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际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在京召开
本报北京九月十九日讯首届国际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今天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卫生部部长陈敏章等与来自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位老年医学专家参加了这个大会。(艾笑黎照)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星火”十年铸丰碑(三)

星火在这里燎原
——记沈阳北陵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
孙敏莉
在沈阳市北郊,有这么一个地方:面积只有5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1万人。10年前,这里还是地地道道的传统农业乡,而今这里已经成为沈阳农村经济的示范区和星火技术的密集区。一项项高科技产业在此迅速崛起,1300多家各类企业“拔地而起”,基本形成了电子、轻工、纺织、机械、建材、医药等18类星火支柱产业。1995年底,这里实现社会总产值46亿元,利税3.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400元。
这就是我国第一家于1992年正式挂牌的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沈阳北陵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
密集区由沈阳市于洪区的北陵乡和陵东乡组成。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星火技术密集区,原因不仅在于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陆路交通,更重要的是在密集区周围“环绕”着35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军工企业,为密集区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撑。密集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秦旭升说,4年来,他们正是靠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借鸡生蛋,借脑发财,才使密集区有了今天的情形。
“引资先引智”,密集区为技术人才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沈阳科技机械工业技术研究所由东北大学和北陵乡合办,20多位教授走出校门,走出象牙塔,在这里从事干燥机械的研究。他们摸准了市场的“脉搏”,生产的粉粒干燥系列产品不仅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而且还打入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多国市场。这个不足70人的研究所,现在已经能创年产值超过千万元。
到目前为止,密集区“引进”各类技术人才2300多人,创办39家民营科研机构。这些机构研制成功的新产品中有19项获得国家专利,近100项获得国家级奖励。
高新技术成为北陵星火技术密集区“腾飞”的助推器。在这里,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6%。有“小型巨人企业”之称的沈阳防锈包装厂,在1989年建厂之初,就把目标瞄准了世界先进水平。他们通过大量的科技投入,不断结合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加网防锈包装纸。仅120人的企业,1995年的产值达到2200万元。
沈阳北陵星火技术密集区为了防止出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投资两亿元建成了鸭绿江工业小区和北陵科技工业城,集中“摆放”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北方科工贸集团、富成实业公司等30个星火产业集团。
科学技术犹如星星之火,播种在原野上,播撒在农民的心田里,使这里的农业再度“焕发生机”。今天已经形成名优特菜和反季节菜生产的产业化、基地化,走出了一条高效农业之路。沈阳市郊区的南方菜、外国菜的种植面积超过了5000亩,当地农民每年仅此一项就增加收入近千万元。农民的钱袋子鼓了,城里居民的菜篮子也丰富了,冬季沈阳老百姓的饭桌上,也不再是白菜、萝卜“当家”。
密集区的发展,使北陵乡和陵东乡大步走向小城镇化。密集区的村屯改造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争创“沈阳第一村”的小韩屯村,一栋栋整齐的楼房拔地而起,宽敞的柏油路通向前方,漂亮的小学校带有语音室和微机房。村支书王新智说:“这些事情在10年前,想都不敢想。”
是科技这根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杖”,点燃了这片土地的希望之火。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第八届宋庆龄樟树奖颁奖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9日电(记者吴献)中国福利会9月17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了第八届宋庆龄樟树奖表彰大会,10位在妇女儿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文艺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获得了本届樟树奖。
宋庆龄樟树奖是为了纪念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继承、发展她毕生从事和关心的妇女儿童事业,以及表彰在妇幼保健卫生和少年儿童文化教育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而设立的。
据介绍,宋庆龄樟树奖自1985年首次颁发以来,到现在已有59人获得宋庆龄樟树奖,5人获得宋庆龄樟树奖荣誉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两岸婴幼儿人格建构研讨会举行
本报上海电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与台湾人格建构工程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婴幼儿人格建构研讨会日前在这里结束。教育、心理学专家们从幼儿的性格发展、情感培养、个性化与社会化、儿童游戏与儿童权利等多种角度就当前儿童成长环境与人格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交流、探讨和论证,发表论文数十篇。(季梅)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卫生界纪念战伤外科专家崔义田
本报讯记者艾笑报道:为缅怀我国卫生事业史上杰出的老战士、著名战伤外科专家、原卫生部副部长崔义田,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日前在京举行了《崔义田纪念文集》出版暨崔义田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河北出台我国首部地方新闻法规
