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建设农业强省必须走产业化之路
田凤山
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要方针。黑龙江省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大省,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六位,粮食商品量和专储量居全国第一位。但总的看,我们这个农业大省还不是农业强省。要把黑龙江省建设成农业强省,必须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
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
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趋势。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尽管其所依托的载体不同、模式各异,但这些国家所走的都是产业化发展之路。其共同特点是,按照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的集约经营,形成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农业产品商品化、高品位化、国际化。通过产业化经营,能够最大限度地注入科技因素,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根本性改造,提高农业的科技装备水平;能够充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关联度,实现农业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初级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产业化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的有效办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重塑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微观基础,农户成了独立的生产经营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这些农户在走向市场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一是主体分散弱小,势单力薄,难以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险;二是单一农户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容易造成生产大起大落,损失浪费严重;三是农户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商品交换方式陈旧,流通费用大。实行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经营,则在市场与农户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通过有效的运行方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成为龙头企业的生产成员,不仅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而且还增强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民建立契约关系或产权纽带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对农户的扶持与服务,将农产品在各环节实现的增值向农民部分返还,初步改变了单纯由农民承担市场风险的状况,使农业也能像其它产业一样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
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选择。我国农业近些年虽然发展较快,但目前仍没有摆脱传统农业、弱质农业和风险农业的状态。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农业来说是更为严峻的课题。产业化具有吸纳和接收科学技术的动力机制。凡是实施产业化的地方,任何一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普及。同时,由于产业化带动,对家庭生产经营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经济核算,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产业化还有利于农业内部自我补偿、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推动整个农业逐步走上一条依靠科技、依靠内涵扩大再生产求发展的路子;有利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经营管理机制,致使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逐渐向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加企业及各类公司集中经营扩展,推动自然经济色彩浓厚的农户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业企业转变,推动农村经济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
产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产业化通过利益机制,实行贸、工、农一体化,打破城乡分割状态,促进城乡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实现整个农村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作为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龙头”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小城镇的发展;而小城镇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乡镇企业的载体,其迅速崛起可以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会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
培养和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
产业化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培养和发展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黑龙江省之所以是资源大省而不是经济强省,一方面是原有的优势产业没优起来。从全省农产品的结构看,突出的问题是“原字号”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土字号”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低,全省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程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另一方面是新兴的产业没兴起来。黑龙江省林木、水产、草苇、山特产等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开发得好,都可以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但这些资源优势一直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因此,对于黑龙江省来说,培育和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是实施产业化战略的基础与核心。只有搞清楚培育哪些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什么骨干项目和拳头产品,才能把握产业化运行的本质,明确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推进产业化的进程。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无论是农牧区,还是林矿区,以及各市县、乡镇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各地在具体确立和培育本地主导产业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依托优势、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原有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利用资源、地缘、资金、技术、人文等优势,选择对整个区域经济及相关产业拉动作用大、总体效益好、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强项作为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搞突破,真正形成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二是市场导向、综合开发的原则。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确定产业目标和产品方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由过去的平面开发、单项开发为主向立体开发、系列开发为主转变;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延伸,加长产加销链条,实现梯次增值,在经济总量和质量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科技牵动、技术领先的原则。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开发,抢占项目和产品开发的制高点,注重增加科技含量,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四是区域布局、规模推进的原则。要依据资源特点和产业构成,调整区域经济框架、优化生产力布局,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逐渐培育形成布局合理的产业开发带,变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为集中连片经营。五是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的原则。要坚持少投入、多产出、快积累和少新建、多改造的方针,从建设原料基地起步,搞活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兴办与资源、财力、劳动者素质相适应的加工业,逐步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产品扩展。六是多元齐上、城乡联动的原则。要充分调动国家、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面投入农村产业开发的积极性,鼓励城市企业在搞好工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向农村扩散产品和配套项目,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确定重点培育和发展有关主导产业时,必须对每个产业的总体布局、发展规划及产品系列、产品档次、产品方向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根据黑龙江省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全省应重点培育和发展粮豆薯、乳肉革、糖麻烟、瓜果菜、水产、林产、中药材、建筑建材、草苇、山特产品等十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能够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十大系列产品。
