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大院》好风光
正当首都剧苑独立制作剧目频展风采、方兴未艾之际,一部全部由相声演员、小品演员主演的大型生活轻喜剧《大院》,即将由中国铁路文工团、四博连公司和北京市青年联合会隆重推出,国庆前夕在北京公演。
由石林编剧,由二群执导,笑林、石富宽、李国盛、巩汉林、李嘉存、单联丽、金珠等主演的《大院》,通过一个铁路大院中青年工段长赵大力、四等小站退休“马站长”、女列车长赵冬梅和他的“铁路女婿”李阿明、火车司机郭志勇、农民合同工孟旺才、青工张宁,还有铁路员工家属的故事,体现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各种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剧中人物既不是战天斗地的好汉,也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他们都是些我们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普通人,就像生活中的你、我、他。  (童)


第4版(副刊)
专栏:

  9月将发行的邮品
9月1日发行《铁路建设》邮票首日封一枚,极限片一套;9月2日发行《中国古代档案珍藏》邮票首日封一枚,丝织封一枚;9月10日发行《叶挺同志诞生一百周年》邮票首日封一枚;9月16日发行《各国议会联盟第九十六届大会》邮票首日封一枚;9月21日发行《上海浦东》邮票首日封一枚,型封一枚,邮折一枚。 (小董)


第4版(副刊)
专栏:

  前线话剧团推出音乐剧
在北国名城哈尔滨举行的全国歌剧观摩演出中,由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创作演出了四场音乐剧《海风吹来》,近日,他们又移师北京表演。
由邓海南、蒋晓勤、姚远联袂创作的《海风吹来》,以改革开放大潮为背景,叙述了闽南驻军的一个连队,以支援地方兴建公路中与当地群众间所产生的故事,描述了在社会转型期的面前,军人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的变迁。
《海》剧是前线话剧团创作的第三部音乐剧。三位主要演员王长林、刘子平、赵景文均是话剧演员,但他们的演唱水平也不错。
《海》剧创作至今已历时五载,数易其稿,先后在江苏、上海、福建、浙江等地为部队演出45场。 (刘文)


第4版(副刊)
专栏:

  良师颂
——记我的老师尹长民
万绍芬
深夜,一位年轻编辑打来电话,诚恳而又急切地约我写一篇关于老师的文章,三天交卷。未多思考,便允诺了。这是我乐意写的题材。
放下电话,思绪像潮水般涌来。在记忆的屏幕上,从小学到大学,一个个老师的音容笑貌像走马灯一样从眼前掠过……有家乡乡村小学讲课时总是高八调,长年声带劳累以至声音沙哑的音乐课万老师;有县城中学操着东北口音,身材魁梧,教导学生不能做“东亚病夫”,常罚上课不认真的学生举臂半蹲面墙的体育课傅老师,据说他是流亡大学生;有省城高中戴高度近视眼镜,文学造诣很深,除讲课文外还教我们鲁迅、闻一多、张天翼作品,喜欢在学生作文本上用“瓜子点”对佳句加以褒奖的语文课朱老师;有大学上课以严肃严谨著称,曾获德国博士学位,教我们经济学的戴教授……
我的思绪最终定格在我高一班的导师尹长民。尹老师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的生物学教授、大学校长,是中共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当时,一对女师生同是中央委员,颇引人注目,一时传为佳话。她曾对我说:“你是省委书记了,在大家面前,不必称我老师。”我说:“你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的老师。”确实,她的言传身教对于我治学、处世、做人的影响可以说是久远的。
1945年,我从江西省立女中初中毕业,考上高中。这是一所抗日流亡中学,校舍临时设在县城一座三进的大祠堂里。尽管如此,学校教风学风都很不错,师资力量强。一开学,便听说又新来了一位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当我们的导师,人很漂亮。第一次见面上课,是校长把她领进教室,她往讲台一站,真是满堂生辉。她高挑的身材,一双黑亮的会说话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一头乌黑的秀发,穿的是浅蓝色的阴丹士林布短袖旗袍,十分合体。她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便上第一堂生物课。她的声音是那样的清脆悦耳,语调又带有不容置疑的威严,授课的内容生动有趣,把生物课讲活了。一节课下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她,同学们为有这样的导师感到庆幸。
尹老师充满朝气,不知疲倦,节奏很快。除了当我们高一班导师,批改我们的日记,教生物课外,还得教高二的化学、初中的动植物学和英语。祠堂大天井周围是一圈教室,只见她这个教室进,那个教室出。祠堂的第三进是简易陈旧的楼阁,女老师住在下面,我们的宿舍在楼板上。尹老师经常在白天上楼检查清洁卫生,夜里举着煤油灯,爬上楼来查铺。她不仅要求我们作业要整洁,衣着要整洁,床铺也要整齐,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的作业本是无可挑剔的,衣着也算整洁,就是好随手在床铺上放东西,她几次提醒我要改掉这个毛病,惭愧的是我在床上放书报衣物的习惯至今未能改掉。我们对她很尊重,但也有过欺瞒行为。她要求我们按时作息,可我和两位女同学经常深夜躲到教室,三人共在一根灯草的菜油灯下温习功课,读课外书籍。为了怕她查铺时发现,把被筒铺开,塞上一些东西,再把黑衣服放在枕头上,像是头朝里睡着了。她怕影响学生休息,总是举灯站在门口看一会儿,就悄步走开,因此我们的伪装从未被发现。
尹老师关心学生的身体。抗战期间我们伙食差,因缺乏营养,我还一度得了夜盲症。她带着我们在祠堂边的荒地上种菜,还为我们弄点鱼肝油等来补充营养。同学们还轮流当“采买”、“监厨”,她要我们买些既便宜,营养价值又高的豆类和豆制品、菠菜等等。
尹老师不满足仅仅向我们传授课堂知识,还指导我们读课外书籍。陆续借给我们《母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等小说,还让我们读点唐诗宋词。读后,她与我们交谈读书体会。她总是向我们提问: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应该怎么去走生活的道路。她强调要刻苦,要勤奋,要执著,要勇于面对人生,要做一番事业。这些教诲,至今对我仍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一次学校举行演讲比赛,尹老师鼓励我参加,给我审阅演讲稿,传授演讲技巧,连声调高低和手势都给我示范。我演讲的题目是《科学与国防》,班级比赛,我是优胜者。她和大家满以为我在学校比赛中能进入前三名,但由于我临场过于紧张,头虽然开得很好,中间却忘了一段,结果只拿到较后的名次。我为此很沮丧,饭都吃不下,觉得对不起她。她却鼓励我要多思考,多练习,多参与,上场就要旁若无人,战胜畏惧。
抗战胜利,日本鬼子投降,我们这个桔树飘香的小山城也沸腾了。尹老师带着我们上街游行,尽情欢呼,放鞭炮。她和学生一起欢庆胜利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在我们心目中,尹老师永远是亲切和蔼而又带有威严,整洁漂亮而又端庄,自尊自信而又谦和,尤其是她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极端负责,对教育事业十分执著,对人民对国家的前途命运热切关注,镌刻在我们记忆深处。我参加革命工作48年来所形成的“信念、勤奋、正直”的做人格言中就包含着她的影响。她今年已七十出头,仍在湖南为科学为事业不休止地追求。她是一位用满腔热血和全部才智灌注于教育,培育人才的教育家,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师,是一位用执著信念、勤奋作风、正直人品书写人生大写的人。
去年,我为《师颂》所撰写的序言中曾有这样一段:“教师,是人类社会值得赞颂的职业。如果其他动物永远从零开始,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是通过教师的辛勤工作筑起了提升人类自身迈向文明进步、光辉前景的不朽阶梯。”面向21世纪,我们更需要培育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师魂。让我们颂扬教师,为教师多办点实事吧。


