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全国十大产粮基地之一的宁夏引黄灌区,在“九五”第一年夏粮总产量突破60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这是惠农县种粮大户马国良用联合收割机抢收小麦。新华社记者刘海峰摄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孙志礼——甘将晚霞映国策
陈有道王革
号称“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在农村是个“惹人活”。然而,山西省临猗县楚侯乡孙里村的一位离休老教师对此却情有独钟。他虽然身患冠心病,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和满腔热情一干就是十余年,并在全省首创“人口讲习所”。1993年,他的工作受到了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康博士一行的首肯,他本人亦于1995年被中国计生协授予“全国计生协模范个人”称号。
他叫孙志礼,今年67岁,共产党员,村计生协会长。提起他创办“孙里村人口讲习所”,还有一串动人的故事。
10年前,孙志礼曾多次目睹乡村干部因落实节育措施与育龄群众发生冲突的事,更令他痛心的是,乡亲们因受“多子多福”、“儿女双全”的封建思想影响而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怪圈……他的心久久难以平静: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先哲的教诲使他茅塞顿开:“看来,治穷还得先治愚。”
于是,他写讲稿,找资料,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用喜闻乐见的事例给年轻人讲计划生育的好处。谁料,这一招还真灵,吸引了不少人。“农民的问题归根结蒂在于教育”,他的构想成功了!
几个月后,在县乡村三级领导大力支持下,他倾其多年积蓄千余元,订了几十种报刊,办起了全县第一家村级人口讲习所——“孙里村人口讲习所”。
在他的讲习所里,育龄群众不仅可以学到计划生育知识,还可学到法律知识、农科知识。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对科学文化的需求,他还邀请地、县有名望人士来村里讲授商品信息和果树栽培、家政教育等知识。因而,这个讲习所除了“计划生育协会”的牌子外,还有“果业协会”、“蔬菜协会”的牌子。
讲习所吸引着五百多名固定学员和三百多名流动学员,既有干部职工,还有乡村小学教师、民兵。孙望东、荆精彩夫妇在学习心得中写道:“我们已有一个8岁的女儿,还想生个男孩,听了人口课后,我们想通了,只生一个好!”
60多岁的王淑珍大娘说:“我干了30年的接生工作,过手的婴儿不下800人,却不懂优生优育。讲习所使我老有所学,我对儿子说:趁你们还年轻,少生娃多挣钱,没错!”
就是这个小小的人口讲习所,使全村计划生育蔚然成风,1995年全村人口出生率为13.14‰,自然增长率为6.08‰,计划生育率达97.8%。它还推动了全县人口讲习所的蓬勃发展,目前已达274所,占村委总数的73.7%。1991年中宣部、国家计生委授予该县“全国计生宣教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孙志礼身边还有两个相随六年的“伙伴”,一个是避孕药具箱,一个是放像机,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酷暑严冬,只要育龄群众需要,他就上门服务。孙志礼说:“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难上加难,把计划生育与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就一顺百顺。”
很多人百思不解地问他:“孙老师,你身体多病,长年累月这样干,又不要报酬,图个啥?”他总是风趣地说:“老有所为呗!人老了,没个事干,也闷得慌!”
在孙志礼的《风雨春秋60载》自传中,我们找到了一个老园丁、老党员的人生追求:“黄牛自知夕阳晚,无须扬鞭自奋蹄,甘将晚霞映国策!”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黑龙江省鸡西市公安干警纪春林始终站在维护社会治安的第一线,秉公执法,痴心不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下期《中华儿女》刊登第32篇《纪春林——金色盾牌凝正气》。
——编者


第4版(要闻)
专栏:

