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6-08-05

1996-08-05新闻联播 文字版

湘莲第一县

第10版(农村经济)<br/>专栏:地方经济<br/><br/>  湘莲第一县<br/> □□蒋健<br/> 湖南省湘潭县是我国的“湘莲之乡”,有着3000年的种莲历史。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家乡白石铺的“寸三莲”(三颗莲子为一寸长)和“湘白莲”是历代的皇家贡品。在此基础上培育杂交的高产芙蓉莲,因其粒大饱满、圆润白洁、清香鲜甜而为全国各地公认为莲子的正宗。南来北往的莲子,甚至连泰国和越南的莲子,也往往要先运到湘潭加工后,冠以“湘莲”的美名才能卖个好价钱。目前,该县在本省22个县(市)中建起56个生产基地,莲田4.3万亩。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广东等省纷纷到湘潭接引莲种,仅河南信阳地区八个县就栽种湘莲20万亩。随着湘莲产品的系列化开发,湘潭县以湘莲产业立县促经济腾飞的抱负正加速实现。湘莲产业年社会总产值超过三亿元——这个数字使该县雄踞全国湘莲产业第一大县的宝座,也使它成为有关部门22个农业产业化试点县之一。<br/> 湘潭县以其技术、人才、信息辐射全国,形成巨大的湘莲市场。目前,该县花石镇有七万多农民从事种植、加工、销售湘莲的职业,河头村673户农民,90%吃“湘莲饭”。另有3000多名花石镇农民组成贩莲大军奔波于省内外,收购外地莲子,加工后连同本地莲子一起卖出去。花石每年湘莲购销量达1万吨以上,成交金额一亿元。据统计,这个镇每年购销100吨湘莲的大户有34户之多。在该镇芙蓉村个体户贺书江家中,我们看到户主利用传真机与广州的几家食品厂保持联络,将当地市场的价格数量信息随时传递回来,据此组织货源。他每月要发货五至六车,平均一车赚2000—3000元。从他得意的神情与装饰豪华的洋楼中,我们不难看到做湘莲生意给他带来的巨大收益。花石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莲子交易市场和集散中心。湘潭县为进一步巩固自己湘莲的“霸主”地位,已开始兴建一座全国最大的湘莲集贸市场。<br/> 有了丰富的资源,有了广阔的市场,经过市场观念洗礼的湘潭莲农逐步把目光转向如何使自己的湘莲产品在精深加工中升值,从而使资源和市场的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莲农们人人都有去壳、通芯、开边等传统加工手艺,他们已不满足于白莲、红莲和藕粉等粗加工产品。湘莲汁、莲芯露、早餐糊、莲蓉、莲芯茶等产品相继问世。目前,湘潭县已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湘莲深加工企业八家,年加工产值1.5亿元。随着湘莲市场价格看涨,白莲已从1995年的28元/公斤升到今年的34元/公斤。面对如此旺盛的势头,湘潭县因势利导,于今年2月成立了湘莲食品集团公司,并已被国家科委、经贸委确定为“星火计划”项目。一座占地50亩、投资6000万元,生产湘莲系列食品的大型龙头企业即将动工。

“科技军师”为章丘乡企添活力

第10版(农村经济)<br/>专栏:四面八方<br/><br/>  “科技军师”为章丘乡企添活力<br/> 山东章丘市针对近年来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低、适应市场能力差、工人技术素质不高等一系列困扰企业长足发展的不利因素,规定每个乡镇企业必须联系一家科研单位,及时了解国家宏观信息,引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技术。在这项政策带动下,近两年来,全市先后引进各类科技人才2000余名,100多家乡镇企业主动与国家部委大公司或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可靠的伙伴合作关系,使全市80%以上乡镇企业找到了靠山。<br/> 有了这批“科技军师”,章丘市乡镇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幅度提高,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明显加快。今年第一季度,全市乡村两级完成产值33亿元,利税26435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1%和16.4%。(李钢)

