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平稳回升蓄势待发
——香港经济形势分析
叶奇元
随着香港回归日近,香港经济形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纵观今年上半年香港的经济形势,经济基础依然稳固,内部消费需求回扬,内部投资需求保持强劲,楼市、股市呈现明显回升势头,整体经济仍保持平稳增长。
由于新机场等大型基建工程等,香港基建投资需求持续旺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私人消费出现复苏,据港府统计处公布,上半年香港总零售额和零售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和0.4%。银行业的稳定发展表明香港经济基础稳固。上半年香港上市银行盈利普遍取得两成半的增长。据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到今年6月底,香港外汇基金总资产值达到4800亿港元,比去年底上升5.3%。
楼市的复苏和股市的再度活跃是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房地产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上半年楼市已明显趋于活跃,香港土地注册处的资料表明,上半年香港楼宇交易共有67619宗,比去年同期上升近34%,比去年下半年增加近44%,总价值比去年同期增加43%。楼市的复苏促进了股市的再度活跃,上半年股市日平均成交量达到49.68亿港元,比去年的32.68亿港元上升了52%。截至今年6月底,上市公司市值达26937.39亿港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5.6%。
外贸是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香港经济之所以能在调整中保持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贸依然保持了一定幅度增长所带来的社会综合效益。
今年以来外商进军香港的势头,以及美国、日本、英国等财团积极部署加强拓展香港、中国内地市场的举措,都足以显示外商对香港的信心正日益增强。上半年新开张的外资驻港公司已达324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2%,目前外国在港公司已增至4500多家。
从整体看,“基础稳固、调整适时、蓄势待发、前景看好”应是当前香港经济的真实写照。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迎九七话香港

  香港后过渡期的风风雨雨
袁求实
1990年4月4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这标志着香港历史进入了后过渡时期。只要中英双方遵守国际法准则,严格履行诺言,并按照基本法的有关规定促使香港现行政治社会体制与基本法相衔接,就能够保证香港在1997年的顺利交接,确保香港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然而英国并不甘心于其殖民主义统治在香港的失败,不但不就香港平稳过渡与中方密切配合,而且千方百计在香港的后过渡期制造各种障碍,企图使英国对香港的实质控制在1997年以后继续存在。
(一)
1989年的北京风波之后,英方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中共挨不过九七”,中国将会像苏联一样崩溃解体,又错误地估计了广大香港同胞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觉悟,以为搞反华乱港会得到港人支持,从而将对华政策作出了重大改变,由合作转为全面对抗。
1989年10月18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吉隆坡举行的英联邦国家首脑会议上致词时,大肆攻击中国政府,“呼吁”会议发表声明“支持香港”。她的发言人声称,“英国期待继续进行类似达成中英联合声明的会谈”。撒切尔夫人的言论立即遭到中国外交部的严正驳斥。
1990年英国违背在联合声明签订时所作的承诺,推出“居英权”计划。在签署联合声明时,中英双方已就香港居民的国籍问题签署了备忘录,确认所有香港中国同胞,不论其是否持有“英国属土公民护照”,都是中国公民。考虑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原被称为“英国属土公民”的香港中国公民可继续使用英国政府签发的旅行证件(护照),但不赋予在英国的居留权。而英国政府不顾自己作出的承诺,也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抗议和敦促,单方面公布秘密给5万户、22.5万名香港人以英国护照和居英权的计划。这些“受惠者”均是社会各界“精英”,其中公务员占了37%。英国企图通过此项计划的实施,秘密改变这些香港人的国籍,部署九七后“英人治港”。为此,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宣布中国对香港中国同胞在“居英权方案”中取得的英国国籍不予承认。
1991年港英单方面炮制了《香港人权法案条例》,并赋予其凌驾地位,以对抗和架空基本法。这不仅违背了基本法有关三个国际公约等“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予以实施”的规定,而且还搞乱了香港固有的法律层次。此后,港英又据这个条例大肆改变香港的原有法律,这又从本质上违背了联合声明和基本法关于香港现行法律基本不变的原则。为此,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出,中国政府保留在1997年后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对人权法案进行审查的权力。根据这一精神,预委会考虑到香港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包括废除人权法案中的凌驾地位的条文以及废除依据人权法案进行了重大修改的法律等内容的建议。
