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16集电视连续剧《大凌河》拍毕
取材于具有独特风情的辽西走廊的16集电视连续剧《大凌河》日前拍毕,该剧以写实手法,通过鼓乐世家韩百宽和他的四个儿子迥异的人生轨迹,反映了我国当代农民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心灵体验和人生目标。该剧由马树超执导并主演,由辽宁绥中中亚实业总公司投资拍摄,制片人为毕建亚、杨小平。(文一)


第12版(副刊)
专栏: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上演
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北京启明演出公司举办的,由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芭蕾舞团演出的《红色娘子军》,9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上演。
被誉为芭蕾民族化里程碑的《红色娘子军》创作于1964年,自公演后深受各阶层观众的喜爱。这部凝结了中国芭蕾界几代优秀人才心血的作品,在舞蹈编排、音乐创作上将民族化元素与古典芭蕾熔于一炉,开拓出一条中国风格芭蕾的道路,引起了国际芭蕾舞界极大关注。《红色娘子军》与今天的一些艺术作品相对照,其鲜明的爱憎、真挚的感情以及直接有力的艺术语言,传达出一个时代在思想和审美上的特征。
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芭蕾舞团近年在上演大量古典、现代芭蕾剧的同时,始终将《红色娘子军》作为保留剧目,并以演出此剧作为锻炼演员、团结队伍的重要方式。因而,这次再度上演该剧,观众可以发现该团很高的艺术素养和在该剧上长期浸淫而具有的艺术把握能力。
(纪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

  首届“全国中学生尊老敬老书信大奖赛”评选揭晓
由《银潮》杂志社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学生尊老敬老书信大奖赛”历时半年,日前揭晓。上海控江中学朱贝贝等12位同学获一等奖,另有20位同学获二等奖,130位同学获三等奖和佳作奖。这次大赛,吸引了全国22万多名中学生参加,部分获奖作品将拍成电视片。(冯梅)


第12版(副刊)
专栏:歌台舞榭

  洁白的心地火红的爱心
——音乐剧《芦花白·木棉红》观后
王道诚
正值庆贺总政歌剧团成立40周年之际,有幸在北京、哈尔滨两次观看了由总政歌剧团和战友歌舞团创作演出的音乐剧《芦花白·木棉红》。该剧在哈尔滨1996年全国歌剧观摩演出中荣获由文化部颁发的大奖——优秀剧目奖,同时还获作曲、导演等单项奖。这一消息令人欣喜,足以说明《芦花白·木棉红》的创作演出是成功的。我以为,此剧值得赞扬的是:编导者抓住现实题材,用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位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我们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拉起了一道人生价值、精神价值的风景线。
现实生活中好军嫂韩素云的感人事迹已留在人们美好的记忆之中了。记忆或是一段历史、或是一个故事。随着时间的逝去,记忆也会逝去的。何况韩素云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农村妇女,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军人妻子。但军队艺术家的职责和情感告诉他们:不能让美好的情感逝去。于是,在记忆的冲动下,在音乐剧的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平凡、朴素的好军嫂——芦花。
如果说好军嫂韩素云事迹报告团的报告曾让人们热泪盈眶,那么音乐剧《芦花白·木棉红》的演出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心灵的震撼而流泪。如何将一位普通而崇高的人,平凡而感人的事搬上音乐剧舞台,并能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无疑是一道难题。但该剧的编导者紧紧抓住芦花最平凡而最具精神价值的闪光行为,挖掘人物的情感冲突,组织亦喜亦悲的情绪跌宕,使一个平凡但很感人的女性形象伫立在观众面前。芦花送大苇参军之后,在婆家十年间,历经千辛万苦,以虚弱的身躯支撑着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当芦花用她拉车当搬运工、养兔种棉花挣来的钱治好小叔子和公公的病,给大苇家盖好新房,迎来大苇立功喜报时,芦花却身患绝症跌倒在众乡亲面前,此时,人们流下了痛惜之泪;当大苇背着芦花千里寻医无望,回到军营正值部队出发救灾,芦花执意要大苇奔赴抗洪救灾第一线,夫妻离别时,人们流下了悲壮之泪;当芦花不愿拖累大苇,不愿影响部队,留下离婚书,独自归去,而在车站又与大苇重逢时,人们流下了感动之泪;当羊城人民以火一般的热情寻找到好军嫂芦花,以无价的爱心救助芦花并挽救了她的生命之时,台上台下已是喜泪纵流了。至此,一出凡人戏感动了众多凡人,并让众多凡人在观看中得到一次精神的陶冶和人生的洗礼。这在当今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这里,还须指出编导者的匠心所在。即以鲁西南芦花的洁白象征军嫂的心地,以木棉树的火红象征羊城人民的爱心。借物抒情,淋漓尽致,一曲《芦花花》,一曲《木棉红》催人泪下。这种贴切而巧妙的比喻既增添了音乐剧的色彩,更增强了音乐剧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舞蹈性。当然,这部音乐剧中的主要人物虽能唱、能演,但大多不能舞;虽有群舞和伴舞贯穿全剧,但有的舞却不在情节的需要和戏剧的发展之中,不免有蛇足之感。这不能不是该剧乃至目前中国音乐剧创作演出中的一个缺憾。


