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颂海南[外一首]
冯麟煌这颗硕大无朋的椰子仿佛古鱼纹陶罐的精魂漂泊于海上,漂泊荡着海的涛声,荡着来自缥缈远方的天光披缕缕青云饮瓢瓢烈雨餐烫烫热风伴着尧时的击壤之歌萌绿如磷火破壳而燃冲决千古洪荒长,长,长,长向着高天舞着飞云蓬生片片征帆依然属于海的家族依然荡着海的力量岁月里总有信念和渴望总有梦幻和苦恋总有热血和热汗结成串串甘美颗颗醇香时而也结几个神话喂着经天纬地的日月流光一只精魂黄土地上的那只精魂那只挣破古陶罐之流风浑身濡染碧蓝碧蓝的海韵疯长繁衍于神州的海南终于石破天惊海,开始魔幻起来岛,从此走进辉煌诗酒,在树上一位流放的诗人很豪放携酒敲诗踏游寥寥悠悠亘古南荒酒只敲诗不浇愁他便乘风归去留下的诗酒,一壶壶都挂在椰子树上椰树长遍海南诗酒挂满四季花蝶诗篇飞进桄庵茅房今人在椰子树下饥餐开放之风论说流放的荒唐喝一口椰汁当酒细细品尝那宋词的苍凉毕竟大江已东去没有了江里那残缺的玉盘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大山雄魂
吴碧君
浸透着楚国先民艰苦创业血汗的鄂西荆沮山区,六七十年代,从遥远繁华的都市来了一群新的拓荒者。大三线建设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的深山野岭。拓荒者们脚踏大山,心驰边关,几十年如一日,披荆斩棘,呕心沥血,边建设边搞科研,默默无闻地为共和国铸造了新一代的护身神剑。这儿因他们而被新闻媒体称为铸造共和国脊梁的地方。这里有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名称——○六六基地(中国三江航天集团),一方充满朝气,充满创造,充满激情的热土。这里有一支群山般坚强而伟岸的英雄队伍。
“王振华”,两年前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尽管在他的战友们心中,他早就有了一方圣洁的领地,早就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但谁也没有把他看得很特别。然而,当他去世后,人们了解和理解了他的功绩与精神时,心中便倏地有了一座令人景仰的高山,多了一片令人神往的风景。于是,人们要千方百计真心实意地把他留住,留住他的英名和容貌,留住他不朽的精神,留住大山的雄魂。
1996年3月,正是万物复苏、生命勃发的季节,○六六基地的人们自发捐款,用激情、真诚、企盼为自己崇敬的英雄王振华修建了一座铜像。这种同时代的人自发集资为一位平凡而功德卓著的科技工作者塑像的义举,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凤毛麟角,特别是在利益的砝码变得很重的今天,确实给人一种深刻的惊喜。“唯淡泊,名与利”的王振华更是不会想到死后还会与大山为伴,赢得千古美名!历史的法则就是这样无情而公正:那些生前千方百计为自己树碑立传的人,死后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那些生前为事业鞠躬尽瘁,高风亮节,从不考虑自己的人,尽管生命的炬火熄灭了,但他们却能在人们心中升华起更加高大的形象,与历史长存。
王振华铜像坐落在○六六基地办公楼前一个绿树成荫蝉鸣鸟唱的山头。三峡红花岗岩基座上,镌刻着张爱萍将军字体隽秀遒劲的题词:杰出科技工作者王振华。铭文不知出自谁手,言简意赅,有典有情:“王振华,1935年生于河北新乐,原基地科技委主任、国家某重点型号总设计师、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幼家贫,借书合读,绩列榜首。曾亲睹日寇杀叔之残暴,立志强国,遂名振华。后考入莫斯科航空学院,悬钟苦读,1962年学成归国,即投身航天事业。参加过周总理交办之型号论证,是该领域开拓者之一。1976年怀报国理想,舍京城繁华,就荆楚山野。十八年如一日,殚精竭虑,执锐克坚,历经百折而不覆,痛失爱女而不馁,知患癌症,仍奋斗不息,远赴大漠,铸护国神剑,补国家空白,终创辉煌。生命垂危仍心系型号,魂牵基地发展,梦绕祖国安全。他潇洒对人生,倾心育英才,科学求实,顽强拼搏,甘为人梯。1994年3月1日王振华在武汉英年早逝……”
