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副刊)
专栏:

七绝二首
纪念鲁讯八十寿辰(1961年)
毛泽东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这两首诗根据抄件刊印。)注释
[龙华喋血]指1931年2月7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龙华,秘密杀害包括“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白莽、冯铿在内的革命青年共23人。喋(dié蝶)血,血流遍地。
[犹制小诗赋管弦]犹制小诗,指鲁迅作《七律·无题》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似水照缁衣。”赋管弦,指配上音乐。
[鉴湖越台名士乡]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城西南两公里。附近有山阴(今绍兴)人陆游吟诗处的快阁。清末女革命家秋瑾(1875—1907),亦是山阴人,自号鉴湖女侠。越台,即越王台,春秋时越王勾践在会稽(今绍兴)为招贤士而建。
[剑南歌接秋风吟]剑南歌,指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所收诗作。秋风吟,指秋瑾作的《秋风曲》诗和被清政府杀害前书写的唯一供词“秋风秋雨愁煞人”。
[一例氤氲入诗囊]一例,意即一律,一样。氤氲(yinyūn),形容烟或云气很盛,这里比喻陆游、秋瑾与鲁迅的诗篇,富有诗味和爱国热忱。诗囊,装诗稿的袋子。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供稿)
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15周年,本刊特发表毛泽东同志1961年所作《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以为纪念。——编者


第11版(副刊)
专栏:

难忘蒙古包
郭雨桥
当今旅游,求地之阔者,莫过于草原;求居之奇者,莫过于毡包。然而,随着牧区草场的相对划定,毡包和草原已经发生了离异。旅游点上的毡包,都是供游客观光和过把瘾的,装饰自然华美。这就使人觉得有点虚假,直想看看牧民实际住的毡包是什么样子。我们内蒙古作家艺术家“草原采风团”,逐水草而游,从西苏到东乌,转了大半个锡林郭勒盟,好不容易才在东乌旗沙麦苏木发现一座真正的蒙古包。包后首尾相接,停着一长列七辆勒勒车,每辆车上放一只长方体箱子,白铁所制,偶尔反一下光,我们眼前便赫然晃动一个白团团的太阳。蒙古包不像电视上看到的那么洁白,却与碧草森森的大草原以及勒勒车、牛粪垛等十分相宜。再配上持套杆骑骏马放羊的牧人,不论如何移动变化,都是一幅天然图画,有一种物竞天择的真趣。
时当公历8月14日,早穿皮袄午穿纱,中午蒙古包的毡边要撩起半截,八面来风,如坐凉亭,意适神爽,此真一乐也。住惯了城中封闭的鸽子窝,望着这种顶上一个圆窗,窗上伞股般辐射下偌多细椽,又被围成圆圈的五片“哈那”承接到地面,感到无比奇异和新鲜,真可谓“借境调心”,此乃二乐也。奶豆腐色如冻儿,韧如筋儿,半干不湿香溢味厚。“卷肯”拌炒米,素称草原一绝,此处味道又成一格。当我很斯文地品尝这些奶食之际,忽觉食物也跟住宅融为一体,构成另一种和谐之美。又如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有一种如梦如幻、异域殊俗之感,此为三乐也。
主人身着短褐,脚登香牛皮朝头蒙古靴,身高体大,高鼻红脸,年逾五十,名曰根片尔。合家四人,有羊五百,牛百头,马三十匹,草场一万三千亩,每年纯收入三万元左右。又有小四轮一,京吉普一,在此地尚属中等人家。根片尔豪爽健谈,有问必答。自云如今也有砖房,在春营地上,目下住的是夏营地,明日即将迁盘。1958年盖一座砖房,去年又盖一座砖房。蒙古包的好处是省地方,不用夯地筑基,脱坯烧砖,拆迁非常方便,且不损料。建包之处,牧草不会破坏。羊卧过的粪盘,还能长出圆圆的黑草圈和白白的香蘑菇,像是为这种游牧生活画上的句号。
主客把酒话房包之短长,不觉已是三星正南。主人把毡边放了下来,我们拥被而寝。由于人多,我和一位摄影家横盖一条棉被。主人又把他的蒙古棉袍搭在我俩腿上。开始只觉得燥热,半夜蹬开,却被冻醒。出去关天窗,刚爬上包顶(其实人家有拉绳,我没找到),家狗以为窃贼,扑来便吠。两腿簌簌发抖,从包上滑落下来,钻进毡包,不敢复出。窃想这毡包白日如何清凉舒适,半夜却如此寒冷。回看东床根片尔夫妇,却酣然入眠,鼾声如雷。千百年的遗传基因,已使他们适应了这种寒冷和骚扰,铸成他们如此健壮和富有耐力的体魄。
翌日茶毕,开始迁盘。先取毡子,后取“哈那”,再取圆窗和伞形细椽。偌大一顶毡包,折叠缩小以后,装不满一辆四轮拖车。卸装起来不须一小时。勒勒车已不用牛拉,一辆连一辆,就挂拖车之后。此时我方醒悟,车上偌大白铁箱子,装的净是衣物奶肉。“居则毡为庐,行则车为家”,全部家当俱已承载。儿子开四轮先行,父亲开吉普随后。母亲身穿蒙古袍,坐父亲身边。“举手长唠唠,二情同依依”,主客挥手告别。不一会儿,四轮、吉普已走得不知去向。回看昨晚投宿之地,唯余一堆热的灰烬、一腔冷的灶坑。一切好像从未发生一样,既现代,又古老,充满象征意味和梦幻色彩,从我的感觉中一闪而过。但那蒙古包,怕是令我永远难忘了。


