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喜人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本报评论员
山西四村靠科教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发展之路,令人振奋,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扶贫只要方向对头,领导得力,群众肯干,再穷的山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
这四个村自然条件都很差,有的甚至欠缺生存的条件,如果这样的地方都能脱贫致富,那么,扶贫攻坚就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在山西,科教扶贫决心大、规模大、力度大。省委要求各级党政干部:要带着感情抓教育,使“科教兴晋”真正形成共识,落到实处。“八五”期间,山西为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自筹和群众集资就超过15亿元,相当于20年间省、地、市、县各级财政投入中小学基建费用的总和。1995年,山西全省高校和50所中专联袂扶贫攻坚,与50个贫困县结对子挂钩扶贫。都说扶贫要变“输血”为“造血”,山西人说,培育人才,提高素质,让农民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就是最根本的“造血”。治贫先治愚,农科教相结合,科技和教育乃是扶贫之本。
启示之二:无论自然条件怎样恶劣的贫困山区,农村里只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能同群众一道坚持科教兴农,就能脱贫致富。山西这四个村共同的经验,正说明了这一道理。这些好带头人,都很重视办学,重视科技,重视培养人才,重视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高了,掌握致富的本领就不难,致富的思路开阔了,信息、门路、办法就多了,能力也就增强了。
启示之三:一个好的办学体制,能使农科教很好地结合,沟通教育与经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对脱贫致富起到保证作用。山西贫困山村创造出来的“村校结合”这一办学体制,解决了教育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村里领导班子的“一把手”亲自抓教育、抓科技的推广,强化了干部科教兴农的意识,使村里能够自觉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教育与群众的利益直接联系,调动了全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集资办学,共创实体,形成“教促农,农促教”的良性循环局面。
启示之四:让机关干部到基层农村挂职锻炼,把科教兴农与培养干部结合起来。有不少农村贫穷的原因,说到底还是缺人才。没有一些有知识、有道德、素质高的人才到贫困农村,脱贫的希望就很渺茫。而机关干部相对人才较多,山西吕梁地区1994年以来抽调了1070名机关干部到特困村任职,帮助脱贫,并把办一所农科教相结合的学校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了扶贫责任书,效果很好。
启示之五: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要面向实际,面向农村。广大科技人员要结合实际传授知识和技术,尽快把科研成果变成生产力,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治穷先治愚,这句口号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扶贫先扶志,似乎还未完全进入“角色”。脱贫,外界的帮助和扶持固然重要,但走出贫困的动力最终还是要来自自身。山西四村能有今日风光,背后至少都有8年到10年的苦干史。
不干,再好的经验也不能成为治穷的灵丹,从这个意义上说,脱贫没有捷径。


第1版(要闻)
专栏:

  科教扶贫天地宽
——山西太行、吕梁山四村脱贫纪实
新华社记者 林晨 杜文峰 中国教育报记者 高耀彬
山西柳林县的前元庄、交城县的大陵庄、方山县的圪叉咀村、平定县的理家庄,过去是太行、吕梁山深处有名的穷村。如今这四个村发生了巨变,不但实现了稳定脱贫,而且已经步入小康的乐园。四村致富,虽然各有各的历史,各有各的经验,但在咬住科教扶贫不放松这一点上,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他们以自己成功的实践,创造了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靠科教脱贫致富的人间奇迹,也再一次向人们昭示:治穷先治愚,是似慢实快的脱贫之路。
前元庄的“村校结合制”
吕梁群山中的柳林县前元庄,说是有土地2000多亩,但没有一亩是“躺”着的,所有的地都“挂”在了山坡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使群众在过去的好些年里都是辛辛苦苦干一年,结果每天一个工值才四分钱。群众穷,集体更穷。那时的村集体,连一条板凳、一辆自行车也没有。直到1982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过百元左右。
如今前元庄变了。去年,这个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100元。
一个生存条件那样恶劣的小山村,何以富了起来?村民们说,应该给学校记头功,可村支书康梦熊说,之所以学校在人们心中有这么重要的位置,是因为我们实行的“村校结合”的办学体制使学校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康梦熊,曾受过两年高等教育。后因政治运动所累,被遣回乡务农。这个学过热处理的大专生,对办教育一片痴情。1982年他一当上村委会主任,就办起了农民夜校。1985年,康梦熊任村支书,开始探索“村校结合”的新型办学体制。
在吕梁地区的支持和帮助下,前元庄办起了实验学校,实行村校干部交叉兼职,村支部书记兼任村教委主任,统管全村教育;校长兼村党支部副书记,参与全村发展大计。这样兼职后,村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就可以同步规划,同步运行,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同时,学校教师被聘为村委“智囊团”,共同参与和决策全村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学校为了搞好职业教育,建立两种教师制度,专任教师兼任成人教育部的文化课教师,有专长的农民受聘兼任学校劳动技术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学校图书、实验仪器是向农民开放的,而村里的果园和大田作物则为学生实验和实习提供基地。
全新的办学体制,使村政和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了村校关系。学校大事小事,村干部都放在心上,主动解决。
教师也格外关心群众的脱贫致富。近年来,每个老师固定联系六户村民,他们经常借串门时机,给村民讲科技、送信息,遇到征购公粮、计划生育什么的,老师又成了国家政策的义务宣传员。
如今,村民们已经离不开这所给他们传播致富门道的学校。过去村里只种一些萝卜、土豆,现在,在学校的指导下,前元庄几乎什么蔬菜都能种了,蔬菜成了村里致富的主要产业。去年,村里用机械又推出160亩的菜地,今年还要搞20个塑料大棚。村里的菜种多了,学校老师又请来农艺师、技术员给村民上课,讲各类蔬菜的科学管理技术。现在,前元庄发了蔬菜的财。
教师联户指导,学生“培训”父兄,师生村民结合,村校共同发展。
也曾有人担心这种试验会影响教学。可康梦熊自有他的道理:“我的学校实际是一把‘梯子’,学得好的人,可以由初中升高中、甚至大学;但上不去的人也不要紧,也可以就近转向职业技术培训,照样可以就地成材。这样,村里的年轻人有了盼头,也就不会一心只想当‘飞鸽’牌了。”这样的教育体制符合农村实际,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全村累计有79名学生考取了大中专学校,占到全村总人口的10%以上;而留在村里的中年人也全部达到了初中文化水平;由于实行农科教相结合,全村基本劳力每人都掌握了一两项实用技术,30%的农户成为科技示范户。
大陵庄的“三部曲”
大陵庄小学有一分地,虽然只占全村耕地面积的1/5840,可周围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知道,这块地说得上是寸土寸金。
改革开放以前,地处交城县西的大陵庄,600多口人穷得连肚子都填不饱,人均收入不足200元。可这几年,他们以大陵庄小学为依托,从校园、庭院到大田,唱了一部科教脱贫兴村富民的三部曲。
1990年,省农科院两位技术人员兴冲冲来到大陵庄推广白菜籽种植技术,没想到遇到了农民的冷面孔。进退两难之际,“冒”出了小学校长彭义轩:“让我们学校来试试吧。”
于是,校园里那一分空地成了优良品种的示范地。
一茬下来,一分地竟收获优质菜籽15公斤,按亩计纯收入可达1500元,加上复播作物收入,每亩纯收入2000元绰绰有余。
科技生金。那些天天跑到校园来看菜籽“动静”的农民惊讶了,信服了。不用动员,他们自动坐进了讲授菜籽种植技术的教室,连两位70多岁的老汉杜喜和梁泽善也破天荒和村里的后生姑娘们坐在了一条板凳上。
冬去春来,大陵庄的村民们纷纷在自己的庭院里搞起了小块试验。一年之后,白菜籽从庭院走向了大田。
1995年,全村584亩耕地已有500亩成为菜籽的天下,全村人均收入1544元中有近千元是来自菜籽的贡献。大陵庄摇身一变,成了省农科院的优质菜籽生产基地。
一项技术富了一个村,也带动了一大片。邻近的村庄纷纷效仿,靠菜籽走上了致富之路。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帐:大陵庄小学的一分地,仅菜籽一项,带来的间接效益就超过了120万元。
类似的良种引进培育试验,这所小学已进行了十多项,而且都获得了成功,得到了推广,见到了效益。小小的校园,不仅是教学之园,而且成为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的示范园,大田作物的良种试验园。以前,有的村民认为学校搞种植试验是不务正业,如今他们服了气,高兴地说:“是学校带咱致了富。”
圪叉咀来了个机关干部
机关干部到贫困村任职,把科技、教育的火种播撒进贫瘠山庄的土壤里,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又一条有效途径。
方山县境内皆山。40年代时,陕西、山西两省的8个县一些人逃荒而来,落脚在这里的山梁上,于是有了村庄圪叉咀。
圪叉咀全村现在有34户人家、136口人。50年代初,贫穷的圪叉咀没有一个识字人。
1962年,一个叫李健的有志青年,跟随村支书陈有良上了山。这两个立志办好教育摆脱贫困的青年人,朝夕相处,共商大计,费尽了心血。
李健果然不负重托。30年的努力,圪叉咀村学校越办越有特色,他们的“教、科、劳相结合”、“普教、职教、成人教育相结合”等经验,受到了普遍重视。在这种教育方法推行中,圪叉咀人有了文化,有了技术,村里栽种了苹果树等经济林,圪叉咀成为科教兴农的一个榜样。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圪叉咀遇到了新的难题:村支书陈有良和校长李健都老了,村里又选不出合适的带头人,圪叉咀需要新鲜血液。
1994年,吕梁地区加大扶贫力度,方山县纪检委常委陈振宏,响应上级要求机关干部下贫困村任职的号召,毅然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圪叉咀,接过了他父亲陈有良的村支书担子。为了让圪叉咀再度辉煌,他把住在县城患病的妻子和在县城上学的孩子都搬回圪叉咀,村民亲切地称他们一家是圪叉咀的“新村民”。
陈振宏仍然像他父亲,致力于抓科技和教育兴农,不同的是他的思路更宽,办法更多,层次更高。仅仅两年的时间,他为村里办了五件大事:修了路,搞了机修农田,发展了地膜覆盖玉米田,搞了果园节水渗灌工程,还准备盖一座科技“大楼”。同时,他聘请了原北京农业大学、山西林校等高校教师来村里给大家上技术培训课,并抓住时机对全村的果树进行嫁接改造,去年就嫁接更新品种300多亩。
他成了村民的好带头人。村里果树需要科技投入,专家说最好少施或不施化肥,陈振宏明白这个理,就动员村民到县城拉茅粪。开始,村民们嫌丢人不愿去。陈振宏二话不说,开了个小拖拉机就奔向县城,自己掏茅粪往回拉。村民看到陈振宏带了头,纷纷出动,赶着马车或开动拖拉机,高高兴兴地把县城的大粪拉回了山村。
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努力,圪叉咀人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了。这个村的55个劳力中,高中毕业的有8个,初中毕业的有38个;有23人掌握了三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并被有关部门聘为“农民技术员”。就连学校里的娃娃们,也几乎个个都会侍弄果树,还经常被周围村的人请去做技术指导呢。
圪叉咀的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到现在从村办学校出去的有1名成了博士生,有7名大专生、8名中专生、25名高中生、90名初中生。
科技和教育成为圪叉咀飞向兴旺、富裕的两只“金翅膀”。去年这个村遇到罕见的旱、涝、冻灾害,但粮食损了果树补,全村人均收入仍稳定增长,达到1700元。
理家庄的“科技神人”
太行山麓深处的理家庄,则采取请科技进山的方式,一边治果园,一边教农民,治愚致富相结合。
全村1720口人,分散在4个自然村里,祖祖辈辈躬耕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全村人在分散的三沟五梁一面坡上的3万块碎地上苦干一年,人均收入还不足100元。
“我就不信理家庄人改变不了自己的穷命!”党支书王铁锁认准了靠山“吃”山这个理。首选自然是发展林果业。秃岭荒山,土少石头多,他们就挖坑担土栽树,多年的苦战,昔日的荒山坡上,终于建成了千亩果园。
王铁锁诚恳地请山西农大教授解思敏给村民当“军师”。
日本在30年代研究果树地种草,50年代就已推广。解思敏教授根据石灰岩山地土少难蓄水的情况,采取种草技术,村里人对这种违反“常规”的做法也不理解,有人说:“树地的草除还除不完呢,种了草和果树争肥争水,没听说过这种稀罕事。”结果,种了草的水土保持好,不生杂草,增强了果树的水分和有机质,而不种草的树地一场大雨,土就跟着水跑了。农民不信理论,信的是事实。对比之下,大家终于相信还是“军师”厉害。
农大来的教授在理家庄一蹲就是9年,理家庄苹果产量也从1990年的5万公斤增长到1995年的35万公斤。果树种植面积也扩大到2000亩,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7个,优良水果品种20个。
教育扶贫,使理家庄1995年全村经济收入达到了1430万元,人均纯收入1700元,成为全省山区小康建设15个先进村之一。
村里人真的开始富了起来,这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使农民们服了科技,他们把农大的教授奉为村的“科技神人”。
山西农业大学在理家庄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农大为理家庄培训了大批人才,扶持当地致了富;同时,理家庄的实验基地也为农大“培养”了多名研究生,使农大完成了三个重大科研课题。如今,农大像理家庄这样的扶贫基地在全省已有40多个。
扶贫和教育相得益彰。


