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
专栏:

  《全国文史研究馆成果展》美术作品选
为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45周年,该馆将于9月20日在北京举办《全国文史研究馆成果展》。展览荟萃了全国32个文史研究馆选送的大量文史著作和珍贵图片;另有馆员中的284位书画家的近300件作品参展。作者们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倾吐对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文史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和取得丰硕成果的欣悦之情。本版现选登其中部分美术作品,以飨读者。
瞿塘轻棹(中国画)秦岭云
忆江南(中国画)李筱荪
鹭鸶(中国画)林风眠遗作
万里海天阔(中国画)齐良迟
晚归(中国画)郑乃光(附图片)


第11版(美术)
专栏:心香一瓣

  星月般晶莹
王朝闻
比我小十岁的古元先我而走了,他那独特的音容仿佛还活现在眼前。数十年来,大家当作小兄弟的古元在我的印象中具有不变的一面。早期,他似乎坚守孔子那“予欲无言”,即偏重于行动;后期,不只重行也重言,不是讷于言者。不论前期后期,古元的行与言都是从他对革命美术事业的坚定性出发的;他的言与行都表现他那朴实无华的性格。他从来不玩弄骗术,性格稳重而澄明。
日月也因条件变化引起外形特征的变化,我和古元相处,也有矛盾。50年代在北京开外国版画展,编《美术》月刊的我约他写稿,他回答说:“这是你们理论家的事。”对此,我觉得他有点像诗人柯仲平的言谈,是片面强调艺术创作而忽视艺术理论,即言行对立的偏见。但因为他具有柯老般的天真,没有因此影响我们之间的友情。
古元能够反对观点错误的理论,因为他自己拥有正确的、系统性的美术理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元面对一段时期美术界观念的混乱状况,不只有一种“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定态度,而且对待有关美术事业的方向道路的问题,总是以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谈论艺术必须为人民服务的原则。1990年7月,古元在“端正艺术方向、繁荣美术创作”座谈会上的长篇发言,在强调“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议论里,对“自我表现”论的批驳,他所坚持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说:“其实,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自我,一个人生活在地球上,总会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不只结合自己的艺术成长过程,说明他怎样接受了人民的“审美情趣”的影响,才创作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反映农民生活的版画作品;还对比地批评了外来的“行为艺术”表演出的种种丑恶现象。
古元在今年8月10日逝世了,艺坛又陨落了一颗巨星。古元死于癌症,他常常带病参加社会活动。1995年8月,炎黄艺术馆主办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展览会和座谈会上,我与他重逢而感到心潮起伏。他虽然瘦了一些,仍然是面容平和而沉静的样子。不知情者看不出他是身患绝症、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了的病人。那天古元的发言,依然像过去一样从容与平和。他着重谈到自己在延安如何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也谈到我特别喜欢他那幅木刻《哥哥的假日》。这又使我想起延安时期,我们在鲁艺西山美术工场的共同生活。既想到当时作为领导人的江丰对古元热情而无私的帮助,也想起我和夏风同到古元所在山村去做客。想起古元那执著而认真的学习精神,想起他平和与真诚、谦虚而又自信的性格特征。老了,仍然还像星月那么晶莹,像磐石那么坚定。他像江丰那么尊重人民的利益,却不像江丰那么容易激动。美术界对古元和江丰有同样的敬爱,都为他们的远行不归感到悲哀。
在那次座谈会后,我向古元提出,能不能给我画一幅画起来不觉得吃力的水墨画?他可能明白,当无常已经在向他敲门时,我才向他要画。他答应了我,不久就收到他邮寄来的水墨画。画的是一头大牛和一头小牛。正因为我要珍藏它以免遗失,反而在这两天需用它时未能找出它来。如果说古元在延安木刻《哥哥的假日》,画出了解放区的儿童,把当了八路军的哥哥的帽子戴在头上,这样的游戏活动流露出人民喜爱什么的健康情趣,那么,他到了晚年即将离别时给我画牛,画里潜在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它是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原则共勉吗?我想,待我找出这幅不只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之后,争取在发表它之前再分析它那深刻的内涵。
古元早已知道自己不得不离开慈母远行,人民岂不惋惜她这么争气的儿子的永远消逝!但他那健康的情趣与坚定的信念,将像一切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一样,为新一代的忠诚战士所继承与发扬。


第11版(美术)
专栏:

  哥哥的假日(木刻) 古元1942年作


第11版(美术)
专栏:

  中国美术,叩响市场之门
——’96中国艺术博览会侧记
剑武
8月20日,’96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降下帷幕。
这帷幕是飘逸的,成了一些艺术家手中挥舞的飘带,他们有的大步迈入了曾经梦寐以求的市场,有的窥探到了进入市场的门径,有的因为同行之间的切磋与激励而得到艺术的而非市场的启迪……这帷幕也是沉重的,是一道无情的门,把许多艺术家拒之门外,有的艺术家数过其门不得入,有的艺术家兴冲冲而来懵懂而返,有的艺术家借贷而来血本无归……但是,无论如何,秩序井然,曾经让人难堪的呵斥不见,曾经如潮涌般的非议不见。这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说明了中国艺术博览会的社会定位已经确立,参展艺术家与艺术机构的心理定位已经确立,中国艺术品市场得到了补充与扩展。
文化部及其所属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操办的中国艺术博览会是国内最高级别的艺术博览会,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由官方主办的常年性艺术博览会,自然引起海内外有关人士的注目。但是,它毕竟只是一座桥梁,通过它,艺术家可以走向市场,国内市场可以与国际接轨。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甚景气和国内艺术品经营的一哄而起,使国外的艺术品经纪机构、收藏家一方面精打细算,一方面举棋不定,这就造成了中国艺术品外销的势头下滑至今。中外艺术品巨大的价差与尚不适应的关税政策,使海外艺术品的收藏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有些遥远的未来;也使海外艺术家与艺术经营机构觉得中国还只是一个潜在的市场,还缺乏足够的收藏力,他们因此而兴趣欲浓还淡。国内企业还在转轨变型,老百姓还在朝小康迈进,能为一件实用价值不大、保值升值与否还在疑惑之中的艺术品大掏腰包,这只是卖家的一个良好愿望、买家的一个未来设想。这些,就是中国艺术博览会连续四届,成交一直不见火爆的原因,但也是操办者所以坚持运作、展位总是爆满、舆论基本一律看好的原因,因为,中国艺术品市场需要培育、需要参与、正在发展。
如果说,这十余年来,其他艺术门类还有起有伏的话,美术因为本身切合收藏而受到市场的特殊青睐,一直春风得意。但是,市场的青睐对于美术创作来说,是一柄双刃刀——既给美术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也为之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是行画的泛滥。行画是什么?行画就是一种适应大众口味与大众购买力的艺术品,因此才成堆成批,风行一时。中国艺术博览会是有别于全国美展而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与途径,主办者、承办者多方设法来提高博览会的参展作品的艺术档次,博览会艺术委员会的作用也一年比一年突出,在截止期限,报名参展的艺术家与机构达到600家,远远超过了原定360个展位的计划。艺委会没有见利忘义,三次筛选,对不符合招展要求的,坚决拒之门外,即使托人情拉关系,亦不放行。但是,参加本届艺术博览会的作品就数量而言,是洋洋大观;就质量而言,仍差强人意,相当一部分作品正属行画。不过,在这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新气象。如果撇开应邀艺术家张仃、刘勃舒、刘大为等人的书画作品不说,一是油画比例明显上升,达到32%,其艺术品位与追求明显超过往届参展油画;一是在中国画领域中,彩墨画大有压倒水墨画之势,其质量也摆脱了纯粹装饰品的影响,地方特色与艺术家个性在其中得到了明显的重视,被人称之为“一道夺目的景观”。这一方面说明艺术家在顺应市场需求的同时,没有忘却肩负的艺术探索之责;一方面也说明老百姓的审美趣味有所提高、收藏家的视角有所变化,正是这二者的相辅相成,造就了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风景。
中国艺术博览会至今已经四届,参展艺术家数以千计,美术机构数以百计,艺术品数以万计,观众人次数以十万计,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艺术博览会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美术展事与美育活动。我们也可以说,中国艺术博览会是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管理的最大试验场。中国艺术博览会的举行不仅涉及美术创作、美术展览、美术批评、艺术收藏等问题,也提出了关于艺术品的价格、个人所得税、进出口关税以及艺术品经营者的资格与等级等一系列课题。从几届中国艺术博览会,有关部门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获得了不少经验与教训,这些已经或正在成为文化部门有关法规、政策与制度的根据与参照,但并没有引起税收、海关、工商等部门应有的重视,这也是中国艺术博览会虽然越办越好,有些问题却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所在。更何况,目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化可以说是一个既需要管理力度,也需要培育时间的系统工程。一个混乱的艺术品市场可以因为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而形成某些明晰的规则,但这些规则要返回去制约市场,推进市场向前进,既需要认真推行,也需要耐心等待,人为的规则与市场内在运作逻辑需要磨合。这磨合,是规则与市场的协调,也是人与市场的协调,又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如果有一天,老百姓能够更多地走进中国艺术博览会,走进画廊,更多地由单纯的观赏者变为收藏者,大家一起叩响艺术市场的门环,我想,它定会轰然敞开光芒四射。


