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坦桑尼亚总统会见罗干
据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9月10日电(记者裴善勤)坦桑尼亚总统姆卡帕10日在这里会见来访的中国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时重申,坦桑尼亚始终不渝地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坦桑尼亚的这一既定政策决不会改变。
姆卡帕说,自坦桑尼亚独立以来,坦中关系一直很密切,历届坦桑尼亚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姆卡帕感谢中国对坦桑尼亚的无私援助。他说,中国长期以来向坦桑尼亚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是坦桑尼亚密切的合作伙伴。
罗干在会见时说,中坦友谊具有坚实的基础,经受了时间和形势变化的考验。两国建交三十多年来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和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政府对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感到满意。
他强调说,中坦两国在政治上是全天候朋友,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他说,中国政府对发展两国经贸等领域的合作持积极态度,愿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
罗干是应坦桑尼亚政府的邀请于8日抵达这里进行为期四天的正式友好访问的。他今天还拜会了坦桑尼亚总理苏马耶和议长姆塞夸,并与坦桑尼亚外长基奎特举行了正式会谈。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札记

“私交”析
郭孝伟
美国空袭伊拉克后,国际上谴责声四起,连其盟友法国也直截了当地表示反对。如何解释法国的态度呢?《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说,这是美法之间的“政治分歧和希拉克总统与萨达姆一度十分亲密的私人关系的混合产物”。文章为“私交”找出的根据是,希拉克21年前任总理期间在接待萨达姆时曾说过:“你是我的私人朋友。”
领导人之间的“私交”对国家关系的好坏确有影响。但将它提到如此高的地位却还很少听说。而且这同一篇文章又不得不承认,“希拉克也是克林顿的好朋友”,可是法国与美国之间却矛盾重重。
其实,论“私交”之深,恐怕要数当年巴拿马的诺列加和美国总统布什了。布什先生主管中央情报局时期,诺列加是其亲密伙伴。后来,布什总统领导下的美国却出兵把诺列加抓到美国,至今还关在美国监狱中。可见,决定国家关系好坏和一个国家对国际事件态度的,并不是领导人之间的“私交”,而是国家利益。


第6版(国际)
专栏:

  李瑞环在鹿特丹考察
本报海牙9月10日电记者刘进荣、魏崴报道: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天下午在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先后考察了港口、壳牌公司、波宁斯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和荷兰国际集团保险公司。
鹿特丹于1979年与上海结为友好城市。佩帕市长陪同李主席考察了这座年吞吐量3亿吨的世界大港。李主席详细了解了这个被誉为“欧洲门户”的港口的设施与“软件”情况及中近期发展规划。在鹿特丹南部的波宁斯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李瑞环在听取企业总裁的介绍后说,在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方面,中国希望与壳牌公司合作,这有利于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
随后,李主席又考察了荷兰国际集团保险公司。集团副董事长表示了希望与中国继续发展良好合作关系的愿望。
李瑞环说,中国金融业刚刚起步,还要不断拓展业务。我们对中国金融业与荷兰国际集团的合作抱有信心。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四天改革的“样板企业”
——“四天改革法”风靡德国企业(中)
本报驻德国记者刘华新
施特贝传动技术公司(以下简称施特贝公司)据说是德国实施“四天改革法”的“样板企业”,受到这一改革方法首倡者、慕尼黑技术大学魏尔德曼教授的称赞。记者通过采访得出的印象是,这家企业实施此法更为全面。
一是“快”。公司第五号改革课题是备件库设置的合理化问题。原来四个分库零散杂乱,不利于维修服务,经过讨论决定“合四为一”。为不影响正常生产秩序,几乎是一夜之间,即将库房面貌变了个样:移走8吨铸造件,0.25吨钢材,取消300个备件号,将备件重新分门别类,秩序井然。原来客户送来维修的产品需要等两周才能知道维修价格,现在工人师傅当天即可向客户大致报告维修价格。
二是准备充分。厂方一般提前三四个星期通知改革小组成员准备各种统计资料、数据,并要求他们与基层职工讨论、沟通,这样第一天与会时方可集中精力计算各种“实际值”,进而提出问题。
三是妥善处理“善后”。曾经主持过八次改革的莱因霍尔德先生对记者说,他们公司四天改革期间大约只能实施30—40%的改革措施,其他措施因为技术性原因,兑现起来可能还需假以时日。但是公司制定了一条严格规定:最迟半年内必须“交卷”。
应该说,施特贝公司在实践“四天改革法”方面,无论从人员配置,还是工作方式和组织形式来看,都是较为成功的。
