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甲鱼案“打”出友好县
本报记者戴鹏
这是一个不该发生的故事,但却有一个精彩的结局。一起跨省甲鱼案,“打”出两个友好县,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河南柘城:养殖户受骗踏上诉讼路
今年5月,河南省柘城县个体养殖专业户、县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经理宋平心,慕名来到江苏省宝应县购买良种鳖(甲鱼)。在苏中农贸市场,接洽了个体工商户胡永贵。并无养殖基地和能力的市场鱼贩胡永贵,见是大户上门,便采取欺骗、诱惑和逼迫的手法,骗取合约,从市场上收购根本不能用作种鳖的病残鳖、注水鳖当作良种鳖,卖给宋平心443公斤。过秤时又使假,少给35公斤。
宋平心没想到回到柘城的半个月里,天天都是坏消息。“种鳖”大部分相继死亡。宋平心面临着30万元投资打水漂、完好家庭倾家荡产的惨局。
“告他去!”宋平心凭着豫东女子特有的倔强,擦干泪水,抛开亲友们“在人家江苏,你根本打不赢”,“异地他乡,谁肯给你做主?”的劝告,打点行装,准备赴宝应讨个说法。
就在这时,她接到宝应县公安局刑警队电话,要她立即赶到宝应,就查处胡永贵的问题提供材料。
江苏宝应:县领导力主查办害群马
当时,宋平心并不知道,胡永贵坑骗投机的违法经营行为,引起当地善良正直群众的不平,有人向县委举报,引起县委书记纪春明、县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刘克明的重视。
宋平心喜出望外,日夜兼程赶到宝应接受了询问,住下来等待好的结局。但第二天上午,宝应县公安局个别同志的态度却变了:“通过我们的调查,此事构不成刑事犯罪,我们的工作已经结束。你去找工商局吧。”
“真应了乡亲们的那些劝告?”宋平心眼冒金星,心绪烦闷。但当她走过一个大门时,绝望之中跳出了希望的火花。“中国共产党宝应县委员会”的大牌子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对,找党去!”
当刘克明书记耐心听完宋平心的申诉后,已是当天下午5点多了。“我和纪春明书记很重视,不管该哪个部门处理,事情发生在宝应,我们都有责任来管,而且必须管好。你放心,宝应不会放纵一个败坏宝应声誉的害群之马!”他随即召开政法委主要领导紧急会议,责成公安局副局长周永良、工商局副局长陈万奎、检察院法纪科长等组成专案组,同时抽调精兵强将,对胡永贵立案侦查。
排除干扰,人间自有公道在
希望又一次升起,但又一次黯然。胡永贵先是狡猾抵赖,以“自愿交易,愿打愿挨”为由拖延办案,企图蒙混过关。后又动用关系说情送礼,为其开脱:“做生意,吃亏占便宜是双方的事,咋办也动不到法上”,“咱胳膊不能往外拐,让外省人弄走钱去”,“人家一拍屁股走了,咱们抬头不见低头见,长远还是乡亲”。他的同伙也四处扬言:“这案子,利索不了!”,“宋平心休想拿走一分钱!”
宋平心的心情难以平静。刘克明亲自听取专案组的情况汇报,明确指出:关键不在于案件本身,而在于宝应县执法和行政部门对地方保护主义的认识和态度。他说:“地方保护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地方破坏主义,只有摒弃它,才能真正保护宝应地方经济的有序发展。领导干部要讲政治,在市场经济生活中,这也是政治。”此后的几天,刘克明又主持了两次专案组会议,把握案件进度和质量。
排除了干扰,专案组兵分两路,放手工作。一路人马依法审查和讯问有关涉嫌人员,取得胡永贵违法经营的确凿证据。一路人马驱车千里赶来柘城现场调查,同时带着宝应县水产局高级工程师和当地公认的土专家,对宋平心冷冻保存的300多公斤死鳖逐一鉴别,确认胡永贵所卖的为当地品种“中华玉鳖”无疑;又赴郑州“河南省水产研究所”进行剖检鉴定,认定注水鳖占死亡总数的50%,病残鳖占死亡总数的20%,从而获取了认定胡永贵违法经营的主要依据。
在事实面前,胡永贵终于承认自己非法交易的全部行为,愿意退出非法利润和承担赔偿责任。至此,这桩普通但又特殊、简单却很棘手的跨省甲鱼案暂告一个段落。
情投意合,两县联手求发展
7月5日,受宝应县委委托,刘克明一行9人冒着酷暑,千里迢迢来到柘城县,向宋平心,向87万柘城人民赔礼道歉,同时送来胡永贵赔偿金20万元。在由柘城县委书记石克生主持的这个非同寻常的会议上,当刘克明把失而复得的20万元巨款交给宋平心并深深鞠躬的时候,当刘克明转达宝应县将指派水产局帮助宋平心恢复生产并长期扶持的时候,宋平心眼圈红了,在座的所有人眼圈都红了。石克生握住刘克明的手,让他转达柘城人民对宝应人民的深深敬意。掌声久久不息。
故事并未结束。第二天,还是那间会议室,还是宾主双方这些人,会标却变了:“江苏省宝应县河南省柘城县友好协定签字仪式”。
一桩寻常甲鱼案,竟“打”出了两个友好县!原来,案子临近尾声,柘城县委越来越钦佩宝应县委的眼光和胸怀,越来越感觉到宝应县的经济环境治理很值得借鉴,尤其是宝应县属苏中地区的发达县,有较强的经济、技术辐射能力,柘城是平原欠发达县,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双方有优势互补的广阔空间。柘城县和宝应县决定把交手“打”官司转为联手求发展。于是,故事便有了精彩的结尾。(附图片)
