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保证资源永续利用
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石万鹏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资源综合利用是保证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现实选择。要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我国是一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人均资源并不丰富。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除利用一部分国外资源外,根本的出路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资源综合利用是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众所周知,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工业“三废”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治理“三废”有两条途径:一是净化处理或封存,即单纯的污染治理,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只有环境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二是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净化了环境,又充分利用了资源,不仅有投入,而且有产出,不仅环境效益好,而且有经济效益。同时,企业产生的废弃物经综合利用减少排放,从而减少了因废弃物污染而产生的经济负担,如减少处置废弃物的费用、排污收费和罚款等,企业有积极性。因此,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改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资源综合利用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是对环保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经济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多数企业尚未从根本上摆脱粗放经营方式,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能源原材料消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综合利用包括增产和节约、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是提高投入产出比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降低消耗,降低成本,物尽其用,提高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否则就会被淘汰。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健康城

  红斑狼疮患者多食杂粮
北京市永定路医院兰金初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遍及全身,症状凶险复杂,其中以皮肤、关节、肾脏和心脏等损害尤为突出。除持续发热不退、脱发、乏力、面起蝶形红斑、咽痛、口腔溃疡、关节疼痛、胸闷气促、心脏或肾脏出现病理改变较快者易于得到确诊之外,还有约占45%的患者因症状单一出现往往容易被忽视。
祖国医学对SLE虽无系统的认识,但根据SLE的临床表现,可归属“虚劳”、“阴阳毒”、“蝴蝶丹”、“日晒疮”、“痹证”、“水肿”等范畴。在饮食方面,除对疾病本身无益的烟、酒、茶、咖啡、香菇、芫荽、马肉、香蕉等食物要忌口之外,还应少吃辣椒和韭菜,如有红斑皮损或肾功能严重损害者应暂时性忌吃鱼虾类,待症状缓解后可以食用鱼虾类食物,原则上提倡食用五谷杂粮,有利于机体所需要的各种元素、蛋白的合成,以提高机体抗病力,严防忌食太多,否则势必造成体虚病重而不可逆转的结局。
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验证,“双虎冲剂”对治疗红斑狼疮有较好疗效。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让人口警钟常鸣
刘放
今年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会议曾要求人口实现零增长。我国近年来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一些成绩,这些都可喜可贺。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认识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农民比较普遍的思想是求生一个男孩,不达目的不止。这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因为要男孩来继承其财产,有壮劳力好致富养老。实际上女儿也应有继承权,陕西省规定男方可到女方落户就比较好。
据报道,有的农村领导干部怕抓计划生育工作,根子是怕得罪人。另外,也缺少办法。这方面福建莆田县做得较好。该县人口多达60万,其中外出务工达20多万。他们在北京设立了计生服务站,大大方便了妇女群众。
要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做好妇女工作,努力提高妇女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如能摆脱频繁生育和抚养多子女带来的沉重负担,可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参与经济发展和各种社会活动。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农民有病不愁医
——湖南华容县农村卫生改革见闻
杨熙明
华容,是洞庭湖畔的一颗水乡明珠,这里的农村卫生事业充满了生机。
华容县80年代末期开始恢复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农民直接受益,农村生产力得到保护。1989年该县因病致贫的人数占贫困户总人数的52%,去年下降到10%左右;1989年全县农民有病需住院治疗而因为经济原因未能住院治疗的,占了需住院总人数的28%,去年只有4%。
华容县治河渡镇上高村农民周海清见到笔者高兴地说:“去年12月我到镇卫生院治胆结石和胆囊炎,前后住了两次院总共花去800多元钱,报销了400多元,都是拿的现钱。”村民何祚贵和傅建农在一旁插话说:“这个办法要得,住院治病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报销,一年交几元钱,值!”