据介绍,90年代初魏尔德曼教授提出这一理论后,公司培训了10名管理人员,这些人员被称为四天改革会议“主持人”。他们如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必须善于协调与会人员的情绪、立场,同时他们又必须具备相当的企业管理知识。
在工作方式上,必须善于调动职工积极性。施特贝公司至少有两条经验值得一谈。一是打破等级观念,平等听取基层意见。在确定每年改革选题时,要先征求班组长意见;在生产第一线的职工最了解实际情况,要尽量吸收进改革小组。二是对事不对人。规定第一天讨论问题时,既往不咎,“现状是改革的出发点,不得借机寻衅”;公司还规定不得因为改革本身辞退职工,新产生的冗员须通过退休等方式消化。这种宽松的改革环境有利于职工的参与。莱因霍尔德说,他们的改革名为“创世”,而所谓“创世”,根本活力来自职工本身。
一次“四天改革”大约需要成立一个10人左右的改革小组,组成人员为主持人、直接有关的第一线生产或办公人员、相关人员。如维修服务,即要有生产车间的工人,也要有销售人员。“四天改革法”的领导部门是质量部。质量部主任海利希说,现代企业中的质量概念,更多的是指“管理的质量”,而不仅仅是产品的质量。
莱因霍尔德说,一次四天改革会议大约投入成本2万马克,节约6万至10万马克,对一个只有420多人的小厂来说,这固然是一个不小的收益,但更重要的是,改革营造了一种积极的企业氛围,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凝聚力,“这是无形和难以用金钱计算的效益”。(本报波恩电)(附图片)
“四天改革法”工作小组绞尽脑汁,思考改革方案。施特贝公司提供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国报协考察团结束访欧
本报波恩9月10日电记者刘华新报道:以中国报业协会主席、人民日报社副社长许中田为团长的中国报协经营管理考察团于9月10日圆满结束对德国、瑞士两国的访问回国。
考察团是应德国曼·罗兰/曼·普拉马格公司和瑞士冯罗尔公司的邀请,于8月31日开始访问上述两国的。访问期间,考察团考察了两家公司的技术,参观了一些报社和出版社,拜会了设在德国的国际报协,就报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禁核试条约通过前后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何洪泽周德武
第五十届联大全体会议今天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从而使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搁浅的条约草案起死回生,标志着国际社会朝着全面销毁核武器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该条约的生效还需国际社会作出共同而艰苦的努力。
全面禁核试条约谈判于1994年正式开始。为推动谈判进程,联大于1995年通过65号决议,要求谈判不晚于1996年9月五十一届联大开幕前达成协议,经联大讨论通过后,再交各国签署。参加谈判的61国代表经过两年半的艰苦谈判和尖锐斗争,最终于今年8月20日形成条约草案文本。但印度认为,草案中带有包括印度在内拥有核能力的44国全部批准后才能生效的条款,具有强迫他国批准的性质,有损于印度的主权,印度拒绝接受。根据议事规则,裁谈会未能协商一致,草案就不能提交联大讨论。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向加利和联大主席多阿马拉尔建议,绕开裁谈会,由联大召开一次特别会议,将草案直接送交联大批准。这个建议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于是由澳大利亚作为提案发起国,于8月底原封不动地将裁谈会全面禁核试条约草案提交联大,126个国家成为共同提案国。
今天通过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包括序言、17条、两个附件及议定书。条约规定:缔约国将作出有步骤、渐进的努力,在全球范围内裁减核武器,以求实现消除核武器,在严格和有效国际监督下全面彻底核裁军的最终目标。缔约国承诺不进行任何核试验爆炸和任何其他核爆炸。但核国家为了保证其核武器的安全可靠性而进行的非爆炸性核试验不在禁止之列。为保证条约得到遵守,缔约国特设全面禁核试条约组织,机构包括缔约国大会、执行理事会和技术秘书处。该组织活动经费由各缔约国按照联合国会费分摊额进行分摊。执行理事会由51个成员国组成,按地理区域原则进行分配。条约规定建立一个比较严格的国际核查制度。条约允许在极端情况下作为最后和例外手段对可疑国进行现场核查。但现场视察必须得到执行理事会51个成员国中30国批准。条约还规定,在包括五个核大国及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等“核门槛”国家及其他有核能力的44国批准后的第180天开始生效。如果本条约自开放供签署满三周年仍未生效,在过半数缔约国的要求下,秘书长应召开缔约国会议,审议并以协商一致方式采取符合国际法的措施,以加速条约的生效。
舆论认为,由于条约中明确规定了44个必需签字国,因而印度的立场将可能使条约迟迟不能生效。但正如中国裁军大使沙祖康在联合国总部接受包括本报在内的中文媒体采访时所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通过,标志着国际社会40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条约的意义不仅仅是何时生效,而是有无条约的问题,它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心愿。
另一方面,人们不能不看到,由于该条约未能充分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有些条款带有明显的歧视性,无疑削弱了条约的权威性。看来,实现全面核裁军及销毁核武器的崇高目标仍将是长期而艰巨的。