第1版(要闻)
专栏: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顺义农业走向两个根本转变
本报讯记者赵兴林报道:京郊大地麦收结束,顺义县传来小麦收购一季完成全年粮食征购任务的喜讯。
有北京粮仓之称的顺义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农村改革试点区。日前,记者从这里得到的一组数字颇令人振奋:粮食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年销售商品猪占四分之一、鸭占三分之二、肉鸡占三分之一、鲜蛋占五分之一、蔬菜占四分之一。
从实际出发,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从而促进农业的两个根本转变,是该县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现在,全县粮田实现了以集体农场为主、专业承包到劳动力与家庭承包并存的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有利于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而且为实现技术集约型、资金集约型奠定了基础。据统计,全县九年购买农机资金总额达三点○七亿元,农机总动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点五倍,农作物从种植到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全县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为一点四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六点四,与适度规模经营前相比,劳均产粮由零点二万公斤提高到三万公斤,粮食单产由不足六百公斤提高到七百五十公斤以上。务农劳动力人均创收超过三万元,个人收入达到六千元以上。
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形成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机制,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利于发育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经营主体。这个县涌现出了北务、尹家府一批万亩特菜、万亩西红柿、万亩韭菜、万亩砀山梨等生产基地,出现了以鲲鹏食品集团为龙头的年加工销售一百万头生猪的生产加工基地,以前卤鸭厂为龙头的年产、加工、销售四百万只北京鸭生产基地。
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进一步适应了科学种田的要求。全县农场场长多数人已具有大专文化水平,小麦、玉米良种已全部推广国内培育的新品种,蔬菜和水果已引种部分国外优质品种,畜牧业繁育出瘦肉型良种猪体系,种植业改变了多年农作物两年三熟制习惯,复种指数已由百分之一百一十提高到百分之一百九十八。
适度规模经营解放了大批劳动力。全县已有十七万余名劳动力转入二三产业领域,建筑、建材、服装、机械、电子等成为支柱产业,产值和利税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五,顺义已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行列,并荣获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县、体育先进县等光荣称号。
顺义农业走向两个根本转变,随之农民的观念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竞争机制已引入田间,土地使用权纳入市场轨道,竞价承包沙荒地、河滩地已在顺义农村兴起,有的农民甚至将承包的目光转向内蒙古和东北三省。
视土地为命根子,要种好田的新观念,深深植根于顺义农民心中。


