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百家艺话

  “英雄热”的喜与忧
张东
在近几年的影视创作中,歌颂英雄,表现典型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几乎每一个军队和社会宣传的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都成为影视创作人员竞相追逐的目标,甚至多次出现一个“英雄”几家抢的现象。在1995年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中,这类内容的作品占了相当的比重。如《军校毕业生》、《在雪线上》、《一个士兵的故事》、《还是那片高原》、《嫂子》、《热血金盾》,还有宣传先进群体的《特区女子军乐队》、《追日部族》等等。加上前两年创作的《张培英》、《徐洪刚》、《张光曙》等已经形成一个“英雄热、典型热”的大气候。对于这一现象,我们的感觉却是喜忧参半。诚然,塑造英雄形象,弘扬主旋律,表彰先进人物,应该是文艺创作永远的母题,然而,如何塑造英雄和典型却是需要认真思考和推敲的。
影视作品表现英雄无可非议,但影视毕竟是艺术而不是新闻报道,二者的功能并不一样。新闻的使命在于准确迅速地将英雄、典型的事迹公诸于世,让人们认识、学习英雄、典型;而影视创作则需要遵从艺术创作的种种规律,将原型化作具体而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感动观众,它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一个简单照搬即可解决的。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传播媒介越来越现代化,电视、卫星等把新闻变得离观众越来越近,几乎事件一发生,媒体的宣传就跟着到了,这给我们传统的宣传典型的方式提出了问题。同样是英雄,50年代,大多数观众是从电影《董存瑞》中认识董存瑞的,而90年代,如果说你是在电影《孔繁森》中才知道孔繁森这个名字的,显然是笑话。所以我们宣传英雄的方式也必须随之有所变化。
当前,我们在“英雄”题材的创作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盲目性,常常是一个典型一出现,大家一哄而上,急于抢到题材,以快取胜,急功近利。其结果往往是违背艺术规律,而使作品成为经不起时间检验的急就章。由于仓促上阵,盲目求快,有些作品对英雄典型的事迹来不及细细推敲,只好凭主观想象加以补充,致使对英雄精神把握不准,主题开拓不深,甚至把真的拍成了假的,也损害了英雄典型本身。这也是生活中很多很感人的英雄事迹,一经搬上银幕(屏幕)反不如读最初的新闻报道感人的原因。
再者,如何塑造英雄人物与宣传典型也确有艺术的切入点和把握问题。我认为表现英雄的艺术作品,其目的在于通过英雄的精神、英雄的人格力量来教育人,鼓舞人,而不是只告诉人们一个英雄的名字,或者仅仅用镜头再讲述一遍人们已熟知的英雄事迹。而它的再现方式也不一定非要使用“纪实”的方式。事实上,现在一些作品的所谓纪实也是伪纪实,不过是用非职业演员,再“演”一遍。观众早已知道是演戏,那么无论演员是职业的还是非职业的,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50年代我们影坛出现一部有名的电影《智取华山》,它是根据当时一位侦察英雄的事迹创作的,故事的原型本来就很富有戏剧性,像侦察员在后山丢掉绳子,不得不进行强攻等情节,几乎与实际生活一模一样,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创作者要拍一部惊险故事片的初衷。影片既依据生活又没有拘泥于生活,成为建国初期一部很有影响的影片。《智取华山》公映后,曾在观众中引起过一场有趣的争论:中心就是塑造英雄人物可不可以虚构,如何将生活中的英雄变为银幕上的英雄等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对今天的创作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最近我们看到八一厂拍摄的根据徐洪刚的事迹创作的影片《士兵的荣誉》,与其他媒体相比,电影在时间上是最没有竞争力的艺术形式,所以当电影开机之时,观众不仅早已从新闻报道中熟知了徐洪刚的名字,而且也已领略到话剧、专题片、电视剧等等多个《徐洪刚》了,如果再用摄影机讲述一遍观众早已熟知的英雄故事显然毫无意义。可喜的是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影片中,徐洪刚救人以及被救的过程只占了很小的篇幅,只是一个引子,而作品的重点放在了一个士兵应该怎样争得荣誉和对待荣誉这个问题上,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也赢得了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军队战士的喜爱。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英勇善战锲而不舍
影片《青年刘伯承》拍成
十多年前,刘伯承元帅的儿子刘蒙因参与撰写《刘帅传记》,追寻刘帅戎马生涯,曾遍访川中刘帅青年时代的同时代人。这些历史亲历者和见证人所讲述的刘帅的不凡经历和真实故事,使他真切地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的艰难历程和蕴含其间的以天下为己任,坚忍、果决的人格力量。为将这一切展示今世启迪后人,他和剧作家毕必成写成了电影剧本。
日前,这部完成于十多年前的电影剧本《青年刘伯承》,被长影厂搬上了银幕。影片通过青年刘伯承在反袁护国斗争中富于传奇色彩的战斗经历,和刘伯承在吴玉章、杨闇公等人影响下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经历,生动地塑造出了青年刘伯承英勇善战、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军神”形象。该片在刚刚结束的长春电影节上获优秀华语故事片奖。