(本报纽约9月10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展望新世纪的亚洲与中国
——四位著名政治家在论坛会议上讲演摘要
编者按 由中国全国政协发起并主办的“展望21世纪论坛”首次会议于日前在北京举行。这是一个高层次、学术性的讲坛。来自18个国家的24位著名政治家、专家学者在会上就亚洲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以及世纪之交的一些重要问题与中国各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广泛地交换了意见,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鉴于不少读者希望进一步了解“论坛”首次会议的情况,现将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日本前首相竹下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等四位国外著名政治家的讲演要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亚洲在崛起
李光耀:21世纪的亚洲将恢复她在世界上的地位。过去30年的发展使东亚人民,包括中国人民在内,有理由对未来感到乐观。如果东亚在今后10—20年里继续集中发展经济与合作,亚洲将会全面改观。但也存在因东、西方之间及东亚国家内部的分歧而导致注意力分散的危险。我们必须注意防止这种局面的出现。
根据目前的增长率推算,到25年后的2020年,东亚的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将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40%,而北美是18%,欧盟15国是14%。
经济地位的变化将带来观点上的相应改变。随着东亚的发展,东亚人民将掌握大众传播媒介和亚洲的纪实文献,评论员将从亚洲人的角度向我们解释国际大事。亚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将重新得到认可。亚洲从西方学到了东西,它再也不会总是追随西方。这种自信的回归将在具有多元文化的整个亚洲大陆出现。世界将因此而变得更复杂、更有意思。东亚要保持快速增长,必须维护和平与稳定。未来世界将由东西方共同负责。各国必须学会相互调整、相互适应。
竹下登:亚洲已成为当今世界增长中心的一翼。回顾20年来的情况,亚洲的贸易、投资飞速发展,取得了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高速增长。亚洲的市场在扩大,区域内贸易也在增长,并进一步促进了直接投资。这一良性循环的作用推动着亚洲整体的经济发展。
是什么使这一飞速发展变为可能?应该说是和平。越战结束、柬埔寨争端的解决,可以说使亚洲成为最早没有大的争端的地区。东盟与印支的对立局面消失,东盟将要扩大为包括印支和缅甸的十国联盟。支持着这一和平的是地区整体的政治稳定。各国虽然面临各自国内的诸多问题,但总体上讲,政治是稳定的。这无疑为追求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亚洲的一大特征就是“多样性”。具有多样性的亚洲需要在共存中以与欧洲一体化不同的进程,加强与太平洋地区各国的合作协调,探索在共同基础之上的发展途径。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大方向上将毫无疑问地向着自由化迈进。但在具体问题上选择了各国制定各自的日程和行动计划,将其向内外的承诺加以实施这一全新的办法,这被称之为“协调自主行动”,它是贯穿APEC会议的一个重要精神。
在将这种亚洲式的经济合作放在长期视野内考虑时,尤其重要的是应该维持这一地区的长期稳定与和平。设法把现在的和平永远保持下去并尽早除尽纠纷的火种,这是追求经济发展、国强民富的亚洲地区各国的共同愿望。亚洲地区应该面向21世纪,在牢固的和平环境下完成更大的飞跃,发挥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作用,并以长远的目光发展与欧美之间密切合作的关系。
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李光耀:利用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投入,中国将加快发展的步伐,迎头赶上,先实现全面工业化,继而成为一个高技术社会。这个目标倘若不是在50年也将在100年内实现。
西方有一些人对中国并不怀好意,认为中国的崛起将使当今世界秩序变得不稳定。然而,中国有能力显示,到2020年,这个拥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美国1/4的繁荣国家,只会比一个拥有13亿人口、贫穷和不稳定的国家对世界更加有利。中国和东亚其它地区的增长将为西方提供机会,经济上和战略上都会取得更好的全球平衡。
中国和东亚的复兴将给全世界注入活力。西方和亚洲的文明将以其不同的力量在许多领域产生协同作用。中国需要吸取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精华,以便提高科技能力。与这些国家发展相互关系将给中国的文明注入活力。反过来,中国也会向西方注入新的能量与活力。
当我看到21世纪的亚洲和世界时,我对是否能实现平衡感到乐观。