“民心树碑,秦岭昆岗”。王振华无疑得到了人世间最高的奖赏。“德为人纲,事为民纲。我们一定要教育后代像王振华那样做人做事。”职工们捐出的并不是一般面值的钱,而是一颗颗滚烫的心。“王振华是航天战线的一面旗帜。”许多离开基地的老同志纷纷寄来捐款,有的还附上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王爷爷太伟大了。我们长大了也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科学家。”小学生们把父母给的零花钱连同他们水晶般的童心投入捐款箱。“王总用智慧和汗水扬了军威,真不愧是祖国的脊梁。”驻基地的军代表们对王振华表达了深深的敬意。航天总公司在基地召开宣传部长会,与会同志得知捐款修建铜像的消息后,纷纷解囊,把航天人的心愿装进了厚厚的红包。一些采访报道过王振华事迹的新闻记者也寄来了一份份无价的真情。一个地方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在给筹备组的信中写道:“自从播出了王总事迹后,王振华就已在我心中矗起一座不朽的丰碑。现寄上我半年的播音津贴,哪怕能为铜像的基座献上一颗沙粒,也表达了一个普通新闻工作者对王总的崇敬之情。”
王振华同志的光辉事迹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和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热血丰碑》中报道后,他的名字就像春风传遍了神州大地,在苍莽的群山中激起了穿透时空的回音。祖国需要王振华,时代需要王振华,人们热爱王振华。王振华铜像的修建,决不只是熟悉和崇敬他的人们的一种感情寄托,而是一种崇高理念的追求,一种时代精神的呼唤,一种世纪潮冲撞中的价值观洗礼。20世纪90年代,一位现代科学家的铜像在这儿落成,这片古老神秘的土地,从此又多了几分荣耀,多了几分深邃,多了几分传奇。祖国大地上又增添了一座辉煌的人生路标。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滴泪岩三壮士
范厚坤
在四川广元市老区鱼洞乡绵延起伏的万山丛中,有一座形若巨蟒、盘桓十余里的大山惠家山。山中有一座高约80来丈、险而陡的悬崖,原名为虎舌岩。只因红军长征时在这里发生过一个催人泪下的壮烈的故事,才更名为“滴泪岩”。
1934年,红军撤离时,因指导员王永和两名小战士负伤,行动不便,只得留藏在虎舌岩养伤,同时组织群众对付敌人的疯狂反扑,随时准备迎接红军的归来。
清明节到了,乡亲们不能忘记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红军救穷人出苦海的恩情,他们说:“红军为解放穷人,把血都洒在我们乡土上,祭奠这些在天之灵,是自己的心愿。”所以他们纷纷上山为红军烈士扫墓。那天一大早,村妇女委员何张氏和女儿玉妹,第一个去上坟。刚“挂青”完毕,敏捷的玉妹发现坟的东边林子里,有人鬼头鬼脑窥探。忙对妈妈说:“不好了,有敌人。”何张氏机警地一把拖起玉妹,准备立即回村报信。突然,从路口左边的麦垄里,窜出几个反动民团匪徒不由分说地将她们堵回坟地。狡猾的敌人事先设下圈套,凡去上坟的人一个也未能出得来。民团头子杨见真一对虾米眼睛在坟周围扫视,最后盯住了何张氏:“我的妇女委员,你今天来得好早哇!”他狞笑一声。何张氏怒视着:“杀、剐随你便,我的血只能洒在烈士墓前!”只见狗团总把枪一挥:“来呀,给我捉去祭刀!”
