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伟人风范
无价亲情
——电视剧《亲情》观后
文选德
在毛泽东同志逝世20周年的日子里,电视剧《亲情》的播映,勾起了我们对他的无限怀念,使我们再一次领略了他那巨大的人格魅力。
《亲情》讲述的是一个极为平常的故事:建国初年,毛泽东在湖南的亲友文运昌、李诃、毛泽连等听说当年的“润之先生”当了党和国家的主席,“坐了龙庭”,结伴进京看望他,同时想谋个一官半职……这样一种要求,在文运昌们看来,是理所当然,易如反掌;然而对毛泽东来说,这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在封建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夫贵妻荣,恩荫九族乃是天经地义。按常理,毛泽东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功勋卓著,位高权重,要解决一两个人的工作,的确不是难事。然而中国共产党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党,共产党人不以国家为私器,不据权力为己有。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考虑的是全党、全国和全民族的利益,对文运昌、李诃等人的要求,他当然不能答应。在故宫,他以李自成失败的教训警喻文运昌;在饭桌上,他袒露自己以全国人民的忧乐疾苦为重的博大心胸;他送岸英到工厂参加劳动,使受封建思想影响最深的老夫子文运昌也颇为震动……这种立党为公,廉洁自律的风范,使亲友们深受感动和教育,最后他们愉快地返回了家乡。
剧中所展示的这一事件,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决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相当的典型性。翻开《毛泽东书信选集》,在1950—1953年间,毛泽东婉拒亲友谋职谋官请求的信,就达三十余封之多。古人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毛泽东的伟大人格,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堪为万世师表。
然而这并不是这部电视剧的全部。《亲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但揭示了“当官要过亲情关”,“公生明,廉生威”这样一个深刻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而且细腻地刻画了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展示了毛泽东和文运昌等人复杂幽微的心理冲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坚持原则,又饱含浓浓亲情的伟人形象。毛泽东是一个内心情感极为丰富的人,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对那些在他成长过程中,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帮助过他的人,更是怀有特殊的感情。剧中的文运昌、郭仕逵、毛泽连之母就是这样一些人。因而,当毛泽东得知他们的到来时,他的欣悦之情是发自内心的。对文运昌们提出的谋职要求,他也不是疾言厉色,严词拒绝,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使亲友们既明白了事理,又感到心情舒畅。对亲友们的实际困难,毛泽东总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帮他们解决,如亲自安排为毛泽连治眼病等。我们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写给亲友们的信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一方面委婉而明确地拒绝他们过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寄款寄物,帮他们缓解生活困难。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既讲原则又重亲情、寓原则于亲情之中的可亲可敬的人,一个既具有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又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亲情,是一种无私的、坦荡的亲情,一种既能施之于个别又可推广至全体的博大情感。
正是因为编导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毛泽东的心理世界和个性特征,《亲情》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是朴素而蕴藉的,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全剧洋溢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和生活气息。叙事上从容不迫,以一种散文化的风格,于娓娓道来中凸现毛泽东和亲友们的心理冲突,冲淡平和中自有一种较大的艺术张力。情节的推进虽并不疾速,却使人感觉如行山阴道中,目不暇接。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电视剧《西出阳关》开拍
日前,国家司法部和济南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西出阳关》开镜。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监狱警察工作、生活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该剧表现了中国监狱警察无私无畏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的苦与乐,热情地歌颂了他们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这部电视剧由张秀夫担任总顾问,罗大军、冯大庆编剧,张晓强导演。


第12版(副刊)
专栏:

童影厂全力投产儿童影片
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后,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以提高影片质量,多出精品,促进繁荣为目标,认真落实童影厂今年至“九五”期间影片的创作规划,狠抓剧本和主创人员两个关键环节。提出今年生产的五部影片“总体质量要提高,抓好二至三部重点片,力争拍出一部精品电影。”剧本选择“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经过精心策划和反复论证,厂里对原先准备投产的影片进行了调整。日前,投产的六部儿童故事影片已相继开机。
今年投产的影片,注意了题材多样化,各有特点。有揭示儿童深层次心理活动的、给孩子们以诚实教育和启迪的《紫石峪五道弯》,该剧讲述的是:都市男孩赵灿因顽皮致使乡下小姑娘小霞被车撞伤,后被恰巧经过此地的赵灿的父亲救助上医院,而后接回家养伤。在两人的接触中,赵灿被小霞的善良、质朴所感动,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两人终成好友。由夏有志编剧,青年导演马崇杰执导。
另一部新投产的影片是根据去年获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的小说《男生贾里》改编的。由童影厂导演张郁强把它搬上银幕。
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继创作科幻片《霹雳贝贝》、《魔表》之后,给孩子们又奉献出一部力作《疯狂的兔子》。这部影片向孩子们展示一座城市将面临既不是大楼倒塌,也不是火车出轨,而是所有的人将失去良知的一场灾难。于是,地球上的人们团结起来,战胜了外星人。这部影片由女导演崔小琴和在影片《凤凰琴》、《孙文少年行》中担任摄影的孟卫兵联合导演。
为了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童影厂与香港银都机构合拍《豆丁奇记》。这部影片由《天下第一楼》和《新龙门客栈》的作者何冀平编剧,曾执导过《霹雳火》的香港导演高志森担任导演。影片描写来自内地长春的孩子豆丁随母亲从国外探亲回来,在香港转机,因气候恶劣,航班停飞,滞留香港所经历的奇遇。相信这部影片会受到内地和香港的小朋友们的喜爱。
曾为童影厂导演过《白山英雄汉》、《小岛情深》的青年导演王学新再次为儿童们拍一部惊险样式的故事片《龙虎父子兵》。
在全国儿童电影剧本征集活动中获一等奖的剧本《驴嘎》,将由沈幸子编剧,马秉煜、肖锋导演。
童影厂强调,虽然影片已经投产,但是一定要抓紧拍摄中的二度创作和摄制组的管理,克服困难,力争把优秀的影片奉献给孩子们。
(童宣)