上图:宋平心从刘克明手中接过20万元赔款。孙晓清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好个大义灭“亲”
戴鹏
应该说,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出些个胡永贵之类的案件也属正常。不正常的是,案子一跨地区,尤其是跨省、市,往往会“不利索”起来。或一拖数月经年,或干脆暗护明袒。
究其根源,多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让人忧虑的是,在一些地方,地方保护主义大有蔓延的苗头。如防止不力,将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会使我们尚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经济机制遭到侵害。就这个不该发生的事件看,如果对地方保护主义稍有放纵和手软,结局肯定是不精彩的。
可喜的是,有宝应县委这种大义灭“亲”的眼光和胸怀,有纪春明、刘克明这样开明的地方领导,事情自然“利索”得多。他们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态度和对策值得各地学习,其中的辩证观值得各地的领导干部们借鉴。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金鑫南的上海情结
本报记者萧关根
小小的个子,黑黑的脸,上嘴唇留有两撇小胡子。这是江苏苏鑫装饰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金鑫南给我的第一印象。同行们对他的评价是:精明能干,有超前意识。也有人对他的姓名感兴趣:三个字中有四个“金”字,说明这个人会赚钱。记者在与金鑫南交谈后发现:他事业的成功,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才二十岁刚出头,金鑫南就从大运河边来到黄浦江畔,闯荡上海建筑市场。在不断的承包实践中,金鑫南敏锐地看到了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传统的木结构门窗不久将会被新型的铝合金门窗取代。一九八七年初,他回到家乡吴县左镇黄埭,倾其所有一万九千四百一十元,在中学的旧校舍中办起了吴县铝合金建筑装潢厂。当年实现产值一百零五万元,税利四十五万元。
在家乡站稳脚以后,金鑫南首先想到的是杀回上海,在浦东承接了上海瑞金医院、江苏大厦、上海轻工设计院、上海万科大厦、上海高兴花园等建筑项目,传回了最新的建筑装潢信息。预见到铝合金门窗市场潜伏的危机,苏鑫公司很快开发出幕墙系列产品、不锈钢系列装饰材料、遥控系列卷帘门及防火卷帘门产品,赢得了新的市场。
“苏鑫”从一个全部家当不足两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为固定资产五千多万元、年产值一点六亿元的省级企业集团,每一步发展都与上海有联系。我曾问过金鑫南:上海人很精明,你不怕跟他们打交道?上海办事很严格、很规范,你不觉得办事难吗?金鑫南毫不含糊地回答说:跟精明的人打交道,才能使自己也精明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上海办事规范,这正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在上海能办成事,就不愁到其他地方办不成事。我们要与国际接轨,上海是学会接轨的好地方。苏鑫集团有个规定,从工人中提拔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到上海工作三四年,长长见识。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大忙人的业余生活

  区委书记的“告示”
本报记者陈国琦
“晚上七点到八点半,为黄金学习时间,概不会客。”这是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区委书记刘俊和发出的一则“告示”。
提起写“告示”的原委,刘俊和颇有感慨:尽管我是学社会科学的,对革命导师的不少著作熟读多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作为一级党组织的“一把手”,不学习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另外,从下基层了解的情况看,哪个单位领导注意学习,理论政策水平高,哪里的决策就高明,各项工作就干得有特色。反之,有些干部浑浑噩噩,以干代学,辛辛苦苦,却不能使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至于晚上东走西串,聊闲天,摆酒场,非但空耗自己生命,还影响别人学习工作,就更不好了。
于是,在全区大会上,刘俊和向下级诚恳地说,形势逼着我们学习,肩上的责任要求我们学习。我们的口号就是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七个字:学习、学习、再学习。他郑重宣布,今后在一般情况下,晚上七点到八点半不会客,不开会。黄金时间要用在学习上。他建议全区各级领导也这样做。
