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灾后话“农险”
朱正东
今年七月,笔者所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内涝外洪的袭击,大片农田受淹,农民损失惨重。由于没有参加农业保险,农民们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灾后遇到了资金匮乏、无力购种购肥等困难,坐失生产自救的良机。
农民们没有参加农业保险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的“农险”意识淡薄,过分依赖政府救济和社会捐款,单纯认为受灾后有救济,不需要参加保险;二是宣传组织力度不够,许多地方根本就没有组织、引导农民集体参加保险;三是资金缺乏,集体无积累,农民无投入,无力交纳保费;四是由于“农险”是高风险、低回报的险种,保险机构用普通商业保险的经营机制来经营“农险”,缺乏积极性。
我国自然灾害频仍,农业抗灾能力较弱,发展农村保险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各级领导应转变思路,借助行政手段,筹集保费,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变灾后救济行为为经济补偿行为。农民们也应提高认识,把农业保险这个“保护神”请进来,受灾能够得到补偿,及时开展生产自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羊绒大战不时起硝烟。清河人避开硝烟,狠抓——
羊绒行业的延伸
许金亭
近年来,国外“洋老板”络绎不绝地光顾河北省清河县。不仅因为这里的羊绒加工量占世界总量的40%,还因为这里的山羊绒、牦牛绒、驼绒、绵羊绒等特种动物纤维织成的衫、裤、裙、披肩、围巾等制品吸引着他们。老外们无论是因订货而来,还是因洽谈合作事宜而来,他们在清河一转一看,总是感叹这里又有新发展。清河不仅成了最大的山羊绒加工经销集散地,也成了多种特种动物纤维制品的中心。这个“中心”的形成,是县委、县政府狠抓羊绒行业延伸的结果。
羊绒行业是清河县的兴县产业。这里的羊绒加工业始于70年代中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县已拥有梳绒机7500台,年加工经销山羊绒4500吨。随着羊绒加工业的崛起,清河县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1984年前,这里还是河北省18个贫困县之一,去年成为全省20个经济强县之一,财政收入达到7647万元,其中来自羊绒行业的收入占到70%。去年春天,县委、县政府就已经看到,因为不时出现羊绒大战,山羊绒加工在原绒上受制约;而且精梳羊绒是初级产品,常常受到最终产品厂家的制约。因此,单靠羊绒初加工量的扩张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是举步维艰。如果凭借羊绒基地的优势,在精梳多种动物纤维和深加工上做文章,由出售初级产品转变为加工出售最终产品,经济效益不但成几何级数增长,还会摆脱原料的不足及市场对初级产品的制约。为此,县里推出了羊绒行业向多种动物纤维延伸,向深加工延伸的重大举措。
一年多的时间,全县的绒毛加工就呈现出了喜人的新景象:全县7500台梳绒机由原来的转一阵停一阵,变为常转不停,不但保持了山羊绒加工量的原有水平,而且牦牛绒、驼绒、绵羊绒等加工量也达到3000多吨,并形成了年纺绒纱2000吨,织各类绒衫500万件、织羊绒布80万米的生产能力。
清河羊绒行业在延伸中能够抓出大成效,一是靠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全县最大的龙头企业——东高企业集团,在加工山羊绒的同时,率先向精梳牛绒、驼绒、绵羊绒迈进,并自行纺纱,织成各类绒制品。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又发展起了67个分厂,为其加工织衫中的“织片”、“缝合”工序。其他骨干企业效仿东高企业集团,不但搞起了多种特种动物纤维的精梳,而且搞起了深加工,从而带动了千家万户。目前,全县已上针织横机2500多台。二是靠加大投入上规模企业。自去年以来,全县围绕羊绒行业的延伸投资4.8亿元,新上包括四家大型纺绒纱厂在内的1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绒毛深加工企业。这些规模的企业的上马,为清河县多种特种动物纤维制品中心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靠名牌产品叫响市场。近年来,全县从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等地聘请高中级纺织人才200多名,靠科技人才开发出了被农业部评为名牌的羊绒衫、获中国首届牦牛绒制品博览会金奖的牛绒衫、获北京国际服装面料博览会金奖的“丝绒混纺”面料等等。市场朝着名牌产品开。清河县的多种动物纤维制品,不但远销美、日、英、法、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还畅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羊绒行业的延伸,保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继去年全县财政收入比上年增19.9%后,今年头五个月,财政收入又比去年同期增长28.6%。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苹果生产路在何方?
