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有感于乡政府大院种香菇
陈朝升
最近,桐柏县黄岗乡因为乡政府机关大院种香菇而成为人们竞相谈论的对象。
香菇为何种在乡政府大院?1993年,该乡经再三考察论证,决定在全乡农户中发展香菇,但最后因技术及管理方面的问题,农民种的香菇都瞎了。其实发展香菇的决策并没错,主要是经验不足,但既然前次香菇已经种瞎,如果现在再号召群众大范围搞肯定弄不起来。于是先在乡干部中试种,从书记、乡长到乡机关的一般干部,人人动手,每人投资数百元,开始在乡政府大院种起了香菇。功夫不负有心人,乡政府大院种的两万多袋香菇不但全部成功,而且出菇率很高,平均每人都赚了千把块。事实胜于雄辩。不用干部动嘴,群众便自己找上门来要求种香菇。该乡今年种香菇150多万袋。这在去年恐怕是喊破嗓子也难以完成的任务。如今乡里80多名干部每人都直接分包农户,个顶个当起了种香菇的技术员。
“乡政府大院种香菇”,可使基层干部从中找到了一把能打开农民心头锁的金钥匙: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由惯常的催收催种变为服务、引导,真正成为农民奔小康的带头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资金是最大的问题
国务院研究室叶兴庆
中国开展大规模扶贫十年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最终实现“八七计划”的必要条件。
这些问题包括:
1.扶贫资金管理体制不顺,使用效益不高。这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各类扶贫资金分属不同部门,使用分散,很难统筹协调,集中使用,形成合力。在资金投放上也存在着重工轻农、重大轻小、重富县轻富民、与民争利的倾向,尽管国家多次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但这种状况始终没有彻底改变。
2.反贫困的投入力度与反贫困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称。根据这些年扶贫开发的经验和典型测算,要稳定解决温饱问题,一个贫困人口至少要投入1500元,据此,要解决6500万人的温饱问题需要975亿元。而现有的扶贫投入与需求之间尚有较大缺口,增加扶贫投入的任务确实十分艰巨。
解决上述问题,须做到以下几点:
1.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到2000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不能动摇,扶贫开发以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并覆盖到贫困户的方针不能偏离,扶贫开发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原则不能改变。
2.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中央的各类扶贫资金应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由各资金管理部门统一分配。所有到省、自治区的扶贫资金,统一由省、自治区政府安排使用,由各省、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定项目实施。另外,在扶贫贷款的使用上,必须按信贷规则,按时还本付息。应适当延长种植业、养殖业贷款使用期限并放宽担保条件。应每年对扶贫资金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发现问题必须严肃处理,追究责任,触犯刑律的要绳之以法。
3.增加扶贫投入。为帮助西南、西北最贫困的边远地区发展有长期社会效益而在短期内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等项目,应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性扶贫投入。重点支持效益好、能还钱、能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应增加一定数量的中央扶贫贷款。还应大幅度提高地方政府投入在扶贫总投入中的比重。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镇企业大世界

一个行业带活一个城市
——“中国玻璃城”在沙河崛起记事
本报记者陆培法李建兴
近几年,河北省沙河市的再生平板玻璃行业以超常规的速度迅猛发展到108家,128条生产线,年产量达1亿平方米,不仅带活了全市经济,而且以占全国同类产品1/3的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玻璃生产和销售集散地,被誉为“中国玻璃城”。
一个行业活了一方经济
沙河市的再生平板玻璃生产最初是1980年从一家镇办玻璃厂起步的。1987年这家企业解体后,100多名懂技术、会管理、通市场的“玻璃精英”像种子一样流向全市。有着丰富煤铁等自然资源的沙河市,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战略出发,以人才为依托,在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出台了优惠政策,为玻璃行业加快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一两年间,一批玻璃专业村应运而生,玻璃工业产值达到6.2亿元,产品销到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沙河玻璃业的崛起,推动了相关行业的繁荣。运输业迅速发展,购销运输车辆新增600多台;每年消耗煤炭60万吨,为全市煤产量的1/5,扩大了该市的煤炭销售市场;旅馆、饭店等服务网点增加192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1990年增加一倍以上;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2.1万人。