“逼贷”不可忽视

第10版(农村经济)<br/>专栏:来信<br/><br/>  “逼贷”不可忽视<br/> 林国战<br/> 最近,闽西的一些贫困山区乡镇连续出现了几起用非合理、合法程序,强行要求银行基层所社放贷的事。虽因有关部门果断采取措施,未让这些做法造成严重后果,但“治标不治本”,种种逼贷现象仍有可能“抬头”。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地方党政与金融有关部门,绝不可忽视这种逼贷现象,应采取措施加以防止。<br/> 一、要加强当地党政领导与村干部的金融意识,让他们掌握必要的金融法规知识。对新颁布《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规的宣传,不能光局限在城市、县城,而应从城区走向农村。<br/> 二、必须加强对农业贷款投放对象的管理。如一些发放的扶贫贷款因信贷管理不善等原因让个别村干部截留,扶贫贷款未扶“真贫”,从而加剧了一些农民与基层金融部门的矛盾。因此有关金融部门必须深入农村调查,加强基层金融部门信贷管理,实事求是发放支农贷款。<br/> 三、必须严格教育“逼贷户”。地方党政与有关金融部门必须通过正当法律手段严惩那些强行逼贷与寻衅闹事的人,该处罚的处罚,该起诉的起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金融在搞活农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br/> 福建武平农行林国战

沈丘县小麦创历史最好收成

第10版(农村经济)<br/>专栏:四面八方<br/><br/>  沈丘县小麦创历史最好收成<br/> 本报讯河南省沈丘县曾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称号,为了保持荣誉,再创辉煌,这个县牢固树立以农为本的思想,坚持把农业作为“富民强县”战略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把今年小麦的丰产增收放在首位来抓,全县县乡村三级成立了夏粮生产领导组,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通过建立高产“指挥田”,推广农业新技术,大力兴办“效益工程”。使今年全县87.3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401.5公斤,总产达3.5亿公斤,单、总产分别比最高产量的1984年增加15.9%和22.4%,又创历史最好收成。(郑森林李晓平顾培)

