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哭拾风
冯英子
星期三早上去报社(新民晚报),在大厅里碰到老束,他沉痛地告诉我,拾风昨天走了,我一下呆住了,眼泪潸然而下。拾风病后,我去医院看他,他乐观得很,还特地叮嘱他的夫人,要我在纪念册上写句话,以留纪念。从他的精神状态看,无论如何想不到他走得这么快。
拾风,即郑拾风。我和拾风的相熟是在抗战胜利后的南京。其实我知道他却早在几年之前。一九四二年,我离开桂林《力报》,拾风却同欧阳敏讷一起参加了桂林《力报》,我们实际上是先后同事。抗战胜利之后,我在南京工作,拾风也在南京。那时南京新闻界的壁垒非常分明,《中央日报》和《和平日报》,当然是国民党的机关报,但是打着各种民间牌子的报纸,却各有各的立场,你赞成国民党,我拥护共产党,从表面上来看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有一个特点,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立场相似便易于接近。记得那时新街口有一家龙门酒家,一些比较接近进步的记者,大致每天都在这里碰头。拾风那时在编《南京人报》,张友鸾先生自己在报上写连载,很卖座,拾风除在副刊上写杂文之外,还搞一些“无情对”,有一次把冯英子对成虞美人。我们在龙门饭店见面时,哈哈大笑。
国民党举行“戡乱”之后,我在南京呆不下去,回了苏州,后来苏州也呆不下去,去了香港。那时陈铭德先生考虑到《新民报》解放后的前途,在九龙山林道的乐斯公寓,租了一间房子,把超构、拾风都安置在那里,是准备在解放后大展宏图的。有一天我去找超构,却意外地碰到了拾风。那时他也在《文汇报》帮着编报,上海解放之后,才乘盛京轮回上海的,我则因为《周末报》的关系,放弃了为我准备好的盛京轮船票。但我后来却又进了《文汇报》,又和拾风变成了先后同事。
一九五三年我回到上海,参加《新闻日报》工作,那时拾风也在《新闻日报》,我们这才变成真正的同事,一直到《新闻日报》合并时为止。有一个时候,《新闻日报》分成三个部,凡扬管经济理论,拾风管政法文教,我管新闻编辑。拾风的特点是才思敏捷,点子多,写作快,《新闻日报》当年,很多点子是他出的。记得他在《南京人报》,正碰上国民党六月二十三日在下关殴打进京请愿的民主人士,拾风次日在报上写杂文说:“今日无话可说”,这短短几个字,说出了当时老百姓的心声,光照千古。后来他出版的杂文集,也尖酸泼辣,言必有物,为杂文中的上乘。他去世前不久,获“林放杂文奖”,说明他的杂文受人欢迎。
“文革”以后,拾风主要精力被弄去搞戏剧创作了,可是他不负所望,很快写出了《蔡文姬》、《钗头凤》、《血手印》以及以日本题材写出的《夕鹤》,饮誉国际。这几年来,因为我们都在政协工作,碰头的机会特多。他比我年轻,身体看来也比我要好。记得我们最近以作协会员的身份,一起去过雪窦山,也一起在红房子聚餐,为苗子和郁风的金婚作寿,拾风谈笑风生,饮食如常,看不出有丝毫病态。想不到在短短的时间内,竟把他的生命夺走了。
记得我最后一次到医院去看他时,他还是那么乐观,扶着我的手说:“你也要注意自己的健康!”一个人到了这般地步,依然在关心着别人,言念及此,不觉涕泪之涟涟了。


第12版(副刊)
专栏:

  本月邮市
为纪念第22届万国邮政大会暨’99世界邮展中国组织委员会成立,经邮电部批准,中国集邮总公司特发行万国邮政联盟成立120周年小型加字张一枚。
加字张内容为:“第22届万国邮政大会暨’99世界邮展中国组织委员会成立纪念”,并同时使用万国邮政联盟的徽志制成防伪全息标志。
另外,在组委会成立时,中国集邮总公司还同时设计、制作了纪念封15万套。8月份将发行的邮品还有,8月4日发行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首日封1枚,8月8日发行《天山天池》首日封2枚,8月15日发行《敦煌壁画》第6组首日封2枚、型封1枚、邮折1枚,8月22日发行《西夏陵》首日封1枚,8月份还将发行《中国参加第48届里乔内国际邮票博览会》外展封1枚。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一曲英雄主义的变奏曲
  西影推出新片《红棉袄红棉裤》
这是一个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故事。
在胜利粉碎日寇大扫荡之后,抗日根据地某县县委正集中全县干部研究生产自救问题,不料大批鬼子却秘密包围了县委所在村。鬼子一反常态,围而不打,提出了一个奇特的条件,要六名县委常委自动投降,去换取在大扫荡中被八路军生擒的三个顾问官的性命。否则将鸡犬不留,大开杀戒。
西影厂推出的新片《红棉袄红棉裤》,便是在这种严峻的氛围中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谱写了一曲英雄主义的变奏曲。面对敌人的威逼和要挟,县委经过思想斗争通过决议:与敌人血战到底。这个断送了六个常委性命的决议,是先于敌人的一种自我毁灭。他们用自己的所作所为,直白地托出一种无私的献身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六名常委在与敌人血战中倒下来,大批乡亲们却得救了。
在这部影片中,在它那种平实、朴素、近乎直白的情节进行中,却蕴育着极大的不平静,包藏着喷薄欲出的不可遏制的激情。那在实景中拍摄的壮烈的战斗场面,将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该片编剧:曹保平,导演:安战军,主要演员有李连义、何冰、高峰、金蕾等。(雅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文论