1992年,港督彭定康上任不久就抛出一个违反中英联合声明、违反与基本法衔接的原则、违反中英两国政府已达成的协议和谅解(即“三违反”)的政制方案,并在香港挑起了一系列对抗。英方抛出“三违反”的政制方案,其目的在于利用英国管治香港的最后一段时间,以发展民主为幌子,在香港制造分裂和混乱,为平稳过渡设置障碍,并使香港1997年前最后一届三级架构的选举产生对英方有利的结果,以便1997年后尽可能延续英国对香港的影响,操纵香港的政局。彭定康的“三违反”方案公布后,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和广大港人的强烈批评。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不得不同意同中国政府就香港1994/1995年选举安排问题举行谈判。自1993年4月至11月,中英两国政府代表举行了17轮谈判。英方虽然在口头上同意谈判应在中英联合声明、与基本法衔接的原则以及中英已达成的协议和谅解的基础上进行,但在谈判过程中,却不肯遵守和落实。最后,英方故意制造借口,离开谈判桌,并将第一阶段政制方案提交立法局讨论,导致谈判的终止。破坏谈判的责任完全在英方。199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宣布英国政府单方面决定的有关港英最后一届三级架构的选举安排,违反中英联合声明,不符合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和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必须于1997年6月30日终止。中方将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由特区筹委会负责筹备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有关事宜,规定特区第一届立法会的具体产生办法,组建特区第一届立法会。而特区区域组织的职权和组成办法则根据基本法由特区的法律规定。
彭定康依照其“三违反”的方案建立了港英最后一届立法局,又单方面组建了行政和司法的班子,并要求中方接受,直通到1997年之后。彭定康的这一要求显然不会被中方所接受。为了保证香港的平稳过渡,同时也为了九七后的香港不因彭定康拆毁“直通车”而出现“立法真空”,筹委会在预委会的建议基础上,根据全国人大的有关决定和基本法的有关规定,通过了关于设立临时立法会的决定。
在经济上,港英抛出了一个耗费巨资的新机场计划,预算达近2000亿港元,并企图造成“港英请客、特区政府付钱”的结果。这个耗资巨大的工程将跨越1997年。然而这样大的一个跨越九七的工程,英方事先却不向中方通报。后来由于这项计划的财务安排跨越了1997年6月30日,没有中国政府代表未来的特区政府承担有关责任和义务,投资者都裹足不前。在融资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情况下,英方才被迫寻求中方的支持。本着对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高度负责的态度,中方就新机场建设问题同英方展开了一系列会谈并最终签署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
除此之外,港英还连续推出一系列耗费巨资、居心叵测的大型基建、排污、填海、西北铁路等工程。并在社会政策上,大撒金钱,收买人心,鼓吹和推行“福利主义”。在关系到香港平稳过渡和港人基本利益的政府财政预算案上,破坏港府历来坚持的并被基本法所肯定的“量入为出”的理财原则,搞“赤字预算”。为维护未来特区的利益,中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向英方进行了严正的交涉。
(二)
在内政外交困难的逼迫下,英国从其本身的利益考虑,从1995年下半年起,开始调整、改变对华策略。由全面对抗,改为“两面政策”。即:在香港问题上,口头讲合作,实质仍在搞对抗;既要在政治上保留影响,又要继续在香港和中国内地捞取经济利益。在与中国进行外交会谈等场合中,使用了比过去更加狡猾的手法:政治、经济两张牌交替使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九七前,在香港平稳过渡问题上设置种种障碍,为其撤退作全面周密部署,并在九七后尽可能维护其在香港的政治影响及经济利益。
1996年3月,英国首相梅杰到香港,公开宣布英国内阁全力支持港督彭定康的各种与中方对抗的行为及“三违反”的政制方案。同时他还强调:尽管英国从1997年7月起将不再是香港的“殖民主权国”,但“英国对香港的承担,绝不会在1997年夏天画上休止符,仍会继续下去,直至2047年”。在1997即将来临、香港回归祖国日近之时,英国政府已不再使用联合声明中规定的“平稳过渡”、“顺利交接”的提法,转而提出超出联合声明、由英国私自策划的所谓香港的“成功过渡”,并把“成功过渡”作为英国处理香港九七前后问题的重要政策。显然,英国政府所企望的“成功”,就是九七后继续在香港“成功”地保持英国的殖民特权。
(三)
面对香港后过渡时期英方的“全面对抗”和“两面政策”,中国政府保持高度的警觉,采取了正确的对策,并加快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各项准备工作。1993年7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经过两年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筹建特区赢得时间,打好基础,争取主动。1996年1月2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在北京宣告成立。1月28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公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部队经过精心准备,已组建完成。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工作已进入具体落实的阶段。香港回归祖国的大局已定。