京城蔬菜大文章

第10版(农村经济)<br/>专栏:<br/><br/> 北京每年要消费蔬菜30多亿公斤。每天消费的蔬菜如用载重5吨的东风汽车装运,需要1600辆次以上。然而,北京的蔬菜供需存在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天天要吃,另一方面却不能天天供给。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请看——<br/>  京城蔬菜大文章<br/> □□高启臣<br/> 近郊菜远郊菜外埠菜保障供给<br/> 1985年5月,北京市的蔬菜供应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市场放开。出人意料的是,这一举措引起菜价成倍增长。尽管采取了紧急措施从外地调运,但对于一个日消费蔬菜800万公斤的数量来说,紧急调运实在是远水难解近渴。<br/> 当时“京城菜贵”的关键原因,是种植面积减少,导致上市量的减少。1982—1984年,北京市蔬菜种植面积平均每年47.2万亩,而到了1985年却减少到44.7万亩。当时北京的蔬菜80%以上集中在近郊,城市一扩建就占用菜田。<br/> 1986年,北京市政府制订了“稳定提高近郊,大力发展远郊,充分利用外埠优势”的蔬菜生产方针,对菜田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远郊蔬菜基地的建设;同时,组织科技人员到远郊传授种菜技术,对菜农进行技术培训。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在顺义、平谷、通县、大兴和延庆等远郊县建起50多万亩调市商品菜田基地,使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br/> 远郊蔬菜生产的发展,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近郊以高投入、高技术、高产出的商品菜基地为主;远郊以南北菜园和东厢商品菜基地为主;山区以保“八九淡季”为主的新格局。据统计,远郊蔬菜面积比重从过去的15%左右,上升到80%以上;上市比重从10%,上升到70%以上。<br/> 与此同时,北京市的领导多次前往山东、河北等地,商讨进京蔬菜问题,积极开通“绿色通道”,为进京蔬菜创造便利条件。据有关部门统计,外埠蔬菜在京上<br/> 市数量所占比重已达30%左右。北京的蔬菜在数量上有了保证。<br/> 国产菜外国菜山野菜品种增多<br/> 过去,为了满足来京的外国朋友能够吃到本国蔬菜,国家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外汇用于进口。针对这一问题,1986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引进生产外国蔬菜。这是当时北京开发外国农产品的规模最大的科研生产项目。北京市农业局在农业部和国家计委大力支持下,承担了整个项目开发、基地建设、技术推广及品种引进。他们采取品种与技术同步引进、同步推广,基地建设与农民培训同步进行的措施,使农民在基地建成的同时,既拿到了品种,又学会了栽培技术和使用方法,大大加快了开发速度。1986年下半年立项,1987年便在丰台、昌平、朝阳等八个县区建起850亩外国蔬菜生产基地,现在有三万多亩。<br/> 如今,这些特色菜在京城随处可见,每年上市量达一亿公斤以上,品种达100多个。其中,有日本人喜欢吃的白萝卜、牛蒡,有欧美人喜欢吃的绿菜花、紫甘蓝,还有非洲人喜欢吃的黄秋葵,以及适合各国人口味的生菜、荷兰豆等。特别是西芹,在京城已占芹菜市场的绝对统治地位,土生土长的“国芹”,除边远地区农民自种自食外,市场上很难见到。<br/> 1993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始进行野生蔬菜的研究和开发,并被列入市农办推广项目。据调查发现,北京地区的野生蔬菜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可以利用的就有100余种。该站已搜集到荠菜、蕨菜、木兰菜、山芹菜等十多个品种,其中两个品种已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试验。<br/> 首都菜市场上到底有多少种类蔬菜?北京市种子管理站提供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京郊种植的具有一定面积的蔬菜品种就达360多个,如果加上一些细小和正在试种的品种那就更多了。<br/> 露地菜大棚菜温室菜菜鲜四季<br/> 十几年前北京的冬季,除白菜、萝卜、土豆“老三样”外,几乎见不到一点鲜儿。<br/> 按地理位置,北京的冬季不能生产蔬菜。为了解决冬季蔬菜生产的难题,早在1952年,海淀区羊房村的李墨林,就建起了京郊第一个玻璃温室,并且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四季青蔬菜生产合作社”。这也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四季青乡。1954年,他们已建起200间温室,并能生产一些瓜果类蔬菜。这年的春节前夕,他们从温室里采摘了20条黄瓜和15个番茄,用红绸包好,送到中南海让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尝尝鲜儿”。第二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回了信,给予肯定和表扬。<br/> 这些用玻璃建造的温室,投资很大,很难发展。70年代中期,塑料薄膜温室在京郊推广,但和玻璃温室一样,不进行加温只能生产一些叶类菜,如油菜、菠菜等。生产黄瓜、番茄、大椒等喜温性蔬菜则需要烧煤加温,一个冬春要烧掉燃煤50吨左右。不仅加大种菜成本,还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垃圾污染环境。因此,一直没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多用于早春蔬菜育苗。<br/> 80年代末,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成功的节能型日光温室,在冬季不用烧煤加温的情况下,晴天室内温度最高可达35摄氏度上下,夜间不低于8摄氏度,适合各种蔬菜生长发育。茄子原产亚洲东南热带地区,在京郊蔬菜中对温度要求最高,栽培技术也难掌握。另外还有黄瓜、番茄、大椒和西葫芦等,对温度要求也较高。这些蔬菜的冬季温室栽培技术前几年就已研究成功,现在全市种植面积2.2万多亩,冬春可产8000多万公斤。<br/> 菠菜、小白菜和油菜等叶类菜,在大棚、日光温室里生产,供应期大大延长。据统计,京郊现有大、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等各类设施13万多亩。冬春季节可产各类鲜菜近三亿公斤。

千岛湖人的耕地观

第10版(农村经济)<br/>专栏:<br/><br/>  千岛湖人的耕地观<br/> □□余充乾<br/> 地处浙西山区的淳安县曾是鱼米之乡。新安江水库形成后,这个县30万亩良田被淹入水底变成了80余万亩水面的千岛湖。人均耕地从1.4亩降到0.35亩,由余粮大县变为缺粮大县。山里的农民要靠有限的经济收入去买粮食吃,犹如在贫血病人身上抽血。直到1990年,全县仍有13万人处在贫困线上。<br/> “没有耕地,不抓粮食,脱贫致富就是一句空话。”淳安县委、县政府和44万人民形成了这一共识。<br/> 近年来,淳安县大力开发千岛湖旅游资源,建电站、修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年年搞,如果不很好保护耕地,土地依然增加不了。他们在实施万亩造田治贫工程的同时,努力做好保护耕地的文章。<br/> 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保护耕地责任状,全县37个乡镇898个村全部建立农田保护区,农田保护率达97.15%。千岛湖经济开发区没有占用一分耕地,是目前全国唯一不占用一分耕地的开发区。该县建的枫树岭电站,是浙江省县级最大的水电站,因建设需要占用一部分耕地,他们就帮助当地复垦了40多亩耕地。<br/> 砖瓦厂被认为是吃田的老虎,但该县的汾口砖瓦厂创办10年,已吃掉了数座山坡,为当地开垦出高产粮田160余亩,成了造田状元。<br/> 用血汗换来的耕地,农民无不珍惜。记者在这里,不但看到大田全部绿色过冬,而且连山坡上的林、菜、果、桑园里也都种上了小麦和油菜,连只能种上五株十株的路边、地角、渠旁也不放过。<br/> 据该县县委书记邵银泽介绍,这个县近年来,每年要新造1000亩耕地,并都在当年全部种上粮食。全县只有16.5万亩耕地,但复种面积要达到61万亩,去冬,农民仅利用新辟的林、菜、桑、果、茶园就套种小麦、油菜、马铃薯达7万余亩。农民一年到头也舍不得让土地闲着。