  净化荧屏形象漫议
张恒
国外有人认为,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一个通过电视而谐振的时代,如果忽视电视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就无法谈论本世纪的社会变化。的确,无孔不入的电视,已经渗透到绝大多数的家庭;那小小的“荧屏”,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一切,而且也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在我国,在国民基本素质还在逐步提高而某些丑陋、腐朽现象又死灰复燃的情况下,电视,是为重振社会道德、匡正社会风气增色添彩,还是反其道而推涛作浪?是以优秀的高品位的艺术陶冶观众,还是以庸俗低劣甚至污秽的不良文化熏染观众?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江泽民主席最近在《关于讲政治》一文中告诫领导干部,要“分清一些基本界限”,其中有一条就是“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在电视传媒中,真正区分好这一界限,无疑就是“讲政治”的一个具体体现。
应该看到,这些年来我国电视文化的基本走势是很不错的。丰富多彩的栏目,积极向上的主题,均令人欣慰。但是,诸多难以尽如人意之处也着实不能忽视。而其中最严重者,莫过于某些电视剧中性描写镜头的泛滥。这一类内容,早年在《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中就曾开过不好的先例。如贾珍与儿媳秦可卿偷情一节,原版本是没有的,只是清同治年间大兴刘铨福所藏十六回残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甲戌本)第十三回“脂批”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之语,后有人在1921年《晶报》撰文,才首倡秦可卿贾珍私通之说。就是这么一点迷离扑朔的情节,编导却不厌其详,大肆铺陈,贾珍如何勾住秦的臂膀如何脱去秦的外衣,如何拔下其金簪插在自己头上,又如何将其推倒在床,均渲染个不亦乐乎。此后的《唐明皇》、《武则天》等等也不免俗,就连《宰相刘罗锅》,也得让乾隆与香妃的床上戏淋漓尽致一番。电视剧中的上品尚如此,至于某些地方电视台播映的二、三流作品中,让人厌恶、让人肉麻、让人倒胃的猥亵之笔,就更是举不胜举了。电视剧创作中的这种非道德倾向,对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毁坏作用,是不应该低估的。摒弃低级镜头,净化“荧屏”形象,已经成为当前电视行业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近来,有专家指出,鉴于我国的大量的影视作品改编自小说,所以,其中性刺激的泛滥是小说作家寻求“性突破”的恶果。这种说法,也许有一定道理。然而,如果从小说与电视剧作不同的美学特点来看,即使在小说中可以存在的某些内容,在电视剧中也是应该毫不留情地予以删除的。
为什么呢?
首先,小说是语言创造的艺术,读者需要通过语言符号的作用,才能间接地建立起自己的形象世界。语言形象绝对没有像电视这种直接诉诸视觉的艺术形象的清晰度与鲜明度,也绝对不具有这类形象那样强烈的官能刺激度,而往往与读者之间构成一种显豁的“感知间离”。这种“感知间离”在相当程度上足以抵消和缓冲小说中任何狎邪成分的濡染力,而让读者透过表象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这就是不少小说在性的描写上颇不回避而仍能成为光照千古的杰作名篇的原因所在。可是,对于具有清晰、鲜明且又直接形象的电视来说,与观众的“感知间离”是极其微不足道的。同样内容,它的官能刺激度就要比小说厉害得多。因而,小说中习以为常的狎邪部分,在电视剧中一旦出现,就不仅得不到任何的抵消和缓冲,反而会益显露骨,甚至使作品自觉不自觉地堕入色情化的泥淖。
另外,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一部作品的真正完成,需要两个过程。第一是作者——作品的创作过程(发生史),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赋予作品发挥某种功能的潜力,但这种功能潜力必须通过第二个过程即作品———读者的接受过程(影响史)方可实现。对于小说来说,功能潜力的实现基本上是凭借个体接受的形式完成的,读者一般来说是处在一个自足的独立的相对封闭的接受环境。这样,就是作品中有一些淫亵伤俗之笔,也可以在接受过程中作为个人隐私进行自我葬埋。而电视,它的功能潜力的实现却常常要通过家庭集体接受的形式完成。因此,电视剧中的淫亵伤俗场面,每个欣赏成员不仅无法进行自我葬埋,反而立即会产生一种仿佛隐私暴露在亲属面前的羞辱感,造成心理上的难堪和戕害,亲切恬静的接受氛围顿时遭到了严重破坏,作品自然也就会引来欣赏者的反感和憎恶。所以,以家庭为剧场的电视剧,必须有助于成员之间的融洽和谐,有助于他们每个人的心理平衡不受扰乱。一句话,电视剧“需要一种温暖的情调”,“必须尊重传统的道德规范”,“必须限定于无破坏家庭秩序的素材和主题”。(均引自《世界艺术和美学》第七期)凡是家庭成员之间彼此道不出的东西,不堪共同入目的东西,必须尽量杜绝。
黑格尔认为:人对于艺术作品,不能只作为感性对象,诉之于感性掌握。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是诉诸心灵的。心灵受它的感动,才能得到某种满足,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关系”。而人对感性对象的单纯的感性掌握,是人与世界的“欲望关系”。“欲望关系”是一种低级的感性关系,它对于外物,只有利用、牺牲并转化为适合自己用途的“实践兴趣”。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还有一部分电视剧的编导,知识水准与艺术素养均较低下,而优越的工作位置造成的职业自负又每每使之固步自封,很少能够虚心地接受精英文化的迪化和启蒙;这样,在操作中也就难以区分“欲望关系”与“审美关系”的真正界限。此外,还有一些艺德颇差的编导,其自身就带着相当程度的市井气与痞子气,再加上急功近利的商业化追求,因此他们就必然要通过这种不负责任的恶劣手段,捞取世俗的利益,而置艺术的沦落与社会的伤害于不顾。所以,对于电视剧创作中的非道德倾向,不仅需要运用理论的武器予以批评,更需要像某些国家一样,通过立法予以防范。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电视文化的文明健康,有效地促进江泽民主席所倡导的“精深”、“精湛”、“精致”的艺术作品的降生。(附图片)