第1版(要闻)
专栏:

  提高收购价格增加种植面积
全国早稻喜获丰收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记者赵连庆)目前,全国早稻收割和晚稻插秧工作已全部结束。据农业部介绍,今年我国早稻生产在遭受严重的低温、洪涝灾害情况下,仍获得丰收,江西、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增产幅度较大,仅江西省就增产11.4亿公斤。早稻丰收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
今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早稻生产,一方面国家提高了定购粮的收购价格,地方政府出台了价外补贴、增加粮肥挂钩数量等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各级农业部门狠抓早稻面积稳定和关键增产技术的推广。今年全国早稻面积达到1.24亿亩,比去年扩大了100多万亩。良种、旱床育秧、抛秧、配方施肥等增产技术的推广取得显著效果,今年杂交早稻面积达4511万亩,占早稻面积的37%,旱育秧、抛秧面积均比去年大幅增加。
今年早稻育秧期间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连续45天低温阴雨寡照天气,由于各地推广了旱床育秧、保温育秧等先进技术,减轻了灾害的影响。进入6月底以来,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灾区人民奋起抗洪救灾,抢收早稻,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1版(要闻)
专栏:

  加大企业改革力度与关心职工生活同步
天津积极推进国有大中企业改革
本报天津8月27日电记者傲腾报道:天津市在国有大中企业的改革中坚持加大改革力度与关心职工生活同步。全市214个改革试点企业中有一半企业建立了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35家国有大中企业顺利完成了嫁接、改造、调整,高速线材、子午胎、造纸、地毯、纺织等一大批老大难企业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目前天津市社会稳定,经济出现良性循环的好势头。
江泽民同志关于搞活国有企业的重要讲话发表后,天津市先后多次召开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习讨论会,认真领会讲话精神,结合天津实际,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增强搞好国有大中企业改革的紧迫感。全市组织1400名区、县、局以上领导干部,深入2万多个国有大中企业调查研究,认识到当前改革的棘手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力度与职工承受力的关系。天津市领导认为:必须坚持加大改革力度与关心职工生活同步。一方面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只要经济增实力、企业增效益、职工增收入,哪种办法好就按哪种办;另一方面带着浓厚的感情,动员社会各方面伸出援助之手,从精神、政策、物质等方面体恤困难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生活,通过细致的工作,让职工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党和国家的关怀。
抓住改革的难点之后,他们又制定了1200多项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例如,为解决国有企业资产负债过高的问题,制定出支持国有大中企业增资减债的31条规定,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国有企业的资金。同时,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债权变股权”的办法,减轻企业的债务包袱。335户困难企业采用上述办法,不到一年,就有301户找到了解决困难的路子,有的已初见成效。
天津市委、市政府在加大国有大中企业改革力度的同时,十分重视企业下岗工人的生活,把关心他们生活作为稳定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组织各级领导和社会各方向困难职工送温暖,实施再就业工程。今年春节,天津市取消1000多个应酬性庆功会、招待会,节约400万元用于救济困难职工。市政府针对新情况,采取了鼓励大力兴办第三产业、集体企业,在广开就业门路与分流下岗职工的同时适当限制入城民工工种等措施。市妇联、工会去年以来为15万下岗职工进行了各类再就业培训,工会还建立职工消费合作社,尽力减轻下岗职工生活负担。天津市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下岗职工理解政府,体谅企业,支持企业改革,稳定了国有企业改革大局。