景洪橡胶:集约与规模——来自云南热区的报告(下篇)

第10版(农村经济)<br/>专栏:农村经济观察<br/><br/>  景洪橡胶:集约与规模<br/> ——来自云南热区的报告(下篇)<br/> 本报记者高云才<br/> 崇山峻岭中的集约化<br/> 在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你可以看到成片成片的橡胶林。在这里,有一个热区橡胶生产和经营集约化初步成型的企业,它就是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国有企业景洪农场。<br/> 景洪农场是以生产天然橡胶为主多种经营的集团型企业。现在垦植的胶林面积达17万亩。从1956年在这片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之中建场以来,国家财政投入1.33亿元,农场回报达3.1亿元,现在农场的固定资产达2.9亿元。1995年,景洪农场上交利税2500万元,占景洪市财政收入的1/5。<br/> 目前,景洪农场有职工1.4万人,职工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410元上升到1995年的5390元。据了解,景洪农场是全国最大的橡胶生产农场之一,也是全国第一家年产干胶过万吨的企业,去年橡胶年产量达1.9万吨,提前七年完成计划产量。<br/> 由于有较大规模的科技投入和集约化生产管理,景洪农场橡胶亩产超过100公斤,单株胶树产量6.5公斤,多年来居全国首位,去年最高的胶林单产达126公斤。<br/>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派橡胶专家考察景洪农场后,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景洪农场的橡胶园是世界一流的胶园,可以同世界最好的胶园媲美;二是景洪农场在地球的北纬最高度种植橡胶取得成功,这在世界上又是独一无二的。<br/> 高级农艺师、景洪农场场长王宏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企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规模之后,才能谈得上集约化经营,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景洪农场实行集约化经营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紧紧抓住规模管理这个牛鼻子。<br/> 近些年来,景洪农场坚持不懈地抓规模管理,防止分散经营,基本实现了专业化生产,显示了许多优势。一是显示出集约化经营的规模效益;二是表现出集中管理的效益,体现出专业生产水平高的特点;三是显示科技效益,保证常规的技术措施得以落实,从而做到低投入高产出。<br/> 实行集约化经营,核心是科技。景洪农场以科学技术为杠杆,推动产业的发展。在橡胶生产方面,景洪农场先后进行了割胶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割胶技术管理、戴头灯割胶在生产上的应用等科技攻关,终于使12万亩开割胶园平均亩产干胶达100公斤。<br/> 关键还是要扩大内涵式生产和经营<br/> 橡胶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历程。国外一些势力在五六十年代把橡胶当作战略物资对我国实行封锁,也就是在这个时刻,我国开始着力发展橡胶产业,景洪农场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r/> 橡胶是经济价值极高的热区林木,除了主产天然橡胶外,橡胶籽可以榨油,橡胶树不产橡胶后可以作为木材。另外橡胶林在绿化环境、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br/> 从橡胶的生产质量来看,我国还处在相对粗放的阶段,产业化水平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和管理思想的转变,橡胶产业只有在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br/> 从云南热区来看,实现橡胶产业的集约化经营,难度大,潜力也大。云南省热区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李晓霞告诉记者,橡胶产业从土地管理、育苗、培植、移植、割胶、伐胶、间作、胶木加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科技作为保障,需要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br/> 为此,景洪农场做过一些探索。橡胶木材加工就很能说明问题。胶树在20年的产胶寿命结束后就要被砍伐。在过去发胶后的胶材都是废材,一般被当作烧柴使用;现在,景洪农场改变经营观念,变废材为良材,建立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沧江木材加工厂,并通过依托市场的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这个厂于1988年兴建,1990年12月投产,利用更新换代的老胶树为原料生产胶合板、板方材、地板条和刨花板。经过市场开拓,现在该厂的固定资产已达4500万元,年产值达1000万元,年生产胶合板5000立方米、板方材3000立方米。<br/> 同样是在西双版纳,同样是橡胶产业,搞不搞集约经营,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西双版纳州的一些山区群众也在种植橡胶,单产干胶可达70公斤,现在天然橡胶的市场价格是每吨1.37万元,显然,种植橡胶使这些山区少数民族群众向小康迈进了一步。但是,限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资金投入和管理水平,农户种植橡胶是零散的、非规模性的,谈不上集约化,特别是防治病害能力弱,因此难以取得良好的种胶效益。<br/> 就以单产为例,景洪农场现在干胶平均单产达100公斤,而农户种植的橡胶干胶单产在70公斤左右。也就是说,农户种植橡胶单产中还有30公斤的种植潜在能力没有发挥出来,这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课题———如何使零散的种胶农户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指导、规范,而产生出更大的种胶效益。