第11版(副刊)
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诗歌征文

女编辑与老红军
张丽
七级大风执著地撼动门窗女编辑想这大风这般冷编辑部不会有客光顾忽而,几下奇特的叩门声她吃惊地迎进一位白发老人一双抖动的手捧上一个布包小心地揭开一层又一层三大摞手稿散发着久藏的气息我想出书他恳切地说这是怎样的一部手稿呵草纸片帐页片还有日历反反正正密密麻麻地记着二万五千里路上的日记窗缝的风吹乱他稀疏的银发饱经沧桑的双眼含着期待女编辑默默地收下了稿子目送他风中踽踽的身影这之后多少个夜晚她细心地修改工整地誊抄雪白的稿纸渐渐地加厚她也忘情地投入庄严的长征仿佛一座山一座山地跨过去一条河一条河地涉过去她仿佛听到自己的心跳似进入一种庄严神圣的意境开头没有美丽而动人的故事一篇日记只有歪歪扭扭十几个字“长福和二贵都饿死了我哭了挨了连长的骂”再后来便断断续续地有了故事有了情节那许许多多的奔腾冲破任何艰难险阻的奔腾那无边无际的风雪连同太多的搏杀与牺牲都在发黄的草纸上悲壮嘶鸣有些纸片好像淋过雨只留一团团墨迹一缕缕感动在女编辑看来这并不损伤那条辉煌的人生风景线无数个凝重的夜她让心跨越时空的阻隔深切地与老红军对话感觉是真实的血液是炽热的……


第11版(副刊)
专栏:

路通果熟笑映红
李明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新谚语几乎已成为一心奔小康地区干部和群众的金科玉律。然而,只明其理而未见其行者有之,虽有所行动但动得不快效果不显著者更有之。但山西省临猗县的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不仅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见诸行动。作为职能部门的县交通局不仅雷厉风行,而且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在实处。经过持续几年的奋斗,现在全县除个别极偏僻、地理条件甚差的乡村外,几乎所有的乡镇和村庄都修上了规格较高的柏油路面的公路。
临猗县地处黄河东岸晋西南平原之上,全境除大小嶷山及黄河岸边有小片丘陵起伏外,基本上是一望无际的平川。这一方面带来了土地平整农产丰富之利,同时也有地貌单一、矿产等资源缺乏的不足。近年来,农民大量发展苹果栽植,急需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县交通局认定修铺公路是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小康、利国益民的要中之要。县交通局局长兼书记李谦宏是从部队转业又在天津公安局工作几年的中年干部,他一心想为桑梓百姓多做实事、好事。调回家乡工作以后,他就把自己的生命与修路兴猗紧紧连结在一起了。修路和铺路成了他“朝思暮想”的最重要的工作。
但是,修路、整路,全部铺设沥青路面需要资金,而且不是少量的钱,是成亿成亿的数字啊。绝不能伸手向国家要,县里的财政状况也相当拮据。“自力更生”的途径只有自筹资金,基本上是由乡亲们自己出钱为集体谋利。经过这几年的奋斗,乡亲们大都从“富士”等良种苹果身上获得了实惠,多少不等地有了若干积蓄。在完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拿出一些钱修路致富的举措很得人心,而且达到了心平气和,一顺百顺,事后没有叫苦的告状的。初秋时节,爽风掠过平直的柏油路面,李局长引着我们来到大嶷山下的苹果林,初红的良种苹果热情欢迎远方来客。正在进行后期管理的果农将本县组装的宝蓝色新机动三轮车停在田塍上,那古铜色的笑脸充溢着自豪的神情。我问他:“你们对修路、铺好路面怎么看?”他立马爽快地说:“好着哪!要不的话水果再丰收也运不出去,东西再多也换不来钱,弄得不好还要烂了,那才上火呢。”这时另一位岁数大些的精干老头又过来,情不自禁地插嘴说:“以前下雨时,路上烂泥浆,两脚插进去拔不出来,走汽车那就更没门哩!”他们谈话间流露出的自豪感是显而易见的:“走遍十县八县、三省五省,像我们临猗县这样的好公路也少见。”
正说着,几辆大卡车和小四轮从我们身边驰过,一色是满载的纸箱里的青苹果。李局长介绍说:“广东和香港那边不待苹果完全成熟,就向我们这边订货了。”他说,路一好,四通八达,带动了运输的畅通,而苹果的大发展又带动了其它产业,如乡镇机动车、纸箱生产的繁荣。
六年鏖战不寻常。如果说,1991年才只是小试锋芒,仅铺设沥青路面18公里,此后逐年递增,到今年已达1126公里,可谓村村联网,户户沟通。俯视路网,多呈井字形、田字形。李局长幽默地笑着说:“是井田形,却不是古时候的井田制。”
路修在地面上,根系在人心里。县交通局一班人心齐,有为敬业而献身的精神。他们说得很纯朴很谦诚:我们一不为谋官,二不为发财,只要将有限的生命奉献给父老乡亲们,供职一任,不是空白,也就足可安慰了。为了振兴全县的交通事业,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副局长张恩峰同志在部队本是团职干部,转业后由于工作需要,甘愿当一名科级干部,家中有许多困难从未影响他一心扑在筑路事业上。全局连领导干部在内才只12个人,但这是一支非常精干的队伍,在鏖战中都是称职的指挥员,分赴全县各个角落,带领修路专业队打歼灭战。近处十几里,远处几百里,包括有小孩的女干部也自愿经常几天不下“火线”。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极大地感动了全县几十万乡亲。就这样万众一心,才换来了“路通果熟笑映红”。
几年来,临猗县交通局先后获得: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八五”期间交通战备达标先进单位的称号;省人民政府、省军区授予的义务修路战备先进单位称号;山西省公路局授予的公路养护先进县先进局称号。在修路方面,同样也是运城地区的优秀县。
古老的黄河是有眼的,它知道它的儿女们没有辱没它矢志不渝奔涌向前的优秀传统;正在重修的鹳雀楼也和着三晋风声在吟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11版(副刊)
专栏:

“寂寞”人生也辉煌
彭诚
金秋,麓山如画。柔和的阳光在林中嬉戏,给弯弯的石径“丢”下了斑驳美丽的“银圆”,诱惑了小鸟,小鸟追飞,伴着潺潺山泉欢唱……
多迷人的麓山之秋啊!
二十多年前,我在师大读书的时候,曾蒙丛林绿荫的蔽护,悄悄品味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警语,喜吟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丽诗句,由此而生出许多遐想,渴望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不觉二十余年如闪电,我除了为数有限的三两年行政工作以外,几乎是全身心倾注于编辑工作,悄然无声地为人做嫁衣裳,虽然所编刊物多次获中央、省级大奖,有我一份汗水,但能说这“寂寞”人生也辉煌吗?我一时难以回答。
想当年,二十来岁的我,手一挥,便告别了麓山的红枫,踏上八百里洞庭,于三伏溽暑,和军人们一起磨刀擦枪,摸爬滚打;在地冻三尺的刺骨严寒中,脚踩冰雪,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不似军人,胜似军人。这风霜雨雪的磨练,培养了我克服困难、万死不辞的精神。
令我难忘的是,我从部队来到剧团从事专业编剧的一段生活。我虽然爱好文艺,但对于戏剧,实在十分陌生。但是,面对困难,我不能低头。我将许多的优秀剧本读了一遍又一遍以后,便开始编剧。歌剧《召唤》参加省里汇报演出成功了,并被选入省出版社出版的《湖南建国三十周年优秀戏剧选》。
此后不久,我被调到文化部门从事编辑至今。二十余年编辑生涯,风雨征途,挥笔难抒中间那段艰难岁月。
而今,昔日的文学作者,已长成参天大树,声名远播。有些人已成为我省文学“湘军”的主力,他们创作的中、长篇小说博得四海掌声;而我却隐身于茫茫人海,一任春去秋来,于沉默中守护那份真诚与梦想,悄悄品尝别人的一份欢欣。
我不曾忘记,年轻时的我曾与苍翠的麓山许下承诺,曾与头顶上的太阳纵情交谈,倾吐一片不可消解的痴情。岁月流逝,我已不再年轻,回首人生,自然生出无限的感慨来,不管是酸是甜是苦是辣,但我始终无悔。只是我终于醒悟:在为他人做嫁衣的同时,还应耕耘自己的一方“土地”。我于春意盎然的美丽韶光,为参天大树辛勤培土,给不谢之花热情浇水;同时,也默默地笔耕,收割春华秋实的喜悦。我蹚过岁月的河流,风尘仆仆,重登麓山,少了当年的豪勇,却多了些成熟。正值秋阳灿烂的时节,枫林红艳如霞,枝枝叶叶,飘飘拂拂,拥我入怀,歌之舞之:“管他丰碑小草,高山低谷,生命同样辉煌,人生同样灿亮……”我似乎获得了公允的极高的赞赏,愧疚羞怯之情一扫而光,随之,积蓄起移山填海的力量,向那理想的山巅攀登,不知疲倦,挥洒生命……
往事如歌,“寂寞”人生也辉煌!


第11版(副刊)
专栏:

词三首
寓真
八声甘州访延安
望朝暾渐薄凤凰山,塔影启绡岚。倚延河桥畔,楼堂相接,一带新颜。名震瀛寰圣地,何处觅当年?幽美杨家岭,岑静枣园。
嘉岭高峰登览,见晴川宛转,烟嶂回环。忆成功伟业,卓绝历艰难。孰沉迷、升平歌舞,须警思、骄奢坠江山!瞻窑洞,领袖犹在,挥写鸿篇。
扬州慢三关故址
乱石流滩,涓涓山涧,春来浅唱缠绵。问千秋战事,似淡忘成烟。古塞下,半坡篱院,一蹊羊迹,数垄蔬田。草丛中,野花斑驳,点缀人寰。
三关点帅,故辕门,壁颓台坍。想威猛当时,雄歌浩誓,空剩旗杆。纵把城楼重建,焉能使、气势如前!踏残阶登越,虫鸣一片清寒。
石州慢金山岭长城
大小金山,危控蓟门,峰岭重叠。长城滚滚如奔,崔嵬敌楼成列。险关当道,那时烽火冲天,将军威远江山阔。陈迹已千年,引豪情如昨。
登越。望京楼上,夏雨轻飘,绿浓时节。广袤田疆,一派和平风月。歌靡舞软,孰将意气消磨,关山犹记当年烈!古北有英雄,正新开鸿业。


第11版(副刊)
专栏:

“但见奔星劲有声”
——喜读毛泽东《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陈漱渝
毛泽东对鲁迅的经典性评价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毛泽东以鲁迅为题材的诗作此前尚未见。在鲁迅诞生115周年、逝世60周年前夕,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首次将毛泽东《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公诸于世,不仅对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是一种鼓舞,而且广大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七绝二首》之一的起句盛赞鲁迅的广阔襟怀,远见卓识,以及坚如磐石的原则立场。大气包举,笼罩全篇。次句承转。“刀光剑影”一词形象地再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白色恐怖的严酷。“任翔旋”生动描写了鲁迅在文化“围剿”下英勇无畏、机动灵活的战斗英姿。鲁迅后期娴熟地掌握了辩证法,不但高瞻远瞩,爱憎分明,而且巧妙地运用了“钻网战术”、“壕堑战术”,使一时其势汹汹的文氓、文探、文化刽子手们终于一败涂地。鲁迅在反文化“围剿”战役中建树的不朽功勋,鲁迅后期杂文所取得的辉煌思想艺术成就,都是辩证法的胜利。
第三句宕开一层,具体点出了轰动中外文坛的左联五烈士遇难事件,内容由虚而实。“龙华喋血”,系指国民党政府于1931年2月7日秘密杀害二十余位革命志士(其中包括左联五烈士)的骇人听闻的暴行。现已查明,这批革命者是在集会抵制王明在六届四中全会上推行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时而分头被捕的。左联五烈士的牺牲,使鲁迅经历了继三一八惨案、四一二政变之后的又一次巨大震动。他因自己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而彻夜不眠。先前,鲁迅阅读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神曲》一书的“地狱篇”,曾惊异于这作者设想的残酷,但目睹革命者淤积的凝血,鲁迅感到但丁还是仁厚的:“他还没有想出一个现在已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来。”
末句统摄全诗。一个“犹”字,突出了鲁迅在黑暗暴力的进袭面前不避风险,挺然屹立,顽强抗争的韧的战斗精神。“小诗”,指鲁迅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亦称《无题》或《悼柔石诗》)。这首诗慷慨悲怆,气壮情真,表达了鲁迅“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坚强斗志。毛泽东爱读鲁迅诗,尤欣赏鲁迅那些激情澎湃、笔挟风雷的诗句,并常予援引,用以教育党内外同志。毛泽东显然对鲁迅的这首千古绝唱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并把这首诗视为体现鲁迅革命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七绝二首》之二虽然字面上未提鲁迅,但却深刻揭示了鲁迅赖以植根、成长的文化沃土和给鲁迅以丰富精神滋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与第一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七绝之二的首句,寓情于景,由物及人,景、情、人融为一体。“鉴湖”“越台”是鲁迅故乡浙江绍兴的代表性景物,象征着萌生于于越部族时代的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名士”一词在这里泛指在中国历史上为国家进步、民族振兴作出过不同贡献的仁人志士。鲁迅在《〈会稽郡故书杂集〉序》中写道:“会稽古称沃衍,珍宝所聚,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意思与此相同。在绍兴辈出的“名士”中,鲁迅就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七绝之二次句的“忧忡”,即忧心忡忡,形容绍兴历代先贤具有为国为民忧虑不安并舍身相报的美德。“痛断肠”,形容这些优秀人物在国运艰难、危机四伏的年代痛心疾首,力挽狂澜于既倒。从“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到临刑前以“秋风秋雨愁煞人”为唯一供词的反清志士、鉴湖女侠秋瑾,就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激情。他们的优秀诗作,连同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年代制作的小诗,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我国诗歌宝库的珍品,全都融入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血脉。
毛泽东《七绝二首》遣词造句都是从内容出发,随意挥写,有的诗句并不完全为格律所拘。全诗风格雄浑,气势挺拔,充满阳刚之美。诗中的议论与形象相结合,与史实相结合,运用了一些并不生僻的典故,增强了作品的概括力,激起了读者的无尽联想。毛泽东这两首七绝的成功,既取决于他对古典诗词的深厚造诣,又取决于他对鲁迅作品和精神的深刻理解。他虽然运用的是旧体诗的形式,但描写的是新的人物,渗透的是新的感情,闪耀着的是时代精神的光芒。鲁迅《七绝·赠人二首》中有“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之句。毛泽东《七绝二首》中诗句,音量之宏,音力之厚,恰如那划过夜空发出强劲有力声音的奔星,激励着我们继承发扬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奋然而前行。


第11版(副刊)
专栏:

一九○七年鲁迅在日本(素描淡彩)
裘沙王伟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