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做客画乡麦盖提
陈沸宇赵世骞
新疆莎车、和田与喀什噶尔等地的维吾尔人,早在二三百年以前,便循着古老的叶尔羌河,来到麦盖提绿洲繁衍生息,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多郎舞蹈”艺术。本世纪70年代中期,秉承先辈艺术精神的多郎人后裔又在此兴起了民间绘画热潮,并延续至今,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艺术魅力名扬海内外。
盛夏七月,顶着西北边陲的酷热,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记者穿天山,涉险川,来到距乌鲁木齐约2000公里的画乡麦盖提县。
旅途的辛苦与荒凉大漠给人的印象,一时让我们很难将艺术与这块土地联系起来。走进县文化馆,观赏那一幅幅流淌着农村生活的画面,摘棉花、纺纱、植树、养蚕、捕鱼、斗牛、狩猎……如沐清风,如饮甘泉。这些造型夸张、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既有现实意义,又洋溢着浪漫情调,而更为可贵的是它们都出自当地胼手胝足、荷锄挥镰、世代不离农耕的农民之手。
次日清晨,我们便赶往画风浓郁的库木库萨尔乡。一走进乡文化站那宽敞的院子,便发现这是一个画的世界。室外有壁画,室内有陈列的绘画作品。楼上几个人忙着整理绘画资料,站长热合曼·热匹孜正给新作《做木活的人》收尾。热合曼画龄达30年,他的绘画比例适中、勾线准确、色彩谐调,作品曾在巴黎展出。我们观看眼前的这幅作品,只见中间坐着的老木匠正忙着雕刻花纹,旁边徒弟在小心裁料,而师徒二人又被彩色菱格、网络、方格等图案点缀的维族家具重重包围,极富装饰效果。作品整体上打破了焦点透视的画法,局部却又采用透视画法,既变化多姿,又错落有致。
随后,我们又驱车来到吐来克·库晚的家里。孩子们把他从棉田叫了回来,这位憨厚的农民连脸上的汗珠也顾不上擦,就拿出自己的作品让我们看。其中,生动表现民间绘画艺术特点的《我家的牛》给大家以深刻印象。作品表现手法原始、稚拙、夸张,画面上的八只牛与人的大小全然不成比例,牛的身上还缀满了五颜六色的奇花异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接近现代的时空造型观。一同前来的热合曼告诉我们,乡里几十位画者同吐来克一样,大多白天劳动,晚间作画,只是在冬季和5月份棉苗刚出土尚未进入田间管理时才能有充裕的时间。
下午,我们在去央塔克乡时途经古尔力玛水库,想不到在这以干旱出名的地方竟有这么一个浩淼的水乡。水库负责人阿里木热情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观画的客人,并在水边为我们烧烤了几只风味独特的鲜鱼。吃鱼时,望着夕阳中婆娑的柳枝与苍茫的田野,听着微风掠起的涛声,忽觉这麦盖提本身就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
在央塔克的那天晚上,我们有幸观赏到“多郎舞”。在几盏白炽灯的照射下,男女舞者先是保持一定距离,像是在互相观察,然后两人背向而舞。结束时,场上对跳的男女围成一个大的圆形群舞。整个过程跳得欢快热烈,如醉如痴。县文化局的人告诉我们,勇武豪爽的多郎人至今仍充满对祖先游猎生活的眷恋,这种眷恋体现在“多郎舞”中,也体现在他们的绘画作品里。
麦盖提农民爱画,有些人甚至视画如命。执着的热衣木·赛里木便是这样一个人。他家境一直贫穷,个人生活也屡遭坎坷,但他顽强地画着。他不但画出了多彩的生活,而且也在画中融进了自己的生命。1993年秋,他刚50岁,却因积劳成疾去世。去世前,他刚从北京领回《中国日报》与香港一家杂志授予他的“银玫瑰奖”。他的妻子告诉我们,他在世时只知道画画,病了也不去看……
如今,在麦盖提有100多位像热衣木一样挚爱生活的农民画家。他们用身心感受生活,用色彩描绘生活。从他们创作的成千幅作品中,我们感到这块土地也正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开着汽车、拖拉机的新一代维吾尔人告别了祖辈靠畜力运载的历史;西装革履的青年离乡去叩响知识殿堂的大门;妇女们勇敢地揭下脸上的面纱,穿着牛仔裤与宽松的真丝上衣涌向服装市场……
绘画改变着这个民族的观念。一路上人们讲了不少关于画的趣事。农民们弄不懂外国人怎么跑那么远的路,花那么多钱来这里买画,还出书并配上了中、英、法三种文字说明……时间久了,他们中许多人终于明白过来。“绘画已成为麦盖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采取各种措施扶持民间绘画的发展,以造就一代新人。”副县长阿不力孜这样告诉大家。
县委书记李存年告诉记者,农民绘画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安定。他说,去年全县人均收入达1700元,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与植棉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今年农民的收入又将有大幅度提高。告别了喝涝坝水、啃干馕、住篱笆房生活的维吾尔兄弟,怎能不感谢党和政府,又怎能不用画来讴歌这日新月异的变化!(附图片)
上图:欢快的多郎舞。
吐尔逊·艾则孜作
左图:快乐的打柴人。