第11版(美术)
专栏:品艺录

  树的歌手
——读王琦先生版画的点滴感想
董其中
王琦先生是为我国新兴版画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老一辈版画家。
最近,我在拜读王琦先生的版画作品时,发现他在全国解放后创作的许多作品,如《春游》、《林海巡逻》、《北海之春》、《晚归》、《树里人家》、《林间》、《海滨之夏》等,都描绘有树的形象。而《藤帘》和《古墙老藤》则完全是以树为题材的作品。王琦先生不愧是树的歌手。
王琦先生这些与树有关和关于树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由于王琦先生对树的独特感受和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以丰富准确的黑白艺术语言,表现出树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结构、质感、色彩、形态和风姿,而这些又都与作品主题和画面需要紧密结合。如在《春游》中,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这树刻得既统一又有变化,富有节奏感、装饰性和抒情性。作品给人以愉悦和谐的美感,令观者进入画境,和游人共赏自然美景。
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亲密朋友,是保持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角色;树,是生命的象征。描绘树,无疑就是赞美大自然,就是歌唱绿色,就是颂扬生命,正如人们所说,“生命之树常青”。人们多么希望处处有“林间”,人人能去到大自然“春游”,家家都是“树里人家”……
王琦先生刻画树有独到之处,概括处理不含糊,细致刻画不烦琐。如在《北海之春》中,既有大块的黑白概括,又有大片的细致刻画,都恰到好处,整个画面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古墙老藤》可以说是拟人化了。与其说是在状物,倒不如说是在写人。可视为是在对顽强生命——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的礼赞!《藤帘》把一个极为繁杂的场景梳理得如此有条不紊,那似帘的老藤如同岁月的写照,生命旅程的记录,给人以许多的回想,但它又给人以希冀——迎接春天,繁衍出新枝和绿芽。至于那幅《海滨之夏》,早已是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两棵挺立于海滨的大树,古老苍劲,枝繁叶茂,显示出勃勃生机。树干、树枝、树叶处理得层次分明,而又不失其整体感。树枝粗细有致,线条迂回曲折、刚柔相济,并富有韵律感。两棵树就像两位熟练的舞蹈演员,手捧绿色彩球在空中舞动、满台飞旋,给喧闹的海滨营造出一个绿色天地。王琦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是他深厚造诣和长期实践的结果。他善于从极平凡的景致中发掘出感人之美,并倾注以自己的情和爱,还赋予一定的哲理。读他的这些画,犹如读一首诗,听一首歌,又犹如审视人生。
王琦先生的上述作品大都是黑白木刻,就他的全部作品来说,也绝大部分是黑白木刻。他曾说过:“我对黑白的兴趣甚于色彩,而刀尖下产生的艺术语言更能引起我的爱好。”
王琦先生正是以其全力投入黑白木刻创作,所以才有今日的辉煌。王老艺术之树常青。
(作者为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附图片)
  海滨之夏(木刻)王琦
古墙老藤(木刻) 王琦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艺坛风景线
  “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开幕
“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于本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油画学会的团体和个人会员的214幅作品参展。评委们认为,这次展览代表了当今我国油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中国油画学会于去年11月成立,由一批我国当代油画界知名艺术家组成理事会,现已有团体会员单位40余家。这种展览今后将每三年举办一次。展览开幕当晚,学会还在北京音乐厅主办“旋律·色彩”专场交响音乐会。(战吉)
首届全国职工书法艺术大赛获奖作品展举行
首届全国职工书法艺术大赛获奖作品展近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展览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为主题,共展出全国各地7000件作品,马文瑞、王宝国等老红军为展览题了词。
农民日报举办农村书画大赛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更好地推进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农民日报大地书画院与山东威海市环翠区委宣传部从即日起至1997年元月举办“环翠杯”歌颂祖国、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全国农村书画大赛。此次大赛将向全国征集书法、国画、版画、农民画等作品,并聘请胡絜青、何海霞、沈鹏、张仃、欧阳中石等全国著名书画家担任评委及艺术顾问进行评选。
(华彬)
《马来西亚美术作品展》来京展出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其文化、艺术、宗教特色浓郁。近日,应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邀请,马来西亚的艺术家们来京进行美术交流活动,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马来西亚美术作品展》,参展作品有油画、水墨画、水彩画、书法等共计80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