村民们说的“这个办法”就是华容县推行了多年的三项健康保偿制度:住院医疗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和优生优育保偿。最早开始实施三项健康保偿制度的华容县治河渡镇,如今农民参加保偿的比例已达100%。就在实施健康保偿制度的前一年,该镇星光村54岁的村民易前佑患了病毒性脑炎昏迷不醒,亲友把他抬到卫生院抢救,三天之后才脱离危险。易前佑刚刚清醒过来,就执意要出院,因为家里没钱继续治疗了。回家几天之后,易前佑就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一次他再也没有醒来。祸不单行,两年之后他的女儿易素梅又患了肝脓肿,但此时家里参加了住院医疗保偿,放心地在卫生院住院治疗,把病医好了。最后她总共花了700多元钱,报销了480元,自己只出了300元。左邻右舍纷纷议论:“要是换在两年前,她患了这么重的病哪有钱治啊,还不跟她爹去了!”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共栽“大树”遮风雨
——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述评
本报记者白剑峰新华社记者王阿敏
要想去穷根必先除病根
“有了这个小本本,咱农民就有了‘护身符’,看病不用愁了。”在河南林州市城郊乡刘家街村,刘麦娥老人兴奋地对记者说。她手里的“小本本”原来是一张合作医疗证,一年只须交上6元钱,看病就可减免10—60%的医疗费。
去年10月,刘麦娥得了胆结石住进卫生院,医药费达1235元,合作医疗为她减免了465元。她激动地说:“要是从前,我只有病得撑不住时才会去治,那不知要花多少钱,误多少事。如今,合作医疗帮我渡过了难关。人吃五谷杂粮,谁能不生病。自己得了病有人帮,自己不得病帮别人,这是行善事哩。”
看病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民的大问题。对于大多数完全靠自费医疗的农民来说,因无法承受医药费用而“小病磨,大病拖”的现象十分普遍。一项调查表明:在农村贫困地区,农民患病未就诊的有72.6%,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有89.2%。即便在经济发达的苏州地区,仍有20%以上的农民看不起病。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的农户约占贫困户总数的30—40%。
1994年前,河南开封市农村有14万人患有各种慢性病,全年因病至少损失754万个劳动日。开封县刘店乡杜庄村农民王世杰四个儿子先后得了黄疸型肝炎,面对昂贵的医药费,他常常暗暗流泪。为了给儿子看病,口粮、牲畜、家具几乎变卖精光,负债累累。最后,还是眼睁睁看着两个儿子死去。
沉痛的现实告诉人们:要去穷根,先除病根;要奔小康,先保健康。目前我国经济尚不发达,九亿农民的医药费支出,国家无力包下来,而完全由农民个人承担也不现实。因此,只有建立互助共济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才是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也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的根本措施。
然而,曾经几起几落的农村合作医疗也给一些人留下了阴影。有人担心:现在搞合作医疗会不会又是“一阵风”?会不会增加农民负担?目前,全国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还不到10%,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识不统一。不可否认,合作医疗曾出现过平均主义、一刀切、管理不善等弊端,但其本质是农民通过互助共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当然,“穿新鞋,走老路”是行不通的。近年来,河南、江苏、山东等省因地制宜,大胆探索,走出一条自愿量力、低点起步、逐步提高、科学管理的新路子,为农村合作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有
病大家帮无病帮别人
农村合作医疗最关键的问题是筹资。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已建立起个人投入为主、政府引导、集体扶持的多元化筹资渠道。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各地采取不同的医药减免补偿办法。一般农民每年每人交纳几元至几十元;而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民交上几斤麦子或玉米也可以。合作医疗坚持“自愿、适度、受益”原则。
1994年初,河南开封在西姜寨乡进行试点。为了让农民亲眼看到实惠,乡政府第一年先投入2.5万元,卫生院垫资2万元。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凭证可享受医药费按比例减免,大病转诊可报销20%;如患重病,还可从风险金中给予高额补偿;预防保健从防保基金中补偿。从而做到了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农民受益后纷纷称赞合作医疗是“一人有病大家帮,共同抗病奔小康”。一位农民说:“合作医疗不是增加负担,而是减轻因病带来的负担。”目前,开封县有93%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更可喜的是,合作医疗还密切了人与人的关系,“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风气自然形成。一位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的老人说:“今年我有病花了人家的钱,明年别人病了花我的钱,谁也不是铁箍的,这是积德的事。”开封县范乡许墩村王相林患了心脏病,转省人民医院进行手术,医药费达一万多元,乡里按最高限额报销1500元,又从风险金中补偿2000元。病人感激地说:“要不是合作医疗,我家连吃的都没有了。过去我认为合作医疗是变相向老百姓要钱,现在体会到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了好事。”