本报讯我国第一部地方新闻工作管理法规——《河北省新闻工作管理条例》,日前在河北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获全票通过。
这个《条例》共有总则、新闻单位、新闻记者、新闻发表、罚则、附则等6章46条。它明确规定了新闻工作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主管部门协调指导;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新闻单位的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条例》规定新闻工作要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它规定新闻工作应当遵守和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及国家方针、政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传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新闻、信息和知识,反映公民的意见和要求,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条例》对创办新闻单位,建立驻外记者站,新闻记者应具备的条件、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应遵守的新闻工作纪律,新闻发表的准则以及有关新闻工作管理处罚等事宜作了具体规定。
河北省这次通过的《条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条例(草案)》的酝酿、起草历经近两年时间,先后调研、座谈、论证数次,修改近二十稿,广泛吸收了中央、省有关部门和主要新闻单位的意见。
(尹志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日本明治大学曼陀林俱乐部访华
本报讯华全国青年联合会邀请并与日本日中青少年旅行财团共同主办的日本明治大学曼陀林俱乐部一行来华访问。此行以加深中日青少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增进友谊,共同面向二十一世纪为目的。九月二十一日晚将在二十一世纪剧院举行演出活动。(马庆)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日中医学交流中心顾问团恳谈会举行
本报讯日中医学交流中心顾问团恳谈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和四十多位中日各界知名人士出席了会议。为表彰日中医学交流中心多年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巴德年代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聘请日中医学交流中心会长一宫胜也先生担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誉教授并颁发了证书。(李玲保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让中文图书阔步走向世界
——访全国图书出口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洪力
本报记者卢新宁杨健
当20世纪接近尾声的时候,在世界研究中国、了解中国、关心中国的潮流当中,作为中文信息的主要载体——中文图书在世界市场上究竟占有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应该如何以更大的步伐走向世界呢?正当国际图联大会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京举行之时,我们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全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图书出口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洪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文图书出口面临着经营机制的急剧转型。计划体制下以宣传为主的经营方针,逐渐被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为指导的市场行为所取代。如果说当初图书出口的主要对象主要只是大学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话,那么如今我国出版界已与国外书商建立起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中国人自己走出去开办的几十家书店也在国外逐渐站稳了脚跟。40多岁的周洪力有幸亲身参与这一中文图书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感触良多。
“中文书刊的海外市场非常广阔,一些海外读者对中文图书的需求甚至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1994年,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到悉尼举办书展,当地华人闻风而动,盛况空前。留学生们后面背着孩子,前面抱着书,整箱整箱地购买。一些读者告诉我们,国内寄来的邮包里包东西的报纸,他们都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其情状着实令人感动。”然而对比国内图书出口行业的一些现状,周洪力觉得值得努力的地方还太多太多。一方面,传统的出口机制形成的服务质量差、效率低下,在图书出口行业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非出口单位的冲击和行业内部的不公平竞争,又往往对依然相对脆弱的市场形成伤害;同时,图书出口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尚缺乏政策上的扶持,光靠现有出口单位的努力,无法满足出口的需要……
谈到发行渠道,周洪力对于今年3月新闻出版署于友先署长提出的要“积极开拓海外多种发行渠道”,“提高我国出版物在世界中文出版物市场的占有率”的讲话深感振奋。他认为,INTER-NET在短期内不会太大改变国内图书出口的现状,为了满足国际市场对中文出版物不断增长的需求,走出去办书店是发展中文图书出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他的办公桌上,我们瞟见了一份构建宏伟的计划:联合国内外同仁,争取到2000年,在世界一些主要城市开办起属于我们自己的中文书店。勃勃雄心,可见一斑。
