大局,战胜洪魔的铿锵之声了吗?落荒而奔的受灾乡亲们,可已听见叶连松省长带领省直有关部门现场办公指导抗洪救灾那关怀的声音?井陉威州镇西街那位63岁的大娘,你看——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金铎深夜还在滹沱河北大堤藁城决口处指挥抢险,他跋山涉水,走到了你23间房屋全部坍塌的废墟前,望着你家这几代人积攒下的心血,他声音哽咽地说:“要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药吃。要迅速开展自救、互救、帮救。我们要百折不挠,重建家园!”被困在国家级风景区嶂石岩上的5000名游客和群众啊,你们莫让那冷彻脊髓的绝望超越希冀。路冲断了,宾馆的住房冲塌了,有限的粮食吃完了,可暴雨仍从漏了的天空中无休止地泻下来,但身陷绝境的你们可否知道洪水无情人有情、苍天无情党有情?省委书记程维高和我们的市长沈志峰等领导同志沉重的心为你们挂牵。4日(星期日)下午,市领导同志冒着暴雨,紧急出发,在洪浪滔天、“黄”河咆哮、山体滑坡的险境中奔向险境中的你们……你们困在山上几天,他们就在山下困了几天。嗓子已嘶哑了的副市长李清,特别叮嘱空运大队人员:“山上有一个正吃奶的孩子,一定要把奶粉送上去,亲自交到孩子母亲手中!”秀美的嶂石岩啊,被诗人刘章颂为“万古石头也有魂,丹崖滴乳溢清芬”的你,听到了这嘶哑的叮嘱了吗?那位大哥,当你饥肠辘辘站在劫难圈内,猛听到飞机嗡嗡声,你绝望的心触电般跳起来,狂喜地抱着一箱迸裂的食品,珠泪盈眶的眼睛,可否看到空投的直升机机舱门口那公仆的身影;大妈和大姐,当你手捧着随食品空投下的慰问传单时,失声痛哭的你们,可曾听到党对人民的承诺?
此时,在地球东经113.5—115.4度、北纬37.5—38.7度的空间,一支从百姓心底唱出的歌催人泪下、撼动人心、跨越时空,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那就是我们非常坚信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代化的中国!


第12版(副刊)
专栏:

序《爱泼斯坦》
范敬宜
我十分荣幸能为《爱泼斯坦》这本书作序,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看到书稿。
我之所以这样“大胆”,一是出于对爱泼斯坦同志的崇敬,他对中国所作的贡献,用“伟大”两字来形容毫不过分。二是出于对张彦同志的信任,他写作态度的严谨,使我从来不会怀疑他作品中任何细节的真实性。
爱泼斯坦和张彦,都是我1984年至1986年在外文局任职期间结识的朋友。客观点说,不仅是朋友,而且是良师。我在他们身上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包括他们的品德、精神和知识。其中,有些是终身难忘、终身受用的。
我从来没有想到会和爱泼斯坦这样一位国际闻名的作家、新闻记者共事,这也许是“上帝”的安排。我们曾在一起讨论过对外宣传的针对性问题,讨论过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讨论过新闻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等等。他对中国的热爱,他对新闻事业的执著,他分析问题的犀利,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他对工作的求实精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永远忘不了他对我一次提问所作的回答。我问他:您在中国不习惯的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M:马马虎虎,明天再说,慢慢来!”尖锐的批评中充满着他特有的幽默和机智。
他的70、80寿辰庆祝活动,我都参加了。前者是有邓小平同志会见的历史性场面,张彦主持。我至今保留着那张珍贵的合影。后者是1995年的事,他发表了一个语惊四座的《答谢辞》,当天我就拿回来登在《人民日报》上。我对它的尖锐性曾有担心,但事实证明这只是多余的担心。他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我认为,为爱泼斯坦写评传,张彦恐怕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不仅因为他俩有四十多年共事的历史,彼此相知极深,又无语言上的障碍,更重要的是他俩在新闻道德观念上的一致,那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厌恶哗众取宠。他俩都是温和宽厚的人,但对“假大空”的报道痛心疾首,毫不宽容。记得1995年某报刊登了一篇说杨刚为爱泼斯坦当过“红娘”的文章,失实之处达26处。我从来没有见过“艾培”生那么大的气,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的批评信,要求该报公开更正。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我对这类现象已经有点“麻木不仁”了。在这类问题上,张彦同爱泼斯坦是有共同语言的,因此他们的合作,用中国的成语来说,可谓“珠联璧合”。


第12版(副刊)
专栏:

船过三峡坝区
(外一章)
鄂青子
七月如火。
如火的三峡坝区迎着船尖劈开的波浪突然而至——
流光溢彩的透露着长江特有文化氛围的工人住宅楼,逶迤着如蛟龙出水的一期围堰,阶梯般向上延伸的巨大的五级船闸,呈放射状向四周伸展臂膀的拌和系统……
高高的塔吊深抹着朝霞灿烂的色彩耸入云端,各种大小不等的装载车轰鸣着往来如梭,指挥调度的哨音不绝于耳,彩旗在每一个工点迎风飘舞。而这时总有嘹亮浑宏的汽笛声从辽阔的江面飞向大江南北,向英雄的三峡建设者致意!
西陵长江大桥
在离三峡大坝下游四点五公里处,你一跨就是九百米,如横空展翼的鹰。
从此,你担负起了三峡工程庞大物资南调北运的历史使命!
十七年,你说你都将分分秒秒地站立在这个神奇而迷人的地方,目睹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座水电站是怎样一天一天雄踞于世界东方的!
这期间,你没有梦!
这期间,将有数以万计的人们为你而来,倾听你对三峡工程一曲又一曲的赞歌!


第12版(副刊)
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诗歌征文

爷爷
刘勇
当我刚刚懂得
上边是天
下面是地
我就衔着欢乐
张开双手
一步三摇
扑进你大山般的心窝
你的额头
让我看见了
草地的颜色
你的双眼
让我懂得了
宝塔山的巍峨
你的膝盖
让我明白了
大渡河的铁索
你的双手
让我记住了
五星红旗的脉搏
你的身躯
给了我
老黄牛的品格
在那多雨的黄昏
你用双肩扛着我
看不会后退的黄河
在那太阳站起来的早晨
你领着我
读大中国的长城
啊!爷爷!
如今
你永远地睡了
我的心底
像干枯的河
请允许我
捧上这红色的诗行
让我的血液与你的血液
在诗里融合


第12版(副刊)
专栏:

月季(中国画) 王殿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