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突然响起乒乒乓乓的枪声。杨见真这伙匪徒,七魂早吓掉了六魂,一时都懵了。待回过神时,乡亲们已脱离虎口,愚蠢的敌人自知中计,忙组织火力向虎舌岩发起攻击。
原来,隐藏在虎舌岩的三名红军伤员,眼看亲人就要遭难,指导员王永当机立断决定调虎离山,救出众乡亲,三支枪同时怒吼起来。
再说这虎舌岩,真像老虎伸出的舌头,除了嶙峋乱石和尺深的杂草,毫无遮挡。敌人很快发现只有三个受伤的红军,便嚎叫起来:“抓活的,一定要抓住他们!”
红军战士的伤口未愈,弹药又少,形势十分险恶。大家抱定决一死战的决心,由一名战士疏落射击,指导员和一名战士拼命搬石头,垒起了一道石墙,以待敌人接近时杀伤他们。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三名红军战士子弹打光,指导员王永右臂打断,两名红军战士胸腹都负了伤。指导员用左手搀扶起两名红军战士,倚着石墙,迎接最后的拼搏。敌人围上来了,五十米、三十米、十米……只见他们手推石墙,一块块石头像长了眼睛一样,骨碌碌地向敌人滚去,砸得敌人喊爹喊娘。有的砸得脑浆迸溅,有的砸得臂折腿断,剩下的十几个匪徒像死猪一般趴在地上,把头伸进了草丛。杨见真脸都气成了猪肝色,他举枪冲在头里,带领十几个匪徒疯狂地爬上了虎舌岩,枪声密集。而此时,三位红军战士子弹已打光,石头也砸光了。眼看短兵相接,只见指导员从腰间霍地掏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向敌人投去,在“轰”地爆炸声中,三名红军战士高呼“红军万岁!”纵身从虎舌岩跳下去,壮烈牺牲……
夜,上弦月洒下银白色的光亮。乡亲们在虎舌岩青草坪上安埋了三位烈士。
一片悲凄的恸哭,撕肝裂肺。惠家山垂首默哀。从来就很干涸的虎舌岩,这时也渗出一滴滴水珠。乡亲们说:“这是烈士英灵感化了天地,虎舌岩也垂泪了。”
乡亲们为缅怀英烈,把虎舌岩改称为“滴泪岩”。六十二年过去了,“滴泪岩”三个字还依然在人们心中闪闪发光,“滴泪岩三壮士”的故事也一代代传说着。
(作者单位:四川广元市委党史研究室)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静流则深
高凯明
夹金山,白雪皑皑。雪地上,有两人一马正艰难向上爬行。马前者,一位又瘦又小的年轻红军战士,叫钟珠瑞。他把马缰绳勒在肩上,身子朝前倾九十度,拼命拉马前进。马后者,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战士,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工农政府执行委员董必武同志。董老双手拉紧马尾巴,身子不情愿地向后仰三十度,由马拖着向山上行走。
这是一九三五年六月的一天上午,静静的雪花,正不紧不慢地扑打着漫漫的长征路。
翻过山头,飘飞的雪花中又加进了雨,雨雪交加,使下山路更难行。一九三三年参加红军,当时担任董必武同志勤务员的钟珠瑞把马缰绳从肩上移到手里,用背和脖子顶住马头,以限制其行速。董老放开手中的马尾巴,改扶着马的臀部前进。
积雪受雨水作用开始融化。先前是一滴滴的,慢慢的。后来是一道道的,匆匆的。随着山下气候的逐渐变暖,雪水终于成为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蛇一般逶迤而去。再往山下,又有很多蛇一般的小溪出现。到了山脚下,一道道小溪便汇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小河,十分湍急地向下流着。
沿小河岸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条小路,像小河的影子似的伸展着。湍急的小河,已把红军战士从大雪纷飞的隆冬带回到了鸟语花香的盛夏。
钟珠瑞牵着马,董老拄着拐棍一前一后地走着。在一个拐弯处,钟珠瑞突然发现脚下的小路被小河水冲断了。断路有四尺宽,怎么办?