第4版(副刊)
专栏:精典唱片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耿纯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共创作了三部钢琴协奏曲。但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以其无与伦比的热情奔放与华丽辉煌,不但征服了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同时也使得他的其他两部钢琴协奏曲黯然失色。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于1874年开始进行创作,1875年上半年最终配器完成。
柴可夫斯基最初把这部充满激情的钢琴协奏曲献给了他最崇敬的老师,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但由于鲁宾斯坦的思想保守,对于这创作手法清新的钢琴协奏曲表示极大的不满。柴可夫斯基只得把这部作品改献给德国的著名钢琴家冯·彪罗。1875年10月,冯·彪罗在美国波士顿进行首演,即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从此之后,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就成为了各种音乐会中的保留曲目。柴可夫斯基也因此声名大振。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生动、活泼的奏鸣曲式。带给人一种怦然心动,奔放热情的青春光彩。第二乐章是复三部曲式的小行板,甜美质朴,温文尔雅。第三乐章是热情洋溢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式。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由于技巧难度大,多为男钢琴家的演奏曲目。但在世界著名的阿根廷女钢琴家玛莎·阿格里希的演出曲目中,弹奏第一钢琴协奏曲不但游刃有余,而且还两次以极高的水准出版发行了该曲的录音唱片。
阿格里希1971年首次推出第一钢琴曲的唱片,就以其女性特有的魅力与激情,震撼了国际乐坛。该片不但销量以天文数字计算,还获得了英国权威唱片评论杂志企鹅的三星戴花最高荣誉。25年后,阿格里希再次以4D技术录制出版了第一钢琴协奏曲,不但演奏更臻完美,且录音效果也更上了一层楼。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如下的版本相当优秀:
RCA AT113 托斯卡尼尼指挥 钢琴演奏霍洛维兹
DG 415 026—2 夏尔·迪图瓦指挥 钢琴演奏阿格里希 
DG 447 763—2 阿巴多指挥 钢琴演奏阿格里希
DG 429 166—2 卡拉扬指挥 钢琴演奏贝尔曼
(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

  没有围墙的音乐学院
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学员遍布全国,但师生之间并不相识,教与学均在文字与声音中进行——中国函授音乐学院就这样走过了十年艰难的历程,风风雨雨又一春。
十年前,老一辈音乐家李凌、赵沨主持创办了中国函授音乐学院,为许许多多没有机会进入专业院校的在职的音乐教师和音乐工作者、爱好者敞开了大门。学院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为办学方针,采取函授、有声教学、巡回面授教学等方式,十年辛苦,终于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所学院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音乐教育专家编写函授教材。专家们的权威性,用心理学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具有很大的光环作用。”尤其对于外省市的基层学校与边远地区,更是有着重要影响。
十年来,在这所学院结业的学员已达三万余人。许多人已成为业务骨干。国家教委及北京市成人教育局肯定了中国函授音乐学院的办学成果,认为“这样的办学路子是补充音乐师资数量、提高音乐师资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晓音)


第4版(副刊)
专栏:

  幼儿音乐教育结硕果
中央音乐学院中和音乐艺术幼儿园是中和文化艺术总公司投资的一家儿童艺术培育之所,专门对三岁至六岁的儿童进行正规系统的艺术启蒙教育,已开办三年。最近他们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一次汇报表演,颇得儿童的父母与观众好评。钢琴、古筝、大提琴、电子琴、小提琴、合唱、扬琴及舞蹈,使人们从中看到了这所幼儿园的实力。 (元)


第4版(副刊)
专栏:

  中国风演出团组成
“中国风”是文化部艺术局举办的大型活动,目的是将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通俗歌曲推向海外,自一九九二年开始,每年一届。一九九六年中国风演出团已组成。此次吸收有代表性的新老歌手八人,加上电声乐队及舞蹈、伴唱,于十月至十二月赴香港、澳门及一些国家访问演出,还将在广州、深圳、成都、上海、大连、青岛等地演出。


第4版(副刊)
专栏:

  苏格兰艺术节多姿多采
从9月1日至10月2日,多姿多采的苏格兰文化节将在北京举行。这是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兴办的。
9月1日至9月9日,在炎黄艺术馆展出苏格兰美术家版画,作品出自8位艺术家之手,都是80年代毕业于苏格兰各美术学院的年轻人。他们风格多样,创新精神明显。
9月2日至9月9日,尼尔斯顿地区风笛乐队将演出。他们建立于25年前,擅长用高地风笛演奏传统音乐,足迹遍布各地。
9月6日,女中音克莉斯蒂娜·凯恩在北京音乐厅演唱。她曾与许多著名乐团合作,颇有影响。
一个名为“进剧场”的表演组合将于9月25日至9月28日在北京人艺小剧场演出《鱼战役的温柔》。纪文舜和陈丽珠4年前在苏格兰创办“进剧场”,手法丰富,内容广泛,大众喜闻乐见。他们特别热衷于公益事业。在京表演的这部作品是根据比利时曲作家雅克·布莱的几首关于生命、爱情、战争、死亡的歌曲而创作的,运用了戏剧、音乐、舞蹈等形式。
由提琴手阿利·贝恩领导的“湖边伙伴”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他们追求音乐的纯净,完全靠乐器的自然音色传递心声,内容有小提琴、小竖笛、风笛和吟诵,旋律繁复,难度大。他们将于9月30日在保利大厦国际剧院,10月2日在海淀剧院表演,有二重奏、独奏、歌曲等。(谢文)