李宏刚

1995年,对满怀希望的果农来说,似乎是不祥之年:以前一直是卖方市场的苹果,在销售旺季首次变为买方市场。苹果生产第二大省陕西,虽遭受特大干旱,由于苹果种植面积增加,苹果总产仍比上年增长23%,超过22亿公斤,但其销售情况却很不理想。到年底,陕西苹果产地价格是:红富士批发价3.00元/公斤,秦冠1.60元/公斤,比上年降低不少。在西安永乐路果品市场,来自全省的苹果大量积压,少人问津,卖价一跌再跌。
如果说这仅仅是一个阶段的现象,那么,眼观将来,情况似乎更让果农心焦。目前,山东省果品面积已达2000万亩,其中苹果面积最大,达86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陕西省苹果种植面积720万亩,居全国第二,人均则居全国首位。渭北高原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已初具规模。河南、河北、辽宁、山西等省苹果种植面积也增长很快。陕西省每年进入盛果期的苹果面积正以100万亩的速度递增。山东省所植果树只有70%进入结果期,其中进入盛果期的仅40%。1993年至1994年,是我国苹果栽种高峰期,而苹果一般四年至六年进入盛果期。照此推算,1997年以后,苹果的销售形势将更为严峻。
与此同时,由于连续三年的干旱等原因,使得粮价持续上涨。农业专家认为,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警戒线为16.5亿亩,而1994年实际已经降到16.5亿亩以下。
一方面是苹果市场趋向饱和,大量滞销;一方面是粮食问题日益突出,备受各方关注。有些地方开始出现了果农毁树种粮的现象,相当多的基层干部忧心忡忡,新闻媒介也开始给苹果“降温”。
一个难题就这样摆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果农面前:苹果生产路在何方?

如果仅仅以苹果种植面积和人均占有苹果的多少来断定苹果多了,那是不科学的。
回想前几年,全国粮食连续喜获丰收,“粮食多了怎么办”一时成为令人忧虑的问题之一。结果怎么样?报载,河南温县靠粮食加工,一年要消化掉近30万吨原粮,产值达8亿元。除去完成国家调拨任务,即使把本县所产24.8万吨粮食全部“吃”掉,还需从外地调入粮食近10万吨。
从苹果这一初级产品的销售来看,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是卖方市场,使得喜形于色的果农很少去关注市场的变化,而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坐等客商上门,待价惜售。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征收各种杂费,吓跑了客商。大多数果农还未能适应“找米下锅”、自寻客商的变化,不能按品质、等级来确定果品的销售地区。这样,苹果便出现了相对过剩的现象。目前苹果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标志着苹果生产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竞争型过渡。果农如果能根据市场要求,合理调整品种结构,开发苹果新品种,千方百计提高苹果质量,那么,苹果的销路就会打开。近几年,一些果农把“喜”、“福”、“禄”、“寿”、“招财进宝”等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吉利词晒在苹果上,促进苹果销量上升,而且卖了个好价钱。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初级农副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为苹果加工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同时也将从根本上解决苹果销售难的问题。如西安荣氏集团研制开发的以苹果为原料的“荣氏”饮料、广东出品的苹果型洗发香波等,都十分畅销,企业也由此获得了巨大利润。
众所周知,同样数量的玉米,与用这些玉米加工成的色拉油,其利润会相差几十倍。同样,要想真正使苹果生产达到增产增收,产销两旺的目标,就应在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下,立足苹果资源优势,以苹果资源转化和加工增值为突破口,摆脱单一生产苹果初级产品的思维,大力发展苹果加工业,推进苹果种植产业化。
根据这种思路,应当引导农民把苹果变成高附加值的商品。由政府出面协调,组织果农自办苹果加工企业,加大科研力度,对苹果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同时,实行优惠政策,依靠企业的长线投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组织和带动分散的果农从事商品生产,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重新组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减轻农民负担大家谈

  先要减减干部“负担”
农民负担时常反弹,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以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干部的“负担”太重。
