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走向现代化的苏州》评介
徐国宝同志主编的《走向现代化的苏州》一书,已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哲学思维的高度,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研究,既有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层次挖掘,又有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分析;既有经验性的概括,又有思辨性的探索。全书分为五篇,从观念精神、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人才工程、党的建设等诸方面,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苏州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取得的新经验,对苏州走向现代化之路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论证。该书认为,要实现现代化,最为根本的是人们的观念转变和更新。苏州人观念更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树立以集体致富为核心的观念,由此带来了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在全国具有极大影响的“苏南模式”。二是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全党共识之前,苏州人就比较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使得全市经济发展比较灵活,富有活力,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该书详细论述了苏州切实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从乡镇企业的优化组合,上规模、上档次,到把发展外向型经济当作重头戏,都贯穿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条主线。特别是我国和新加坡联合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为苏州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苏州人提出了“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口号,努力探索出一条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路。
该书还认为,人是现代化的真正主体,是创造现代化社会生活的生气勃勃的能动的力量。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狠抓人的现代化。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树立了开拓进取的人才观念,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引才、用才、生才的艺术,形成了创新务实的人才机制。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杨春贵)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观》简介
魏俊章撰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观》一书,已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从哲学高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术专著。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深刻地揭示和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是充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三是主题鲜明集中,内容全面系统。该书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观、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文明观、建设条件、国家统一、市场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哲学剖析,颇有新意。
(薛梅)


第9版(理论)
专栏:

搞好文物工作弘扬优秀文化
张文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只有同时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文物工作有其独特的优势,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文物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文物古迹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的基础,是对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对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光荣革命传统的发扬光大。文物工作虽以文物的保护、发掘为基础,以对文物的多学科研究为核心,但我们保护和研究文物的根本目的,则是要通过对文物的合理利用,为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建设现代文明、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服务。所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工作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最具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们的祖先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为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为新中国的繁荣与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创下了光辉的业绩,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这些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不仅具有历史、科学、艺术诸方面的重要价值,而且也是我们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例如,通过对四川巫山龙骨坡、云南元谋人、北京周口店、浙江河姆渡、河南仰韶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及其出土标本、文物的研究,可以证明我国是人类起源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十分发达的、本土起源的史前文化;而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安阳殷墟、陕西扶风岐山周原、北京房山琉璃河、山西侯马、曲沃、河北易县燕下都、湖北江陵、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等地所发现的文物,又向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至于秦汉以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更可以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汉唐长安城遗址、万里长城、北京明清故宫、拉萨布达拉宫等众多古迹和遗物中得到充分、详尽、真实的反映和证实。大量出土文物和冶炼、瓷窑、水文等遗址的发现,充分证明我国的科技发明创造在18世纪前始终处在世界各国的领先地位,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的。19世纪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当时国内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才使中国落伍了。这就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谱写了一篇又一篇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章。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旧址、太平天国天王府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以及圆明园遗址等,为人们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和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犯下的罪行提供了生动的教材;而北京大学红楼、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瑞金中华苏维埃政府旧址、井冈山、遵义会议会址、延安和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从一个侧面记录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业绩。故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各地博物馆、纪念馆以极其丰富的藏品,向人们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奋斗史。总之,这些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及社会生活的状况。文物所具有的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以及真实、直接、生动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文物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许多优秀传统美德,诸如维护统一、热爱祖国、勤劳勇敢、威武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重视道德修养、追求人格至善的精神以及崇文重教、尊师重道的精神等等,都在各种文物上有所反映和体现。可以认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道德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地得以传承,文物和古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载体作用。因此,利用文物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切入点,是文物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和有效形式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文物事业和文物工作能否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能否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文物工作能否探索出适应时代要求的,符合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新路子和有效形式。
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利用文物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文物部门的优势。长期以来,文博界存在着重研究、轻宣传教育的倾向,文物本来所特有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被一些同志或多或少地忽视或者淡忘了,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文物工作者要在深入发掘和研究文物本身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讲解其价值,使各个对公众开放的文博单位都能成为集旅游、观光、文化、教育多功能为一体的、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场所。
要努力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使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深入到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要以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当前特别要突出和强化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旋律。文物展览的陈列形式要新,信息量要大,感染力、震撼力要强,吸引观众自觉参观,自觉接受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文艺阵地,扩大文物宣传的范围,使人们能够经常地、系统地受到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国情的教育。
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采取多种形式,有声有色地开展活动。文物部门要会同教育、共青团等有关部门,结合重要节日、革命纪念日、国耻纪念日,组织广大青少年积极开展参观、瞻仰、祭扫活动;在革命旧址、纪念设施、烈士陵园、遗址、遗迹等特定场所举行团队活动,请老战士、老干部、研究人员现场讲解革命传统和有关情况;设立少先队光荣岗,开展美化环境和维护文物与设施的义务劳动;利用寒暑假举办革命传统教育的“夏令营”、“冬令营”。通过参观瞻仰,组织开展征文、演讲、主题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把团队教育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等等。
要加大投入,切实保护和修缮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积极搞好教育基地的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督促落实,加强对历史遗址的保护,对革命纪念地和旧址的修缮,以及切实抓好文博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积极支持教育基地建设,使中央关于“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法制建设和文物队伍的建设,是文物部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为文物工作的蓬勃发展及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物工作既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又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努力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上,寻找文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推进文物工作健康发展。文物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局部的、眼前的经济利益必须服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个时期以来,有的文博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出现了诸如在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办歌舞厅、夜总会、娱乐城等怪现象;有些文博单位把展览场地出租给人家搞服装展销、家具展销等商业活动;更有个别地方,居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造假文物、假古董,重修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造成了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一些单位虽然由此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并不能搞好文物工作,更不能发挥文物教育基地的作用,群众对此很有意见。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赋予文物以时代意义。在我国丰富的文物资源中,优秀的、健康向上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是占据着主体地位的,是我们应当充分加以利用的;而对于那些消极的、陈腐的、带有封建迷信甚至反动色彩的东西,我们要坚决予以批判和揭露。只有这样,文物工作才能起到教育和鼓舞人民的作用,才能从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中寻求具有现代意义的东西,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机,放出新的光彩。
切实抓好文物队伍建设,加强对文物工作人员政治思想觉悟、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毋庸讳言,最近几年来,由于受到一些消极现象的影响,文物队伍的建设、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不仅造成了许多混乱,而且也使国家的文物受到损失。同时,文物犯罪分子的盗掘、盗窃和走私文物的活动,也对我们的文物保护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各级文物部门要花大气力,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把“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作为新时期文物工作的重要任务和指导思想。同时,要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好保护文物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积极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加强文物队伍自身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我们要根据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本要求,严格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和使用干部,努力造就一支能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勤奋工作、廉洁自律、自觉奉献的文物干部队伍。同时,要抓好整个文物队伍的思想建设,要在文物队伍中养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团结、讲纪律的风气,自觉学法执法,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第9版(理论)
专栏:

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段林毅
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如何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摆在农村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日前,湖南省委组织开展了“百乡千村万户农村大调查”活动,深入到全省14个县市农村,面对面地倾听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呼声、意见和建议。从调查的情况看,当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认真解决好党政一把手“两手抓”的问题,把“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落到实处。据万户问卷调查统计,98%的农户认为这些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广大党员干部“两手抓”的指导思想比较明确,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有时是“作报告带一句,订规划补一条,查工作问一声,要典型抓一个”。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党政一把手要正确处理“两手抓”的关系。实践证明,哪里的党政一把手能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哪里的两个文明建设就整体推进,同步发展。因此,要建立党政一把手“抓两手”的任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任务一起下达,一起检查落实,实行两个文明成果一起考核,综合评比。目前,湖南省85%的县市区实行了双文明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任务具体、指标量化、职责分明、奖罚兑现的要求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认真解决好两个文明建设“两张皮”的问题,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湖南省农村小康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次调查的14个县市的农民在“八五”期间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多。全省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许多农民基本达到小康标准。需要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当前一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把小康目标单纯理解为物质文明建设,只注意抓物质文明建设,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游离小康目标。一些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可见,在小康建设中,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摆正两者的位置,十分重要。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手段,也是目标。“小康”是个综合概念,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内容,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内容;脱贫致富,不仅要在物质上脱贫致富,而且包括在精神上脱贫致富。因此,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列入小康目标,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创建文明单位和文明户等为载体,紧紧围绕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寓于帮助农民解决切身利益之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认真解决好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问题,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广大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学知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大胆创新、勇于进取、平等竞争、讲求效率等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在形成,平均主义、封闭保守等落后观念逐渐被破除。然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社会风气不正,歪风邪气蔓延,打牌赌博、封建迷信、宗族械斗、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盛行。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将影响新一代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制约农村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为此,要把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目前,湖南省正在开展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台阶的活动。一是在全省由点到面组织开展学习《邓小平文选》进村入户活动;结合农村实际,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集中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的创评活动,抓好乡风、村风、民风建设,刹住赌博风、迷信风、宗族风、人情风等歪风邪气。三是组织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剧团、科技等部门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四是深入开展整治农村社会丑恶现象活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认真解决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方法问题,巩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阵地。近几年来,湖南农村切实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部分。在被调查的14个县市中,85%的乡镇有广播站,70%的乡镇有文化站、图书室,80%的农户有了黑白电视机。经济条件较好的长沙、醴陵、岳阳、耒阳等县市还建起了多路微波有线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地面接收站,初步形成多层次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但是,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软件”部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适合农民思想教育的电视节目不多;个别管理不好的文化娱乐场所,成为传播“黄毒”、打架斗殴的场所;一些文化站、电影队、剧团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难以维持下去等。不少基层干部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对农民的思想教育陷入困惑,感到“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不搞又不行”。面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切实改进工作方法,适应农村的新形势,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同时,要进一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场所,巩固农村文化阵地。省里要求把农村文化广播事业的正常性经费包括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占当年全省财政收入的3%,占当年市县财政收入的1%以上,年递增率不能低于物价上涨水平;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要纳入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其基建投资应在各级基建投资中占有一定份额,巩固文化、广播、电视、宣传、电影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
认真解决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问题,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省里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积极贯彻落实中宣部、农业部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编发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读本》,组织放映了100部爱国主义影片,举办群众歌咏比赛和知识竞赛等活动,群众比较满意。只要我们扎实工作,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可以搞好的。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正面临好的机遇,呈现好的势头,孕育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了“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的决策,这就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从基层的情况看,经过这些年的实践,特别是经过一些曲折和对比,越来越多的农村基层干部已痛切地感到精神文明建设非抓不可,他们的认识与中央的要求越来越靠近,并且积极付诸行动,摸索可行的办法。三是广大农民随着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对精神文化生活产生新的要求,开始自觉投身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只要我们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组织好、发挥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能抓出成效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