切实抓好推进产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根据省内外成功经验和产业化的内在要求,推进产业化进程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关键环节:
要把龙头企业建设当作重中之重抓好。龙头企业内连千家万户,外连国内外市场,是发展产业化的“火车头”。在发展方向上,要突出“大高外”。大,就是大规模,围绕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培植集传递信息、推广技术、深化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或集团;高,就是高起点,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要坚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外,就是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的龙头企业,扩大出口创汇。
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环节,是龙头企业得以发展的依托和条件。要坚持围绕产品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以基地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发展专业化经营;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原料生产基地,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要增加生产基地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采取各种形式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龙头企业与农民互利互惠,是加强产业链条的基础,也是产业化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要彻底改变农民作为单纯原料供给者的地位,通过发放生产资金、赊销生产资料、提供科技服务等形式,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民一块。同时,企业应建立基地风险保障基金,按比例定额提取,在农业受灾时予以补贴,在市场价格下滑时保护农民利益。要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民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办法,引导企业与农民实行资产联结,使双方利益关系固定化。在原料生产上,加工或流通企业都应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按合同组织生产收购,使之具有法律约束力。
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农产品迅速畅通地进入流通领域并实现其价值,是产业化的最终要求。因此,在重要农产品产地或集散地,要兴建一批贯通城乡、辐射全省全国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围绕市场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各种运销实体和营销大户。在努力建设本地市场体系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开拓市场空间,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户联结成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大军,以适应产业领域延伸和经营方式变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物资、融资、运销和良种繁育等六大服务体系。这是政府职能部门、龙头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责任。要充分利用原有乡村两级服务渠道,强化乡镇农、林、水、机、畜各站的服务功能。农村供销社要加快体制改革,真正办成为农民服务的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是产业化建设中重要的服务主体,应通过各种手段,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围绕大宗农副产品,巩固和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要支持乡村和农民创办各种专业协会、产销合作社等自我服务组织,引导其向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化中介组织方向发展。
推进产业化工作涉及国民经济方方面面,必须加强领导协调,搞好宏观调控。要注意保持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稳定性,善于用政策调整产业方向、产品结构和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扶持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要研究探索和建立一体化的组织领导体系,努力打破过去领导体制上的城乡分割、行业隔离状态,试行纵向抓产业的方式,在一个产业体系内,对基地建设、企业加工、市场流通等实行一体化规划、一体化领导、一体化实施,并把激励、约束机制引入各个产业体系的领导组织和运行环节中来,从而保证将产业化快速有效地推进。


第9版(理论)
专栏:

年轻领导干部更要讲政治
梁衡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这是我们党在跨世纪的关键时刻,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治国安邦的高度所提出的一项时代课题。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肩负跨世纪重任的年轻领导干部,必须积极、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其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密切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努力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自觉地把讲政治落到实处。那么,对于身处各级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来说,如何才能真正把讲政治落到实处呢?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是要做到:一是辨是非,识大局;二是讲党性,慎用权。
辨是非,识大局
辨是非,识大局,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其明确内涵的。所谓辨是非,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所谓识大局,就是指在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中,始终认清被称之为“政治立场”的“大局”和“根本利害”,即认清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以及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也就是说,所谓辨是非,识大局,实质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形势,一些人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很容易发生动摇,因而辨是非,识大局,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领导干部是否真正把讲政治落到实处的重要标志。
要做到辨是非,识大局,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从科学理论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这一点对于年轻领导干部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了理论上的坚定,政治上才能坚定,才能分清是非,不轻信和传播各种谣言,不相信那些奇谈怪论,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见微知著,善于识别从“左”的或右的方面干扰党的基本路线、危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和行为,并旗帜鲜明地进行坚决有效的斗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既要注意联系实际,更要注重掌握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进而提高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自觉性,以及增强把握政治大局的能力。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来全面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真正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做到头脑清醒、明辨是非。