第12版(副刊)
专栏:

香港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将举行
电影传入香港近百年来,香港已拍电影8000余部,按地区人口比例其量之大占世界第一位。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发展和祖国内地电影、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共同的文化渊源,但又有其特殊的发展轨迹和文化特点。在1997年回归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将于11月上旬在广州举行“香港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研讨会将邀请祖国内地和港台地区的专家、学者和电影艺术家,对香港电影的历史和现状作一次全面的回顾和深入的探讨,会议期间将放映香港电影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15部。


第12版(副刊)
专栏:

武生翁国生
郭汉城
翁国生是浙江京昆艺术剧院优秀青年武生演员,属浙昆第四代“秀字辈”。1994年6月,我在首届全国昆曲青年交流演出的舞台上,第一次认识了这位英俊可爱的昆剧武生。他在《飞虎峪》中演的安敬思以武生组第一名的佳绩荣膺了这次汇演的最高奖——“兰花最佳表演奖”。翁国生干净利落的身手,柔中带刚的表演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翁国生主攻昆剧短打武生,兼攻娃娃生和武丑,他的扮相英武,动作敏捷,出手稳中有险,讲究技为戏用。从艺十多年来,在舞台上塑造了“哪吒”、“沉香”、“能行探子”、“保俶”和“卞九洲”等多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显示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得到了戏剧界前辈、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和喜爱!翁国生多才多艺,不仅能演,还能编导。大型昆曲儿童剧《寻太阳》他就直接参与了策划、编剧和主演,这在当今青年戏剧演员中是不多见的。抱着对事业始终如一的热忱和激情,他在对艺术的苦苦追寻和奋力拼搏中付出了超常的艰辛,在圈中有“拼命三郎”之称。
翁国生把他最近举办的专场演出命名为“追寻艺术的太阳”,我理解,这表达了他对民族艺术的无比挚爱,也寓意着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附图片)


第12版(副刊)
专栏:

深入雷区实景拍摄
长影《征服死亡地带》封镜
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表现解放军扫雷部队为祖国和人民创建不朽功勋的彩色故事片《征服死亡地带》,日前结束云南边境麻栗坡和河口地区雷地的实景拍摄,目前正在长影厂抓紧后期制作工作。
这部影片艺术地再现了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自命名的“英雄扫雷队”,为边境地区大面积扫雷的英雄事迹:我军某部扫雷队奉命开进云南边境一个曾造成大批人畜伤亡的地雷密集的大面积雷区,经过三个月随时与死神较量的艰苦奋战,胜利完成了扫雷任务,征服了严重威胁边民生存、阻碍边境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死亡地带”,创造了单位时间的扫雷面积世界最高纪录,扫雷耗资却创下了世界最低标准,同时创造了大面积扫雷不亡一人的世界奇迹。
为了真实再现这一奇迹,影片的大多数镜头在云南边境麻栗坡、河口等地雷区实地拍摄。酷暑中,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闷热、潮湿、蚊虫叮咬,并时刻有触雷危险。摄制组全体人员以“英雄扫雷队”为榜样,在雷区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导演李启民带着伤病指挥全组精心拍摄每一个镜头;摄影师粟栗胳膊摔伤露骨,缝合后立即返回现场坚守岗位;主演吴若甫前胸后背被蚊虫叮咬几百个大包,痛痒难当夜不能寐,仍全力投入拍戏;全组上下同心同德无人退却、无人叫苦。云南省军区非常重视这部影片的拍摄,派出精兵强将积极配合,确保了这部联合摄制的影片拍摄工作顺利完成。
该片编剧丁光洪,导演李启民,主要演员有吴若甫、王强等,著名老演员张勇手出演将军。(宋国贤)(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