片中刘伯承由孙松扮演,杜雨露饰演熊克武。曾执导过《炮兵少校》的赵为恒为该片导演。 (西央)(附图片)
图为熊克武(左)向刘伯承(右)赠刀,希望他担负起反袁护国的重担。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加强中华剧人的团结
曹禺
8月23日,是中国戏剧界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来自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世界各地的华文戏剧家,同我们相聚在北京。这是我曾梦寐渴望的,这一天终于盼到了。
我听说有来自台港澳以及各地的13台戏参加交流,有100余位学者与会,这确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我很赞成大会提出的宗旨:加强中华剧人的团结,促进中华戏剧的繁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又都是戏剧工作者,我们是一家人嘛!我们应当团结起来,为繁荣和发展中华戏剧作出我们的贡献。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拥有数百种戏曲品种,具有深厚而独特的戏剧传统的伟大民族。西方的话剧传入中国,之所以能够扎下根来,成为遍布全国的大剧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以我们的深厚的戏剧传统融化了它。从我个人,或者以田汉、夏衍、洪深、欧阳予倩,还有吴祖光这些人来看,如果不是我们自身具有较深的中国文学的戏剧传统,我们也是啃不动话剧这个“洋骨头”的。我不相信话剧是“夕阳艺术”的说法。但中国话剧的生命力,不是盲目地跟着西方的各种主义跑,而是把脚跟坚实地站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写出为中国老百姓所欢迎的戏来。我赞成话剧要向西方借鉴,但借鉴不是照抄。有人说我的戏都是“抄”外国人的,如果我都是“抄”人家的,别说现在,当年就不会演我的戏。外国人的戏那么多,何必演“二道贩子”的东西。我说这些话,不是别的意思,是希望创造出中国的话剧精品,创造出具有民族独创的话剧艺术。
我听说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戏剧,都很活跃。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这些年,内地的话剧虽然不大景气,但戏剧界有着一大批人,不怕穷,不怕电视挤,表现出相当顽强的毅力。今年首都舞台就很有生气,一台接一台地冒出来,听说都很叫座。今天,大家能够相聚一起,交换经验,切磋技艺,我想,这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难得的机会。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要是诚恳地进行探讨,一定会使大家满载而归。
(这是作者在“’96中国戏剧交流暨学术研讨会”上的祝词,本报发表时有删节。)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兰花吐新蕊京门汇精英
’96全国昆曲新剧目观摩演出将在京举行
9月4日至10日,来自京、沪、宁、苏、浙、湘六个昆曲院团的老中青艺术家,将汇聚京门参加由文化部举行的’96全国昆曲新剧目观摩演出。
昆曲是现今活跃于舞台上的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珍品。昆曲曾对我国的戏曲艺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举办此次昆曲新剧目观摩演出,将集中展示昆曲优秀剧目和优秀人才,总结探索昆曲繁荣发展的经验,培养和争取更多的新观众。
参演的新剧目有《偶人记》(北昆)、《白蛇传》(上昆)、《绣襦记》(苏昆)、《雾失楼台》(湘昆)、《少年游》(浙昆)和苏州昆剧团演出的现代昆曲《都市寻梦》。部分昆曲老剧目《司马相如》、《桃花扇》、《西厢记》等也参加演出。同时,海外嘉宾也将登台祝贺演出。
’96全国昆曲新剧目观摩演出组委会由刘忠德任主席,周巍峙、高占祥、张百发任副主席,张庚、郭汉城、刘厚生任顾问,潘震宙任主任。为吸引更多的观众看戏,参加演出的所有剧目都实行日、夜场制,并对外公开售票。(雅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亲情》再现毛泽东廉洁形象
由湘潭市广播电视局、湖南省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剧《亲情》,是一部歌颂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我们党一心为公、清正廉洁的光荣传统的成功之作。《亲情》的剧情是:1949年建国初,毛泽东同志在为国操劳、日理万机之中,热情地接待了分几路来京看望他的湖南亲友。对亲友想靠他“谋事做”的要求,毛泽东从坚持党的宗旨、维护新生人民政权崇高的崭新形象的高度出发,妥善加以处理。所有亲友经过毛泽东同志的言传身教,服从大局,放弃个人要求,愉快离京回乡,安心生产。毛泽东同志用自己的工资和稿酬帮助他们缓解困难。
在日前由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单位召开的座谈会上,首都电视界有关专家充分肯定《亲情》是一部展示毛泽东大情感、大亲情和领袖伟大廉洁精神的优秀作品;认为在党中央倡廉反腐的今天,《亲情》所蕴含的“当官要廉洁”、“当官要过亲情关”等多层面的主题,有着重大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据悉,该剧将于9月上旬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焦炽公清)
(附图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艺苑撷英