基辛格:1971年至1989年间,中美几乎接近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自此以后,中美关系不断倒退。美国的一些人看到中国经济实力增长,要求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这是一种幻觉。这种遏制政策会迫使每个亚洲国家决定它将站在哪一边,其后果将是不确定的,但肯定会激起亚洲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美国两个政党现在都越来越认识到,只有中美共同参与塑造亚洲的未来,亚洲才有可能稳定。当今世界不需要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合作才是我们的利益的真正所在。
施密特:比较而言,中欧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简单的,除了可预见的激烈的经济竞争外,我们之间没有其他利益冲突的原由。在21世纪,中国将利用欧洲的技术,而欧洲也会利用中国的巨大市场。中国需要引进资本货物和高技术,因此,它也就需要出口自己的商品,以避免沉重的外债。
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基辛格:中国领导人自1971年与美国首次接触以来,就一直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他们有决心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他们多次提出同台湾谈判。有六任美国总统曾经保证他们只承认一个中国,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这些许诺仍然有效。他们已经表示希望双方和平解决这个问题,并对中国政府曾多次提出的双方举行谈判的倡议表示欢迎。如果这个框架得到尊重,就可能产生一种建设性的方式,使双方共同努力,在亚洲创造条件,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
施密特:尼克松和基辛格曾经承认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问题而不是国际战略问题。而且,1979年美国再次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美国人,还有一些欧洲人,却总是将他们先前的承诺抛在脑后。事实上,台湾在美利坚合众国从大英帝国独立出来之前好几个世纪就已经是中国的一部分了。
李光耀:台湾不可能赢得独立,即使美国人希望它独立也是办不到的。台湾想违背一个统一和经济上强大的中国的愿望去搞独立,是不可能的。和平与满意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一个统一和经济上强大的中国。
展望21世纪
基辛格:在我们这个时代,技术能使完全在其自身国土内的改变造成社会影响总量的变化。拥有核武器或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会大大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由此出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核扩散既是永久的诱惑又是永久的危险;与此同时,战争,至少是主要国家间的战争成本已上升至令人却步的水平,而战争的收益已下降或消失。因此,尽管存在种种广为人知的紧张因素,大国间避免大规模战争的机遇却前所未有的良好。
经济已变得全球化。每天都有数万亿美元在金融市场内流动,而其中由商业交易产生的只占5%。全球财富变得互相关联而又极不稳定。随着旧帝国的解体,各种冲突甚至退化到民族冲突的水平,其强度增加而全球性影响力下降。因此,和平的最大威胁来自地区冲突,而不是大国间的冲突。
每个大国目前都处在一个过渡时期。传统的欧洲单一民族国家缺乏处理当代形形色色问题的能力。俄罗斯重新回到彼得大帝时代的国土边界内。本世纪以来中国第一次成为世界强国。因此,所有国家应根据新的国际形势进行调整,同时使其各项机构适应新的国内形势。


第6版(国际)
专栏:

  联大通过全面禁核试条约
加利秘书长呼吁各国尽快签署
本报联合国9月10日电记者何洪泽、周德武报道:第五十届联大经过两天讨论,今天下午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联大决议要求秘书长作为条约保存人,尽早开放条约在联合国总部供各国签署,呼吁所有国家尽早签约并完成各自国内的批准程序,成为条约缔约国。决议还要求秘书长向明年第五十二届联大报告条约签字和批准情况。
中国代表团团长沙祖康在投票结束后发言指出,中国代表团对决议投赞成票,是因为全面禁核试条约案文体现了裁谈会两年多来的谈判结果,总体上是平衡的。但条约案文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它未能充分反映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合理主张。
沙祖康指出,条约案文未提及缔结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法律文书,也未提及应缔结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约。在现场视察启动问题上,条约将国际监测系统和国家技术手段相提并论。由于先进的国家技术手段仅为少数发达国家所拥有,在其使用上存在着极大的主观性和歧视性。因此,有可能导致个别或少数国家滥用或误用现场视察权。对此,中国代表团表示严重关切并愿重申,条约案文的有关规定不影响中方对国家技术手段的一贯立场。
沙祖康强调,现场视察是条约核查中最后或例外手段,具有很强的政治对抗性和高度敏感性,是条约中最实质性问题,应该规定至少需要执行理事会成员国2/3多数批准。中国代表团接受以51个执行理事成员国中的30个赞成票批准现场视察,完全是出于推动早日缔约的目的而作出的灵活和妥协,丝毫不改变中国对禁核试条约现场视察审批程序问题的立场。沙祖康对在没有进行充分技术论证、未达成技术上的一致意见的情况下,硬性将惰性气体列入国际监测系统,并提出设站规模的条约款项深表不满。
