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

  “电子”进法院
龚书铎
今年下半年起,我国法院系统将全面推广一种叫“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软件包,它包括“法院案件管理系统”、“法院来信、来访管理系统”和“文档管理系统”三种软件。届时,我国各级人民法院的办公科学化、自动化程度将大大提高。而这一难度颇大的高新成果,出自成立仅三年的电子部信息中心之手。
1993年夏,信息中心一诞生就面临窘境:没有经费,靠领导东奔西跑借来的8万元“开张”。“中心人”一分钱掰作两半花,不折不扣地念起了“抠”经。电子部规定,搬进新大楼的家具必须更新。信息中心的领导权衡再三,咬咬牙只买了四张老板台,摆在对外接触多的办公室“塑形象”,其他的破旧家具,一件也没舍得扔。
他们迅速建立起技术起点高、内联全国金桥网、邮电通信网,外联国际互联网的“全国电子行业信息网”;开发出具有电子行业特色的“每日经济动态信息库”等17个信息库;还与新华社、国家信息中心等权威信息机构联网,丰富网络信息资源,将中国电子行业的风采展示给世界。邹家华副总理考察了信息中心在国际互联网上做的电子部介绍后,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热点透析

  企业负债逾七十亿元,五分之四以上市场为洋品牌占有——
彩卷相纸命运如何
潘圆
国产感光材料市场竞争激烈。1995年我国2/3的彩色胶卷市场、4/5以上的相纸市场被外国产品占领。80年代中期以来,一度有望形成的乐凯、福达、公元三足鼎立的局面已一去不再,福达和公元负债累累,效益较好的乐凯在洋品牌的包围下孤军奋战,市场占有率亦呈下降之势。
买技术不等于具备了实力
70年代末,感光材料业面对我国彩色胶卷水平与世界的差距,想到了引进。然而国外名牌企业却只出售产品不出让技术。此种情况下,乐凯(当时的化工部第一胶片厂)奋发图强,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高温快速彩色胶片,并于1985年投产。然而欢庆之余,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国产彩卷与国外名牌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但有了乐凯,外国企业同意出售技术了。于是,福达、公元分别耗费上亿美金引进了柯达与富士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设备。然而生产线刚建成,发现引进的技术是别人即将淘汰的技术,这些技术设备要消化吸收转化成生产力也非易事。到1995年,福达已负债22亿元。公元引进时并不知道,富士的设备必套用其原材料,否则连车都开不起来。原材料依赖他国无异于自套枷锁,试车后,公元基本没正常运转,1995年负债达54亿元。
与之相比,乐凯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进涂布生产线,所用资金仅为福达的1/10。1987年生产线建成后,两年就收回全部投资,并一直保持满负荷生产。至今,乐凯90%以上的利润来自这套设备。
由此可见,钱花了,技术买到了,但并不一定具备了与世界名牌竞争的能力。引进中即便给你一流的技术,自己也不一定有一流的管理。归根结底还是一条,引进是为了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不能依赖国外,让人家牵着鼻子走。
助“乐凯”式企业一臂之力
感光材料市场大头被外国产品占领,除了国有产品质量及经营、管理等因素外,企业缺乏市场观念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化工部一位专业工作者认为,用市场与别国换技术、换资金是可以的,但要特别注意交换过程中如何不吃亏,如何既放开市场又适当保护我们的市场。
当然,保护市场并非要自我封闭,重回旧路,而是要对稚弱的民族工业加以扶持,为“乐凯”式的企业助一臂之力。
为此,首先要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有人估算,富士在中国的代销点少说也在千个以上,柯达也有几百个,而乐凯独立的代销点只有几十个。洋品牌在发展代销点时,往往给予优惠条件,给钱、给物甚至提供出国机会。有关人士认为,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市场规则尚未建立,对于代销点的扩展国家需加强宏观调控。