第4版(副刊)
专栏:天地一瞬

听这一家子徐烨摄


第4版(副刊)
专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

  毛泽东过娄山关
张智
一九三五年二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二渡赤水,回师黔北,直抵娄山关。
娄山关位于遵义城北一百里路左右,为黔北之咽喉要塞。南拒黔桂,北控巴蜀,公路盘旋而上,宛若蛇行,山峰若斧似剑,直刺苍穹。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贵州军阀王家烈妄图凭借娄山关阻挡红军。二月二十日,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向娄山关、板线一线的守敌发动了猛烈进攻,歼灭黔军四个团,一举夺下娄山关,从而揭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
就在从习水、赤水转向桐梓和遵义的这段路途中,毛泽东与红军将士一起步行翻山越岭,涉河过溪,白天指挥红军行军打仗,晚上还要看书熬夜。当地老百姓看到毛泽东为了劳苦人民翻身解放如此劳苦,心里非常感动。在他动身由新站到桐梓过娄山关的时候,几个老百姓自发邀约起来,扎了一乘滑竿,一定要抬毛泽东过娄山关。
毛泽东同志看了看那乘细心编扎的滑竿,感动地笑了。他拍着几个老百姓的肩膀,说道:“老乡们,多谢你们的好意,我们红军不像国民党的军官那样,动不动就要老百姓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从来都不兴这套的。”
“我们就请您坐这一次吧。”老百姓仍然坚持说。
“一次也不行,老乡,我是能走路的。”
毛泽东说着,就迈开大步走了。几个老百姓失望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拿不定主意。当中一个中年人灵机一动,说:
“嘿,我们真傻,从新站到桐梓,翻山越岭不说,还要爬有名的七十二道拐,山坡一座比一座大,道路一条比一条难走,等他爬坡爬累了,走不动的时候,我们就请他坐上滑竿。”
他这样一说,大家都很赞成。
几个人于是扛着滑竿,紧紧追赶毛泽东。
走到半路,毛泽东同志看到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太婆,拄着拐棍在前面走。他赶过去一问,才知道她是桐梓砂子坝人,六十三岁。红军过她家时,有个掉队的伤员在她家养伤,伤好后归队,老太婆怕这位红军战士在路上碰到敌人,就亲自拄着拐棍送他归队。走到新站,遇到了红军大部队,她放心地把这位红军战士交给指导员,才高高兴兴地回家。
毛泽东听了非常感动,忙向追在后面的几个老百姓招手。几个老百姓看到毛泽东笑眯眯地向他们招手,猜想一定是他走不动了,要坐滑竿,立即飞奔上前来。
毛泽东看到他们跑拢了,就高声地说:
“老乡们,这次可要真劳累你们了。”
“嘿嘿,我们早就猜到会抬上您的。”
几个老百姓眉飞色舞地站在他的面前,毛泽东却指着站在他身边的老太婆说:“老乡们,这位老人家是砂子坝的,她为了护送红军伤员,来到了新站,现在她回家,年纪大了走不动路,就请你们把她抬走吧。”几个老百姓听了毛泽东的话,就请老太婆上了滑竿。走到砂子坝,老太婆下了滑竿,连连向毛泽东和抬她的老乡道谢,喜滋滋地回家去了。
那乘滑竿还是一直跟着毛泽东。到了桐梓后,毛泽东叫他的卫士好好招待抬滑竿的老乡吃饭,并照付给他们工钱。
在吃饭时,那个中年的老乡说:“我抬滑竿这么多年,肩膀都抬出老茧了,像今天这样的事,我连做梦也想不到。”
大家都说:“因为今天遇到的是咱们穷人的领头人啊!”
二月二十六日,毛泽东劲步经过娄山关,登上高山,举目四顾,孕育了他那千古不朽的词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作者单位:武警贵州总队政治部)