第12版(副刊)
专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绿丹兰杯征文

  滇西路上红军情
陈贵(白族)
每年,当滇西山野中火红的英雄花开得如霞似锦的时候,那些流传在市镇乡村“红”字当头的话语便粲然脑际:红军桥、红军路、红军毯、红军帽、红军灯、红军树、红军标语、红军歌谣、红军口缸、红军银元、红军渡口、红军墓……多少年来,这些话语引人追忆,引人憧憬,引人探寻;探寻红军留在滇西的足迹,探寻红军播在滇西人民心中的光明,探寻红军精神在滇西催开的时代花朵。
滇西,是个高山深谷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从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间由北向南奔腾而下,山高处鸟雀飞不过,水急处舟楫漂不过。60年前的滇西,林莽无涯,路道崎岖,举步艰难。1936年,冰雪消融草萌花开的初春,由贺龙、任弼时、肖克、关向应、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数万红军出现在滇西山川古道上。红军救国家人民于水火,排除艰难险阻,万水千山只等闲北上抗日的精神,如一股春风拂过滇西汉、白、彝、回、藏、纳西、傈僳、苗等民族群众的心头。那情那景那人,数十年过去难以忘怀。
当年数万红军在100余公里的崎岖小路上流动了6天6夜。见过当年情景的人说,红军路过的那些日子,夜晚的村寨山道上,火把连成看不到头的火龙,火把亮成天上望不断根的银河。红军在滇西一些山村留下的标语和民间传唱的歌谣,至今当地群众还记忆犹新:“红军三万三,路过波罗庄,吃富不吃贫,穷人莫惊慌。”“山乡飞来金凤凰,男女老少喜洋洋,红军来时开怀笑,红军走了盼断肠。”
循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宾川汇合后北上的路线寻访,一座形如鸡爪的山耸入云天,那就是驰名西南的佛教旅游胜地鸡足山。此地东北面的巫山下有一个名叫炭窑的村子,村子南面的水塘边有一座墓,墓碑上刻着“红军战士之墓”6个饱含深情的字。墓葬中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湖南籍红军战士。当年,这个红军战士脚肿得像个萝卜,掉了队,独自一人寻路北上追赶红军大队伍,路过炭窑村时得到杨丙甲老大爹的救治,次日离开村子后牺牲在一片竹林边,村里的群众闻讯后含泪将他葬入山地。滇西解放后,村里的群众把这个红军战士的尸骨抬回村里,安葬在村子南面的水塘边,让村民们世世代代饮水思源,不忘共产党的恩情。
松桂乡南登村背后的山坡上修建了一条从南到北的公路,路基旁安葬着当年路过南登村因得疾病而去世的一位红军伤员。村民们回忆说,一天,一位拄拐棍的红军走进村里到赵淳益家要水喝,坐定不久便昏了过去。村民们守护了两天两夜,红军伤员醒了过来,对村民们说:“我是贵阳人,攻占宾川县城时负伤得病。我生不能北上抗日,死后也要向着北方,我死后请乡亲们把墓面向北方。”不久红军伤员闭上眼睛,再也没有睁开。村民们按照红军伤员的遗愿,把墓葬面向北方。兴修公路时,地方没有移动墓葬,而将纵贯南北的公路从墓葬旁修筑过去。如今,这位红军伤员成了人民求开放、奔小康路上一颗永久的指路石。
宝顶乡九顶山下的秀邑村是个远近闻名的铜匠村,现在保存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的“红军灯”是由这个村寨躲过风雨如磐的岁月保存下来的。当年红军急于占领丽江石鼓镇渡口,但不知到石鼓的路程远近情况,路过秀邑村时向身板结实的铜匠寸秀山探问。寸秀山自告奋勇给红军大队伍带路。接过红军首长递到手中的一盏三角灯,带着红军星夜出发,翻九顶山,经螳螂坝,过九河街,一夜一天抄60多公里崎岖山路,比原计划节省一天时间赶到石鼓镇,直取渡口,为数万红军抢渡金沙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临别时,红军首长把灯和一件棉大衣送给寸秀山。回家后,尾追的敌军四处“清乡”,寸秀山用土缸把三角灯和棉大衣藏起来埋在地里。风声过后,他随身带着“红军灯”走村串寨做铜匠为生,每到一处,就给老百姓进述红军为人民打天下的英雄故事,让这盏灯照亮滇西各民族群众的心……
1936年4月25日夜至28日上午是红军二、六军团数万红军抢渡金沙江的日子,从石鼓到巨甸的60余公里江面上,喊声震天。沿江的纳西族群众帮助红军过江,竹筏、木筏、船只日夜不停地来回漂渡。红军战士有的乘船筏过江,有的牵引绳索过江,有的拉马尾巴过江。时值农历闰三月上旬,夜晚的天空只有一勾月亮照着红军。“龙须草,根连根,龙眼剥皮一颗心。竹子砍断青色在,生生死死跟红军……”红军渡江的英勇、壮烈、无畏精神,60年来一直留在滇西各族人民的记忆里,鼓舞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滇西人。