加大反走私力度。专家们认为,新型乐凯胶卷的质量已达到国外名牌产品90年代初的水平,从专业摄影的角度来看,乐凯还有不足,但满足老百姓摄影一般需求是完全可以的。何况乐凯还有价格优势,本应在竞争中占上风。但近年来大量水货及漏税胶卷的冲击,使国产胶卷价格优势微弱。按正常对外贸易,进口彩色胶卷的到岸价为1.30美元/卷,加上60%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进口成本折合人民币20.2元/卷。而实际上国内市场上进口彩卷的批发价约为十三四块钱一卷,零售价每卷20元左右,有些地方十六七块钱就能买到。价格相差无几,再加上消费者购买心理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国产彩卷销售乏力。此外,也需要尽快出台“反倾销法”,在放开市场的同时对我们的市场加以适当保护。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

  康赛品牌服洋商
毛立辉
一个本小利微的服装厂,从注册一个新商标到发展成著名品牌需要多长时间?童施建交出的答卷是:5年。
湖北黄石服装厂的产品曾获国家金奖,但商标是外贸公司的。1990年2月,童施建上任就说:没有自己的品牌还搞什么中国的名牌?他根据获金奖T恤衫英文商标的中译文,注册了“康赛”商标,并将企业名称也改成“康赛”。
在设计师们迅速推出100多种新花色、新款式、新面料T恤衫的同时,童施建把质量一票否决的“尚方宝剑”交给了质检部门,结果产品合格率高于国颁标准,达到99.8%以上。当年,康赛创下了黄石服装厂建厂以来年盈利70万元的历史最高纪录。这时,童施建一甩手花掉了53万元:他用13万元修建了一个精美的样品间,拿出4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做了个“夏日精品,国优金奖,康赛T恤”的产品广告。工人们没料到的情景出现了:进入1991年,计划全年生产的150万件T恤衫,头4个月已全部投入了市场仍供不应求。这一年,康赛的利润超过了300万元,是本企业前10年的总和。
在康赛的金牌T恤衫走红市场时,童施建又走出一招。他们没有上规模,反而削减产量提高附加值,组建中国服装产品的第一个全国性工商一体的销售网络。
随着一大批高精尖的设备、工艺、技术通过合资等形式进入了康赛,一批技术人才在康赛组成技术开发网,一系列促使技术人员开发新产品积极性的优惠政策在康赛实施,康赛牌T恤衫产品的附加值比过去提高了5—10倍。与此同时,康赛又首开中国服装产品质量信誉保险之先河,不惜花巨额资金向保险公司投了金牌产品质量信誉保险,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国优T恤衫挑出毛病买一赔二”的新举措,市场占有率以每年75%的速度向上递增。
康赛人依然十分清醒:面对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康赛光靠单一的T恤衫,又能聚集起多大的资本与国际名牌抗衡呢?只有实施名牌延伸战略。
康赛投资同北京服装学院一起创立了北京康赛服装设计公司,并同香港、泰国、美国等地的服饰厂商合资兴办起了4个中外合资服装企业,不仅使康赛的金牌T恤衫从内在质量、技术含量、文化含量上有了一个飞跃,而且使康赛这个名牌由T恤变成了衬衫、系列休闲服、皮件皮服、时装等400多个款式、1500多个花色的春夏秋冬系列产品。在’96产品供货会上,康赛的系列产品订购金额达1.06亿元。
某国际著名制衣集团与康赛合资兴办服饰实业公司时,提出购买两个国际名牌服装商标充实康赛的无形资产。童施建说:“康赛已是名牌,我们就是要把康赛这个中国名牌塑造成真正的世界名牌!”后来,这个制衣集团的老板不仅收回了自己的想法,还毅然将自己在福建、上海、江苏等地开办的7个纺织服饰企业全划归到康赛集团的麾下,产品一律打“康赛”商标。
“八五”期间,康赛集团运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和人才队伍优势,兴办起了14家中外合资公司。1995年,康赛集团的资产总额已达到2.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创造利税2400万元,分别比5年前增长19倍、20倍和24倍。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一孔之见

