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京九铁路提前建成通车的启示
金矢
京九铁路,北起北京,经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九省市,到达深圳,与香港九龙相连,正线全长2397公里,加上天津至霸州、麻城至武汉的联络线共2553公里,总投资近400亿元,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
京九铁路工程艰巨。它穿过崇山峻岭,跨越大江大河,在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下,修建桥梁1110座,总延长207公里;开凿隧道150座,总延长56公里;完成土石方2.6亿立方米,房屋建筑207.2万平方米。
修建京九铁路是几代人的宏愿。早年,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修建这条铁路的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的三代领导集体为修建这条铁路,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原定京九铁路于1997年在我国对香港行使主权时贯通全线,1992年10月为解决我国南北运输紧张状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提前建成京九铁路的战略决策。自1993年京九铁路全线正式开工,1995年全线铺通,到今年9月1日全线正式开通营运,历经三年多时间。这样快的建设速度,开创了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先河。京九铁路全线通车,对于完善我国路网布局,缓解南北运输紧张状况,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推动沿线经济起飞和我国中部地区建设,维护港澳地区稳定繁荣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京九铁路建设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从事现代化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其中蕴含着许多成功的经验,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现代化大规模建设,尤其需要巨大的精神动力作保证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伟大的实践创造着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又支撑着伟大实践的延伸。京九铁路建设中形成的“京九精神”,即“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甘愿奉献的牺牲精神,攻难克险的拼搏精神,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江泽民同志倡导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在铁路建设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爱国主义是“京九精神”的思想基础,是京九铁路建设者齐心协力,艰苦奋战的强大凝聚力。京九铁路建设,既是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举措,又是迎接香港、澳门回归,洗刷百年耻辱,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工程。这凝重的历史背景,使得京九铁路工地成为凝聚人心,激发爱国热情的课堂。建设者们用香港回归祖国的日期倒计时,自我激励,鼓舞斗志,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付诸于实际工作之中。他们生活因陋就简,野地埋锅造饭,搭起帐篷安家,风餐露宿开工,体现了为民族自强、国家兴旺、祖国统一而甘于吃苦奉献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一批又一批港澳记者慕名到工地采访,建设者的爱国壮举给港澳同胞以深深的感染,引起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情感共鸣。
甘愿奉献是“京九精神”的核心,是京九铁路建设者创造力的源泉。京九铁路建设中,各级党组织坚持筑路育人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政治优势,把职工队伍中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到为国奉献的实际行动之中,建一项宏伟工程,锤炼一支过硬的队伍,培育一种时代精神。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京九铁路建设者响亮地提出“决战在京九、奉献在京九、立功在京九”的行动口号。各级党组织大张旗鼓地推广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典型,把以弘扬“京九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班组、辐射沿线,这对加快京九铁路建设起到了有力的保证作用。
远大理想是“京九精神”的支柱,是京九铁路建设者的强大动力。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给人以内在的精神力量。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京九铁路建设者的共同理想。在各级党组织的教育下,广大职工深深懂得京九铁路建设是实现共同理想的重要举措、实际行动;广大党员更把建设京九铁路同实现共产主义的大目标联系在一起,开展了党员责任区、党员奉献日等活动,形成了“一名党员一杆旗”的新局面。许多党员干部心系工地,舍家忘我,吃苦耐劳,身先士卒;有的干部身患绝症,仍然拼命工作;有的操劳过度,以身殉职。广大党员在恶劣环境中带头吃苦,在艰巨任务面前率先垂范,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物质引诱面前坚持操守,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在京九铁路建设中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中,党员人数就占到60%以上。共产党员的榜样的力量,又影响和带动了广大群众奋勇争先。父子同上战场,夫妻比翼齐飞,青工数推婚期传为佳话;有的职工父母病重也未回家尽孝,有的为战胜塌方几个昼夜不下现场,有的为采购工程急需物资三过家门而不入,许多职工群体伴着新年的钟声在工地辛勤劳作……京九铁路建设的实践表明:越是改革开放,越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讲政治,讲精神。“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排除各种压力、诱惑和干扰,开创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事业。
启示之二:搞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系统工程的要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打歼灭战,是实现快速、优质、高效建设目标的成功之路
京九铁路建设会战以一流的速度、一流的质量和一流的效益告捷,为我们开展大规模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调动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国家重点建设,是京九铁路建设会战决胜的根本前提。在京九铁路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正是因为充分发挥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切实做到了全国一盘棋,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总方针组织建设,才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克服了征地拆迁、物资供应等方面的困难,确保了京九铁路以优质、快速、高效提前建成通车。
建立高层次、有权威、指挥灵的决策机构和上下畅通、运转有序、精干高效、分层决策的领导指挥机制,是科学地调动千军万马,形成会战合力的关键所在。国务院领导亲自挂帅,邹家华同志任国务院京九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朱镕基同志自告奋勇当顾问。这对京九铁路建设正确的宏观决策和政令畅通起到了关键作用。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亲临工地视察,对加快京九铁路建设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在国务院的领导下,铁道部和各省市都相应成立了有关办事机构,负责全线建设的归口管理或境内建设的各项工作。同时也强化了施工项目的现场领导,对区段建设遇到的问题随机处置。由于决策精当,指挥果断,上下一致,运转有序,使京九铁路建设始终按照既定的目标步步推进。