第1版(要闻)
专栏:

  外交部发言人指出
日军在华罪行不容辩驳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今天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日军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不容辩驳。
在今天下午的记者招待会上,当有记者问及发言人对日本自民党总务会成员声称南京大屠杀事件受害人数是虚构的这一事件有何评论时,沈国放说,日本某些政客就此发表谬论,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更无助于日本在国际上的形象。
这位发言人指出,这说明日本国内确实有一股势力企图否定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这必然会遭到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日本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正视历史,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会见邦戈总统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记者张荣典)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加蓬总统哈吉·奥马尔·邦戈时认为,邦戈这次访华将使双边关系取得更大进展。
乔石对邦戈总统这位中国的老朋友再次访华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中加两国关系始终稳步发展,两国议会之间也有很多友好交往。我相信总统阁下这次访华将推动双边关系取得更大进展。”
邦戈说,他对中国的访问非常顺利,富有成效,这对深化两国友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乔石说,中国人民对加蓬人民在发展经济中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长期以来,中加两国在许多领域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今后可通过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使两国合作取得更大成果。乔石还感谢邦戈总统和加蓬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同中国的密切合作。
邦戈表示,作为中国的老朋友,他愿继续加强这种合作。
乔石祝邦戈总统在中国逗留愉快、访问取得圆满成功。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成灾始知水无路
金海
近日回河南探亲,适逢暴雨成灾,房屋宅地也被洪水包围,不得不把孩子顶在头上,涉水返家。据说,这次暴雨成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来的河流沟壑,因久旱无水,被铲平堵塞,盖上了房屋,种上了庄稼。
暴雨成灾向我们揭示了一条自然法则:人有人路,水有水路,自成走势,自成体系,自成生态,破坏了就会受到惩罚。
暴雨成灾,还向人们讲授了一个辩证法:在抗旱时,甚至在旱灾连年之时,也不要忘记防洪,不要堵死水路;同样,在抗洪时,也不要忘记防旱,要注重水利建设。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写

  外商瞄上大西南
本报记者任维东
遥远的路途和高山,挡不住世界各地客商进军大西南的脚步。八月八日上午,成千上万的中外来宾冒雨涌向鲜花盛开、彩旗招展的昆明国贸中心,由云、贵、川、藏、桂和重庆、成都五省区两市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热闹非凡。
大约有五千多名外商、外宾云集这里,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专门派出了由政府高级官员带队的经贸代表团。还有来自美、德、日、法、马来西亚等国和台湾、香港地区的一百三十三家客商参展。特别是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大公司、大商社,像日本的丸红、日商岩井、东绵、日绵;香港的华润集团;泰国的正大集团;新加坡的吉宝集团等也都出现在昆明。拥有两亿多人口的西南地区,资源丰富,土地辽阔,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外资企业已超万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商和外资。
展厅里,中外来宾川流不息,参观洽谈极为踊跃。
香港贸发局市场拓展部高级经理周启良先生对记者说:“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贸易环境不断改善,加上‘九五’计划期间,国内锐意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为港商提供更多的经贸发展机会。港商选择昆明作为拓展西南及其边贸市场的据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第1版(要闻)
专栏:

  赤道几内亚总统将访华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应江泽民主席的邀请,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奥比昂·恩圭马·姆巴索戈将于8月31日至9月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投身社会实践
今年暑假,江苏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全校师生组成85支志愿者服务队,奔赴贫困、边远地区及乡镇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图为船舶学院的大学生为镇江市润州区居民修理家电。
陈岗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