  七十学电脑
本报记者刘燮阳
我快七十岁的人了,居然学开了电脑。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电脑是很神秘的。办公室配的一台电脑,放了两年多,我和同办公室的老李同志都不敢摸。
后来,来了位年轻的实习生,看见我们放着电脑不用,直说可惜,建议我们用起来。我们说,这是现代化的设备,要从小学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脑子不行了。他说,没什么神秘的,来,我教你们,试试看。
从此,我和老李学开了电脑,没想到越学越有劲。经过半年多时间,我们两人现在能用电脑打字了。我这篇稿子,就是脱掉笔,用电脑写的。
用电脑写稿,真带劲。打在屏幕上的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原来我的字写不好,现在行了,打出的稿子,送到编辑手里,清清楚楚。
电脑是一门科学,操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打错一个字,它就“呜呜”叫。我经常把简体字打成繁体字,把长期自以为是写正确的字写成大白字,用电脑帮助我学会正确书写。干了一辈子新闻工作,没想到,现在电脑成了我的老师。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年老心不老,一样学电脑。
到企业采访时发现,不少“老总”的办公室里放着电脑,一打听真会用的不多,有的也是怕年纪大了学不会。想想自己学电脑的经历,我想说,经理们、厂长们,你们管着那么大的现代化企业,为了及时了解信息,提高决策和管理效率,一定要学电脑。我快七十岁的人都能学,你们一定比我学得快,学得好。谓予不信,试试看。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他山之石

  中转,芬航的概念牌
本报记者朱剑红
芬兰航空公司,在我们中国记者的眼里,几乎显示不出优势。
打开欧洲地图,芬兰位于最北端,似乎是世界的尽头。从一般交通的角度看,人们到了这里就到了终点,不知还能往哪里飞!作为这样一个国家的航空公司,地理上的限制使它难有大的作为,更何况还处在许多欧洲乃至世界航空强手的包围之中。
但是,当我们一行中国记者被邀请到赫尔辛基的芬航总部时,听到的却是充满自信和自豪的介绍:“我们芬航有7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六个航空公司之一。在欧洲尽管有很多家航空公司的销售额高于芬航,但我们仍是最具挑战力的竞争对手。”
60年代末,芬航开通了飞美国纽约的航班。此后,美国总统及其他政要在访问前苏联时,总要经停赫尔辛基,一来取此线是美国到苏联的最近路途,二来认为芬兰是到苏联之前的最后一个西方国家。从那时起,赫尔辛基成为东西方交往的一个门户、一个中转地。
虽然在70年代,美国人到赫尔辛基的目的是去苏联不是到芬兰,却使芬航一直若隐若现的一个概念清晰起来:让赫尔辛基成为东西方交往的中转站。
从此,中转成为芬航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越来越重要。
70年代中期,芬航开通了到曼谷的航线,1983年,又开通了赫尔辛基至东京的航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西欧和日本之间架起直飞航线的航空公司。不过,最令芬航人自豪的还是开通了到北京的航线,以往从中国到欧洲,走南线,需要十七八个小时,现在的距离大大缩短,只需七小时五十分钟!而且人们可以通过赫尔辛基200多个航班的巨大网络,当天中转到欧洲各地。
据芬航中国地区经理倪米宁先生介绍,芬航人抓住每一个机会向人们宣传中转,着实改变了许多人的观念。比如,当初东京航线开通时,很多日本人不知芬兰在哪里,更不知到芬兰能干什么,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为什么要乘芬航的飞机?”而现在,每到圣诞节,芬航的飞机忙着把整机整机的日本人拉到芬兰拉普兰的北极村,去拜访圣诞老人。芬兰的卡通动物木米在日本几乎是家喻户晓,现在芬航已经把它画在自己的机身上了。在瑞典,芬航销售人员努力在改变斯德哥尔摩人的观念,让他们先东飞赫尔辛基,再转去欧洲其他城市。如今,斯德哥尔摩到赫尔辛基的航班高峰时每天有九班之多!