越过去!钟珠瑞扶董老上了马,然后拉紧了缰绳,猛地向对面跃去。然而,就在他落地之际,受惊的战马一声长嘶,脖子一昂,把他一下子拽进了水里。
湍急的河水奔腾着,虽仅有齐腰深,冲劲却异常大。钟珠瑞几次试图站起来,但身子不当家,他只好随水翻滚着。董老沿岸追来,几次伸出手中的拐棍,却怎么也够不着钟珠瑞。
在冰冷的河水里,钟珠瑞渐渐失去了知觉。就在这时,一棵横卧在水面的枯树把他给拦住了。钟珠瑞抱住树干后定了定神,继而笑了。原来,他发现眼前是一个平静的潭,河水奔腾到此不再流动了。
钟珠瑞想走上岸,但手刚一离开树干,身子便沉了下去。他接连喝了几口水,双手又本能地抓住了枯树。水平静了,却更深了。他这么想着,再望望水面,才发现这由清澈河水汇成的潭颜色原来是深不可测的黑色的。
潭水冰冷,就要把钟珠瑞给冻僵了,他的一只手,开始不自觉地离开了树干。就在这危险时刻,钟珠瑞眼前出现了一只巨大的手。之后,他拉着钟珠瑞慢慢地向岸边移动着。钟珠瑞发现,救他的是一个大个子红军。他的一只脚踩着枯树,另一只脚在岸上,由董老死死地抱住。这情景,有点像钟珠瑞拉马,董老拽马尾巴的镜头。
上岸后,大个子红军对钟珠瑞说,激水常浅,静流则深。说到这里,他扭头望了一下又说,毛泽东同志见你在水里爬不上来,断定是这个原因,才让我放下担架赶过来。
毛泽东同志?钟珠瑞转过头来,发现在深潭不远的山坡上,放着一副担架,周围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儿。毛泽东同志躺在担架上,正向这里招手。
潭水,静如明镜。
(作者单位:广东省纪委《党风》杂志社)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生活手记
刘立中
一洪水过后哪里是新的堤岸波涛席卷过的土地弥漫哀伤的雾气但远处一道道弓起的山脊使我确信重建的伟力
二记得中学时老师带领我们攀登这座山团旗招展都不甘落后你追我赶过山崖时好险我的水壶掉进了山涧今天是借索道悠悠然直达山巅风光依然无限总觉得有些遗憾
三锄地的母亲用袖子擦去脸上的汗到地头还很远很远为了收成为了明天又俯下身去青春被摔成了千瓣万瓣脸,失去了光彩手,不再细软心,正在枯干田边孩子的脸蛋却都圆圆
四我有个大款朋友天天活在酒瓶子里头在穷得只剩下钱的时候自认为比谁都富有我有个大款朋友只能活在酒瓶子里头
五不要小看火柴的一笑那熊熊的燃烧要么毁灭要么是伟大的创造
六我终于鼓起了勇气把沉默剪破于是人们纷纷谴责我破坏了他们已习惯了的生活
七生命不像树上的果成熟时才坠落视野之内所有的路都可以选择愿你带走的童话在每个需要的时刻都会复活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绿丹兰杯征文

告别苏区
李真
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踏上了西征之路。当晚,被乌黑的云块所遮住的月亮,渐渐冲破云块的包围,露出皎洁的面目来。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山川、原野,给高大的树木留下了长长的身影。
山腰里的行军纵队,走着,走着,走不动了。显然,前面上山的部队遇到了阻碍。又爬了一会儿,隐约望见山峪里的几户人家,小油灯的灯光透过窗纸,像萤火虫的微光时隐时现,不多时便消失在黑夜里。夜深了,山川像熟睡了的巨人,而这支攀登高山,通过敌人封锁线的队伍,像巨人胸膛里跳动的心脏。我和大家一样,特别兴奋!每个指战员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告别了长期哺育子弟兵的湘赣根据地。每个人的依恋之情,像洪水冲击着闸门,撞击过去,又回旋过来。尽管脚下高一脚低一脚地踩着卵石,路边的林木荆棘扯着衣裳,封锁线上碉堡里发出急促的枪声,都不能驱走这依恋之情的波涛。