实践最能教育人。农民认识到:合作医疗投入不是消费性投入,而是一种生产性投入,是保障和增加劳动效益的投入。据江苏省统计,办合作医疗只要农民年自筹平均收入的1.5—2%就能较好地解决看病难,而在自费医疗地区,农民要拿出年均收入的15—20%。山东安丘市去年底调查,推行合作医疗后,因病致贫户占贫困户比例已由过去的70%下降到30%。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
在河南林州市东姚镇卫生院,记者看到,宽敞的大楼,满院的花草,还有救护车、B超机、X光机、氦氖激光机等,一副大医院的气派。有人告诉记者,实行合作医疗后,许多乡村都发生了这样的巨变。
合作医疗的重建和发展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看病难,也给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带来了勃勃生机。农民自我保健意识明显增强,生病主动及时就诊,大大提高了农村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开封县乡(镇)卫生院1995年业务收入比未实行合作医疗的1993年平均增加了104.6%。
谈到合作医疗带来的变化时,林州市东姚镇一位医生感慨不已。他说:“过去,这里的乡村卫生院所名存实亡。很多乡村医生个人经营,居室与诊室合二为一,一支针头用遍全村。有的经销伪劣药品,有的擅自增加收费,有的小病大治,急病慢治,群众意见很大。同时,乱办医、乱办药的到处都是,过去光洞上村就有80多家私人诊所。乡村卫生院所受到冲击,经费短缺、设备陈旧问题更加突出,农民根本不来看病,说实话这里也看不了病。”
然而,推行合作医疗后的境况就大不相同了。林州市实行了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全面管理,从而规范了农村医疗市场,提高了服务质量。他们主动拓展服务项目,定期深入农家巡诊,有病治病,无病体检,还为农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从根本上避免了“小病拖成大病、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农民们说:“过去只有城里人能享受的体检,现在咱也享受到了。”合作医疗通过定点医疗、逐级转诊,合理分流了病人,引导农民就近就医,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从而避免了农村常见病病人舍近求远、盲目流向城市,改变了“城市大医院吃不了,农村小医院吃不饱”的状况。
一位农民老汉还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合作医疗就是好,不用求人不用跑,小病及时能诊治,大病治疗花钱少,定期检查身体好,几块钱可没白花了。”朴实的语言道出深刻的内涵:合作医疗就像农民共同栽下的一棵参天大树,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每个人都是受惠者。(附图片)
河南林州市乡村医生到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家里进行体验。杨力勇摄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自然之窗

  “植物王国”神农架
陈新洲尹笋君
珍稀植物荟萃之地
蜚声中外的“植物王国”神农架,近些年植物考察研究又有新的突破,植物种类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神农架是我国珍稀植物荟萃之地,但到底有哪些珍稀植物呢?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郑重教授向记者列举了神农架分布的49种中国珍稀植物的名目。它们是:珙桐(中国鸽子树)、光叶珙桐、麦吊云杉、秦岭冷杉、穗花杉、银杏、水青树、连香树等等。它们绝大部分属于我国一、二、三级保护植物,有不少是第三、四纪冰期时期残存下来的古老孑遗植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生物学家刘民壮说:“神农架不仅是全国唯一的、而且是举世罕见的活化石自然宝库。它不是保存了一种两种,而是保存了整个活化石的生态系统。”
除了上述49种国家级的珍稀植物外,神农架还有许多新发现的特有植物,最珍贵的有神农红坪杏、神农香菊、神农香柏、神农萱草、神农原生稻、神农太阳草等等。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前苏联著名科学家瓦维洛夫首次提出了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确定了世界栽培植物的八大起源中心。瓦维洛夫指出:“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是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而神农架及长江三峡地区正处在这个最大起源中心的最重要位置。这里生物物种繁多,种质丰富,专家称它是一座难得的生物“天然基因库”。