在香港过渡期进入政权交接的最后阶段,中方还是希望英方能够站得高些,看得远些,真正履行其在联合声明中的承诺,在涉及香港政权交接和平稳过渡的一系列问题上,减少麻烦,增加合作,多做实事。这样,不但符合中国和香港人民的利益,也符合英国的长远利益。邓小平同志在12年前就提出:“香港人是能治理好香港的,要有这个自信心。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中国人的智力不比外国人差,中国人不是低能的,不要总以为只有外国人才干得好。要相信我们中国人自己是能干得好的。”有祖国作坚强后盾,有“一国两制”的正确方针,有基本法的保障,依靠全体香港同胞的努力,我们不仅能圆满地完成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历史使命,而且在香港回归后,一定能全面实施“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东方明珠”一定会继续大放异彩。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一九九一年九月三日,中国政府总理李鹏与英国首相梅杰在北京签署《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播洒希望的老台胞
  钟鼎文
8月22日下午,一位风尘仆仆的老人背着一个特大背囊,手提一只小包,健步走进了江西省兴国县台办。
老人自我介绍说,他来自台北市,姓朱,祖籍江苏省。退休后的头几年,游遍了世界各地,游来游去,最后却觉得索然无味。到祖国内地后,他一下子就被“希望工程”吸引住了,此后,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了“希望工程”。几年来,他已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尤其是黑龙江、贵州、新疆等边远地区,每年至少都要去一两次。说着,老先生从小包里掏出了一个笔记本,本子上记满了100多个被他资助过和正在资助的学生的家庭、学习情况。
“现在,我已把帮助失学娃娃重返学校当作了我有生之年的最大快事。”朱先生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我这次主要是想去黑龙江。到了广州后才听说兴国也是贫困县,所以就来了。我请求你们给我安排25个失学儿童或穷困学生,我将尽我所能供他们完成学业。”说着,拿出2200元人民币郑重交给了负责“希望工程”的同志。“这点钱先供他们这个学期的学费。以后的学费我过段时间再给。”当工作人员请他留下通讯地址时,老先生竟急摇双手,“不必不必,我可不是沽名钓誉、施恩图报之辈。更不要让娃娃们写信,以免分散他们的精力。”工作人员既感动又为难,只好说:“您的心情我们理解,但这是必要的手续,否则,您这钱我们就不能收了。再说,当这些娃娃问起来,我们又怎样回答?”“实在要留,那就这样好了,我留下邮资,娃娃们要写信时,给他们。”说完,又从大背包里掏出一包衣服,说:“我这包全是给穷困娃娃买的衣服,给兴国娃娃一些吧。”
这时,已过下午6时了,老先生该投宿了。“能否请你们给我找个10块钱以下的客店住一宿?”朱先生一句话将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又感到为难,现在哪还有10块钱以下的旅店?台办的同志好不容易找了个25元一宿的客店,不想,朱老先生竟又不顾“体面”,上前与服务员讨价还价起来:“能不能便宜点?”
第二天,朱先生要走了。台办的工作人员想送他上车。赶到旅店,服务员说已走了;赶到车站,已不见人影。询问站里工作人员,刚描述完朱先生的外貌特征,旁边转出一个小姑娘插话说:“那个老爷爷上车走了,说要去很远的地方。临走时还送我一件裙子,可是,老爷爷连姓什么都不肯告诉我……”
他们告诉小姑娘,老爷爷姓朱,一位一路播洒希望和爱的台湾同胞!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儿童友好嘉年华”活动将在港举行香港将投巨资改善地铁设施
据新华社香港电(记者何自力)一个旨在使香港儿童积极面对香港回归祖国和香港未来的“儿童友好嘉年华”活动,将从今年12月起至明年3月在香港举行。
香港文教传播联会负责人日前表示,希望参与活动的儿童能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了解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从而认识到要成为有教养的现代国民应有的态度和目标。
据悉,这一系列活动将引导儿童共同参与音乐剧演出、参观香港历史展览及展开创作游戏等。活动还将把部分收入捐赠给“儿童友好基金会”,该项基金是为培育具有多方面才华的新一代而设立的。
新华社香港电香港地下铁路公司计划在1996年至2000年间,耗资80亿港元进行多项改善设施计划,以提高服务质量,保证运行安全。
地铁是香港陆上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建成至今已17年。由于运行快捷,深受“上班族”的欢迎,每天要运送220万人次的乘客。近几个月来,地铁接连发生了多次故障,特别是7月份以来竟发生了32起事故。而8月16日,因施工电缆受损,导致地铁被延误,5000人受阻,引起了市民的强烈不满。地铁公司经勘查,发现故障原因是天气潮湿,信号失灵,机件老化。
根据计划,将要改善的项目包括:扩展车站;更新列车及信号系统,使列车班次进一步提高;安装全新的乘客咨询系统及车站指示牌,以加强与乘客的沟通;逐步更换空调设备,为乘客提供更舒适的环境。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澳门经济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
本报记者 王荣久
澳门,似乎有一层神秘的面纱,特别是以“葡京”为中心的博彩业,更使人们对澳门的看法有失偏颇,似乎澳门和赌博是同义词。其实,以博彩业为重要内容的旅游业只是澳门经济的四大支柱之一。金融业、出口加工业和建筑房地产业是另外三大经济支柱。政府发表的统计数字表明,去年来澳门的旅客达770多万人次,其中来赌的,不到1/6,大部分还是度假旅游和从事经贸活动的。近十几年来,澳门经济取得的成就,正是得益于内地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腾飞。澳门占尽人缘、地缘之利。