热衣木·赛里木作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巴松湖畔知春鸟
  本报记者 宣宇才
尼洋河自西向东纵贯林芝地区,两岸群山耸立,山顶白雪皑皑,依山傍水开凿出的川藏公路在这里蜿蜒延伸。5月初,记者沿着贡觉次仁跑了11年的这条致富路,来到海拔3200米巴松湖畔的工布江达县结八村,听听这位农民百万元户的动人故事。
六七十年代,贡觉次仁家里一贫如洗,只有世代相传的几件银器、一个铜炭盆、两床被褥以及简陋的劳动工具,生活勉强维持。1981年土地承包,他家分到6亩地、一头耕牛、一头犏牛、四匹马,贫瘠的土地亩产不到50公斤。
穷则思变。1984年,贡觉次仁辞掉令人羡慕的国营农场固定工作,用积蓄和贷款花6000元购买了一辆载重4吨的旧解放牌汽车。开始时,他主要在巴松湖和拉萨之间运木头。他黎明即起,开车进山收购木料。一车装50根,一根收购价为4—5元,每根木头再交纳育林费4元。到拉萨,每根木头便卖到28元好价钱,按每月一趟计算,月纯收入在2000元左右。
在这条路上跑运输危险而艰辛。1985年冬天,这辆“老爷车”刚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米拉山口就熄了火,经检查,发动机彻底报废。当时是深夜11点多,寒风呼啸,脸被刮得刀割般疼痛,贡觉次仁蜷缩在四面透风的驾驶室里熬到天亮。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硬把车子牵引到拉萨。此行一共用了21天。1988年藏历年前夕,贡觉次仁的车子在从拉萨回家的途中又坏了,右边山坡怪石林立,左边河水轰鸣呜咽,公路上的积雪碾压成光滑的坚冰。当贡觉次仁赶回家时,已是大年三十晚上,贤慧的妻子望着面目全非的汽车和精神高度紧张又极度疲乏的丈夫,泪水夺眶而出,贡觉次仁也哭了……
创业伊始,有人风言风语,认为贡觉次仁冒傻气,早晚会把老婆也赔进去,但是11年后的今天,贡觉次仁富起来了。11年里,他换了9辆车,一辆比一辆先进,1995年他投资18.2万元购置了载重8吨的东风153。记者看到,贡觉次仁宽敞明亮的两层楼房里,洁白的墙壁上画着象征吉祥富足的五彩图案,桌上摆放着大屏幕彩电和进口录像机、收录机;粮仓里堆放的是优质大米、白面、青稞;远处山坡上,数十头牦牛、黄牛、犏牛个个膘肥体壮。
结八村的乡亲们说,贡觉次仁是知春鸟,是他最先听懂春天到来的消息。
富裕起来的贡觉次仁心中始终装着贫穷的乡亲们。11年来,他每次出车,本村和周围村子的群众都能免费搭乘。拉萨到巴松湖边的结八村有近300公里路程,沿线许多群众清楚地记得贡觉次仁车子的牌号和颜色。每次从外地拉回粮食,他都要分一些给五保户和孤寡老人。
贡觉次仁从1986年开始便义务为群众放录像,放科学养畜、科学种田的片子。深山里的百姓从电视上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
结八村里有几家小卖部,记者问贡觉次仁当初为什么不开一个?贡觉次仁说,如果我干小卖部之类的小买卖,肯定能赚钱,但是我不干。他们的生活不如我,他们干小买卖是为了脱贫,我绝不能挤他们。我的竞争目标在山谷外的广阔市场。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给群众一个明白
  ——郑州市金水区区委书记
本报记者李杰
王福成,1946年生于河南密县,大专文化,历任乡党委书记、密县县委副书记、新郑县委副书记、县长,1992年起任郑州市金水区区委书记。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基础,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
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是,村级民主公开不够,村民参政议政渠道不畅;对村组干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部分村组干部作风不民主,严重脱离群众;部分村组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帐目不公开,财务管理混乱。我们从治本入手,在全区农村推行了旨在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的“稳定工程”。
“稳定工程”即在全区农村推行经济管理和政务民主公开制度:1.建立健全指导农村工作的一套班子;2.完善村党员议事会制度,建立村民监事会制度;3.开展村民评村委会,党员评村支部,全乡(镇)党员、群众评乡(镇)党委、政府和乡(镇)直机关部门的三评活动;4.实施村级财务统一管理、统一记帐、统一审计、统一村提留资金管理制度;5.推行村级财务管理、计划生育指标发放、新划宅基地审批、农民负担、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等五项主要政务公开(简称五公开)。
实施“稳定工程”,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群众感到自己真正成了主人。以前,土地调整、计生指标发放、划宅基地等村干部说了算,实行“四统一”、“五公开”以后,由党员、村民代表讨论,并张榜公布,群众非常满意。
推行“稳定工程”后,群众看到区委、区政府在村组管理上动真格的了,原来一些不清楚、不明白的事,通过公开和民主参与也心知肚明了,一些热点问题基本都得到了解决。实施“稳定工程”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群众气顺,干部坦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门心思搞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逆向考核不可少