但空有雄心不足以成大业,苦练内功方是当务之急。在周洪力任总经理的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他致力于在职人员培训,严格人员素质标准,并广泛开展敬业爱岗、客户至上的优质服务教育。“八五”期间,该公司出版物创汇比“七五”几乎翻了一番,今年出口图书将突破100万册大关。周洪力经常告诫自己的员工,连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那样经验丰富的老牌出口商都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塑造全新形象,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起直追,创建中国图书出口的新名牌呢?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屋建瓴的长远眼光,周洪力倍感当今在国外图书出口业中建立健康市场秩序、走大联合道路的迫切需要。“小舢板无法出海迎大风浪,只有大家团结一心、合纵连横,才能形成规模,才能让中文图书在世界出版物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顺着周洪力目光望出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令人神往的旖旎风景。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第四届科技人才成果交流会将举行
本报北京9月19日讯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和国家外国专家局今天在京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即将举办的“全国第四届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交流展示大会”有关情况。
据介绍,这次大会是为了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技人才交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会将采取有力的措施,为加强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倾斜支持,突出为农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为此,将组织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招商团参会、参展,使得需求方能够通过这次交流展示大会找到效益好的高新技术成果、实用技术、科技开发项目及其相应的科技人才,并且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及时支持。
据悉,主办单位正在从星火、火炬、“863”、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及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军转民”项目中遴选成熟、适用、配套性好且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并从各主办部门、各地区、各相应机构中组织推荐适于推广的科技成果参展。(董庆九)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奥特出资设立“研究生基金”
本报讯北京新奥特集团决定出资百万元,与高等学校、科研单位联合培养高技术领域的研究生。凡已完成了基础课学习的全国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均可提出申请,经新奥特认可,研究者在进行课题研究的一年半时间内,可获得一万元奖学金,导师也将获得适当课题补助。(令一)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清华紫光集团印前领域有新突破
本报讯清华紫光集团研制成功的无软片雕刻及整页拼版系统推出了国内第一套“国产彩色照排系统”,成功地解决了彩色激光照排技术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难题。一九九六年,继大幅喷绘制作系统、丝网印刷专用制版系统之后,又率先介绍最新的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王晓)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第二届全国家庭教育报刊研讨会召开
本报上海电记者王娜梅报道: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家家庭教育报刊的负责同志及参加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工作的研究人员日前汇聚上海参加第二届全国家庭教育报刊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徐惟诚在会上讲了话。他说,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深刻影响,家庭教育报刊面临着很重要的任务,首先是要配合教育部门动员家庭,促使应试教育尽快转变为素质教育,将家长素质提高一步。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博士村长”
——记河北农大副教授孙建设
本报记者李新彦新华社记者王炳美景如月
编者按:本报于9月6日一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太行山上著巨篇》之后,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反响,人们为河北农大广大教师坚持“太行山道路”可歌可泣的精神所感动。今天,我们再向大家介绍河北农大年轻副教授孙建设帮助一个小山村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有道是“雏凤清于老凤声”,事实再次证明:一个人的理想与抱负,只有与社会、与人民大众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千百万个“博士村长”、“博士乡长”、“博士县长”,青年朋友们,努力吧!
金秋时节,河北省顺平县苏家疃村果园片片,苹果飘香;村内栋栋新房瓷砖贴面,电视天线密如蛛网;村外菜市热热闹闹,大小车辆来来往往。可谁会想到,就在9年前,这个小山村还是“土坯房,返销粮,母鸡屁股当银行,家家穷得叮当响”呢。谈起这山乡的巨变,村民们无不由衷地说:“多亏了我们的‘博士村长’。”
“博士村长”就是今年39岁的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副教授孙建设。我当“村长”不为钱
1987年春,孙建设正率领学生在顺平县塔儿坡村实习,两位风尘仆仆的庄稼人急匆匆找来,说什么也要请他去他们村看看苹果树。他们是苏家疃村的支部书记王兰青和村会计张跃进。原来,看到附近一些村子忙着发展果树,他们也东借西找凑钱办了个果园。400亩苹果苗是栽上了,可祖祖辈辈吃苹果都很少,更没有种过苹果树的村民们哪儿会管啊,正急得没办法,听说河北农大有个年轻的果树专家在塔儿坡讲课,两人便连忙找来了。
得知他俩找了好几个地方、赶了几十里路来请“诸葛”,孙建设被深深打动了,第二天便随他们进了村。
苏家疃的贫困状况让孙建设吃了一惊:一条弯曲不平的泥土路通向村中;沿街是一排排用土坯垒起的低矮小房;村里500户人家、1700口人,人均一亩地、年收入不足百元,过着“有吃无花”的清贫生活。
随后,王兰青、张跃进带着村委会的聘书和村民们的殷切希望,专程赶赴河北农大找到孙建设:“孙老师,俺们请你去当科技村长;待遇跟俺一样,有职有权,一天一块钱。”孙建设微微一笑,没置可否。中午,他拿出半个月工资在家招待了两位远道而来的村干部。酒过三巡,王兰青诚恳地说:“如今村里的400亩果园没人会管,那都是群众的血汗钱,村里人都指望它过好日子呢!孙老师你帮帮我们吧,报酬好说。”孙建设站起来说:“我去可以,但你们必须答应我三个条件:第一,你们村干部必须要带头学好技术;第二,我讲技术只讲两遍,如果不照做后果自负;第三,我当科技村长不是为钱,今后不许再提报酬的事!”