建立科学的生产组织运行机制,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组织生产管理,是提高会战效率的有效途径。京九铁路建设如同大兵团作战,共组织了2个设计院、16个工程局和5个铁路局的设计、施工专业队伍达13万余人,每年投入占全国铁路大中型项目总投资的40%。如何优化配置、合理使用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质量、速度和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京九铁路建设者从“提前、高效、创优”的要求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加强全线的总体设计和系统协调。京九铁路建设者坚持按照建设一条高质量、大能力、纵贯南北的大通道这一指导思想来设计,注意在路网、区段、点线、标准、定移设备及设备选型等各个环节之间加强协调,力求全线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配套。整个施工建设编制了网络计划,从设计进度、施工要求、资金和物资保障、劳力组织、质量控制,直至竣工验收,始终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控制实施。
——实行“分段建设、分段承包、分段开通、分段受益”的原则。京九铁路全线划分了13个施工区段,采取多种管理模式,依据统一的设计标准和概算总额,包投资、包工期、包质量、包安全、包形成运输能力;边建设、边配套、边分流;建成一段,分流一段。有的区段不到两年就投入运营,提前发挥了效益。
——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和工程建设监理制。各施工单位充分发挥自主统筹、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格按标准化作业,加强劳动组织,提高劳动效率。由建设单位选定的监理机构,对工程建设投资、质量、工期实行有效监督,确保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落实。
——加强设计、施工单位和机关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转。勘测设计、工程建设、物资供应等单位和机关业务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协作,从资金、物资、人员、路料运输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形成方方面面保会战的格局。
——加强经济核算,严格成本控制。在资金运用上,严把前期工作关、勘测设计关、设计审查关和施工管理关;优化工程计划,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厉行增产节约,搞好开源节流,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工程总概算得到有效控制。
按照市场机制运作,以经济为纽带,吸引社会各方参与建设,是会战顺利进展的有力保证。引入市场机制,调动路内路外多方面的积极性,这是京九铁路建设的一大创新。如铁路部门在规划线路走向和车站设置等问题上,坚持科学、合理、经济的原则,既考虑铁路运营的要求,又兼顾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到“开通一条线,致富一大片”,使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得到益处。在投资体制上,改变了沿袭多年国家独资修路的模式,充分利用各方面资金共同建路,通过合理划分投资范围,实行中央与地方联合建路的方式,使铁路与沿线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经国务院批准,发行铁路建设债券,既满足了广大群众支援国家建设的心愿,又让大家得到了合理的利益回报。这些做法,大大地激发了当地政府和群众参与建设、支持会战的热情,广大群众像当年支前一样支持京九铁路建设会战。
启示之三:创造高速度、高品质的建设业绩,必须遵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切实把科技意识转化为科技素质,把科技素质转化为科技能力
坚持科技建路的指导思想,走技术密集型的道路。铁道部党组确定了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实行机械化施工,把京九铁路建成大能力、新技术的长大干线的基本思路。各参战单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攻重点,克难点,保工期,创优质,取得了显著成效。
抓重点,保工期,根本的是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京九铁路的一些重点项目,不仅工程量大,而且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要求标准高。拿下重点工程,保证工期,要靠职工的顽强拼搏,靠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路在于增加科技投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靠科技提高生产率。参建单位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科技干部做到了政治上关心、工作上重用、待遇上倾斜,充分调动了科技干部的积极性。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各单位不惜加大投入,购买新设备、新材料,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九江长江大桥的建设,先后实现了十项技术突破。大桥建设者首创的“双壁钢围堰大直径钻孔基础施工法”,不受水位变化影响,不怕围堰下沉翻砂,不怕洪水干扰,把以往只能在枯水季节施工变为可全年作业,为确保工期增加了有效作业时间。大桥实现了“大跨、高强、轻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京九铁路线上的几座高墩特大桥,普遍采用了悬灌梁新工艺。科技人员奋力攻关,编制出我国第一套悬灌梁程序控制软件,成功地实现了计算机控制施工,既保证了施工高精度,又实现了高速度。京九铁路建设者所创造的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主要是靠采用先进技术实现的,节省了大量投资。
攻难点,闯禁区,主要是靠科学技术开拓施工新领域。京九铁路线上有一大批难点工程,具有科技含量高、施工困难多、建设风险大、工期紧急等特点。有些工程,人们不仅没有干过,而且没有听说过。在重重困难面前,建设者们靠科技攻坚克难。例如,岐岭隧道开凿于富水特殊软弱围岩之中,岩石呈强风化状态,遇风成土,遇水成泥,被称为全线“天字第一号难点工程”。建设者们解放思想,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制服了塌方、涌泥,实现了隧道提前贯通。孔垄至九江北十几公里地段,古称“雷池”,地表之下是二三十米深的软土。建设者们潜心研究,精心设计,边试验,边施工,改写了“雷池”不能修铁路的结论,依靠新科技开辟了铁路施工的新领域。
保质量,创全优,需要严格监控,但尤其是靠提高全员的科技素质。2500多公里的长大铁路干线,要实现一次全线创优的质量目标,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是第一次。这不仅需要严格管理,严格监控,尤其需要提高全员的科技素质。在京九铁路建设过程中,各工地切实加强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建设者的专业技能,强化岗位培训,严格技术考核等工作。5000多个QC小组活跃在建设工地,广大职工学科技、用科技蔚成风气,技术水平普遍提高了一两个等级。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事施工作业,做到了一般工程与重点工程一个样,附属工程与主体工程一个样,隐蔽工程与外观工程一个样。他们以娴熟的技能,既当创优的尖兵,又当严把质量关的卫士。全员的科技意识、科技水平的提高,是创优的有力保证。路基一次成型一次达标,快速延伸;桥梁墩台内实外美堪称工艺品;车站造型多样,达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京九铁路风景线。全线分项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0%以上,部评站前单项优质工程200多项。京九铁路建成通车后,列车速度每小时可达60公里以上。实践证明:下大力气提高全员的科技素质,是科技得以发挥作用的坚实基础。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西方资本理论研究》评介
栾福茂
张凤林同志撰写的《西方资本理论研究》一书,现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对西方资本理论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了历史的追踪与透视,提出了有科学根据的理论史分期,并系统描述了不同时期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历史特点及其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该书对于不同流派的论争给予了解析和梳理,从纷乱庞杂的材料中,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线条清晰的资本理论画卷。该书认为,透过复杂的表象,观其实质,西方资本理论基本上可分为两大潮流,即古典派与新古典派;而后凯恩斯时代的各种资本学说,实际上都是上述两大潮流的继承、发展与变异。