所谓干部的负担,主要是指沉重的“政绩包袱”!这里面既有来自上面的压力,如干部每年都要层层签订政绩目标责任状,年底考核达不到目标就要受罚;又有来自干部自加压力,因为要保住职位或想得到升迁,只有凭政绩说话。不管是来自上面的压力还是自加的压力,政绩一旦变为追求的唯一目标,往往就会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政绩服务”,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把自己的沉重“政绩包袱”演变成了农民的沉重负担。例如,当前正在全国农村进行的“小康达标”活动,有条件的当然要上,没有条件的怎么办?——“人民事情人民办”!摊派集资就成了家常便饭。还有办企业、上项目、搞开发、兴教育等等,也都要从农民身上拔毛。更有的为“保”政绩,惯用“数字加水”的办法,如拔高农民纯收入数字,多报家畜、果林养植数字,等等,名目繁多,花样百出,如此这般,农民的负担又怎能减轻得下来呢!
当然,笔者并非笼统否定干部追求政绩。关键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政绩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之上的实实在在的成绩,而不是那种超越时空、脱离实际、为个人树碑立传的所谓“政绩”。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从完善干部考核办法入手,切莫再以表面政绩论英雄;各级领导干部也应淡化“官念”,强化“民意”。(刘古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减轻农民负担大家谈

  改收“费”为收“税”
解决农民负担,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体制上着手,用法律手段解决。
首先,要改变现行农民负担中税、费不清的状况,改“费”为“税”,按照农民承包的耕地面积向农民征收耕地税。这是因为,一方面农民作为生产经营者有义务向国家纳税;另一方面,现阶段农村“三提、五统”资金的主要用途是农村教育、治安和水利、道路建设、村干部及教师的工资等社会公益事业的财政性开支。这些开支,理应属地方税性质,这些工作属于地方政府职能。所以将各项应收费用并入地方税收,合理合法。
税收的标准可根据不同地区土地收益,以亩为单位确定,如一年三熟的东南部地区因耕地收益率较高,每亩耕地的税收可高一些;一年只能一熟的西北地区税收可适当低一些。
改“费”为“税”的好处:一是农民承包耕地的面积是一定的,按耕地面积征收,农民负担也就成了定数;二是国家每年可以从宏观上调控,如灾年可以适当降低,丰年可适当增加;三是国家可以利用税收杠杆引导和鼓励农民改善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向集约型生产要效益;四是税收受国家法律保护和监督,可以防止某些人在“费”上做文章。
其次,要建立明确的耕地税征收、管理、使用的法律条例。税收的征收由地方税务局代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根据征收项目,专项管理,定向使用,使农民负担(耕地税)从来源、管理到开支完全处于法律监控之中。
湖北孝感市建行杨成安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减轻农民负担大家谈

  减负也要综合治理
说起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取消收费项目。然而,根据笔者耳闻目睹,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也要像搞好社会治安那样,进行综合治理。
首先,要发展生产,拓展致富门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以后,农民从总体上收入确有显著增加,但很不平衡。乡镇企业和二、三产业不发达的地方,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农户收入仍然有限,承受力差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一个因素。因此,有关职能部门要出主意、想办法,搞好服务;农村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寻找致富路子,增加收入。
第二,组织部门考核干部时不能只重表面政绩,必须规范政府行为。要看基层和群众对部门所做的工作、所办的事情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
第三,不能忽视农民还背着沉重的“剪刀差”。这几年中央对农业是非常重视的,几次出台了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但是农民的生活费用相应提高,农资产品价格涨幅过快,以致“剪刀差”不断扩大,农业增产农民难增收。