战士们缓缓地迈着矫健而沉重的脚步行进着。路旁的乡亲们不断地向我们招手,有些老大娘和年青的女同志不时地冲进队伍,向战士的手里送这送那。我边走边回顾着这根据地的一切。
这里的一村一户,一草一木,我都是那样的熟悉,亲切;这里的每一片山林,每一块田野,都有我们的足迹;这里的叔伯、兄弟、姐妹,都是我们的亲人。为了这自由、幸福的土地,我们抛下多少头颅,洒过多少热血呵!现在我们就要离开这块战斗过的土地,离开我们的亲人了,怎么能不深切地留恋呢!我默默地走着,文书跑到我跟前,问我在想什么?说真的,我从来注意抑制自己。虫叮,酷热,夜行军……一切艰难困苦都能克服。现在,要离开我们用鲜血、友谊和汗水建立起来的根据地了,就像有无数条绳索拴住了手脚,每迈一步,都有千万个无形的人,带着千万件难舍的感情把我拉住。
“现在,母亲都在祝福自己的孩子呢!”文书的话更打动了我的心。是的,不管我离开母亲多远,我总是想着她,她也总是想着我。记得我参军那天,母亲花了几个不眠之夜,为我赶制了一件新的蓝黑粗布“广西装”上衣,把膝盖上破了大洞的裤子也补得整整齐齐。临走,母亲含着兴奋的泪花,塞进我衣兜里几个熟鸡蛋,嘱咐道:“到了部队上,要听领导的话!”“走远了,记着捎信回来!”那时,这些话我毫不在意。在红军生活的几年里,常常在家门口路过。每次过红军时,母亲就站在村头的桥上眺望。真是母子心连心哪!
我感到对母亲,对故乡,对苏维埃根据地的爱,是九千多湘赣子弟兵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她是心灵之光,力量之源,有了她,艰难的生活才觉得有意义。
可是,今后苏区根据地会怎样呢?反动派不只多次地嗥叫过,而且“石头要过刀,茅草过火烧”的白色恐怖,不知干过多少次了!红军主力走后,怎么办?我简直不敢想下去。
8月11日,我军进到湖南桂东县的寨前圩,次日在这里召开了军团誓师大会。党中央代表任弼时同志挺身站在主席台上,对大家说:“亲爱的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他语气很柔和,很亲切。当他谈到我们这次行动是执行中央“战略任务”时,显得十分严肃:“有人讲,我们离开根据地是逃跑退却。”他扬了扬手说,“这不是逃跑,是积极的战略转移。我们深入到敌人的后方,把它搞得坐卧不宁。”他接着说,“那些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人,就像春蚕一样,用自己吐的丝一道又一道地把自己的身子捆起来。这就叫作茧自缚。”
我聚精会神地听着,思想逐渐开朗,心情也随着舒畅起来。以往斗争生活的情景,随着他的话一起浮上心头。几个月来,东堵西挡,疲于奔命,却总是被动挨打,人越来越少,根据地越来越小,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以前,这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听着任弼时同志的讲话,迷雾顿时被驱散干净。他的话,像春天一样,给红六军团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巨大的鼓舞。我坚信,只要跟党走,就能胜利!