就这样,孙建设兼任了苏家疃村的科技村长。他既为苏家疃村民传授技术,又把这个村作为自己的教学、科研基地。河北农大距顺平县有30多公里,每次来讲课,孙老师都是挤乘公共汽车先到县城,然后租自行车到村,遇到雨雪天,自行车租不上,他只好踏着泥泞步行3里路进村坚持上课。农民需要肥料,他去买来;需要打药,他负责联系喷雾器;有的农户没有钱,他给垫上。9年来,精力充沛的孙建设一边坚持为农民服务,一边在太行山区的10多个县市设点搞科研,还承担着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带一名研究生。从1994年开始,他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从此,苏家疃村民就称他为“博士村长”。农民争相“抢”村长
上任伊始,孙建设把400亩果园进行丈量,重新规划为8片,为便于推广技术和果树管理,每片确定一个示范户,全村8个支委一片一个负责人,建立了明确的责任制,哪片管不好,拿支委是问。
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低,对科技的重要作用认识程度差的情况,孙建设以“骨干带头、强制推动、示范引路”的方法,采用大小会结合,个别指导与现场指导结合的授课形式,简明扼要、由浅入深地向农民传授果树栽培与管理知识。在步骤上,他把村干部作为骨干队伍,首先进行严格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技术,以此带动农民;同时,抓一些接受新事物快的农户作为重点户,进行精心指导,以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为了召集更多的群众听课,村里不惜花钱演电影,利用开演前后和中间换片子的空档,孙老师见缝插针讲上一段。孙老师不仅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讲,还把果树管理的要求和方法,按日期分阶段印在纸上,发到各家各户,使家家有“明白纸”,户户有明白人。
奇迹出现了,1992年苹果树开始挂果了,他精心指点的村支部书记王兰青家的24棵果树一下卖果9800元,另一个重点示范户也卖了1万多元,全村这一年共产果2万多公斤,收入10多万元。
“见了真佛才烧香”的农民打心眼里信服了,他们再不观望等待,学、用技术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博士村长”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当群众发现凡是常与孙老师打交道的户,果树就长得好,苹果就结得多时,纷纷向村委会提议:“今后孙老师来村讲课,不能只在干部家吃饭,要各家各户轮流吃派饭,不然,我们大伙都去跟着吃。”
农民们把孙建设当“财神”,东家接、西家拉、半道“抢”。他每次来村讲课,群众就围上去,如果不维持秩序就没法讲。为人谦和、总是笑眯眯的孙老师成了最有权威的村长,他的话,村民们言听计从。
有一次,孙建设发现果园里的果树叶子发黄,经过土壤成分分析和叶片化验,证实缺一些微量元素,便自己配方研制了果树专用肥,在天津一家化肥厂订了60吨,但批量小,成本高。他找到王兰青说:“我订了60吨果树专用肥,价格比一般肥高,请你统计一下,每家需要多少。”“估计有一半人要就不错了”,支书半信半疑。孙建设说:“先别下结论,等统计完再说。”早饭后,村里的大喇叭响了:“乡亲们,我是孙建设,请赶紧到村委会门前来,我有话对大家说!”不到10分钟,村委会门前聚满了人群。孙建设从屋里搬出一条木凳站上去,用手一挥:“我根据果树需要研制了一种专用肥,对果树生长很有好处,就是贵了点,谁家用多少,请到王支书那里登记!”说完他就返回学校了。晚上10点,王兰青打来电话说:“专用肥家家户户都要买,登记已经超过60吨,看来你比我还了解自己的村民!”