一个行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玻璃行业在沙河的崛起,使43万沙河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投资观念的变化。原来有了钱存银行的人,现在却千方百计寻找合作伙伴联办玻璃厂。目前该市128条生产线中有90个是股份合作的结晶。
发展观念的变化。丰富的地下资源,为沙河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先天优势,但也形成了“唯资源论”的思维定式。玻璃业的兴起,使沙河人具备了“跳出沙河看沙河”的观念,“既挖地下聚宝盆,又栽地上摇钱树”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而且顺应市场规律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几年间,一批支柱产业如煤电、冶金、建材、化工制药、机械制造等在沙河形成,在外地办企业达50多家,其中玻璃业就有26家。
人才观念的变化。由过去单一人才引进变为引进与培养并重。河北远方玻璃集团公司刘远方设百万元教育基金,奖励家乡小学提高教学水平。洪恩玻璃厂厂长赵洪思自办家庭图书室供青年们阅览,还每年开支数万元为职工自学技术、业务报销书报费。巨火集团的气魄更大,与大专院校联合开设中专班,使集团员工的知识水平均达到中专以上。
一个行业带动了“两个转变”
1996年初,已聚积了雄厚实力的“玻璃城”孕育出的一批名牌产品开始出口日本,继而又打入俄罗斯、越南等国。与此同时,港商独资的华晶泰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落户沙河。几年来,沙河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脱色技术、浅池改深池技术、窑温自动控制技术等相继投入应用;茶玻、绿玻、蓝玻、镀膜玻璃等新产品不断面世;投资数千万元的格法玻璃生产线、微晶玻璃生产线的投产,更使沙河玻璃产品结构优化,档次提高。
沙河玻璃业实现向集约经营模式转变的历程,带动了冶金、煤电、医药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的蜕变。年利润达4000万元的河北恒利集团在实施膨胀战略中,跳出自我投资的发展框框,发挥名牌效应,吸纳了8家本市和外地的国有中小型企业,集团实力迅速扩张。沙河市造纸瓷土厂依托独创的专利技术和工艺,引进资金扩大规模,并联合其他25家企业,组成了造纸瓷土集团公司,成为集采、选、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造纸瓷土生产基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横店集团北上“联姻”
著名乡镇企业集团浙江横店集团与吉林长春大型国有企业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合作经营的东阳化成箔厂日前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庆典。横店集团近年来大举实施西进北上战略,先后在安徽霍山、河南杞县、湖北武穴等地办起了六家企业,总投资五亿多元。此次北上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的东北,是他们首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携手。
合作新建的企业将引进乡镇企业机制,用横店模式进行管理,同时还将采用新的工艺和技术。东阳化成箔厂建成投产后,横店化成箔年产量将达到560万平方米,产值超过4亿,成为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企业。横店集团总裁徐文荣表示,横店具备带动我国化成箔生产的条件,他们还将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共同为发展民族电子工业注入新动力。(刘志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扶贫效益”要到户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杜晓山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任务是相当紧迫、艰巨和困难的。我认为,在各项因素中,资金对限期解决我国绝对贫困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我国扶贫资金的投入虽逐年有所增加,但与需求比,差距不小。而且现有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扶贫资金基本分两块:以工代赈和扶贫贴息贷款。以工代赈资金主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总的说,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效益是较好的。不过,扶贫贴息贷款的使用,则存在不少问题,使有限的资金造成浪费和损失。主要问题是1.资金的投向多为企业、“大户”和非农产业,贫困农户和“大农业”获益少;2.资金的使用效益差,一方面获贷者资金收益率低,另一方面贷款回收率低。