“告示”发出,区委书记晚上受的干扰果然少了。一是因为一些人不按“告示”办事,受到了刘俊和的“冷落”,二来很多同志自己也安排了学习,无暇“光顾”了。这样,一级带一级,区委书记的一则“告示”,带出了全区干部学习的好风气。
在黄金时间,刘俊和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新出台的法规和举措;收看电视,了解全国各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动态、经验;回顾一天的工作,“日三省乎己”。有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报道,介绍上海两家亏损企业合并后扭亏为盈的经验,受到很大启发。他对比分析了本区齿轮厂和红光机械厂的情况,认为这两个厂虽然都亏损,但各有优势,在设备和技术力量上可以互补。提交区委讨论,大家同意这样做,两厂合并,调整了领导班子,企业重焕生机。
另外,像建材三厂推行一厂两制,西沟煤矿一分为三,洪洲水泥厂的倒推成本管理法等,都是各级领导联系实际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借鉴他人经验创造性工作的结果。谈到这些,刘俊和感到欣慰,他说:“学习使我们增长了才干。但这只是开始,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时刻不能放松。”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为百姓解忧
——海南省万宁县委书记林玉泉访谈录
本报记者鲍洪俊
林玉泉,年届半百,大学文化,曾任生产队长、村乡书记、正副县长,1991年后任海南省万宁县委书记。他情系百姓,纯朴实干。谈及为政体会,他沉默瞬间,旋即坦陈心迹——
我是农民出身,多年干在基层。看惯了张家丰歉李家富贫,我能估摸到百姓的心。人生不满百,常怀百姓忧。几年前上任之初,看到全县农民的贫困状况,我有一种深深的负疚感。万宁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依山傍海,物产丰饶。自然条件这么好,1986年还是国家重点扶贫县,1989年农民收入只有400元,这怎么行啊!我铁了心:拚死拚活也要让万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我在基层调查发现:农民们守着几亩承包田,只能吃饭,无法致富。万宁境内丘陵遍布,开垦丰富的土地资源,种植热带果木,是农民现实的致富之路。问题是采取何种形式开发?切块承包给农户,由农民自主开发,显然不利于规模经营。当时还没有“三个有利于”、“两个转变”,我认定只要能发展生产,提高效益,个人冒点风险也值,毅然拍板:开发丘陵,统一规划,多方筹资,成片开发,分户经营,规模生产,引导万宁农业走区域化种植、一体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规模经营之路。县委因地制宜,把全县分成七大区域,确立区域主导产品,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开发生产。
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符合实际的发展思想马上变成现实生产力。礼纪、北坡的10万亩瓜菜基地,龙衮、和乐的6万亩芒果、菠萝基地,牛漏、长丰等乡镇的20万亩热带作物基地很快开发成功,产生巨大效益。全县海水淡水养殖基地、果菜和热带作物种植基地超过50多万亩。面对蓬勃发展的生产形势,各级党政干部在抓好科技服务、科技培训的同时,狠抓流通秩序、市场销售,引导农民生产、市场两手抓,形成生产、销售的良性循环。当前,6万多农民已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通过1200多个联营点,把万宁的西瓜、芒果、菠萝销往国内24个省市。
万宁农民的腰包真的开始鼓起来了。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729元,有八成多的农户纯收入达到小康水平。现在下乡,看见农民们精神焕发的样子,我再苦再累也感觉不到了。我们当公仆的图的不就是让百姓少一点烦忧,多一些满意嘛!(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老爷山下“花儿”香
本报记者武卫政万秀斌
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是容易摘去是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青石头青来蓝石头蓝,青石头根里的牡丹。阿哥是孔雀虚空里旋,尕妹是才开的牡丹。
7月20日,正是农历六月初五,记者在西宁以西30多公里处的老爷山下,有幸亲聆到这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高腔山歌“花儿”。