第12版(副刊)
专栏:

  播出100期的《中国歌曲排行榜》
播出百期的北京音乐台《中国歌曲排行榜》纪念会暨听友联谊会7月21日在北京赛克赛斯俱乐部隆重举行。
《中国歌曲排行榜》节目从1993年5月开办以来,至今已有100期节目与听众见面。该节目当初创办时,正值港、台流行歌曲在内地最盛行的时期。创办这个节目的宗旨,就是为了繁荣我们自己的歌坛创作,推出新人新作,发挥专业电台的优势,对提高听众的欣赏品位,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经过三年来的摸索与实践,编播人员逐渐积累了处理市场与引导之间关系的经验,使这个节目办出了北京音乐台的特色。排行榜的质量以及编播人员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得到了音乐界、音像出版界朋友们的理解与支持,从而保证了《中国歌曲排行榜》百期运作歌源不断,为不断传递歌曲创作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歌坛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努力。(勤)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

  震后新唐山邮票展新颜
孟春
为纪念唐山大地震二十周年,邮电部于今年七月二十八日发行《震后新唐山》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其画面分别为:农舍、工厂、街景、海港。
第一枚邮票“农舍”,取材于开平区半壁店村的别墅式农居。半壁店村为河北农村首富,该村实行了村民公费医疗、子女免费上学、老年人享受退休劳保等福利待遇。目前全村建成一百多栋两层别墅式住宅楼,绝大多数村民已迁入新居。
第二枚邮票“工厂”,展现了唐山市新区的冀东水泥厂。该厂于一九八五年元旦正式投产,今年,第二条生产线将建成投产。届时,该厂将成为国内第一、亚洲可数的特大型现代化水泥生产基地。
第三枚邮票“街景”,取材于唐山市的主要街道——新华道,以唐山抗震纪念碑为主体,衬以现代城市建筑。抗震纪念碑位于市中心广场,由主碑和附碑组成。
第四枚邮票“海港”,表现了京唐港的繁忙景象。京唐港位于乐亭县王滩镇,距唐山市区九十五公里。一九九二年七月十八日,该港正式对国内通航。一九九三年七月十日,北京市政府和唐山市政府签订了联合建设、经营港口的协议。次日,京唐港正式对国际通航。一九九五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三百零六万吨。(附图片)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为了神圣的使命
陈大鹏
最近推出的大型音乐舞蹈《祖国不会忘记》,以浓笔重彩热情歌颂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二炮部队的亲切关怀,形象地展示了这支部队在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征程中的雄姿风采。
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舞台和幕布,整个表演场区在编导者的精心设计下,时而变成隆隆前进的列车,时而变成导弹发射的阵地,是歌,是舞,是诗,是画,观众的视角不时被带进创业年代苍凉悲壮的历史氛围,耳边不时回响着昂扬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旋律。情意绵绵的水车姑娘,豪迈潇洒的工兵战士,大山里热辣辣的军嫂和向着北京的威武队列,基调明朗,色彩亮丽,构成了一幅幅二炮部队风格独特、绚丽壮观的画卷。
30年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史书,编导者巧妙地运用散点式的结构,躲开纪年式的陈述方法,用《大山的记忆》、《战士的情愫》、《东方的呼唤》,上、中、下三篇反映历史,将历史浓缩在不到两个小时的舞台空间里,既高度概括,又细腻生动,既浑然一体,又各自成章。由几百名专业演员和普通战士合演的舞蹈《扎营》、《憧憬》、《兵歌》、《篝火》等,以既粗犷又细腻的笔触勾画出二炮部队官兵扎根深山,露宿旷野,艰苦创业的情景。合唱《山呼海啸》、歌舞《我们朝前走》是晚会的高潮,百名战士擂响隆隆的战鼓,红色气球在白云映衬下起伏飘荡,四枚导弹腾空而起,展现了二炮指战员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的气概。
这台晚会既有宏大的场面,又有细腻的点画;既贴近军营现实生活,具有二炮部队的鲜明特色,又充满浪漫主义情调,展示出火箭兵丰富的内心世界;动如雷,静如水,情如火,景如画,在强烈的对比中辉映出光彩,在歌舞诗的交融中呈现出火箭兵英雄群体的风貌。