肖荻
记者到唐山南站采访,听他们介绍了一条经验:再好的章程没有考核也会流于形式;考试应该是双向的,逆向考核不可少。这个站既重视自上而下的考察,又重视自下而上的监督,在管理上切实做到了“一点儿也不能差,差一点儿也不行”,因而十年无事故。
“逆向考核”四个字,对一些同志来说有点耳生。不少单位每逢上级要来什么检查团,才忙得团团转;某某领导亲笔批示了,才雷厉风行。这种“两眼只知往上看,双耳不闻群众声”的作风实不足取。考核干部政绩,一些领导同志不去认真听取群众的议论和品评,单凭自己的观察和好恶,常常会弄出许多狼狈的“笑话”。湖北一个“著名企业家”携国家巨款外逃;西安一个贪污受贿数额巨大的厂长锒铛入狱。而此前这两人均是“红得发紫”的“模范党员”或“劳动模范”。这是些多行不义而自毙的腐败分子,如果有关领导多来些逆向考核,何至于“种蒺藜得刺”,使这些害国害民的败类风光许久?
当然,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让人高兴的是,传媒报道湖南各级政府实施政务公开,天津市和平区坚持八年由居民评选十佳公仆,深圳千万家企业评议市政府工作等,正是从组织制度、工作制度上发挥了双向考核、特别是逆向考核的威力。其结果是,由于接受群众监督,人们对政府更加信任了,公仆的荣誉感、责任感更强烈了,选优拔萃和优胜劣汰也更准确了。
逆向考核之所以不可少,就因为有些同志口称“民主集中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但做起来却忽视了“民主”和“群众”这个基础。加之有些干部善于“把头儿哄好就行”,精于拍马,“跑官”,为此不惜采取什么“下有对策”,很容易叫人上当。而逆向考核恰恰是依靠“千目所视”和“议论纷纷”杜绝上述弊端的高招。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神奇的青海旅游区
本报记者 马应珊
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山脉纵横,湖泊星罗棋布。炎热的夏天,莽莽昆仑舞飞雪,巍巍祁连含松柏。这里一山具有春夏秋冬四色,山头是冬,白雪皑皑;山肩如秋,青草白羊;山腰如春,花香蝶舞;山脚为夏,麦浪翻滚。牧笛悠悠,民歌动情。这里山高气爽,如诗如画,是接踵而至的中外游客避暑消夏的极佳境地。如果想去领略大自然的质朴豪放,那就请到世界上海拔最高、路面最长的青藏公路上去。
秀丽的青海湖,像一颗硕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上。这片4500多平方公里的咸水湖泊,水天一色,景色神奇迷人,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湖中有个小岛,名叫海心山,山上有座庙宇,里面住着年轻的尼姑。每当冬天封湖时,她们就踏冰出湖,准备一年的物品粮食,以备全年之用。
除了海心山外,还有世人皆知的鸟岛,数不清的鸟蛋和海鸟令游客们一饱眼福。
每当盛夏,环湖的草原如绿色的地毯,一顶顶白色的帐房,一群群白色的羊群和黑色的牦牛在蓝天下,如云似烟。具有地方民族风情的歌舞在辽阔的草原上一展风姿,使得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离省会西宁不远的塔尔寺是亚洲闻名的黄教圣地。有“小故宫”之称的瞿坛寺里悠悠钟声,正告诉来访者这里600年间的人间沧桑,告诉人们这里还有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墓葬群落——柳湾文化遗址。
青海不仅有着神奇的大江大河源头景色,还有地球上最大的盐湖、孟达天池、日月山以及文成公主庙等可供游览的风景名胜201处。(题图为王精业摄)(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昔日销烟地 今变霓裳城
——东莞市虎门镇纪行
本报记者梁兆明
翻开中国近代史,开篇就是说虎门。昔日的销烟地、古战场,今已成为闻名遐迩的霓裳城。
从广州闹市区珠江畔码头乘船,南航1个小时就到珠江口。全长16公里的虎门大桥即将竣工,放眼两岸,鸦片战争中“虎门六台,金锁铜关”的历史遗迹依旧。
海滩不远的销烟池遗址旁边,有一座状似炮台的大型建筑物,丰富的历史文物与雕塑,重现150多年前虎门人民前仆后继与帝国主义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场面。
改革开放以来,英雄的后代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块方圆1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再写扬眉吐气的新篇章。看那大人山,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年侦察敌情的制高点,今已建起大型的自来水厂。登高远眺,一望无际的田野稻浪滚滚;别墅式的农民住宅群落,掩映在果树丛中;宽阔的一级公路纵横交错,满载服装的车辆往来奔驰。
