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摄影)
专栏:改革路上

  再塑主人翁精神
——重庆第一棉纺织厂纪事
重庆第一棉纺织厂是一家有着近50年历史的国有大型二级企业。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由河南迁至重庆。作为重庆地区乃至四川省纺织业的龙头企业,她有着骄人的业绩,1991年以前累计上交利税5.5亿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家近万人的企业也遇到了困难。但是职工们没有松散灰心,而是迎难而上,更加忘我地投入到生产之中:织机在不停地转,精品在不断地出。开拓新市场,勇敢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和决心逐渐增强。一种为企业振兴而奉献、以产品质量为生命的主人翁精神,再一次显示于每一位职工的身上。一股求发展、拓新路的热潮正在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岗位上升温。
本报记者李舸摄影报道(附图片)
↑把“个人产量记录表”高高地挂在织机上,既是公开的竞争,也是对自己施加的压力。求第一、出精品是职工们的心愿。
↑肖阳全师傅(左)全家大部分人在厂里工作,企业的存亡与他的家庭息息相关。他希望厂子兴旺,更希望子女们多为厂子尽力。
→纺织工人出身的厂长沈曼菁,正为企业的新生四处奔波。全厂近万颗火热的心,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几位新进厂的工人正围着周照兰认真学技术。作为党的十四大代表,她深深知道调动职工的生产热情是多么的重要。
↓织工小心翼翼地呵护着织机,生怕它有半点闪失。


第8版(摄影)
专栏:人间情暖

7月15日,50名无锡江南学院的大学生冒雨赶往江苏省荣军疗养院,参加向革命残疾军人献爱心送温暖的“荣军一日”活动。
学生们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前辈亲切交谈,共同举行“爱我长城”征文比赛。无锡市郊区保险公司还为荣军疗养院投保了100万元的财产保险,并将几十台微型收录机送到每位残疾军人手中。为了使伤残军人们得到长期的关心和照顾,江南学院团委决定将荣军疗养院作为大学生活动基地。
图为江南学院的大学生在采访革命残疾军人。郑朝夕摄


第8版(摄影)
专栏:危难之际

  党员突击队奋战在抢险第一线
7月下旬,湖北省军区某舟桥旅“铁四营”连日奋战在被洪水围困的监利县三洲围堤,他们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处处发扬先锋模范作用,堵溃口9处,加固堤防3000多米,保证了大堤的安全。
(附图片)
左图和下图均为尖刀十二连党员突击队官兵正在加固堤防。
殷湘玉摄影报道


第8版(摄影)
专栏:乡村新事

  红火的“农字号”加工业
——修武县小营村剪影
河南省修武县小营村地处豫北平原,有5000多亩耕地,过去单一抓粮食生产没有使农民致富。1990年,村党支部书记刘伟铭找准了围绕“农”字做文章的突破口,带领群众先后办起了13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成了占地1200亩的“农字号”工业小区,使农产品就地加工,就地增值。6年时间,这个村工农业总产值已达1.8亿元,全村人均年纯收入3200元,“农字号”工业小区的固定资产已发展到5000多万元。王天定摄影报道(附图片)
上图:麦收后,农民们把口粮存到了面粉厂,把余粮卖给集体。左图:村党支书、百威实业总公司经理刘伟铭(中)正在谈经营业务。右图:华星养鸡场一角。


第8版(摄影)
专栏:经济纵观

  陆路口岸——绥芬河
黑龙江省绥芬河,这个在东北亚经济圈举足轻重的陆路口岸,如今边境贸易红火。1至6月,总过货量已达61.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35%,进出境人数已达2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8%。在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手提肩扛装满衣物“大包”的俄罗斯人。(附图片)
上图:繁忙的绥芬河火车站。
中图:车站派出所民警一面维持秩序,一面热心帮助旅客运送物品。
下图:俄罗斯姑娘在选购商品。
卢传友 高洪艺摄影报道


第8版(摄影)
专栏:民族大家庭

新疆独山子石油化工总厂少儿业余文体学校,开设了音乐、舞蹈等艺术学习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修养。图为舞蹈班老师阿依古丽在给学生们辅导舞蹈。本报记者 王忠家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