  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编辑同志:
您好!写完这篇稿子,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有句心里话想跟您说。
我是一个写作爱好者,今年27岁,在山西省临猗县计生委办公室搞文秘工作。《中华儿女》专栏开辟以来,每篇我都剪辑下来细细研读,其中一个个优秀的人物,使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体会到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每当此时,我就想用笔,把我周围那些优秀的普通人报道出去,这样,我才会问心无愧。
我所写的主人翁是一名离休老教师,他的事迹平凡而又感人。我的父亲和他一样,也是一名园丁,去年5月29日因心肌梗塞去世,年仅58岁。每当想起往事,父亲的教诲就萦绕在耳旁:“王革,你要在写作上好好下功夫,有一天,你的文章能上了《人民日报》,当爸的也就心满意足了。”然而,早在1993年7月,他就因多发性脑血栓而失语,直到病逝。1994年3月,《中国人口报》发表了我的一篇人物通讯后,我拿给爸爸看,他只能用手指着报纸,激动地笑。看到他不能和我说话,我真想哭。于是,我就想把那些辛勤耕耘而又默默无闻的园丁们报道出去。
在我读完《中华儿女》第20篇后,我再也坐不住了,开了两个夜车,写完了这篇稿子。热心读者王革
1996年6月26日晚
读者朋友:
作为《中华儿女》专栏的编者,看了王革写的信和来稿,心情很不平静。这个专栏的报道,使你们当中有的人“剪辑下来细细研读”,“其中一个个优秀的人物”,让你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体会到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我们感到欣慰。我们决心把这个专栏办得更好,并将更多地采用基层同志的来稿。
今天,我们特地将王革的信和他写的稿子一起刊登。这是众多来信中的一封。读者朋友的来信是对我们的鼓励,相信刊登这封来信也将鼓励更多的读者“参与”我们这个专栏。
——《中华儿女》专栏编者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国商品订货系统建成八个地区经营中心
据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由国家计委去年7月正式立项并批准的中国商品订货系统,经过一年的第一期工程建设,现已在全国各地建成八个地区经营中心。这八个中心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济南、成都、昆明。该系统是由商友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创意、建立并组织运营的。项目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


第4版(要闻)
专栏:

  我国生态保护组织获“国际公园成就奖”
据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记者李斌)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日前获得“国际公园成就奖”,这项奖励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家公园与保护区委员会授予。
“国际公园成就奖”的设立,旨在表彰那些在全球保护区事业中不懈工作并作出杰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这是我国有关组织首次获得这个奖。
截至目前,我国共建立了九十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1978年成立以后,建立了国内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加入这个网络的61个自然保护区大部分都是国家自然保护区。神农架、卧龙和长白山等12个自然保护区还加入了国际自然保护区网络。


第4版(要闻)
专栏: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通报水情
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回涨,黄河干流发生洪水,海河几条支流出现大洪水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记者鹿永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今天通报了大江大河近日水情:长江中下游干流回落后又回涨,黄河干流发生洪水,海河的几条支流发生大洪水。
今年第8号台风于8月1日在福建省福清市登陆,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先后影响了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一些地区降了大到暴雨,局部地区降了大暴雨。
受降雨影响,一度缓慢回落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从8月2日起开始回涨。目前,洞庭湖城陵矶水文站以下干流仍超过警戒水位1.2米至1.67米,湘江湘潭水文站8月4日23时洪峰流量达1.22万立方米每秒。
由于黄河中游降雨量较大,黄河干流发生了洪水,8月5日8时,花园口水文站洪峰流量达7100立方米每秒。
受8号台风带来的暴雨影响,海河流域滏阳河、滹沱河、漳河、卫河发生自196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与此同时,黄壁庄水库8月4日23时入库流量1.26万立方米每秒,朱庄水库8月4日14时入库流量8600立方米每秒,均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岳城水库8月4日18时入库流量7240立方米每秒,发生历史第二位入库洪水。
由于海河几条支流洪水很大,8月4日下午宁晋泊、大陆泽滞洪区开始滞洪。8月4日23时,卫河流域的良相坡滞洪区开始滞洪。
目前正处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的主汛期,有关各地党政军民正全力抗洪救灾。