记者对西北“花儿”神往已久。此行虽然无缘到甘肃康乐领略西北地区有名的莲花山“花儿”会的风韵,但来到青海高原,匆匆路经西宁,听说乐都瞿昙寺、湟中南朔山、互助五峰山及大通老爷山等风景秀丽之地都有“花儿”会,我们似乎闻到了浓郁的“花儿”馨香。
一年一度的六月六“花儿”会,是西北各族群众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对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父老乡亲来说,今年老爷山的“花儿”会更是非同寻常。唱着动听的“花儿”,全县人民喜庆建县10周年,大通县可谓双喜临门,把西宁附近的老百姓都惊动了。这个消息让我们这些远方来客感到无比振奋,大家说能在老爷山下赶上一回“花儿”会,方叫不虚此行。
这天,四乡八村的各族群众云集老爷山麓的大通县城,大街小巷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远近左右的商家抓住时机在这里摆摊设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男女老幼。我们从地广人稀的柴达木盆地过来,此时汇入人潮之中,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让大家别有一番感慨。
一阵歌声传开——
铁青骡子大红马,我的鞭声大呀,你看我这尕骡娃儿的跑法。新编的歌儿用车拉,我长下千张嘴也唱不完它。社会主义的社会山歌儿多,歌手们拴下个太阳了唱吧。
在县城体育场里,被当地群众称为“新花儿王”的歌手张海魁(藏族)放声高歌这曲《铁青骡子大红马》,博得阵阵喝彩。女歌手温桂兰和13岁的小歌手马明魁的一番对唱,活泼俏皮,让观众开心大笑。炎炎烈日下,看台上的男女老少情绪高昂,听歌听得如醉如痴,仿佛忘记夏日高温的炙烤。
张海魁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青海高原的农民锄完麦田里的草,农事不忙,就要赶“花儿”会。汉族唱“花儿”,藏族唱酒曲、山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歌。他说:“每年的六月初六,‘花儿’会达到高潮。你们看,今天老爷山上已经有不少人在听歌,明天赶会的人将站满山坡,他们听歌、对歌,那气氛才激动人心哩!”
此行匆匆,让我们感到十分遗憾的,是不能目睹六月六这天“花儿”会的盛况。但大家相信明天的歌声定然自由奔放、热情洋溢;婉转悠扬、高亢嘹亮的“花儿”歌声将在山上山下回荡,像老爷山前哗哗奔流的后子河水一样滋润这方水土。(附图片)
上图:张海魁放声歌唱。
下图:众歌手踊跃打擂。万秀斌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都市一景

  无锡:“蘑菇”公厕成“风景”
本报记者杨明方
锦绣江南,美景怡人。最近到无锡采访,才下火车,广场旁边一溜红白相间的“蘑菇”顿时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打听,原来是微型移动公厕。
公厕门口排着队,管理员小潘忙得不亦乐乎。他笑着说:“公厕美观大方,有不少人以为是电话亭呢。”一位名叫李建华的湖北十堰人,从移动公厕出来后连声对记者说:“这小小的厕所‘科技含量’可不低。人一进去,电灯自己亮起来,风扇自己转起来,连冲洗的水也是自己喷出来,真是太方便了。”据了解,这种由南京方圆公司斥巨资新近研制成功的“节水型微型移动公厕”,利用人体的红外线感应控制内部的灯光、排风系统,利用开关门时的传动控制清洗系统,曾获得三项专利。
无锡的移动公厕是由新境公司投资经营的,一人次收费3毛钱,人们都说不算贵。公司何以对公厕感兴趣?新境公司负责人坦言:走在闹市区,抬头到处是银行,低头找个厕所难;有需求就会有消费,我们瞅准了这个“市场空档”。
在无锡,以前外地游客下火车“打的”找厕所并非笑谈。面对市民的埋怨,环卫部门颇有苦衷:闹市区寸土寸金,建公厕且不说经费吃不消,征地更是难上加难。据了解,尽管无锡市每年环卫事业经费达3000万元,但除去人头费、专项事业费,用于环卫设施更新、车辆添置的只有100多万元,能花到公厕上的更是微乎其微。这种状况在全国非常普遍。无锡市环卫处负责人黄建华认为,“应该破除环卫事业只是政府部门的事的旧观念,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厕建设。”
移动公厕占地面积小,可以见缝插针。目前,新境公司已投资10多万元购得十几个移动公厕安放在无锡火车站、文化宫、人民路等繁华地段,受到人们的欢迎。针对一些地方建设“宾馆式豪华公厕”的做法,新境公司负责人周云华认为,建公厕应该考虑它的普及意义以及社会的承受能力。市场调查表明,人们最看重的是公厕是否卫生、方便,需求取向明显趋于经济实用型。“节水型微型移动公厕”的研制者、南京方圆实业公司江奕刚高级工程师告诉记者,这种“微厕”具有全封闭的贮水、贮便、清洗功能,一次用水600毫升,仅相当于普通抽水马桶的十几分之一。看来,摸准大众心理,节水环保并举,这恐怕是无锡移动公厕颇受人们欢迎的重要原因。
(附图片)
无锡街头的“蘑菇”状公厕。杨明方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