第12版(副刊)
专栏:舞台屏幕

  血浓于水的戏剧盛会
——’96中国戏剧交流暨学术研讨会侧记
蔡体良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北京举行的’96中国戏剧交流暨学术研讨会已落下了帷幕。在短短的六天时间里,祖国大陆的戏剧家和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的300多位戏剧同仁,首次云集在紫禁城下,一起观摩演出了13台剧目,一起进行了十来次的学术讨论活动。场内场外,台前幕后,那坦诚的交流,那欢愉的气氛,那血浓于水的情谊,给每一位与会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这是一次中华剧人名副其实的大团聚,是谱写中华戏剧文化史册新一页的戏剧盛会。 
色彩纷呈的交流演出,让人们看到了祖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的代表性的演出剧目。有塑造我们中华民族杰出代表、民族先哲形象的《布衣孔子》,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火红的木棉花》,还有描绘改革开放新生活的《新居》以及反映当代千姿百态现实生活的《北京大爷》、《冰糖葫芦》等等。这里,港台舞台的演出,格外吸引人们的关注。台湾绿光剧团演出的《领带与高跟鞋》是头一次到祖国大陆演出,既富有“台味儿”,又十分贴近生活,透视了台湾上班族生活的酸甜苦辣、悲喜忧愁,真情地流泻着他们各自的心灵世界,有如我们身边所发生的故事。这出穿插歌唱和舞蹈的悲喜剧,与80年代初在北京上演的台湾著名剧作家姚一苇的《红鼻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令人回味不已。
香港话剧团演出的《次神的儿女》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男欢女爱的情感演绎,而是充满着人生哲理和生活况味。至于香港另外两台演出,音乐剧《少女梦》是人们熟知的《牡丹亭》的故事新编,涂上了更多神幻色彩;小剧场戏剧《苦山行》,展现了一群香港青年为捐助“希望工程”而显示出的献身精神。尤其在闭幕式上演出的《北京大爷》,北京人艺已趋炉火纯青的舞台创造,传统的积淀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中所表现的民族心理情结,更激荡起海内外戏剧同行的情怀和赞叹,将交流活动推向了高潮。可见,交流舞台让人们看到了从不同的生活视角和生活思考,以不同的创造手段和表现语言,展现了不同的舞台风范、不同的艺术风格,也折映着中华剧人息息相通的艺术精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王士仪教授说:“这是良好的开始,它具有示标性,也必具启发性,当然会产生特殊的意义。”它的互补必将产生共振,带来深远的艺术影响。
与交流演出同步进行的研讨会上的景象,更呈活跃、热烈和默契。除了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更就目前各个地区的戏剧现状和走向,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好几台戏演出结束后,就地举行现场座谈。《领带与高跟鞋》就地座谈时,竞相发言,互相提问,直到夜晚十一时才勉强打住。饰演女主角的郎祖筠女士回答提问时说,事先听说北京观众很挑剔,心里颇有压力,随着演出中的欢快的反响,很快地变得轻松起来。……因此,讨论交流中,大家没有感到陌生和隔阂,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情愫,一下子沟通了人们的心扉,气氛融融,情意暖暖,并获得了更为一致的共识:我们中华民族的戏剧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丰厚、精深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交流,更将发扬光大。
观摩、演出、交流、探讨的相聚相处虽是短暂的,却完成了中华剧人梦寐以求的夙愿。血脉相通,文脉相连,为今后的进一步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巩固这项活动的成果,与会者又共同协商,达成了共识:将以“华人戏剧交流活动”的名义,建立联络机构,沟通戏剧信息。初拟每隔两年在各地轮流举行。下届在香港,继后依次在台湾、澳门。


