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一部简明而有深度的史书
——《“文化大革命”简史》评介
郑惠张化
最近,席宣、金春明撰写的《“文化大革命”简史》(以下简称《简史》,共28万字),经过中央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已经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国内出版的有关“文革”历史的著述中学术水平比较高,现实针对性比较强的一部新作。
简洁明快,从“天下大乱”的历史中理清历史发展主线,是该书的一大特点。“文革”的发展是极为复杂曲折的。要在有限的篇幅里从复杂多变的历史中理出清晰的脉络,十分不易。作者抓住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错误这条主线,联系“左”倾错误演变中一次次的升级和相关的党内外状况来写“文革”发生的原因和整个发展过程。在该书第一章中,作者提出并论述了“三个交互作用”的观点,即:“‘左’倾理论和‘左’倾实践的交互作用”、“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交互作用”、“国际反修和国内反修的交互作用”。以这三个方面为线索,由远到近,从领导决策到群众活动,从政治理论到组织制度,从国际环境到国内反应,在头绪繁杂的历史因素中提纲挈领地勾画出“文革”发生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富有创见的概括。它不仅比较清楚地说明了“文革”发生的主要原因,也为我们从总体上考察“文革”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路。另外,对于贯穿这十年历史的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线索,如林彪、江青两个集团的形成、作乱到覆灭;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从困惑、觉醒到抗争的过程,作者也较好地从总体上作了反映。
实事求是,注重政治上理论上的剖析,是这部《简史》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作者联系“文革”的历史,针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有关的方针政策,从各个侧面进行剖析,向读者揭示出这些东西在政治上理论上错在哪里,它们在实践中造成了哪些恶果。本书对于“文革”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中一系列“左”倾观点的分析批判是相当深刻的。作者不仅对《五一六通知》提出的要通过夺权去“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作了批驳,而且对其他重要的错误观点也作了分析。比如,曲解《共产党宣言》中“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的观点,把学术问题统统视为政治斗争;提出无产阶级要实行“在各个文化领域的专政”,造成文化专制主义;否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后来发展为权力真理观,等等。从这些剖析中,读者可以对“文革”错误的政治理论根源得到一个系统的认识。
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这部《简史》尤为可取的一个方面。对“文革”到底应该肯定,或部分肯定,还是应该彻底否定,是近些年在我国社会生活和学术界中人们议论较多的问题。《简史》专门设置了《十年浩劫后的思考》这一章,对上述问题集中地展开了论述。作者从思想理论、组织建设、经济发展、科学文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论述了“文革”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恶果,列举大量材料说明“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它没有、也不可能带来任何意义的社会进步。作者还指出,“文革”没有反对官僚主义的积极作用。在“文革”期间发出的指导运动的文件中,从来没有把反官僚主义当成“文革”的目标或重要任务。用“文革”的群众运动、“大民主”的方法,也反不了官僚主义。另外,“文革”不是真正的革命群众运动,并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而只是“运动群众”;“四大”是对民主和法制的粗暴破坏。这些分析以事实为基础,读后使人深受启发。
这部《简史》另一方面的特点是,史料翔实,虚实结合得当。作者在查阅史料的基础上,对当时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写出的大量材料进行了细致扎实的考订、辨析,去伪存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对于所谓《二月提纲》是“背着”康生搞出来的说法,以及所谓的61人叛徒集团案等,作者通过详细准确的史实叙述,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的种种捏造。作者较好地将抽象史实与具体史实相结合,在简要描述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时,不时展现出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在“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交互作用”一段中列举的个人专断的几个事例;在“杨、余、傅”事件中描写的万人大会上林彪、叶群和江青、姚文元互相吹捧,高呼口号的场面;九大召开时,在推举主席团的过程中,毛泽东与林彪之间意味深长的对话,主席台上阵线分明的座位排列,以及会场上“大赞大颂大批”的“左”倾狂热气氛,等等,都是反映十年内乱历史的绝妙画面。
当然,这本书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作者描述“文革”历史时,还是将注意力集中于政治层面,而对这一时期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反映不足。本书的叙事精练固然是一大优点,但有些地方过于简化,以致对某些事件的交代不够完整,也使人略感遗憾。


第9版(理论)
专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程安东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60周年之际,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从讲政治的高度正确认识延安精神,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江泽民同志在视察陕西时指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很难建成的。”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在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艰苦岁月里,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历史长卷中最伟大、最辉煌的篇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升华,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共产党人全新精神风貌和崇高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内涵极为丰富,其精髓和基本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持久力。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正是靠着延安精神,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救国热情,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历尽千难万险,战胜内外强敌,缔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国初期,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又是靠着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三年困难时期,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反华“大合唱”造成的危困局面,党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也是靠着延安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发展。十年动乱之后,我们党还是靠着延安精神,坚持实事求是,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风云变幻的情况下,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可以说,从延安时期到改革开放,从中国革命的道路到中国建设的道路,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飞跃,无不闪烁着延安精神的灿烂光辉。