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导论》简述
钟肖
贾华强著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导论》一书已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近些年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的理论研究热点。它以经济发展为轴心,主张把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综合纳入对发展问题的思考之中,突破了传统的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已为各国政府重视,我国也已制定并公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本书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详尽的理论分析,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运行的一般前提、经济均衡、人口均衡、生态均衡、资源均衡以及走向优化可持续发展均衡等方面问题。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论理论学习和理论素养
陈光林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和“伟大的认识工具”,只有把握这一科学理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辨明正确的方向,因而一个民族、国家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政治家”必须具有很高的理论修养,即必须精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可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理论,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作为行动的指南,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运用理论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殷切期望广大干部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开展深入持久的学习”。加强理论学习,在自身理论素养上不断进步,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领导水平、决策水平、执政水平的首要的必备条件,更是广大年轻干部全面提高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和基础。实践证明,重视自身理论素养的锻炼和提高,是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干部尽快成长成熟的正确途径和客观规律。提高干部素质首先要提高理论素养
理论是对客观现实的理性反映,更具有高度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规律性,以及科学的预见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的本质特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有了一系列的极为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很有现实启发意义。其主要观点归纳如下: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和“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页)列宁进一步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列宁选集》第2卷第380页)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很大的优势。恩格斯讲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8页)对此,列宁还有明确的阐明:“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列宁选集》第1卷第282页)他甚至断言:“没有理论,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力,而且不可避免地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列宁全集》第6卷第367页)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也有许多精辟论述。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讲到:“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这段深刻的论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革命理论是工人阶级运动的指南和强大力量。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因此,他强调,“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视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同上,第285页)列宁还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选集》第1卷第328页)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3页)恩格斯在总结德国革命斗争中,指出工人运动在理论方面、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的互相配合、互相联系、有计划进行的伟大力量。列宁指出了政治的、经济的和理论的斗争,是社会主义运动伟大斗争的三种并列的形式。第三,具有理论思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对此,恩格斯在作了精辟的阐述:“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7页)这是因为,“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同上,第482页)显然,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辨明正确的方向。
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上述论述中,不难看出理论对于革命政党以及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显然,忽视甚至漠视理论的意义和作用,是一种肤浅的“短视症”。理论建设和理论素养,不仅从整体上来说对于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运动特别重要,而且对于每个工人阶级分子,特别是对于领导者尤其年轻干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毛泽东同志曾经热切地期望党内有更多的领导同志真正学会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他说:“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3页)在新的历史任务面前,面对跨世纪的发展和考验,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其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政治家必须精通理论
“政治家”必须是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高度的政治纪律性、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即必须精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能够运用它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政治家”必须要有总揽全局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如果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就很难有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就难以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难以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那么,他就有可能迷失政治方向,在政治问题和原则是非面前缺乏辨别力以至模糊、动摇;或者只是陷于日常事务和应酬,满足于表面工作而不能深入一层,不能有所创见,久而久之,就可能会使自己成为一个“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领导者。对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系统学习和训练,理论根基和功底都不那么牢固的年轻干部来说,就很难担当跨世纪的历史重任。
马克思在全面、深入、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的伟大论断。当今,尽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经济、科技和管理方面互有借鉴和吸收,但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历史命运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必然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和运行。从大量的事实表明,信念上的坚定性,渊源于对科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只有刻苦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任何风浪和环境中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是建立在党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上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对国情、国际环境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有机整体,是辩证的统一。只有深刻理解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对基本路线内涵的理性把握,才能全面地、辩证地、深入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才能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不动摇,辩证地而不是片面地处理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从根本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只有这样,各级领导者才能真正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而不是形式主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是共产党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也是以其理论修养的不断提高为前提和基础的。许多事实表明,一个领导干部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就很难完成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特别是在历史转折和大变革时期,就有被抛出革命轨道的危险。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有些人经受不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呢?为什么有些领导者不能很好地洗刷唯心精神,摆脱不了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东西呢?为什么有些人不能正确地对待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甚至脱离群众,站到广大群众的对立面上去?为什么有的人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甚至走向堕落、腐化变质,成为人民的罪人呢?