大人山下是高楼林立的虎门城区。年富力强的镇长钟淦泉介绍虎门情况时说,这古代的军事要塞、通商口岸,如今已成为广东与港澳经济带的水陆交通枢纽。虎门人民正是凭借地理优势,在发展经济中着力发展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服装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服装业在虎门成行成市。上规模的时装厂就有500多家。由此派生出织布、印花、定型、漂染、拉链、刺绣等厂50多家。近3万职工年产服装6250多万件。
昔日虎门城区是个农村小市集,名为太平墟,这块当年林则徐缉缴鸦片,领导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誓师地,如今成了繁华小城。中心区有一座双手折断烟枪的巨型雕塑耸立在太平广场,以此为中心的方圆近1平方公里,集中了8000多家服装店铺,簇拥着富民、永发等10大服装批发商厦。
“虎门服装货如轮转。不仅行销大江南北,而且走俏欧美、亚洲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龙泉商业大厦遇上总经理张佛恩,他眉飞色舞地说:“虎门与港澳近在咫尺,信息灵,能及时跟上千变万化的世界服装潮流。”
走出龙泉商业大厦,虽然烈日当空,暑气逼人,街头还是人如潮涌。各个商厦店铺,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正忙着把选购到的服装包扎装车发运。各大商厦的经理们都喜洋洋地说,做国内外客商的服装批发生意,一宗交易数百万上千万元是平常事。
入夜,全城霓虹灯流光溢彩,鳞次栉比的服装店铺商厦人头涌动,本地人、旅游者和外来民工乘着习习海风,在繁花似锦的时装海洋中选购合意的衣衫。
好个繁荣兴旺的霓裳城!钟淦泉镇长听着记者的感叹,情不自禁又打开话匣子:虎门已形成了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大型服装集散地,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服装一年的销售额在60亿元以上。1994年全镇财税收入1.85亿元,名列全国乡镇财税收入榜首,去年突破3亿元,被称为“全国乡镇财政之星”。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出路在于转变
——江西宜春行署专员伍自尧一席谈
余继军 李烽
伍自尧,江西省上高县人,1946年6月生,1984年毕业于江西行政管理学院。曾任乡党委副书记、书记、县委副书记、书记兼人大主任。1992年任中共宜春地委副书记,1995年4月任宜春行署专员。
宜春地区位于赣西北,辖四市六县,总人口485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是个典型的农业区。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宜春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农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定位置,主要农产品进入全国排行榜,199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693元,高出全国、全省水平。但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来实现的。如果今后要想在此基础上再来一个腾飞,出路只能是向集约型经济转变。
首先要从片面追求产值、速度转到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宜春这些年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确很快,但速度和效益极不相称也是事实,根本原因是思想观念有偏差。一些同志只顾眼前不管长远,只管数量、速度、投入的加码,不顾质量、效益、产出如何。这在经济增长约束条件已由资源为主变为市场为主的今天必然栽跟头。
其次应从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到内涵扩大再生产上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仅在于规模的大小,更重要的在于结构和效益的优化。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总是热衷于铺新摊子,甚至把老企业创造的利润拿来建新厂,结果是新的还没建起来,老的已经垮掉了。这是应该记取的教训。
三是要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粗放式经营转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上来。多年来宜春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增加能源、原材料消耗,低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的,如继续这种消耗,不仅建设资金难以保证,而且将造成资源的过量开采,破坏生态平衡,极大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因此必须转变方式合理使用生产要素,促进经济质量的提高。(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