第4版(要闻)
专栏:

  豫苏滇川甘夏粮喜获丰收
收购入库工作进度加快
本报讯综合本报和新华社消息:全国一些粮食产区,今年夏粮喜获丰收,农民踊跃售粮,粮食收购入库工作进度加快。
河南省今年夏粮生产首次突破200亿公斤大关,总产达205.15亿公斤,比去年净增27.47亿公斤。河南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小麦播种面积达7415万亩。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对夏粮生产的领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派出大批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深入农村进行督促、检查、指导,组织了2000万亩的高产开发,在15个小麦生产大县实施小麦中低产开发,使得各市地涌现了一些小麦高产典型。
江苏今年夏熟作物喜获丰收,夏粮总产达1201万吨,比上年增长11.9%,油菜籽总产达105.9万吨,均为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江苏夏熟作物丰收的特点,一是粮食增产地区多,全省11个省辖市夏粮全部增产;二是夏粮、油菜籽单产双双超历史记录,夏粮亩产达到298公斤,油菜籽亩产142公斤。江苏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粮食生产,农民说,现在农业不仅在“升温”,而且在“升位、升值”。国家今年对粮食收购价格进行较大幅度的上调,明显提高了粮食的比较效益,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夏粮丰收的云南再传喜讯,截至7月10日,全省入库粮食已达3.55亿公斤,比去年同期多入库4300万公斤,其中定购粮完成1.52亿公斤,占计划的104.8%,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了任务。另外,议价粮也比去年同期多入库了2600多万公斤。今年以来,云南采取有效措施抗灾夺丰收,全省夏粮产量达22.6亿公斤,成为第二个历史高产年,为收购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层层签订责任书,把收购任务分解到了县、乡、村乃至农户。粮食部门、金融部门互相配合筹措资金,做到了不打“白条”,不压价压级。
我国夏熟粮油产销大省四川,截至7月10日,已入库小麦10.348亿公斤,完成国家定购任务的74%;全省油菜籽收购入库达4.3亿多公斤,占计划总任务的78.2%。
受夏粮丰收和国家大幅提高定购粮价格的双重因素影响,甘肃各地农民今年交售夏粮十分踊跃。据省粮食部门统计,截至7月31日,全省累计入库定购粮0.75亿公斤,比去年同期多入库963.5万公斤。虽然6月以来局部地方发生了自然灾害,但是甘肃省今年的夏粮仍呈丰收形势,综合各地目前的情况,夏粮总产将在40亿公斤以上。


第4版(要闻)
专栏:

  张修竹同志在京逝世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农垦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纪检组组长(正部级)张修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6年7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张修竹同志1916年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学生时期即参加革命活动。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先后组织、参加了天福山起义、威海起义,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开辟和发展胶东抗日根据地做出了突出贡献。1940年10月至1945年8月,他在晋东南和延安接受培训并被选为党的“七大”代表。抗战胜利后,他先后赴山东、沈阳、抚顺、通化、哈尔滨开展工作,在军事接管和解放东北的城市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作为工会工作的组织者被选为党的“八大”代表。1962年,他担任国务院农林办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央农林政治部主任,为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粉碎“四人帮”后,他历任国家农垦总局副局长、农垦部副部长等职务,以忘我的革命精神为党工作,特别是对我国的农垦事业独有建树,功不可没。
张修竹同志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三、四、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在病重期间留下遗嘱,要求将遗体献给人类的医学研究事业。(附图片)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哈联合勘界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
本报北京8月5日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联合勘界委员会于7月29日至8月5日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双方签署了《中哈联合勘界委员会条例》等文件,并就明年开始野外作业等问题达成了一致。
1994年4月26日,李鹏总理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同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了《中哈国界协定》,并于1995年9月11日正式生效。根据协定规定,中哈联合勘界委员会将具体组织和实施勘界立标和测制边界地形图的工作。上述会议标志着中哈国界勘界工作正式开始。