第12版(副刊)
专栏:

  海安农村电影市场日趋繁荣
目前,电影放映,尤其是农村电影放映的滑坡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扼制,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但是,地处江苏省苏北地区的海安县不仅有效地止住了滑坡,而且出现了农村电影市场日趋繁荣的好势头。全县三十四个乡镇,七十四个放映单位,正常开展活动,乡乡放电影,村村挂银幕。去年,全县九十九万人,年人均看电影二十场次,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县电影工作曾两次受到广电部的表彰。
这个县在正常放映和组织电影发行放映工作中,一贯坚持“两为”方向,特别把服务农村,服务基层,送电影下乡放在全盘工作的首位。近两年来购买适合农民观看的、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内涵的十六毫米新片,如《七七事变》、《留村察看》、《被告山杠爷》等共一百二十一部。还组织举办了“法制教育”、“农村安全用电”、“计划生育”等电影宣传月活动,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影评征文评奖活动。特别是有选择地放映了“种、养、培、加工”等多种系列的科教片,很受农民欢迎。
这个县的农村电影普及放映活动,除了通过合理筹资的方式得到有效保证以外,还积极拓宽农村电影市场,鼓励农村中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经济效益好的乡办、村办企业出资,实行赞助放映;还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个人出资包场放映。村民们一旦有男婚女嫁、生儿育女、祝贺寿辰、新房落成、参军上学等喜庆活动,乡镇电影队主动上门联系或农民邀请电影队提供包场电影服务。这种花费甚少、影响较大的包场放映活动,不仅为农民多看电影、看好电影提供了机会,而且相应产生了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的好风尚。
实施普及农村电影放映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和稳定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较好的农村电影队伍。由于该县农村电影工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卓有成效的工作,各级领导重视,农民满意,因此,把农村电影队伍的建设,也放到了应有的位置。该县的做法是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怀、工作上放手。将农村影剧院、电影队干部职工列为集体所有制事业编制人员,享有和国办电影发行放映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同等待遇。同时,还为农村电影放映人员办理了各类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巩固了专业思想。这支队伍心甘情愿地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看电影的要求,为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默默奉献。
(大成 荣生 季征)


第12版(副刊)
专栏:

  12集电视连续剧《客家女》关镜
国内首部系统反映客家风情与文化精神的12集电视连续剧《客家女》,近日制作完成。该剧细致全面地描绘了客家人的生活风貌,使观众了解到客家人这一汉民族中风格独具的民系。剧中主人公女教师永珊的身上既有中国女性勤劳朴实的本色,又有客家民系重伦理、强教化的文化底蕴。该剧在创作上保持了清新隽永,充满乡土味、人情味的影视风格。该剧由叶选平题名,李文岐执导,广州电视台、广州摩托集团公司联合摄制。(晓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