月亮爬上了东山,在暗蓝色的天边露出胖乎乎的白脸,淡淡的银光倾泻到集合场上,倾泻到人们的脸上和灰色的军装上,每个战士除了脚上穿的草鞋,还有两双新草鞋别在后腰,这是长征的标记呵。一切都那么分明、清晰。清风徐徐,把白天的暑气吹走了,觉得格外清爽快活。
前进号吹响了,号声激动着每个战士的心弦。吹号本是军队中寻常的事,而今晚的号音却更雄壮,更激励人心啊!这是大转移的进行曲,是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怀情之歌!果然,从今夜起,我们这支队伍,几乎日日夜夜在行军,在打仗。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条条河,在敌人的后方,在湘江边,同敌人作艰苦搏斗。什么时候再在这里聚会?什么时候再听弼时同志讲话呢?他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深深印在我的心底,产生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天涯风
吴迪
海南的风景线是椰树,椰树的背景是海,是风。挺拔的椰树濒海而愈加高耸,纷披的椰叶临风而越发生姿。我在其中生息吐纳,披襟当风,转眼已过了四十多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受了多少椰风蕉雨的洗礼。但真正让我认识海南的,恐怕还是在领略了以刘扬武为首的一帮青年农民刮起的椰风之后。
说到海南工业,几乎无法与岛外的世界相提并论。在这一点上,中国本来就落后于国际,海南又大大落后于内陆。古代,她是蛮烟瘴雨之地,贬官逐臣之邦,文明文化的春风,迟迟吹不过琼州海峡。现代,她是国防前哨,年年备战,年年撂荒,但闻战炮轰鸣,少有机器喧响,唯有椰果、香蕉、荔枝、龙眼、菠萝、芒果之属,以其天然的生命力,飘香天涯,沉醉神州。
终于迎来了舒腰展臂的岁月,海南的山山岭岭都向天空大张开双臂。当大特区的号角响彻宝岛,土生土长的董事长刘扬武,敏捷聪慧,闪电般抓住一个思路:他要以亚热带的水果为资源,以国际最先进的生产线为装备,建一座饮料工业城。
1992年2月。澄迈县的南渡江畔。一个梦想落地了。正式动工这天,刘扬武,没有请一位贵宾剪彩,只是同伙伴们一起,高高挥起手中的铁铲。推土机随后跟进,压路机隆隆跟上,半年后,仅仅是半年后,一座座宫殿般的厂房耸然而立,一台台进口的机器组装到位,一罐罐椰风牌芒果汁挨挨挤挤地问世。这样神奇的速度,一出手就抢占制高点,敢为天下先的气象,给沉睡了亿万年的红土带来了生机。
椰风对海南的冲击,是多方面的,而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他们如何把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训练成现代化企业的优秀员工。
1992年5月,第一批员工跨进椰风的大门。南渡江畔如诗如画的景色,激起他们青春的冲动。然而,这些在城市的摇篮里摇大的青年,一进入椰风的轨道,就像一个个多彩的梦碰上石头,瑰丽的色彩瞬间化为乌有。这里没有灯光恍惚的歌舞厅,没有假日海滩上情意绵绵的约会,相反,每天面对的都是轰然作响而又冷冷冰冰的机器。除了规定的出厂时间,人人都必须呆在厂里。宽敞、清洁的厂区,不亚于一座戒备森严的城堡,牢牢地将他们囚禁。当烦躁的情绪互相感染又互相怂恿时,他们便开始纷纷逃离,——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逃兵。
曾对第一批员工满怀期冀的刘扬武,在这突如其来的大逃亡前痛心疾首。但他很快悟到事情的症结:这些人都不是他要找的。椰风需要的,应是那种既能吃苦耐劳同时又纪律严明的英雄汉。
去哪里找这些英雄汉呢?他把目光投向了广大农村。于是,他们很快就从各地,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招来了第二批员工。这些刚刚洗脚上岸的农民子弟,保持着典型的中国农民的本色,诸如朴素、善良、舍得流血流汗等等,然而,农民特有的自由散漫,也在他们身上时时显现,怎么办?