现在,澳门经济进入调整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依然有许多机遇。
几年来澳门投资几十亿元兴建的几项大工程相继完工,特别是国际机场的通航,不仅大大方便了澳门同世界各地的联系,而且对提高澳门的知名度大有裨益。国际机场再加上集装箱码头的投入使用,澳门的自由港功能可以更好地发挥。这些对澳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向更成熟的发展阶段迈进。这对澳门来说是极好的机遇。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有利因素也不少。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新的世贸组织成立,许多国家降低关税,投资也趋活跃。这对像澳门这样的对世界经济走势依赖颇大的地区来说,是好消息。
当然,澳门经济在近期运行中也遇到了困难。当前,最突出的表现是作为一大经济支柱的房地产业售租情况不好,待售房产量估计有3万多个单位。经济运行放缓,失业有所增加。中葡双方和澳门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在作出努力,以克服当前所遇到的困难。问题的解决当然要有个过程。经济理论界和不少企业家的看法是,出现目前的这种状况并不奇怪,这是前段大发展后必然要有的调整阶段。
其实,澳门的优势是很明显的。这里生活、娱乐环境较好,物价较低,又具有自由港、低税率、配额优惠等条件以及与欧盟和世界葡语国家的传统贸易关系等,使不少外商看好澳门。一些具有远见的企业家,正大胆而谨慎地采用新科技、新设备重组生产工艺程序,同世界科技发展接轨,有效地扩大了活动空间,取得了发展生产的主动权。不少企业家发出呼吁,对于澳门来说,当前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行政效率,充分发挥澳门背靠祖国大陆、邻近香港的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区的优势。目前所遇到的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澳门的一位资深企业家就说,他对澳门当前的经济发展并不悲观。他说:“面对21世纪的来临,面对历史性转折的时刻,澳门工商界人士确要不失时机地作出抉择。”他认为,澳门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有条件取得更大的飞跃”。人们有理由深信:澳门的未来会更美好。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香港基本法问答

  香港回归后香港立法会与全国人大是什么关系?
根据我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它根据基本法和全国人大有关决定产生,与港英立法局作为港督立法咨询机构的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特区立法会是名符其实的立法机关,可依法制定、修改及废除法律;根据政府提案,审核、通过财政预算;批准税收和公共开支;听取行政长官施政报告并进行辩论;对政府的工作提出质询;同意终审法院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免;以及对行政长官提出弹劾案,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等等。
根据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备案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全国人大不能单方面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内部管理事务直接立法。因为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按基本法规定的立法程序立法。对于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制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的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征询其所属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如认为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不符合基本法关于中央管理的事务及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的条款,可将有关法律发回,但不作修改。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回的法律立即失效。该法律的失效,除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另有规定外,无溯及力。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五丰行服务香港社会
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五丰行,45年来致力于保障香港的鲜活冷冻食品供应,努力服务香港社会和广大港人。五丰行成立于1951年9月,目前已拥有50多家企业,年营业额逾100亿港元。香港市场上的全部活牛、94%以上的生猪、七成半到八成的家禽、1/3的冻肉和一半的蔬菜都是由中国内地供应的。
图为五丰行从内地航运来港的一批生猪在港岛西环码头卸货。 新华社记者 张瑞琪摄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9月1日,近3000名香港市民在维多利亚公园组成一个巨大的脚板图案和“行路上北京”的字样。
“行路上北京”是香港慈善团体为资助内地失学儿童举办的一项步行筹款活动,参加者将于明年2月从香港出发,徒步穿越广东等五省到达北京。
新华社记者 林川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