讲党性,慎用权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务必带头加强党性锻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严以律己,防微杜渐。党员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党龄长短,如果放弃世界观的改造,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就会身败名裂。”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讲党性、坚持党性原则,这是把讲政治落到实处的一项基本要求。过去我们党正是因为坚定不移地维护和坚持党性原则,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面临新的环境和任务的考验,因而也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和坚持党性原则,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所谓党性原则,其内容主要包括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组织原则等党章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因而坚持党性原则,实质上就是坚持用党章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坚持时时处处按党章办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领导干部坚持党性原则,首先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毫不动摇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次,要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尊重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时刻把群众的疾苦、冷暖挂在心上,一心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通过自己的行动取得广大群众对党的事业的信任与支持;第三,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增强全局观念,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
当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领导干部来说,讲党性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正确地对待权力。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关于讲政治的谈话中,作为一个政治问题又重提了刘青山、张子善的事。建国之前,毛泽东同志就提醒领导干部要注意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但他的话音刚落,就发生了刘、张之事。于是,刘青山、张子善就成了被腐蚀干部的代名词。实际上,刘、张的教训告诉领导干部要慎用权的道理,因为权力可使人建功立业,亦可让人身败名裂。所谓慎用权,就是领导干部要谨慎地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要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掌好权、用好权,坚决纠正和防止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伸手要权、弄权钻营等行为,真正过好权力关。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慎用权,经得起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关键是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处理公与私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要时刻牢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是我们的崇高理想;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我们每一个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的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自己的言行,勤勤恳恳地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运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任何私利。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们许多革命前辈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以坚定的党性立场,保持了可贵的高风亮节;他们权重一身,清贫一生。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多数党员、干部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始终坚持党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实践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巨大变化,我们干部队伍中也确有一些意志薄弱者以权谋私、滥用权力。因此,我们应当在自觉增强党性的同时,还更要借助于铁一般的政治纪律来作保证。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每个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模范遵守党内各项规矩,参加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我们的党员和干部,无论职位高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在党的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在我们党内,决不允许存在超越于党组织和党的纪律之上、不接受监督的特殊人物。”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时时刻刻地自觉接受党组织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严格监督,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从而使“做官就不能发财”这一格言,在坚强的党性和严格的政治纪律面前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广大年轻领导干部的人生选择。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社会主义文化新论》简介
朱成甲
郑欣淼撰著的《社会主义文化新论》一书,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刻地论述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下,我国文化建设的机遇、挑战、地位、作用和要求,以及文化建设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文化产业与企业文化、市场文化与文化市场、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公益文化、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化关系等问题,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文化建设从实践到理论的新成果,并对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新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该书认为,对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应引起重视。例如,在价值取向向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在人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地方抬头;在竞争机制与“四化”建设渴求人才与迫切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形势下,科技教育却与之不相适应;在娱乐文化兴起的同时,文艺的教化作用却被过分淡化,高雅文化面临窘困;文化市场获得空前发展,但管理工作却相当滞后;等等。该书通过具体事实、数字和分析,使人们认识到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决策的正确性。
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该书提出,必须在经济、行政、法制、舆论等方面采取切实的改进措施,包括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扶持高雅文化和公益文化,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建立稳定的专职稽查队伍,以及建立文化事业的投资法、基金会法、赞助管理条例等。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邓小平理论研究丛书》简介
陈建华
湖北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和湖北省社科院组织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撰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丛书》,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由荣开明主编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刘宝三主编的《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张武主编的《邓小平社会主义观》、邓剑秋主编的《邓小平治国思想》和朱志杰主编的《邓小平民富论》组成。
该丛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丛书力求完整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科学地揭示这一理论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精深内涵。同时,本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予以系统地研究和回答,从而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性认识。二是丛书着力反映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沿着邓小平理论的思维脉络,分专题或问题展开研究和论述,既避免了就理论讲理论的片面性,又避免了大而化之、面面俱到的现象,将理论的抽象和现实的具体、理论的广度和研究的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丛书结构严密,每本书阐述的内容既有内在联系,又各自独立成立,实现了一般问题研究和具体问题研究的逻辑统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