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难题,搅得刘扬武常常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一天,几个穿着军装前来应聘的复员军人,从刘扬武面前经过,他无意中多看了几眼,突然眼前一亮。你看,他们穿戴多整洁,步伐多稳健,言谈举止,又是多么得体。刘扬武兴奋得直跳起来,一个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大胆构想,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椰风企业形象培训中心。
他们在厂区的一角划出几百平方米的平地,用竹片、茅草搭起了原始的军营,然后与省军区某部签订了军民共建协议,请部队派来军官,并且从国内外请来数位饮料行业的专家,对椰风全体员工,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在内,以及所有想进入椰风的人员,不管是大学生、研究生,还是教授、专家,一律在这儿实施三个月的准军事训练。训练合格的,才能进入企业,不合格的,就是董事长本人也得靠边站。记得我第一次去参观,进入基地,便看到简易门柱上贴着一副对联:“怕苦怕累勿入斯门,投机取巧请向他处。”横批是:“有志者来”。此时正是上午10点,烈日炎炎,放眼望去,全副戎装的学员,应着教官的口令,正在操场上齐刷刷地卧倒,匍匐前进,把重心放得最低,让胸膛紧贴大地,须臾又猎豹般跃起,出拳虎虎生风,收势挺拔如松。
他们还请来了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对员工进行道德、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
由形象培训基地得到启示,1993年6月,工业城又创办了一所饮料技术学校。
这是纯然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再教育”。产品之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之争;人的升华,人的素质的升级换代,将最终敲定产品和企业的命运。
椰风还创造了全国独一无二的节日:三戒节。
一次,刘扬武发现刚刚扫除干净的大道,出现了不少乱七八糟的香烟头。一向爱好洁净的刘扬武发怒了,椰风人怎能这么不讲卫生呢?刘扬武是一个联想能力很强的人,由香烟头就想到了喝酒、赌博,同时也想到了食品卫生、产品质量、椰风形象等等。于是椰风的另一个创造又出来了。这就是对椰风员工进行严格的“三戒”教育,就是戒烟、戒酒、戒赌。刘扬武以身作则成了“三戒”的带头人。为了使“三戒”成为一种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刘扬武将每年的8月22日定为椰风的三戒节。每年的这天,他们都举行一系列活动,让三戒深入人心。
椰风还有一部最高“法典”。这就是《椰风工业城管理条例》。从它诞生时起,就成了椰风人的行为规范,使椰风人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椰风的宪法就像椰风工业城里一个威严的巨人,如果你违反了他的意志,他就会毫不留情地惩罚你,而当你认识了错误,痛改前非,他也会给你重新做人的机会。
青年员工冯程,平时吊儿郎当,视椰风这位铁面巨人于不顾,严重地触犯了他的意志,于是他一怒之下,将冯程一扫而去。冯程走出椰风这座“冷酷”的城堡,到处流浪,闯荡了一年,一无所获,他后悔了,再次来到椰风这座城堡的门口,要求再给一次机会。他的真诚感动了椰风人,在进行一系列的严格考核之后,终于再次接纳了他。受过冬天寒冷的冯程更体会到春天的温暖,工作特别努力。因为业绩突出,现在他已当上了电房班的班长。
这就是椰风人。
这就是椰风人走过的一段路。
这是一帮年轻人,从董事长到普通职工,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先前他们并不熟悉饮料工业,多数人甚至没有接触过企业,当四年前“椰风”的第一片嫩芽刚刚拱破泥土,有谁能想到他们会在中国饮料界撑起一片浓荫,成为海南乃至全国赫赫有名的饮料大王?!但奇迹就这样发生了,——这是深谷为陵的震撼,鹰击长空的展示,鱼跃龙门的升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