第12版(副刊)
专栏:新书架

  初中女生的心里话
少女的天空是绚丽多彩的。对跨入初中的女生来讲,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该知道点什么呢?她们心中的话儿该向谁讲?少年儿童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少女的天空》丛书(五册)向你展示少女的心灵。《浪漫诗笺》是一本诗集,共收入国内外46篇诗歌,表达了少女的情感和温馨。《异国少女》为中国少女了解和熟悉外国的同龄少女在他们的国家是怎样生活、学习的打开了一扇窗子。《渴望美丽》比较全面地指导少女们如何展示自己的美。《走过冬天》是三个女高中生奋发读书的自述,她们和同学们一起,一步一个脚印,迈向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我想对你说,爸爸妈妈》是一本全国少女征文作品集,从中能够感受到少女心灵的渴望,听到埋在心底的对父母的倾诉。《少女的天空》丛书装帧淡雅清丽,具有少女特色与时代气息。(朱鹤年)


第12版(副刊)
专栏:

  北京文艺台有新貌
北京文艺台近期面貌一新,很受听众关注。
改版后的文艺台保留并更加精制了原有的长篇小说、评书、曲艺相声、电影戏剧、广播剧、诗歌、散文及京剧地方戏等节目,增设了“父亲读过的书”、“梨园金曲”、“星夜随想”、“演艺圈”、“周日综艺”。还有“动感地平线”、“走进大自然”、“快乐归途”等有关体育、综艺、服务类节目以及专为青少年学生开办的“青春宿营地”和“青青校园”等。
为丰富双休日职工读书活动,文艺台新版节目中还有“父亲读过的书”,以长书连播形式播出,选取了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优秀中外中长篇小说。这一栏目,可以使两代人在共同欣赏文学名著时,共同思考人生的价值。


第12版(副刊)
专栏:江山万里行

  崇义“三奇”小记
张晓英
我生长在山区,也喜欢大山。长大以后虽然移居都市十多年了,但每有到山里去的差使,我总是抢着去,不是因为自己觉悟高,而是大山里有很多奇观令我梦绕魂牵。这次去采访全国林业重点县,来到被称为中国六大“竹子之乡”的江西省崇义县,不仅让我了解到崇义在竹林发展上的一些动人事迹,特别是崇义的“三奇”,更令人难忘。
我曾经为陡水湖的湖光山色所倾倒,但是仔细观赏,这里不仅有奇山,更有“奇水”。人们只知道北去的赣江汇入浩淼的鄱阳湖,却很少人知道这赣江中的章江就发源在崇义,而源头之水便是一奇。奇在哪里?源头之水与山洪会合时,竟能清浊分明,不相混和。它所流经的地方,石头不长苔藓,呈粉红色;甚至生活在这河里的“石斑鱼”,肚皮也不是黄白色,而是粉红色,味道奇美。取章江源水煮茶、熬汤都特别开胃。据说,因水里含有许多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崇义的奇水,使我们想起九寨沟的澄蓝碧绿、五彩缤纷的景观,我想大概也都是一个道理。
俗话说:“有山无洞不算奇”。在崇义,聂都峰之美不在它的丛林叠翠,人们都说它的奇特在它有鬼斧神功的溶洞。最令人难忘的是仙鹤岩。当你走近“仙鹤迎宾”这个景点时,你会突然发现,有两座千万年形成的钟乳石,犹如翩翩起舞的仙鹤向你频频颌首致意。这仙鹤岩也是由这两只形态逼真的仙鹤而得名。我流连于聂都峰下,只见其间钟乳琉璃如亭亭玉立的雕柱,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在狮子岩,还有钟乳石狮一只,有一丈多高。这里的溶洞都独具神韵,奇伟壮观。
在阳岭,我们还品尝了农家的“野茶”,人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也是一奇,就是“奇茶”。主人告诉我,这野茶多产自章江源头沿溪的山坡、山边。这里家家户户都种茶,也会制茶。这里的茶有一大特色,就是茶汤与泉水同色,看无色,喝起来却苦而甘,真是苦得妙甘得奇。这在其他茶类中不曾多见。
崇义多奇景,而这“三奇”最令我折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