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非常重视弘扬延安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号召:“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一定要继承、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江泽民同志任总书记后,首先到延安视察,对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作了深刻阐述,要求全党继续大力发扬延安精神,并亲笔题词:“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不开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现在,我国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任务是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环境和任务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延安精神是否已经过时?我们的回答是,延安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是我们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不开延安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自尊、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江泽民同志倡导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就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仍然是我们的立足点。利用外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成效大小、损益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条件和实力。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省的经济发展也是这样。从“九五”开始,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对于地处中西部的陕西省来说,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国家的政策倾斜、大力支持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多方支援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增强内在活力,努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和目前处于“创业阶段”的历史定位,注定了我们这一代是创业的一代,吃苦的一代,即使将来真正富强了,也要把艰苦创业、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下去。决不能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看成仅仅是革命战争年代和物质匮乏时期的生存手段,而要把它作为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长久之计。邓小平同志讲:“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近些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上尤其是干部队伍中享乐主义抬头,奢靡之风日盛。一些地方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为数不少的娃娃还上不起学,而有的领导却讲排场,摆阔气,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一些地方连干部、教师、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个别领导却热衷于买高档小车,换高档住房,争出国旅游。这种“花花公子”之风与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格格不入,如果任其蔓延滋长,势必断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把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广为传播,蔚为风尚。当然,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并不是要人们回到当年荷锄开荒、小米粗布的生活中去,而是反对挥霍浪费、腐化奢侈,提倡健康、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干部永远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与人民群众甘苦与共,团结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拒腐防变,勤政为民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熔铸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哺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精英,在边区干部中形成了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浩然正气和优良作风,使延安时期成为我党历史上党风、政风最好的“黄金时期”,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与当时国民党统治区贪污腐化成风、社会道德沦丧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至今还为广大群众所称颂和向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在这场考验中多数同志交上了合格的答卷,但也有极少数党员干部逐渐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些人把“等价交换”原则引入政治领域,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甚至贪赃枉法,严重玷污了党的威信和形象,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不铲除这些腐败现象和歪风邪气,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因此,必须深入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引导广大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提高从政治上观察、考虑、处理问题的自觉性,提高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任何时候都不为名利所惑,不为金钱所动,不为色情所迷,不为人情所扰。同时,从法规、制度上规范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思想道德行为,把拒腐防变、廉政勤政变成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在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发扬光大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其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产生时代效应。在现代化建设进入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跨世纪的宏伟蓝图。经过今后15年的努力,我们既要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又要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延安精神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要我们突出延安精神的时代特征,紧扣时代脉搏,有的放矢地解决好那些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具现实意义的根本性问题,就一定能振奋人们精神,鼓舞人们斗志,凝聚起方方面面的力量,组织起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大合唱”。延安精神也将在新时期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焕发活力,发扬光大。