第4版(要闻)
专栏:

  青春正是创业时
——记河南省濮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者
本报记者刘传红
在河南的东北边缘、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濮阳。坐落于濮阳市西北开阔地带的濮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和优越的投资环境,渐渐为世人瞩目。
时隔两年,当记者最近再次踏上濮阳开发区这片土地时,一派朝气蓬勃的发展景象映入眼帘:五条宽阔笔直的柏油大道贯穿其中,工业区厂房林立,商贸、金融、办公区楼群拔地而起,满目青翠的小树、草坪覆盖在昔日的盐碱沙滩上……陪同我们参观的开发区人士介绍说,三年多来,开发区已累计接洽中外客商2300余家,招商范围遍及48个国家和地区,区内工业产值、利税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仅1995年一年,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32亿元。在谈到这一成绩时,39岁、精干练达的管委会主任郭洪昌动情地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有一支过硬的队伍,有一批扑下身子干事业的人。”
年轻人创造的高效率
1992年9月16日,濮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前身——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开发区管委会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年轻队伍在这里开始了既艰苦而又充满希望的创业。在这支50人的队伍中,有硕士研究生3人、本科生32人。他们带着干番事业的豪情和压力,每个人都像加足了油的机器,推动各项工作飞速运转。研究分析、论证、考察,开拓者们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地的几十个开发区,夜以继日地探讨开发区的发展规律,研究濮阳的建设实情,办理基建、招商、立项等繁杂手续。管委会的决策者们响亮地提出的“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的建设和服务主导思想,成了开发区人牢不可破的办事准则。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薛建军谈起开创之初的这段生活,半是感慨半是自豪地说:“最多时,我一个公文包里装过7个公章。”
开发区在修昆吾路时,项目推进中心的高明忠和王伯华两人负责1000多米的路段。他们昼夜奋战在工地上,困了就在管道里睡,一个月没换床铺,直到按期保质地完成。开发区6.55公里的混凝土路面和市政道路的建设只用了60天,便全部竣工,优质率达到85%,节约资金300余万元,在速度、质量、效益上创造了几个全市乃至全省的新纪录。
二十多个通宵熬出办公自动化
以往,每到月末,开发区管委会发展局的郑学文就有点犯愁,各种报表、数据、企业指标的汇总,总要几个人忙碌一周,无法达到开发区快捷、优质的服务要求。29岁的郑学文几经思考,在1993年9月大胆地向管委会领导提出了利用管委会仅有的一台微机,开发项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想法。领导欣然应允,并要求至多一个月搞成。
对于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研究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郑学文来说,计算机并非所学专业,一个月搞成一套软件,难度可想而知。他深知开发区建设时不我待,与另外一名同事从接受任务那天起就泡在了微机室里,白天和黑夜的概念全模糊了。查数据、建模型、设计系统、编程序、调试、修改……开发区的同事告诉记者,那段时间什么时候推开微机室的门,他俩准在。
仅仅二十多天后,当郑学文和同事欣喜地从微机室走出来时,一套科学而完备的项目库管理系统诞生了。过去需几个人干一周的统计工作,现在20分钟全部完毕。该系统还输入了每家进区企业的67个指标,随时可以查询这些企业的有关情况。
一流服务带来良好效益
濮阳市地处内陆,信息、人才较为匮乏,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对此,开发区人提出,“唯其不足,更需发奋图强”,要用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工作来弥补。对外联络局处于开发区的前沿阵地。以诚相待,强化服务,是他们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一贯作风。1994年11月,濮阳宏耀塑料钢管有限公司与韩国潘塞丝国际有限公司洽谈设备的购买及技术转让,魏建生局长应企业的邀请,就谈判方案的制定、具体细节的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与该企业的领导一起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安排。由于准备充分、有的放矢,我方始终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进展十分顺利。正式合同签订后,中方法人代表史耀民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开发区的同志精心指导和帮助,要想取得如此满意的效果是不可想象的!”
对外局的小伙子们在搞好招商宣传、接洽等工作的同时,通过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与国内14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王磊所学专业是经济管理,为了在开发区大力发展生物工程,他用业余时间系统地攻读了相关专业书籍,跑遍了京津沪等地生物工程研究院所,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行业信息,从而为把好生物工程项目的进区关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发区采用微机等手段搞好咨询、调研,建立健全了技术项目储备库,日常动态储备达到600个以上。目前,进区的高新技术项目达到60多个,占新进区工业项目的59.2%。
今天的濮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濮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区内,生化公司、天安集团、甲醇集团、氯碱集团、现代集团、康旭集团等企业的一大批支柱产业纷纷崛起,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4版(要闻)
专栏:

  海口清理街头不良文化
全市一百四十七家单位改姓更名
本报海口八月五日电记者鲍洪俊报道:记者近日驱车海口街头,发现曾经赫然刺目的“帝王”、“跳舞男孩集中营”等不良店名牌匾已经销声匿迹。据市工商局负责人介绍,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中整治,“海口街头已告别不良文化”。
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海口市,复古崇洋、趣味粗俗的店名、牌匾一度成为影响海口文明形象的疮疤。六月底以来,海口市委宣传部、市工商局把清理不良文化作为依法治市、树立椰城文明风尚的一项重要内容,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对全市的企业名称、店名、牌匾进行了清理整治。一百一十二家单位按照工商局的要求,如期更换了不良名匾。另有三十五家嗜洋好古不愿改名的单位,被工商部门依法强行拆除不良店名牌匾。


第4版(要闻)
专栏:

察看灾情慰问灾民指导工作
  民政部工作组陆续分赴重灾区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民政部近日将陆续派出由多吉才让部长,范宝俊、徐瑞新、杨衍银副部长带队,由9个司局级、15个处及处以下干部组成的7个工作组分赴湖南、湖北、广西、安徽、江西、浙江、新疆7省(区)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灾民,检查灾民生活安排情况,指导救灾工作。
6月下旬以来,湖南、湖北、广西、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区)发生了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洪涝灾害,给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灾害发生后,民政部对救灾工作高度重视,密切注视灾情发展变化,随时了解和掌握灾情,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情况;向受灾严重的安徽、浙江、江西、贵州、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区)发去了慰问电,并先后派出15个工作组深入灾区了解情况,协助工作;会同财政部及时下拨灾民生活救济费;向水灾重灾省(区)调拨帐篷3690顶;及时向国内外通报灾情,积极争取并接收国内外救灾援助,到目前已接收境外捐助南方水灾区的资金1.2556亿元人民币,物资折合人民币270多万元;7月31日又向各地发出《关于切实做好灾区群众生活安排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切实把灾区群众生活安排好,保证灾区不出问题。
目前灾情虽已基本稳定,但灾区群众吃饭、穿衣、住房及防病治病方面还有不少困难,下一步救灾工作面临的任务仍然艰巨和繁重。此次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检查灾民吃饭、穿衣、住房等生活方面的安排和措施情况,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徐瑞新副部长今天已带领第一个工作组前往浙江、安徽。


第4版(要闻)
专栏:

  安徽纪念王稼祥诞辰九十周年
本报芜湖8月5日电记者柳晓森报道:8月4日至5日,安徽省在泾县和芜湖隆重举行王稼祥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缅怀他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王克及张劲夫同志分别为纪念活动题了词。
王稼祥同志生前工作过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代表及王稼祥的亲属专程到泾县、芜湖参加了纪念活动。
王稼祥同志1906年8月15日出生于泾县厚岸乡厚岸村,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起,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遵义会议上,对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对工农红军的领导起了重要作用。
建国后,王稼祥先后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
纪念活动期间,在王稼祥的家乡举行了王稼祥铜像揭幕仪式。5日下午,在芜湖王稼祥纪念园举行了“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揭牌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