第四,精简机构,节约开支。乡级政府机构臃肿,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在编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的工资等开支只好变着法子摊到农民身上。因此,不消“肿”、节支,农民负担很难减轻。
由此可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更大的广度和更深的层次上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江西鹰潭市农业局彭加福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柳城农业综合开发成效非凡
广西柳城自1993年开始先后投入1248.85万元资金进行的二期农业综合开发,因地制宜,从乡村实际出发确定开发项目,宜蔗则蔗,宜果则果,水陆并举,综合发展。
该县着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把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去年以来,先后在三个项目区新建了五座电灌站,两条引水渡槽,两个抽水机井,彻底解决了群众5000多亩田地的灌溉用水。还逐步实行划分区域,连片开发,规模经营。
二期农业综合开发实施近三年来,开发区粮食、油料、肉类、鱼类、蔬菜、原料蔗新增额有大幅度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增加产值1200多万元,有1250户农村特困户脱贫致富。
(骆海宣肖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山东乡村科技人才大显身手
活跃在山东各地的1万多名乡村优秀科技人才成为推广实用科技,发展农村经济的生力军。四年来,共取得农业科研成果2000余项,推广新技术项目3461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5亿元。
为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农技推广力量薄弱问题,山东各地自1992年以来开展了选拔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工作。目前,全省84%的县(市、区)开展了这项工作。
各地对科技人才优先解决科研经费、优先安排科技推广项目、优先农转非。同时,实行目标管理,不搞终身制。 (鲁组彤)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讷河百万吨马铃薯早安排
黑龙江省讷河市对即将收获的百万吨马铃薯提早安排,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今年马铃薯丰产丰收。
讷河市是全国马铃薯之乡和脱毒种薯基地,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在30万亩左右。为使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变成富民强市的经济优势,讷河市确立了依托基地建设,增强加工能力,开发系列产品,形成产业集团的整体思路。目前,该市马铃薯原原种、原种和种薯生产体系逐步形成,已同鲁、冀、沪等地的15个省市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为确保今年马铃薯丰产丰收,讷河市委、市政府抢前抓早,确保马铃薯产、加、销沿着产业化轨道向纵深推进。(姜毓翔冯连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农家
聘专家
江西省崇义县铅厂镇出了一件新鲜事:十户农民自己出钱从城里请来了一位“科技顾问”,指导他们的脐橙种植。
7月28日,我们来到上村农民张重华家,利用双休日从县果茶桑局赶来的助理农艺师杨树林也正在果园里指导他们如何防治病虫害和树形剪枝。我们问张重华,为什么自己出钱聘专家?他说,1993年,他们村民小组有二十多户农民种植了脐橙八十多亩,按理说,今年就该挂果,可是由于技术跟不上,果树长得参差不齐,全都没有挂果。自己没有技术,就要出钱请技术员。开头张重华准备一户去请,后来又有九户农民响应。经过联系,崇义县果茶桑局的助理农艺师杨树林成了这十户农民自费聘请的“科技顾问”,他们郑重其事地向杨树林发了大红聘书。聘书约定:杨树林全年负责他们种植的40亩3000株脐橙的技术指导,而这十户农民付给他每株三角钱的技术指导费。
种植户袁德文说,自从杨技术员来了后,他家种的脐橙与过去比完全变了样。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河南省偃师市农村信用社今年以来投放资金400多万元支持农民发展养殖业。当地农民梅建森在信用社的支持下发展奶牛养殖,目前牛存栏数已达200头。图为奶牛场一角。 赵朝军 张光辉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大坝雄姿
国家重点工程——黄河上游李家峡水电站已进入白热化施工阶段。图为李家峡电站拦河大坝正在节节升高的壮观情景。  贺建福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有缘不相识张爱学作
(原载《讽刺与幽默》总第四百一十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