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延安时期尽管险象环生,困难重重,但是由于我们党坚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路线和方向,使革命转败为胜,转危为安。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任务更艰巨、环境更复杂,遏制与反遏制、“西化”与反“西化”、腐蚀与反腐蚀、颠覆与反颠覆的尖锐斗争将长期存在,更需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政治警觉,保持清醒头脑,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自觉与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在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的进程中,既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又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决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既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冒、敢试、敢闯,又要分清基本的是非界限,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既要大胆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与尊严;既要致力于本地区、本行业的发展,又要顾全大局,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做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导向体系。理想信念是生活、工作的动力源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如果缺少理想追求,没有精神支柱,势必走向沉沦。延安时期,环境那么艰苦,为什么能吸引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为什么人们甘愿吃苦,乐于奉献?正是由于大家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今天我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却精神不振、牢骚满腹、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甚至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究其根源主要是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念迷惘。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封建主义思想的沉渣泛起,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剧烈碰撞的局面,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时代和现实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建设上突出延安精神的价值导向功能,在更广大的社会层面上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人们的灵魂是多么的重要!越是出现价值取向多元化,越要坚持价值导向一元化,努力构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价值导向体系,提高人们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激励人们保持无私奉献、清正廉洁、励精图治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延安精神曾经培养造就了成千上万为崇高理想矢志不移、无私奉献的革命英雄,先辈们的宏伟业绩和不朽精神至今还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青少年和各界人士到延安参观学习。陕西作为延安精神的故乡,更要发挥独特的政治优势,把延安建设成培训干部和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赢得青少年,就能赢得未来。由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较强,在形形色色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如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随波逐流,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必须对他们从小进行深入、系统的延安精神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扫除毒害青少年的腐朽思想和精神垃圾。通过理性启迪、榜样示范和环境熏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延安精神代代相传。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在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里,我们党的各级干部,始终保持工农群众的本色,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同生活、同生产、同战斗、同甘苦、共命运。“只见公仆不见官”就是当时干群关系的真实写照,被世人传为美谈。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交通、通信工具越来越现代化,在客观上大大方便了我们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但是,优越的环境也容易滋长贪图享乐情绪,成为我们脱离群众的“藩篱”,使我们与群众共患难而不能共甘乐的危险增大。现在,有些同志群众观点淡漠了,同群众的感情淡化了,拿架子,讲排场,出门前呼后拥,动辄警车开道,对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离群众愈来愈远。这是极其危险的。我们一定要牢记是人民的小米哺育才使我们党走上了执政舞台,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鉴戒,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关系我们党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对群众倾注真情,为群众无私奉献,使群众得到实惠。江泽民同志去年12月视察陕西贫困山区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有‘寝不安席、食不甘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和奉献精神,加倍努力地工作,为人民群众多尽实心,多干实事,多谋实利。”这些指示语重心长,发人深思,我们要时刻铭记,切实摆正自己同群众的关系,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尽实心、干实事、谋实利,自觉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定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实实在在的政绩让人民高兴,以廉洁为民的政风使人民放心;切实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广交工农朋友,体察民情民意,从一桩桩、一件件具体事情做起,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求真务实之风、勤俭节约之风、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之风。坚持深入实际,真抓实干,鼓实劲,出实招,抓落实,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以扎实具体的行动,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凝聚人心,振奋人心,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人才举,事业兴。在延安时期,无论条件多么艰难,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培养干部,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在陕北的土窑洞举办了红大、抗大、陕北公学、鲁艺等大学,教育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英勇献身精神的干部队伍,为革命战争胜利和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赖于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可以说,干部队伍的状况如何,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坚持用延安精神武装干部,使他们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掌握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和本领,成为名副其实的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基本路线的中坚力量。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带头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敬业创业;带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年轻干部虽然文化较高、思想敏锐、开拓精神较强等方面的长处,但毕竟缺乏对党的奋斗历史和光荣传统的了解,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砥砺,思想政治素质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提高年轻干部素质,重在用延安精神教育他们,使党的优良传统、新时期的创业精神成为他们的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通过教育、培养、锻炼、提高,使年轻干部尽快成长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担负起跨世纪历史重任的一代新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