依我看,要真正做到2000年基本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就要保证资金“真扶贫、扶真贫”,也就必须使更多的扶贫资金扶到贫困村,更多的扶贫贷款贷到贫困户,或者更准确地说:保证扶贫效益到贫困户。不过,把生产经营资金投到贫困户,使农民增收,同时又保证贷款的高还贷率似乎是个难以解决的两难的矛盾。但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初步实践,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是完全可能的。一些国际扶贫经验,尤其是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经验,以及我们在河北易县、河南虞城县和南召县所进行的“扶贫社”试验项目的初步实践,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这点。
我们在河北易县、河南虞城县、南召县的以小额信贷扶贫为主要手段的扶贫试验,始于1994年5月。至今,三个县“扶贫社”的贫困户总共已发展到1500多户,有几百户已获第二笔贷款,妇女占受益户的85%以上,年还贷率达100%,绝大多数农户的贷款收益率不错,收益一般为贷款额的0.5—1.5倍。
“扶贫社”的实践和国内外其他许多实例说明,如能有适当的组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操作方式,再加上一批有一定素质、勤奋刻苦为贫困户和扶贫事业服务的队伍,完全可能做到既真正扶了贫,效益落实到贫困人口,又保证扶贫资金的高回收率和高循环率,甚至还可以做到扶贫组织本身的自负盈亏。
如果我们政府组织能对“扶贫社”之类的试验作适当调整,用政府力量来推动、组织,就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扶贫投资效率亟待提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汪三贵
中国的扶贫事业10年间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同时应看到,扶贫工作的潜力仍然很大,主要体现在扶贫投资使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上。我国扶贫资金使用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贫困县财政补贴资金比例过高。1993年,全国财政扶贫拨款占总扶贫资金的42.1%,如果排除外资,则占到国内资金的1/2,然而,财政拨款的75.2%用于贫困县财政补贴,用于维持行政事业费开支和人员工资。也就是说,将近1/3的总扶贫资金没有形成直接的生产能力或增加农户收入。
2.信贷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一是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二是资金回收不理想。
3.扶贫资金不能直接到贫困户。中国的扶贫投资都以项目的形式下达,而且要求抵押或担保。目前,大多数贫困地区都是通过中间组织(如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等经济实体及富裕农户)提供担保,吸收贫困农户参加项目。在这一过程中,相当大一部分利益已为非贫困者享有。扶富不扶贫的已不是个别现象。
目前,扶贫投资、特别是信贷投资的状况,已严重影响到贫困人口的脱贫速度。提高扶贫投资效率有必要在体制和管理上同时加强。
1.建立基层农业发展银行,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系。以营利为目标的商业性银行代理政策性业务有诸多弊端,特别是代理以分散的贫困农户为对象的扶贫贷款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在主要贫困地区的地县两级成立农业发展银行,独立开展政策性信贷业务。扶贫贷款大部分应用于农业并直接到户。小额贷款不用抵押,而应尽量利用社区行政力量,社会关系和利益群体来保证贫困户的还款率。
2.协调扶贫投资。目前扶贫投资渠道多样,自成体系,筹集了大量资金。但带来的问题是扶贫投资互不配合,降低了实际使用效率。今后,应强化县级扶贫领导小组的作用,所有扶贫投资应统一协调,配套使用。
3.完善贫困的监测和监督系统。持续监测贫困人口的变化和扶贫投资的方向,也使扶贫投资的效率评价成为可能。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农民七兄妹
进城办企业
新华社记者刘健
河南省辉县市农民发明家赵世堂七兄妹继四年前在村里合股办起了一家实用技术研究所之后,最近他们又进军省城郑州办企业。
七兄妹是辉县市赵固乡大罗召村土生土长的农民。1992年,他们办起一家实用技术研究所,几年刻苦钻研,先后得了十几项国家专利,五项全国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金奖。年初,郑州市中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看中了研究所的“拳头产品”双刃菜刀,主动提出合作。
面对机遇,七兄妹反复琢磨,决心进城办企业。他们与对方签的协议是,双方共同投资80万元,七兄妹管理企业,利润分成。购置新设备,招聘工人,一番紧锣密鼓,厂子红红火火办了起来,规模为年产菜刀15万把。
为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他们在省电台做了平生第一次广告,还准备在郑州的几家大商场里设立联销专柜。七兄妹雄心勃勃,计划一年收回投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菜农的日记本
□李振国杨燕妮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做学问的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如今在咸阳秦都区沣西乡东张村、田家堡、河南街、伍家堡、郭村的菜农中,竟有六十多人记起了日记。