我国“七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神农架作物种质资源考察,于1987年至1990年在神农架林区及其毗邻县市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这次作物种质资源考察,共收集到鲜活作物种质材料近万份,其中奇特材料500多份,还有部分植物属于未探明的、首次发现的珍奇种类。这些种质材料包括粮食、油料、蔬菜、果、茶、桑、纤维、花卉、绿肥、牧草、烟草、中药材、蜜源植物、特用植物等多达14类。
这些新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瞩目。专家们认为,它们不仅丰富了我国植物资源宝库和种质资源宝库,而且对我国未来农业的命运和前途,将发挥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生物学界科研基地
由于神农架具有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植物成分丰富多彩,既含有热带、亚热带的成分,又含有暖温带和温带的成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可以在神农架找到当地的许多植物品种。
神农架植物区系的丰富性、古老性和特殊性,日益受到全世界生物学界的重视。从1888年英国学者亨利到神农架采集植物标本1000多号开始,百余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学家把到神农架考察动植物视为毕生中的莫大荣幸。美国著名植物学家威尔逊,甚至将他到神农架的考察成果作为攀登诺贝尔奖金的阶梯。美国另一位植物学家斯庞勒格博士考察神农架时如痴如醉,他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带他的夫人和孩子来神农架定居,终生考察神农架的珍稀植物。神农架已成为中外生物学界的科研基地和教学基地。(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神农架山景。李一方摄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人物

  敢攀药巅唱大风
——记著名药物化学家邓蓉仙
董礼波
医学书籍记载: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多次发作会出现脾肿大、贫血等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疟疾年发病人数高达3亿多,因此而死亡者每年多达100多万。
29年前,战火纷飞的越南战场因疟疾造成的非战斗死亡高达战斗减员的二三倍。1967年,越南共产党胡志明主席向中共中央求援,毛主席即发布命令:进行全国科研大协作,一定要抢占这个医学高峰。周总理亲自组织挑选了研究班子并多次过问这项工作。
1967年5月23日,“523工程”正式宣告启动。时年40岁的邓蓉仙担负起了这一历史的重任。
搞药首先是要寻找药物“苗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化学药学院、素有创新意识的高材生邓蓉仙开始查阅中外资料。只要是和疟疾有联系的,她都记到卡片上,一天有时要记几十张。为查阅资料方便,已有两门娴熟外语水平的邓蓉仙又自修了德语。首先是绘制化学草图,设计化合物。她大胆地提出要设计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化学结构,其次是药物合成。
到1976年底,邓蓉仙和伙伴们终于从300多种化合物中找出了两个特征比较相似的药物“苗头”。她抓住这一对“真假猴王”,反复鉴别、比较,从两者的熔点不同入手,终于找出了正确的“苗头”。然而找到药物“苗头”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接踵而来的又是漫长的10年对“苗头”进行深入的药学和生物学评价及临床实验。经600余病例试用,证明其对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毒性很低。两年过去了,1986年底的一天,抗疟新药“本芴醇”终于用新路线合成出了毫克计量,各项指标完全符合要求。很快,这条新路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工厂正式投产。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抗疟疾工作会议举行。邓蓉仙,这位同疟疾整整搏斗了23个春秋的科学家,向全世界庄严宣布:由我国自己研制的抗疟新药本芴醇已通过各种技术鉴定,临床证明有效率达95%,复发率低于5%!台下惊奇不已,接着是潮水般的掌声。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健康城

  防癌普查不可忽视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郭力
现代医学发展证明,肿瘤并非绝症。有些癌症早期治疗几乎可以全部达到治愈,如果晚期,则五年生存率不到10%。不少癌症早期并无自觉症状,当有不适感再去医院时,已是中晚期了。一般城市医院中75%的癌症病人是中晚期病人。为了早发现、早诊断,使癌症患者得到早期治疗,提倡在一定的人群中开展防癌普查。
通常通过查痰、胸部X光透视检查肺癌;用阴道镜、宫颈刮片、B超查妇科肿瘤;指检、查大便、内腔镜查肠癌;X线、体检查乳腺癌;用X线、内腔镜查上消化道肿瘤;查血、B超查肝癌。还可以检查口腔、颈部、腋下、腹股沟看淋巴结、甲状腺有无肿大或结节,全身皮肤及皮下组织有无可疑肿瘤,阴茎有无溃疡,睾丸是否肿大等,以期发现可能存在的肿瘤。防癌普查一定要到拥有相当技术设备、具有一定医疗水平的肿瘤专科医院。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由总后工程总队承建的北京军区总医院病房大楼日前竣工并投入使用。
邹中华 任志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