第4版(副刊)
专栏:

  纳米比亚歌舞团将演出民俗歌舞
纳米比亚歌舞团一行20人,将于8月30日晚在北京海淀剧院演出一场融歌舞为一体的民族民间风俗晚会。
纳米比亚位于非洲的西南部,终年饱受阳光的厚爱,那晒得黝黑发亮的肤色、赤着的双脚、草裙、头顶上插着的金色羽毛翎、有节奏的鼓乐敲击声,带给人们的是一个遥远、美丽、令人无限遐想的世界。纳米比亚歌舞团成立于1989年,创始人卡鲁维女士是瓦沙毕皇室成员,她组建该团就是要向年轻的一代传输民族文化,向国际社会展现纳米比亚卡文格人民的文化遗产。此次来华将演出庆典舞蹈《坎坡姆毕》、打猎舞蹈《玛哈姆巴》及幽默的《利佩拉》、《温都卡》舞蹈。 
(安翠云)


第4版(副刊)
专栏:

  “大海”的舵手
——即将来华的著名指挥里卡尔多·夏伊
树新
前不久,众多音乐爱好者或是在人民大会堂或是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音乐台的现场直播,欣赏了由夏尔·迪图瓦指挥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德彪西的《大海》。9月22日,同样在人民大会堂,世界著名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在里卡尔多·夏伊的指挥下同样演奏德彪西的《大海》。英国《时代》周刊曾载文说,“在演奏《大海》时,夏伊以其娴熟的手法控制着‘大海’的‘潮涨潮落’,乐曲像海浪一样逐浪滚动,造成一种向前滚动又继续落回到自身的那种大海的幻觉”。该团音乐总监听说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刚刚在北京演奏了同一首曲目时,非常自信地说:“我们一定会比他们演的更好”。当然,结果如何只能由专家和观众去评判,不过当您9月22日走进人民大会堂时,可能真的会感受到一种意外的艺术享受。
里卡尔多·夏伊生于意大利米兰。1988年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举行了一百周年纪念,并获封“皇家”称号,当时作为该团客席指挥的夏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开始担任该团第五任首席指挥,他是担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个非荷兰人。夏伊是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的指挥家,指挥过的交响乐团还包括:柏林爱乐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皇家爱乐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和芝加哥交响乐团。
夏伊在歌剧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天地,他曾担任过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伦敦考文特花园剧场和慕尼黑巴伐利亚州歌剧院的客席指挥。
国外一些报刊曾这样评价夏伊:“他既表现出了思路清晰的严谨作风,又充满了激情。夏伊对交响曲的处理给我们在指挥方面上了一堂课,不管是对作品的整体结构还是细节都把握得很严谨,音乐听上去自如流水”,“他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能坚持然而不分心、不错乱,又不为音乐的美所迷惑。在他的指挥棒下,赋予演出以自己的特色”,“他是一位热情而又活跃的指挥家,他是以激发人心的方式和对戏剧效果的追求来指挥他的音乐”。
夏伊自1988年出任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首席指挥以来,指挥的曲目相当广泛,除了为乐团赢得国际声誉的交响乐序曲外,还指挥了大量荷兰20世纪的音乐作品。他还与该团艺术总监扬·兹克韦尔德一道,为“曲目安排”的概念确立了新的形式和内容。除了人们熟悉的18、19世纪的保留曲目外,还伴随推出了首演系列和主题系列。1995年8月和9月,夏伊率领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分别在德国和英国举办了“马勒作品专题音乐会”,引起轰动,舆论界给予了高度评价。自1990年前马勒亲自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以来,马勒的传统在该团一直持久不衰。此次,夏伊率领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来华演出,为中国的音乐爱好者带来了以俄罗斯作曲家为主的音乐作品。对此我曾咨询了多位音乐专家,都摇头不知其中的奥秘。我想只能在看了他们的演出或采访了夏伊后,才能找到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