经过长期培训,全村500户人家,家家村民果树管理技术大长,每个村支委和重点示范户都成了“土专家”。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常常来村里请“把式”,特别是逢年过节,外村的亲朋好友都来请村民去赴宴,目的是借机学技术,苏家疃村成了当地农民学习的样板。
这个村的果品产量连年增长,1993年全村果品总产15万公斤,1994年达到25万公斤,去年突破50万公斤,全村果品收入实现2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达1800元。“博士村长”真正成了苏家疃的“活财神”。连他带的实习学生也成了“抢手货”,学生们在谁家果园实习,也需要提前一年预订,不然就没份儿。搞一块小康试验田
“既然请我当村长,我就要谋政,在苏家疃搞一块小康试验田。”这是孙建设常说的一句话。他“上任”后,不仅全心全意教农民学技术,还为村子的发展、村民的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谋划。同时,这位年轻的园艺副教授,也在通过苏家疃这个小山村的变迁,研究、探索着贫困山区面向市场、搞多种经营、致富奔小康的途径。
400亩果树,全村人均只有6棵,虽然较前有丰厚的收入,但距离小康水平还差很远,于是他提出“一棵树一亩粮,10棵树盖新房,一片树小银行,发展果树奔小康”的奋斗目标,反复动员群众、说服干部大力拓展果树面积。几年来,苏家疃的果园面积发展到了1000亩,新栽种的600亩果树长势喜人、开始挂果,再过一二年将相继进入盛果期。到那时,农民就实现了人均半亩果园半亩耕地,收入将会成倍提高。
果树的发展、产量的增长,必然遇到销售问题,而农民把产品进入市场变成商品恰恰是目前的难题,怎样才能使苹果既卖得出又卖个好价钱呢?“博士村长”智出奇招,在他的提议下,村边建了果品市场,在大城市设了联络处,吸引全国的客户来这里收果。去年秋,来自广东、上海、北京的客户云集果品市场,苹果不出村就销出去了,同时减少了互相争价、压价等矛盾。村民们满意地说:“有了市场,我们卖果不用操心了!”
近年来,河北省林果特别是苹果种植面积发展十分迅速,已达589万亩,年产12.5亿公斤。孙建设通过在山区各县的调查、研究,却看到了其中令人担忧的一面,即苹果的品种少、品质差,难以与外国新品种抗争,有的地方出现了“卖果难”。孙建设认为,要防止卖难就必须提高果品质量,不仅抢占国内市场,还要努力抢占国际市场,提出了“人无我有,以新领先;人有我优,以质取胜”的苹果生产发展战略,并结合在苏家疃等试验基地的摸索,开设并主持了“红富士苹果红色发育机理及调控”、“提高苹果果品质量技术研究”和“苹果砧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三个科研课题。
在实践中,孙建设运用果实发育及其调控的机理,经过反复试验研究,成功地试制出一种新型的苹果套袋,这种套袋具有隔绝农药污染、防止果实腐烂、增进果品着色的效果。用套袋生产的苹果个大、色鲜、味美,赢得众多用户和专家赞誉。去年10月,顺平县邀请首都5个部门、河北省12个县和日本“红富士”专家来县开现场会,主会场就设在苏家疃,与会人员赞不绝口。一位日本专家说,这样的苹果在日本市场上一个能卖35元人民币,北京来参加会的同志当场买走150公斤样品。
林果发展起来了,农民富了,但村里集体经济却非常薄弱。怎么才能使集体也富起来?“博士村长”又开始了新的“谋政”:从果树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办一个苹果套袋厂。
前年冬天,村里贷款、集资,凑上60万元钱,购置机器设备办起了全村第一个工厂。孙建设两下山东,每次连续坐车17个小时,不顾疲劳,连家也不回,一心扑在工厂筹建上。机器买来了,但生产不出合格产品,孙建设急得嗓子化脓。女儿过生日,几次打来电话,催他回家,但孙建设说:“出不来合格产品,我不离开苏家疃!”他跑山东、去北京、查资料、请师傅,经过40多个日日夜夜,“旭日果实袋厂”终于建成了,去年生产400万个套袋,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保证了全村的果品质量。一轮壮大集体经济的旭日在苏家疃升起。
在“博士村长”的谋划下,苏家疃地变、村变、人也变。在这里,村民们一心比着劲学技术致富奔小康,近10年没有一个上访告状的。村里投资16万元,修通了通往县城的柏油路,一来让拉苹果、蔬菜的车辆畅行无阻,二来让孙老师“脚不沾泥进村来”指导百姓致富。村里还集资架起了电话专线,全村已有15户安上了直拨电话,一是让苏家疃连通五湖四海,二是让孙老师不出校门,就可遥控指挥。
面对这块“试验田”的不断发展、变化,孙建设深有所悟:“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太行山道路’,不也和这大山的路一样吗?走的人多了,小路可以变大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崎岖的路,可以变成平坦宽阔的路!”他勤勤恳恳地为山区人民传授技术,不仅把一个穷村变富,还先后参与和主研了受到国家、省奖励的11个山区开发课题,曾两次被评为河北省山区开发先进工作者。孙建设已成长为河北农大走“太行山道路”的优秀青年教师代表。(附图片)
孙建设(左二)与村干部们在果园谋划未来。本报记者李新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