  中华大地谁主沉浮?
——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词曲作者曹火星教授
吴小兵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一首旋律激昂、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歌,是一首蜚声海内外传唱过几代人的歌,是凝聚着亿万人民百年来在血与火的抗争中得来的真理之歌。它以击浪排空、无可阻抑的力感与美感传遍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千家万户,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深深地铭刻在亿万各族人民的心中,铭刻在我们共和国的史册上。
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曹火星教授于1924年10月24日出生在河北省平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中。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祖国发动了野蛮的法西斯侵略。年仅13岁的曹火星被迫辍学,于1938年2月毅然参加革命,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斗争,之后考入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在革命队伍里、在党的哺育下、在火热的斗争中他开始了革命文艺的工作。先后创作出《上战场》、《七月里花儿红》、《拥护共产党》等大量进步歌曲,用革命文艺的各种形式到各地广泛宣传抗日救国,做减租减息募款募粮的宣传鼓动工作。1941年党组织又把他送到华北联大音乐系学习。
年仅19岁的曹火星加入共产党之后,便随铁血剧社抗日宣传队驻扎在河北省房涿涞县上堂村。一天傍晚,广播里正播送着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国民党十一中全会污蔑共产党“破坏抗战,危害国家”……听着听着曹火星义愤填膺、怒不可遏,是谁拱手断送了半壁河山?是谁破坏了全民族的抗战?是谁率领中国民众浴血奋战抗击日寇?是谁给苦难深重的中国带来希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是铁铮铮的事实,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想着想着,他的热血在沸腾,强烈的激情上升到沸点。就在农家那间低矮潮湿的土坯房里,在一盏微弱的小油灯下,铿锵有力的词句、激昂奋进的旋律在人民音乐家的五线谱纸上顺笔流出。不知不觉天已是破晓时分,当曙光露出地平线时,这首伟大、不朽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问世了。
歌中既有主观意念的定论及联想思维的发生、发展及延续,又有客观现实火热的大环境之具体体现。这首歌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加之曲调上口,通俗易懂,好记好背,很快就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这首歌从晋察冀边区唱遍了各个抗日根据地,从延安唱遍了全中国,唱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革命战争的熔炉造就出伟大的作品,歌曲的成功再次体现出伟大出于平凡。这歌声一次又一次地吹响了向敌人冲锋的号角,唤起亿万民众同心同德地去战斗,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真正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毛主席曾说:“我们共产党人要用科学的态度正确地、客观地审视我们自己,没有共产党之前就早已有了中国。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哟。”并提出在“中国”的前面加上个“新”字。就这样,这首歌最后定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此,这首歌被赋予了更深一重的新意。
时光匆匆,岁月飞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举世闻名的歌唱了50多年,词曲作者曹火星教授几十年来一直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血肉相连,把深入生活作为一切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现在他已是73岁的高龄,在糖尿病缠身、视力下降到0.3的情况下,仍坚持创作,先后创作出群众喜爱的歌曲1500多首。他把全部的爱心情感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奉献给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剧谭