这一切都能够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找到原因,其根源还是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主观世界,没有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对待人民群众的感情、态度问题,没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强调学习理论、用理论武装的重要性,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作为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它应有的作用和力量。我们所说的理论素养,不仅仅是指只是懂得书本上的理论原理、知识、原则,而且包含丰富的实践内涵和经验。也就是说,它不仅是一个“知”的概念和过程,而且也是个“行”即实践的概念和过程。所谓提高理论素养,就是知行统一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最终要以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检验和衡量学习和掌握理论的程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学习和掌握理论,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大胆实践,也就难以解决好在这一伟大斗争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只有沿着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伟大的革命斗争和实践必然产生伟大的理论。在我国民主革命斗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这面理论旗帜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斗争实践,使我们党产生了又一次理论上的巨大飞跃,这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在结合新的实践和任务,科学地、创造性地具体运用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成熟,标志着党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走向更加成熟。领导干部、年轻干部提高理论素养,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要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努力掌握其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并坚持创造性地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这场伟大斗争和建设实践中,随着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理论素养乃至全面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就能经受住跨世纪的考验,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文化力》简介
李伦
贾春峰所著的《文化力》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反映了作者自一九九二年提出研究“文化力”以来的学术成果。其中包括“文化力”的提出及其内涵,研究“文化力”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等。书中还就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区域经济文化等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该书是我国第一本关于“文化力”的专著,在理论上提出不少有开拓性的创见,有比较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专论

  树立商业银行意识
高壮华 张水旺
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中的主体。它是以经营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银行,也是吸收、创造和收缩存款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我们来说,社会主义商业银行是一项新的金融工作,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但当务之急是,使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走集约的经营之路,引导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商业银行意识。
1.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既具有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又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自身经营特点。它是银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吸收闲散资金,为国家建设筹集货币资源的重要任务,发挥稳定金融秩序、充当流通润滑剂的功能;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途径之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必须确保国有资本金的安全,保值增值,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追求经营效果的最大化。商业银行的实力不断增强,才能有效地保证国家调控手段的落实,实现金融业的经营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衔接,并与金融商业自身效益的有机结合。
商业银行也是企业,有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无论是经营目标、还是经营原则都与一般企业相同,必须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但是,它是特殊企业,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特殊商品货币资本,所以它还是特殊的金融企业,与其它金融企业相比,业务更综合,功能更齐全,为顾客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目前,商业银行体系已趋于多样化,既有改革后转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也有按市场原则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商业银行,同时外资银行也逐渐进入国内金融市场。我们要善于从全面和理论的高度观察思考问题,从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角度来认识多种类型的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这就是明确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导作用,是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体现,它只有积极参与竞争,不断激发活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因此,不是通过限制其他经济成分发展来突出自己,而是要在竞争中显示出比其他经济成分更有活力,发展更快,效益更好,以体现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和主导地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众的信心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因为一家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从而可能会影响大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信心。商业银行作为以经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只有维持良好的金融秩序,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才能保证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因此,国家必须通过中央银行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维护金融秩序,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
2.商业银行意识。科学准确的商业意识是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形成合力,提高竞争力,取得高效益的重要因素。竞争的实质表现为决策的竞争,包括经营方针、策略,因而经营目标的确定,实施计划、具体措施的制定,都要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各方面意见,使形成的决策有普遍的社会基础,可操作性强,并能通过全体员工的一致努力实现目标,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消极后果。同时,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和发展是通过竞争获得的,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必须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市场的开拓会引起竞争的加剧,目前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业务种类、服务手段的竞争,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竞争,信息收集、储存、运用的竞争及金融专业人才的竞争等。其中,人才竞争是关键,服务手段、业务种类是要害,信息运用、服务质量是保障。
效益是一切经济组织追求的目标,对商业银行来讲,没有效益就没有信誉,没有信誉就无法生存,通过经济效益反映社会效益,追求经济效益不忘社会效益。但是,如果没有经济效益,而奢谈社会效益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向商业银行转化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效益意识,坚持效益为中心加强成本核算,调整存款结构,确保贷款质量,资金放得出,收得回,转得快,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在管理上,增收节支,精打细算,严禁各种形式的铺张浪费,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的特点出发,还要有长期的风险意识。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断开拓,金融业的风险将更加突出。市场扩大必然带来资金需求增加,国家为稳定市场,平抑物价,必将控制货币投放,这将引起资金的供求矛盾,进而引起社会各界通过各种途径取得银行贷款;银行自身部分员工素质不高,市场预测不准,导致放款不准。这些原因都使银行经营风险增加,面对这些情况必须全面树立银行职员的抗风险意识,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行政干预的存在,在银行经营中违背经济规律,严重影响经济效益。所以,依法经营对于商业银行尤其重要。目前,我国在很多方面无法可依。其中,法制不健全,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法制建设步伐加快,金融法律相继出台,这就为银行经营者依法经营提供了依据,它要求银行经营者一方面用法律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必须认真遵循存款准备金制度、流动资产比例、资本充足率等规定,并加以严格执行。另一方面,坚决运用法律武器保护银行的各项合法权益,采取预防性与应急性相结合的手段,确保银行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上述商业银行意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关、密切联系的,综合起来组成一个商业银行意识系统。它以科学决策为指导,以公平竞争、优质高效服务为手段,以降低风险为补充,以强大的法律武器为保障,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广大干部群众总揽这一完整的商业银行意识体系的内涵,自觉地加以支持与配合,就一定能够促使其繁荣与不断发展。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必须重视和发展社会科学