中转,是航空公司的机会,但是,如果没有方便的吃、住、行,没有美丽的风景,人们还是不愿意到赫尔辛基来的。
赫尔辛基机场的中转功能也被芬兰的民航局、旅游局、海运公司等部门注意到。芬兰是千湖之国,翠绿的森林,湛蓝的湖泊,对崇尚自然的西方人来说,是可以逃离污染的世外桃源。芬兰的旅游设施极为齐全,游客们在那里感受到的是悠闲、开放、安全……芬兰的旅游部门年年变换花样,举办各种节庆活动,以期吸引更多的人。芬兰的民航局为了增强赫尔辛基机场的中转能力,目前正在投资扩建新的候机楼。两年前,还召开了第一次“中转会议”,今年将召开第二次,据说届时芬兰总理也要出席会议发表演讲。看来,航空公司的中转策略要借助于国内的资源,也为旅游、商业等部门带来了机会。
抓住中转,使芬航抓住了许多历史机遇。90年代芬航开通了赫尔辛基到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航班,现在每天都有5个航班,生意火红!圣彼德堡也是芬航的新宠,赫尔辛基离它只有500公里,是当地人飞向西方国家最近的一个城市。此外,那里尚无直飞北京、东京等城市的飞机,人们可以选择到赫尔辛基中转。
在利用中转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芬航在国内市场上的经营也很下功夫,现在,芬航是世界上国内航线密度最大的公司之一。
芬航虽是一个老公司,却焕发着向上的青春活力。据倪米宁先生介绍,在世界航空业不景气、欧洲许多航空公司为亏损而苦恼的时候,芬航1994到1995财政年度赢利约1亿美元,1995到1996年度的赢利水平比这更好。
(附图片)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

兴建江底隧道,既不妨碍通航,又能全天候正常运行,这已成为长江沿江城市的共识
长江隧道不是梦
桂慧樵
早在1917年,孙中山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在京汉铁路线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应穿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系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此市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
与桥梁相比,隧道在诸多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既不受天气影响,又可全天候通行,不仅维护费用低,而且使用寿命长。在国外,兴建水底隧道一直备受各国青睐。
而今,在南通、南京、武汉等沿江城市修建过江隧道的呼声也日高。那么,我们有没有技术和能力修建它呢?
交通建设专家们用事实说话:
1966年,上海曾采用盾构法修建了长2716米的第一座黄浦江水底隧道;1984年又研制了大型网格式盾构法,修建了长2261米的第二座黄浦江水底隧道。
1995年10月,代表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水下沉管式隧道施工技术最新水平、第一条在软地基上采用沉管法建造成功的水下隧道——宁波甬江隧道建成通车。而在此之前的1993年8月,我国大陆第一条六车道公路、地铁合一的大型水底隧道——珠江隧道也胜利建成通车。
今年4月,交通部广州救捞局又以最快的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香港最大型过海隧道——西区海底隧道以及香港机场隧道22节大型沉管的沉放对接和安装任务。
我国在修建过江隧道方面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专家们在论证南通、南京、武汉过江隧道方案时指出,在吸取珠江和甬江隧道成功的经验以及配合采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修建这三条长江水底隧道的技术条件已趋于成熟,应加快实施进度。
1996年2月,国家科委在上海召开上海长江口越江通道工程前期重大项目经济技术问题研究成果评审会。交通部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彭宝华在发言中透露:国家沿海交通走廊考虑在南通段过长江。而在此之前,南通市早就开展了南通过江隧道的各项筹备工作,并成立了南通过江隧道筹备处。在方案确立后,上海市隧道工程设计院于1994年1月完成了“南通长江通道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南通市政府还特邀英国、日本专家来南通考察,进行前期论证。