该书通过深入的理论考证与逻辑辨析,分析比较了马克思资本理论与西方资本理论两大不同体系,指出马克思资本理论与西方资本理论既有重要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资本理论更注重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故而赋予经济学重要的社会历史使命,使其具有强烈的党性与阶级性。而西方资本理论则完全淡化了经济学的政治色调,使其单纯履行调节现存经济稳定运行的功能。至于二者的联系,一方面表现在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与西方资本理论之间具有学说史上的承继关系;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它们在关于资本的技术关系分析方面呈现出许多相通性。
总之,该书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西方资本理论,并批判吸取其科学成分,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促进经济发展服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第9版(理论)
专栏:

培育主导产业振兴农村经济
魏学平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进而达到比较富裕,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要顺利完成党的这一战略任务,农村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积极探索、保护、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实践证明: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因地制宜地培育主导产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山东一些地方的情况看,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在,农民大多实行分散的家庭经营,其生产和经营的手段比较落后,经营规模狭小且盲目性大,专业化水平低下,使农业生产不断出现周期性波动,农民利益受损。二是客观需求与服务滞后的矛盾。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渴望提供科技、信息、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系列化服务,但相应的配套服务跟不上,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培育主导产业。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稳定家庭经营与扩大规模经营的矛盾;同时,有利于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总之,这对于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的第二次飞跃,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农业产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其基本内涵是:在农业生产经济活动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实现种养加一条龙,农科教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抓好主导产业。
培育主导产业,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切实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效益优先原则。培育主导产业,必须把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效益好就干什么,并注意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尽快形成优势,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资源优势原则。培育主导产业,既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自然规律,有什么优势就发挥什么优势,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使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三是规模经济原则。培育主导产业,要打破小生产观念,以规模经济为导向,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积极推行横向的和纵向的联合,使生产要素在大范围流动,产品在大范围销售,以增强产品在大市场中的竞争力,获取更大的规模效益。同时,对一经确立的主导产业,要大力培育,力求起点高,步伐快,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大跨度。
同时,还必须选择适宜主导产业发展的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是指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企业集团。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千家万户的生产和经营,是发展主导产业的“火车头”。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主导产业的水平和成效。因此,抓好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系列产品,培植一个主导产业,可以启动和支撑一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商品基地辐射型。商品基地是主导产业的依托,是保证主导产业产品系列开发和市场占有份额及商品供给批量的现实基础。区域化的种植、养殖基地,有利于主导产品的系列开发,是龙头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必须积极推进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山东陵县将冬季和早春长达五个月闲置的土地等农业资源和生产资料充分利用起来种植蔬菜,建立蔬菜商品基地,从而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1994年全县蔬菜商品基地面积达20万亩,增产蔬菜10万吨,增产粮食1万多吨,共增收2.6亿元。1995年全县蔬菜商品基地面积达30万亩,每个农民增收700元左右。三是服务组织促进型。通过发展农科教一体化的服务经济实体和市场中介组织,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困难,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户收益,尽量减轻各种因素对农民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其真正成为农户进入市场的联结体,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四是专业市场推动型。专业市场是发展主导产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决定着主导产业的规模和成效。因此,必须把建立专业市场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合理布局,搞好“软硬件”建设,真正发挥专业市场对主导产业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
主导产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与发展的,需要不断接受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调控。从主导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看,要改革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划、行业界限,发展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要制定优惠政策促进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流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主导产业集结,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因此,政府要正确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克服主导产业发展中的障碍,为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