李士坤在《重视和发展社会科学》一文中指出,目前,关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在我国已获得了普遍的重视。这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但相形之下,对于发展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中的某些门类,如文、史、哲,则出现某种程度的轻视。作者认为,产生以上情况原因很复杂,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所谓历史的原因是指50年代后期起,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社会科学曾受到摧残和扭曲,其中的一些门类甚至成了为“左”的路线提供论证的说教,由此走上另一个极端,否认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则是不正确的。所谓现实的原因,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可能不受金钱和物质利益的影响。
要从根本上解决重视社会科学的问题,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科学与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首先,重视和发展社会科学同发展经济不是对立的,而是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所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这里提到的“科学”是包括某些社会科学在内的。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其次,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离不开社会科学。一个社会的繁荣昌盛,发达的经济是基础,但若是没有异彩纷呈的文化和先进的科学,这种繁荣昌盛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也不能形成真正的给后世以深远影响的历史。
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还表现在,它能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人们的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任何实践都必定是在一种思想和理论支配下的人的活动,而问题仅仅在于是接受什么样的思想和理论的指导。
(摘自《求是》杂志1996年第14期)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培养造就企业家队伍
——全国企业家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李保明 李颀
前不久,为了加强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情与管理研究所和跨世纪企业管理论坛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企业家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理论工作者和企业家40多人,就建立企业家队伍的理论与实践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企业改革与企业家队伍建设
与会者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进行企业改革,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基础。显然,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条件,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共天津市委组织部研究室和中共天津市委商业工作委员会干部处的代表介绍了他们从1993年开始立题,专门组织力量对121家大中型企业的632名企业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调研,先后邀请70余名大中型企业经理、厂长和书记进行座谈研讨,认为建立社会主义企业家队伍势在必行,提出了“大力培养造就企业家队伍,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第二次创业”的建议。
有的代表对现有的企业家队伍作了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已涌现出一批优秀经营管理者,从整体上看,他们正在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表现主流是好的:一是许多企业家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逐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二是许多企业家的观念转变较快,确立了市场观念,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三是他们的改革开放意识较强,大胆改革,取得较大的成绩,其所在的企业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少企业的经营机制没有多大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经营者管理观念、素质与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不相适应。因此,要努力培育企业家队伍,以实现朱镕基副总理提出的“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精明强干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的要求。
有的代表强调,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将逐步形成一支具有专门管理技能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这标志着经营者将逐步成为企业家。换言之,这些经营管理者把经营管理企业作为一种职业,靠企业的发展获得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正如与会者所强调的,搞好企业家队伍建设,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些代表还指出,当前企业家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培养和造就企业家这项工作还没有引起现有企业管理者的足够重视,许多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队伍的实施方案;不少人对企业家的概念、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和怎样建设这支队伍还不太清楚;企业家的培养、管理、监督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目前我国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加速企业家队伍建设中,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企业家的素质和修养
企业家的素质和修养问题又是一个讨论的热点问题。与会者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企业家面临又一次管理观念变革与知识更新的挑战。有的经营管理者,一时戴上了“企业家”的桂冠,但又成了昙花一现的人物,被历史所淘汰。其客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有的经营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不高。对此,与会者提出了中国企业家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危机感、责任感;要有开拓能力和敬业精神;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有百折不挠、不被困难吓倒的精神;要有时间观念、质量观念和效益观念;要有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要更多懂得一些市场经济的知识以及一定的专业知识;要重视个人品德和企业信誉修养等。他们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家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驾驭现代企业蓬勃发展之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够带领职工建设一个有高度凝聚力的现代企业;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坚定政治方向,把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紧密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为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作出贡献。
三、企业家的形成机制
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这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企业干部管理体制,使得一大批有经营才能的优秀经营管理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来自浙江省温州市企业家协会的代表介绍了他们创建企业家队伍的经验。他们指出,企业家队伍的形成有一个外部环境与职业化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一个企业家形成机制和激励机制,全社会都应该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给他们一个更加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只要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企业家发展的机制,许多优秀企业家必将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有的代表强调,国家要从战略上制定企业家的培养计划,逐渐建立企业家培训中心,建立健全培养选拔机制。还有的代表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企业家条例,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规范下来,为企业家队伍的建设提供法律保证。通过大力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行为,努力为企业家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同时,建立优秀企业家奖励条例,不仅要在制度上创造经营管理者实绩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机制,还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使其成为人们向往的社会职业。可以认为,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和壮大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经济的不断发展又为企业家队伍的壮大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好的舞台。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针对保护企业家权益的问题做出了一些规定,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还不够规范,不够权威,缺乏法律效力。因此,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尽快制定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规条例,规范执行监控部门的行为,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鼓励企业家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放开手脚,勇于创业。有的代表还建议,应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家保障机制。因为,企业家责任大,贡献大,风险也大,应当建立一套保障机制,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过企业和本人共同承担的方式,为企业家办理待业、退休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当然,也应建立一套企业家的约束机制和防腐制约机制。如实行任职资格考核,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党组织等监督约束作用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家把经营管理企业作为自己的职责,切实搞好企业经营管理,把他们的智慧奉献给社会。当然,企业家走向市场、走向职业化,需要一段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企业家都不要忘记自身的素质培养和道德锻炼,以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中华民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