沙祖康最后指出,目前这种绕开裁谈会,将一个没有协商一致的禁核试条约草案直接送交联大通过的做法,不能构成今后裁谈会工作的先例。裁谈会作为国际多边裁军与军控条约谈判的唯一论坛,其组成代表着各方的安全利益。裁谈会现有的协商一致规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程序性安排,而是为维护各方安全利益不受损害的重要保证。是否遵循这一规则,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裁谈会只有坚持以协调一致的方式工作,才能继续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多边裁军和军控事业作出贡献。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发表的一项声明中,对联大通过全面禁核试条约感到满意,称全面禁止核试验是走向核裁军及彻底销毁核武器的第一步。他呼吁所有国家尽快批准该条约,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无核武器的世界中。
印度、不丹和利比亚对该决议投了反对票,黎巴嫩、叙利亚、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及古巴五国投了弃权票。据透露,该条约将于9月24日上午9时,在联合国总部开放供各国政府签署。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本报记者 刘进荣 魏崴
9月,荷兰秋高气爽,繁花似锦。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应荷兰政府的邀请,在荷兰进行了四天正式友好访问。
在与荷兰政治家的接触中,李瑞环说,应当通过求同存异的方式处理好国与国的关系。相同的利益、相同的愿望、相同的任务,为国家间的合作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发展程度的差异,又使得这个世界呈现多样化,使各国之间的交流、协商和谅解成为必要。通过求同存异,实现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这是人类在处理相互关系方面更加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继续进步的重要条件。当前,各国共同关心的最大问题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首先集中精力,把已经达成共识、于大家有利的事办好。李瑞环还说,中荷两国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完全可以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把双边友好合作关系继续推向前进。
近几年来,中荷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去年7月,荷兰提出了外交战略重新定位备忘录,强调发展合作,突出外交政策中经济的比重;并提出面向亚洲,尤其要加强对华合作。两国贸易额已从1990年的9亿美元上升到去年的40亿美元。科克首相说过,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而且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李瑞环主席考察了举世闻名的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荷兰国际集团保险公司和鹿特丹港口。荷兰企业家表达了要同中国发展合作的强烈愿望。壳牌石油公司最近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签订了一项合同,准备合作开发中国渤海湾的油气资源。国际集团保险公司则愿意在金融、保险领域和中国合作。
李瑞环主席还考察了举世闻名的围海大堤。荷兰从公元13世纪筑堤,围海造田,经过近八个世纪的奋斗,修筑了3000多公里的大坝,保护了低于海平面的农田以及全国一半人口的安全。数百年来,荷兰还从大海里夺得相当于今天荷兰总面积1/5的土地。李瑞环说,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有上亿亩沿海滩涂和盐碱地,目前利用水平还很低,荷兰人与海洋长期斗争中积累起来的一整套经验,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瑞环主席冒着濛濛的细雨,来到鹿特丹市附近的纳尔德韦克,考察了一个鲜花交易所和三家温室农场。荷兰的花卉业在世界独占鳌头。花卉年出口额在40亿美元左右,占世界花卉市场交易额的60%。李瑞环来到鲜花交易厅,大厅像一个阶梯教室,正面墙上悬挂一座大钟形状的报价盘,当一车车鲜花沿轨道缓缓在报价盘下驶过时,盘上立即显示出鲜花的名称、数量和生产者。与此同时,价格指针由高向低转动,卖主只要在自己满意的时刻按动桌上按钮,生意就算成交,鲜花就被送出、运走,平均每4秒可做成一笔交易。清晨成交的鲜花,当天可在美洲市场上销售。
李主席还参观了西红柿温室。温室内采用无土栽培和营养液滴灌技术,整个系统由电脑控制,根据西红柿的生产周期调节温度、湿度、养分和日照。主人就生产、技术、成本、销售等问题回答了李瑞环的询问。告别时,李瑞环还高兴地与主人全家合影留念。
李瑞环主席在访问中曾说,荷兰40%的土地处于海平面以下,土地并不肥沃,人口密度较大,农业生产环境并不好,而今,荷兰是世界上农业出口大国之一,有“欧洲花园”之称,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他深有感慨地说,如果中国人能借鉴荷兰的经验,中国农业将发挥出巨大的潜力。(本报海牙9月11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