  正视淋漓的鲜血讴歌民族的精神
——广东话剧院演出的话剧《火红木棉花》漫评
田本相
50年岁月的风霜足以消泯许多人生的踪影,但却磨灭不了历史的铁证。对于半个世纪前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每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自尊心的中国人都将永远铭记。由广东话剧院演出的四幕话剧《火红木棉花》,挖掘了日寇在广东实行人体细菌实验的史实,通过日军灭绝人性的残暴与中国百姓不屈不挠的抗争,不仅使人们直面民族历史中的惨痛,更使人们在反思既往中,警醒了现实的迷梦,激发出承担民族兴盛之重任的热情。
《火红木棉花》讲述的是一段鲜为人知却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1942年,香港沦陷后,许多粤港难民流离失所,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与纵火焚烧中死于非命,一部分难民被敌人的枪刺逼进了位于广州郊外的所谓“难民收容所”。在这里,汇集了博学的年迈教授、有为的年轻医生、天真的少女、单纯的学生和善良的平民,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日寇“波字8604部队”丧失人性的人体细菌实验。在这里,他们的生命受到死神的威胁,尊严受到野蛮的践踏,人性受到兽性的摧残,显示着侵略者嗜血的本性,但却无法摧毁中国人对生的执著,对气节的信守,对道义的尊崇。
以年轻医生刘岗为首的难民们,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暴行,逐渐认清了自身的处境,尽管他们出身不同,经历各异,但在对于死亡这一共同命运的承担中,却皆显示了凛然不屈,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
尽管毁灭与暴虐的威胁如达摩克利斯剑一样,时时会降临在人们头上,但难民们却决不向暴力低头,决不向敌人妥协。在敌人的枪刺面前,难民们打起精神,以民族传统的方式,为刘岗与兰兰两个有情人举行婚礼。当兰兰不堪侮辱,以死抗争之时,刘岗双手托起这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中国女性的尸体,在哀痛之中向她倾诉着忠贞不渝的爱情;在自身惨遭凌辱、丈夫又在活体解剖中丧生的灾难面前,小学教师阿珍手抚腹中的胎儿,冷然面对现实,毅然地表示要坚定地活下去。兰兰的死和阿珍的活,皆已超越了个体生命的一般价值,而显现了民族精神品格中可贵的刚烈与坚韧。该剧正是从人们心灵中刚性与柔性的不同侧面,展露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生生不已的内在本质。
尽管以刘岗为首的难民们逃出魔窟的努力失败了,尽管敌人将这批难民最终推入了化骨池,在毒焰的蒸腾与屠刀的寒光之下,他们的生命终无法逃脱毁灭的阴影,但在死神面前,他们却顽强且固执地传递着一个小小的婴儿,那一双双奋力伸张的手臂,托起的岂止是一个无望的生命,而是他们的不屈意志和生命渴望。
《火红木棉花》对日寇的刻画,也突破了既往文艺作品中固有的模式。日寇头子松本曾是个小有名气的细菌专家,然而在战争中,他的知识没能带给他起码的理性,却使他成了侵略战争中日寇的更凶猛、更卑劣的帮凶。他以奸污中国少女并将其亲手杀死的举动,来抵御他心中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命令具有善良天性和不忍之心的佳代子小姐,解剖她昔日同窗刘岗的举动,来满足他对人类良知的蔑视与对真纯心灵的嘲弄。在这个人物身上,显现着战争中人的最阴暗的一面,即对人性的背叛与对兽性的认同。对侵略战争之前途的绝望,诱发着其丧心病狂的嚣张;对虚幻的莫须有的“荣耀”的向往,导致了其凶残本性的曝光;而对于现实处境的迷茫,更引发了其无所顾忌的猖狂。
《火红木棉花》在世纪末的中国舞台上亮相,使我浮想联翩。尽管这段历史已淹没了半个世纪,但这血与泪凝铸的悲剧岂可轻易忘记?现在,当日本本土上军国主义的阴魂又冉冉升腾之时,当日本首相仍在朝拜放置着战争狂人牌位的“靖国神社”之时,当日本右翼势力又在中国领海内的小岛上寻衅滋事之时,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悲剧,难道能不情为之牵、心为之动吗?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艺文短波