武汉东西湖耕地总量平衡

第10版(农村经济)<br/>专栏:四面八方<br/><br/>  武汉东西湖耕地总量平衡<br/>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对外引进和区内建设都要占用土地的情况,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委区政府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实现既稳定副食品生产基地,又保证建设用地的双重目标。首先,严把审批关,促进“节流”。一是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控制非农用地的规模;二是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三是强化执法职能。在开源方面,一是向荒山、荒坡要地;二是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结合居民点改造,拆村并队,退基还田;三是利用荒湖(塘)“造”地。<br/> 四年多来,共复垦耕地4549亩,比同期各项建设用地4400亩(不含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多出149亩,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乔新泰)

望机兴叹的反思

第10版(农村经济)<br/>专栏:农村杂谈<br/><br/>  望机兴叹的反思<br/> □□吴振坤<br/> 近两年麦收时节,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渐渐多了起来。农机化收脱既加快了麦收进度,又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还避免了麦收季节常常因阴雨天气而造成的“烂麦场”现象。联合收割机开进大田,标志着我国农机化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农民兄弟为之欢欣鼓舞。<br/> 然而,联合收割机也有它的尴尬。据报载,江苏盐城市目前有700多台联合收割机,而87万亩大麦只有15%的面积能够用机器收割、脱粒。大部分农民只能望机兴叹。“望机兴叹”不只在盐城。目前,我国许多麦区也都存在着这种情况。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br/> 一是道路设施跟不上。有的是村组缺少规划,没有给农户留下机耕道;有的虽然留有机耕道,但被农民“蚕食”严重;不要说拖拉机脱粒机进不了田,就连农用拖车也进不去。还有一些旱涝时只顾做渠挖沟,没有架桥铺涵管,收割机只好隔河观望。二是大包干以后,部分地区承包地划得过于零碎,机工劳作费时费油,划不来。三是布局不够合理,豆、麦、油菜套夹,有的地方还有“水包旱”或“旱包水”现象,不便于机器操作。<br/> 没有农机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麦收、麦脱中暴露的问题给我们以启示。各地应当从实际出发,首先要改善基础设施,先做花钱少的事。比如,动员各家各户做条机耕道,实事求是减去他的承包地面积;买几只涵管筑条坝让机器下田,等等。这样的好事,村组干部起个头,农民是会一呼百应的。其次是要发挥“统”的功能,合理调整农作物茬口布局,提倡和引导连片种植,能实行“一村一品、一组一品”更好。三是要通过夏、秋播,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对农户之间过于零碎的承包地做一些调换协调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鼓励种田大户成片承包,为实现农机化创造条件。

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br/>专栏:<br/><br/> 日前,河南省驻马店地委领导同志纷纷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图为地委书记刘心铭在老区和农民拉家常、共商致富门路。李新摄

“瓜王”(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br/>专栏:<br/><br/> “瓜王”<br/> 7月18日,在山东省茌平县第四届“荏山杯”西瓜大奖赛上,山东莒县陵阳乡刘家纸坊村26岁的瓜农何瑞霞,参赛的大西瓜以25.80千克的重量获瓜王称号。瞧!她笑得多开心。史奎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