东张村支部书记吴智通,1992年投资1.6万元,一连建了两座日光温室,从建棚第一天开始,他口袋里便多了一个从不离身的日记本和一支圆珠笔,从10月上旬下苗到来年6月中旬拔秧,吴智通的日记写得满满当当。下苗、定植、嫁接、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摘等,他都作了详细的记录。他种的0.9亩黄瓜年纯收入1.1万元。说起收入,他拿出日记本说:“黄瓜一般在10月5日至8日下苗,早了温度高苗光长秧,晚了就和大田黄瓜卖一样的价了。黄瓜对水很敏感,浇得勤了叶片薄,光长秆,浇得少了,产量就受影响。”他把这些第一手资料都记在本本上,为来年种植打下了基础。
在村支部书记的带动下,东张村三年时间发展日光温室139座、98亩。每亩日光温室投资0.8万元,当年收入1.9万元,纯收入达万元。在这个村,每一座日光温室都有一个日记本专门做记录,众多的菜农对科技更加迷恋。
郭村的杨会中,从1992年初秋开始在他的半亩日光温室开始了对黄瓜、番茄、西葫芦等蔬菜的观察、试验,笔记做了厚厚四本。试验结果,经济效益比大田种植提高了50%至100%。一亩地收入1.6万元,达到了高产高效。在试验的基础上,他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对日记进行了整理,与西农大讲师和园艺站的同志合作写出了《日光温室保护地膜栽培技术》论文集,并把书的关键技术分别打印,分发到菜农手中,让他们尽快掌握这些技术。
菜农们还把日记作为研究市场的工具和帮手。秦都区陈阳寨蔬菜批发市场是西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菜农到市场批菜,总要带上日记本,记下市场行情。菜农吴军强1994年了解到,全乡猛地建起了近400座日光温室,种的都是黄瓜、番茄、芹菜,他便在一个温室种了西葫芦,结果拿到市场上很是抢手,纯收入上万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建立社会工作者网络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朱玲
中国扶贫计划的实施,迄今为止主要是政府的行为。由公共财政配置的资源,通过行政管理网络层层下拨;即使是采用信贷扶贫,银行的决策权亦有限,资金是按行政区域切块、由中央到地方逐级下达到贫困县的。以扶贫为目标的多边或双边国际援助,则借助相关领域的政府职能部门分配和管理。
由政府系统向贫困人群传递资源,优势在于它的行政管理网络地域覆盖面广,可以从中央一直延伸到居民户,这是目前任何一种组织网络所不具备的特色。利用它来配置扶贫资源,比另建其他机构要节约得多。然而仅仅依赖于这一个系统,又不可避免地产生如下弊病:
其一,部分行政机构往往将“扶持贫困地区”与“帮助贫困人口”这两种目标混为一谈,注重区域瞄准而忽视个人瞄准机制,使项目资源流向贫困地区的非贫困人群,即资源发生“渗漏”。其二,由于政府服务的对象是所有居民,贫困人群和某些脆弱人群(例如妇女)的特殊需要(例如扫盲、营养和卫生教育)常常被忽略。其三,一些项目执行者多擅长行政管理,却缺乏专业训练,难以胜任指导和帮助贫困人群提高自身能力、有效地利用市场机会和项目资源的使命。
有鉴于此,不少国际发展组织都在中国从事“参与式”的扶贫项目试验,通过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建立,广泛动员贫困人群主动参与设计和执行项目,可是,这类项目执行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巨大困难,也是缺少专职基层社会工作者。因此,不得不聘用当地行政官员替代,或从北京甚至国外聘请专业人员充当顾问。一旦项目结束,其效益便不能持久巩固;而且,项目经验一般也难以推广。
虽然中国的扶贫行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扶贫计划实施中的制度安排仍有值得改进之处。这不仅指政策法规的修订,而且还包括执行机构和组织的调整。改善的目标,应该是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保障扶贫计划设定的目标人群的权益,即尽可能地杜绝渗漏,使贫困人群直接受益。这就亟须分别建立社会工作者网络,以便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社会工作者执行在基层帮助贫困人群的使命,使扶贫资源得到有效的使用,从而达到持久地减少乃至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铁道部十六局在南昆铁路建设中积极扶助沿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这是贵州兴义市苗、布依族农民与铁路职工一起施工。本报记者孟仁泉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大别山区的扶贫企业
安徽省舒城县晓天镇有丰富的毛竹资源,合肥海关帮助当地群众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竹木加工业,并免费在合肥为该镇设立土特产窗口,以利山区了解市场行情。图为晓天山峰保健凉席厂的工人在检查产品。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为确保小麦机耕机播面积,争取明年小麦丰产丰收,河南省平舆县农机局抽调100多名农机维修骨干,义务为农民修理农机具。目前,他们已走遍全县18个乡镇的200余个村,为群众修理播种机、深翻犁等2500余台部,深受群众欢迎。王凌云刘彬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今年以来,江苏省洪泽县投资4亿多元,大力发展两高一优特种农业。该县组织各级政府部门,包村包户,定向扶持。图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洪大伟(右二)在仁和镇养殖专业户的鱼场现场解决问题。王进龙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