  全国女性人物短片评比闭幕
由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半边天》栏目主办的全国女性人物短片评比,已于日前结束。江苏电视台摄制的《李娥英的心愿》获一等奖,另有五部作品获二等奖,十部作品获三等奖。部分获奖节目将从八月三十一日起在《半边天》栏目中展播。
(晓王)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全国第三届戏剧
小品电视大赛即将开幕
为了将来自生活、来自基层、面向观众、面向社会的优秀小品推向屏幕,培养和扶植长期在基层从事小品艺术的创作和演出人才,中央电视台“小天鹅杯”全国第三届戏剧小品电视大赛将于近期拉开帷幕。
大赛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主办者希冀与全国各地的艺术团体合作,发挥戏剧善于迅速反映现实生活、扣紧时代脉搏的优秀传统,走出一条能够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路途。为增加评选的群众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大赛特意设立了观众评委,他们分别代表着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等不同的观众群体。 (晓纪)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艺文短波

  第三届大连“西岗杯”相声新人新作邀请赛开赛
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市西岗区政府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邀请赛日前开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相声作品三百四十余件,其中四十五件作品进入复赛。经由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评选,有九件作品进入将于今年十月在大连西岗区举行的决赛。据了解,这九件作品多为来自基层单位的业余作者创作的。(雅利)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艺文短波

  陈玲玉举行六城市巡回演唱会
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陈玲玉京津沪穗港澳九六巡回演唱会”将于九、十月份举行。陈玲玉是广东优秀青年粤曲演员,曾获曲艺“牡丹奖”。(王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艺文短波

  电视连续剧《生命跑道》问世
以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周安吉先进事迹为原型而创作的六集电视连续剧《生命跑道》最近摄制完成。该剧讴歌了一位普通农村体育老师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培养体育人才、呕心沥血、顽强拼搏的平凡而伟大的事迹。
该剧由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福润房地产有限公司、烟台电视台等联合拍摄。编剧为袁学强,导演为赵焕章,制片人张石泉。(文一)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艺文短波

  神话故事片《大闹天宫》开机
我国第一部大量运用电脑特技摄制的神话故事片《大闹天宫》,日前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搭制的特大摄影棚内正式开机拍摄。这部由北京珠达电脑动画公司与上影和北影联合摄制的上下集故事片,主要讲述《西游记》前七回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搅翻地府、龙宫,与诸神相斗的故事。该片总监制张宪光和导演张建亚称,《大闹天宫》将在电影与电脑技术结合的新路上,拍摄成一部充满东方文化魅力和想象力并具有奇特银幕视觉效果的中国电影。片中孙悟空由京剧艺术家李万春之孙小万春饰演。(西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艺文短波

  电视剧《泳坛女皇》即将开拍
一部反映我国女游泳运动员在国际体坛上奋勇夺魁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泳坛女皇》即将开拍。该剧表现了泳坛女将们历经血和泪的洗礼,勇夺金牌,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该剧由新影制作中心与江苏太阳海文化工程公司录制,秦怡任总顾问,国家游泳队副总教练张雄任游泳顾问,张建民执导,众多影视新星与游泳小将在片中密切合作。(晓王)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剧照说明:
武汉市话剧院近日进京演了出跨地域合作新戏《人生一台戏》,该剧通过三个不同身份同住一个病房的花甲男人及其亲属的酸甜苦辣,呼唤人间美好的感情和新型的人际关系。该剧由武汉市话剧院胡庆树、马奕和中国青艺石维坚主演,中国青艺杨青、云南省话剧院的马娟、武汉市话剧院老演员哈珊和天意喜剧社社长周锦堂也参演,来自广州的曾成功地执导过《同船过渡》的王佳纳任导演。图为该剧剧照。
(苏丽萍供稿)(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