1995年5月中旬,由铁道部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南京长江水底隧道技术可行性论证会,也引起了国人的普遍关注。去年初,铁道部还专门投资600万元,作为南京隧道的科研经费。
与此同时,华中重镇武汉也传来要修过江隧道并修建地铁的消息。据武汉地铁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马远宏介绍,武汉市和有关科研部门正在着手进行《武汉过江隧道预可行性研究》,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立项前的有关工作。
但兴建水底隧道投资大,回收期长。根据上海市隧道工程设计院的预算,南通越江水底隧道四车道总投资静态为34.5亿元,动态为50.74亿元,按上海越江通道方案六车道匡算,总投资动态在60亿元。参照南京过江隧道的资料,武汉市过江地铁线每公里造价在3.5亿元,按远期38公里计算,总投资为133亿元,若中近期先建17.7公里,则总投资也近62亿元。
如何筹措这笔巨资是修建隧道的关键,完全靠政府承担是不现实的。三市在筹措资金方面拟定了多种方案。如:采用BOT方式,吸引国际财团投资;利用国内资金为主,国家、省、市共同出资和贷款建设;利用外国政府、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等等。
南通、南京、武汉过江水底隧道的兴建,将为沟通长江两岸交通和促进沿江经济的发展,开辟一个更具长远战略眼光的新领域。不管谁赢得“长江第一隧”的美誉,万里长江拥有自己的隧道将不再是梦幻。
(附图片)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一孔之见

  给功能“减肥”
西南医用设备厂黎殿春
2-1>2这个算式,在精明的企业营销活动中是成立的。美国实业家爱克尔,即以此起家。
一天,爱克尔在纽约街头散步,看见一家小店将咸肉切成均匀薄片,装在两磅装的纸盒里出售,生意很好。他想:两磅装的咸肉片一次食用还是太多了些,如果再改成一磅,生意可能会更好。于是他创办了山毛榉食品公司,把咸肉片切得更薄更匀,一磅装出售,果然生意比两磅装的更红火。山毛榉食品公司从此逐渐闻名全美国,乃至全世界。
运用这样的“减法”思维方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是在深入细致地了解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方便适用的商品或服务,让消费者降低“消费成本”,收到2-1>2的效果。日本东芝公司对X射线CT诊断设备,“减”去了一些一般病员所不需且造价昂贵的功能,售价比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同类产品便宜40%以上,在美国市场及国际市场有竞争优势;长春一汽集团对汽车产品“减”去了“高温地区不开锅”的多余高质量,成本和售价相应降低,销路更好……无数事例共同表明,恰当开展“减法”营销,也不失为一条生财、增财之道。反之,势必导致加重消费者的负担,使之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因此,企业想在市场上长久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要独运匠心,对自己产品或服务的“多余部分”进行科学的“减肥”。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我身边的故事

  误考
湖北《黄冈师专报》熊渤
应该说,为这次考试,二叔做了长时间的准备。这次以考试的方式直接选拔管理者,对二叔来说,实在是个难得的机会。他不是经常谋划让那半死不活的厂子改观吗?
考核、考试,过五关斩六将,二叔终于和另一个同志进入了最后一轮。那是一场面对面的考试,二叔将要当场回答有关人士提出的问题。那天,二叔早早地起了床,自我演练了一番,算是“酝酿情绪”吧。然后,套上一件雪白的衬衫出发了。
当二叔骑车正往厂里赶时,他前面的一个带着菜篮子的老人不知怎么骑车摔倒了,头上当即冒出血来。二叔犹豫了一下,便招呼另一个过路人帮忙把老人扶上他的背,赶忙送医院。把老人送上手术台后,他又按老人身上的地址打电话通知了他的家人,然后急如星火地往厂子赶。当他满头大汗出现在主考官面前时,主考官已等了他半个多小时。
他们询问二叔的衬衣为啥“挂彩”后知道了原委,二叔却没把这些作为他迟到的理由。我担心二叔能否过关,二叔也叹了口气说:“看来这次泡汤了。不过当时我能无动于衷地骑上车子去赶考么?”
考试结果出来了,出人意料的是二叔的大名列在了红榜上。那旁边并列的,还有一封彤红的感谢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