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实话实说

  好话还要好说
王泽生
现在,社会上讲究语言文明初步形成了风气,这是件大好事。但是笔者也发现有些文明语言没有得到文明使用。一次上街,我被一位骑自行车的小伙子刮了一下,本来我也没准备责备他什么,他下车后的一句道歉却弄得我哭笑不得。一声“对不起”的后面拖了一个又长又重还带鼻音的“啊”,再配上“多云转阴”的脸色,使我怀疑是不是怪我撞了他的车子。
生活中这类现象时有所见,尤其是有些服务行业禁说忌语以后,一些说忌语说顺了口的同志冷不丁说些文明用语,让人听着总有些生涩。像紧蹙着眉头说“您请”,沉着脸问“您好”,用冰冷的语调嘟囔“再见”之类,用语无可挑剔,可效果却大成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由此看来,文明语言也有个文明使用问题,使用不好,效果不好,有时甚至可能产生反作用。因此在提倡说文明用语的同时,还得注意好话还须好说。
所谓好说,实际是把内心的真诚和热情表达出来。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编者的话

  家和万事兴
——“家庭伦理与人生幸福”讨论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人生的起点和人生的归宿。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而且还为人的精神需要提供了丰厚的沃土。人生的幸福在相当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是情感的港湾,是文明的载体。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之处可能有很多,但是最大的相似之处应该是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在和睦的家庭中,夫妻之爱、亲子之情、人伦之乐等都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和满足。
家庭的和睦也离不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的调节和制约。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一整套带有浓厚、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妻敬、邻里互助等,这些是保障我国民族特色的家庭观念、家庭模式和家庭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久经磨难而不衰的原因。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有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继承和发扬,有些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注入富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内容,也有些需要加以摒弃。
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步,一个人对社会的最基本认知,对社会规范的初步适应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家庭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块重要阵地,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在“生活话题”栏目中发表这三篇稿子的同时,推出“家庭伦理与人生幸福”的讨论,就是希望读者朋友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体验,就怎样才能建立美满的家庭、怎样度过幸福的人生、怎样调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怎样建立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家庭对自己及家人成长的影响、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是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为建设新型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各抒己见,经过讨论以求达到共识。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生活话题

  尽孝要牺牲个人幸福吗?
我是一名农家子弟,后来考入师专,3年前毕业,分配在县里工作。如今遇到一个难题,使我无法轻松起来。
我15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续弦(继母带来一幼子,如今已读小学五年级)。为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我参加工作后的3年间先后共资助家里5000多元钱。
今年春天,我偶然返家,发现继母偷卖家里的粮食。我责怪了她一顿,可父亲却怪我“管了闲事”。一气之下我搬到哥哥家里。父亲原先一直为有我这样一个儿子而骄傲(我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我是他的精神支柱。他见我离家,一气之下也出去租房子住,将家里的责任田、鱼塘全折价变卖了,一个人在城镇里贩菜、打短工,甚至替别人做“神仙”(指抬棺材埋人这类事)。
家里为建房子欠下了4000多元债,我真想借钱替父亲还掉那债,好让他轻松地安度晚年,但一想到继母光吃不干,还攒私房钱,就又想撒手不管。可是如果我不替父亲想办法还钱,一个60岁的农民又怎么有能力偿还那4000多元的债呢?!
我的年龄也不小了,按理早该结婚了,也需要钱。我的“孝”与我的幸福,哪个更重要呢?我又该怎样做呢? 江西广昌县高昌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关于风水的评价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化研究所教授韩增禄编者按:
8月9日、16日,本版分上下篇刊出了《正确认识〈周易〉摒弃占卜糟粕》的文章。类似用《周易》占卜的迷信活动还有“看风水”、“看面相”、“看手相”等,有的人在研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幌子下,公开宣传封建迷信思想,也有的人以此骗取钱财。为了帮助读者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成分,揭露披着科学外衣的各种封建迷信活动,本版邀请专家学者,继续针对“看风水”、“看手相”、“看面相”等现象发表看法,进行剖析,以激浊扬清,光大中华传统文化。
评价风水的思路问题
评价风水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风水是不是迷信?”
首先,这里有一个问题的提法问题。按照上述问题的提法,只能有“是”与“否”两种回答。然而,无论采取哪一种回答,都难以把这个问题说得清楚。因为,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只适用于那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复杂的问题,除了“非此即彼”之外,还应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而风水问题,恰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按照这一思路,可以把上述问题换一个提法并加以适当的分解。例如:风水理论是怎样产生的?在风水理论中,哪些是属于神秘主义的成分或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哪些是属于经验知识并具有科学意义的东西?应当如何科学地评价与对待风水理论?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
其次,这里还有一个观察事物的角度与视野问题。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曾经指出:求了雨,接着就下雨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回答是,没有什么缘故,这和不求雨而下雨是一样的。日月食了,人们就设法去抢救,天旱了就设法去求雨,还有通过卜筮然后决定大事,这种举动并不认为真的会求得什么东西,不过是国家为了表示重视灾害,用以顺应人心的一种文饰罢了。所以,君子认为这是一种文饰,而百姓却认为当真有神。把这些看作是一种文饰的,会收到好的结果,若是认为当真有神,就会导致坏的结果了。即所谓“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荀子·天论》)若将这里的文饰之“文”,转义为“文化”之“文”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借用荀子的这一说法,来形容人们对待风水问题的不同态度与不同后果。把风水作为文化来研究,可以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途径,从中受益,反之,把风水奉为神明去盲目崇拜,就会因之而受害。
风水理论的科学评价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风水最早与建筑选址的卜地术有关。堪舆、地理、卜地、相地、卜宅、相宅等,都是风水的别称。风水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郭璞的《葬经》。风水,作为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自然知识、人生哲理以及传统的美学、伦理观念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实际上,风水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神圣的环境理论和方位理论。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注重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自然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水理论的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之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至善境界。在自然环境、自然方位上,风水理论总结了与建筑相关的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自然知识和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把“背山、面水、向阳”看作是最好的自然方位,把适量的“前低后高”看作是最佳的宅院地势,重视住宅建筑中“水口”(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和“气口”(包括门、窗)的自然方位,主张居室空间的高矮大小、室内采光的明暗程度均应适可而止等。这些环境因素,都是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否则,把住宅建在有自然危害之地,或者把居室建成采光、通风、温度、湿度都很糟的人工环境,任凭多强壮的人,住久了也是要生病的。从环境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也是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借鉴的。在文化环境、文化方位上,风水理论则是以河图、洛书、八卦、五行等易学文化为基础,通过建筑布局、空间分割、方位调整、色彩运用、图案选择等隐喻和象征手段,来实现其对于身心之和的环境追求。然而,这只不过是以心理暗示的方式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从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里也有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之处。但是,需要摒弃的糟粕可能更多一些。例如,宅院建房“前低后高”,固然是有利于采光、排水和心理开敞。但是,对于所谓“前低后高,代出英豪”或“前低后高,财禄兴旺”等迷信说法,就不必当真了。有些类似的说法,充其量是一种“吉祥话”而已,信以为真,就成了迷信。
风水研究的不同层次
对于风水理论,盲目地崇拜,会导致迷信,并使人上当受骗而深受其害;简单地否定,也难以在破除迷信、唤起民众方面收到应有的实效。针对有关风水的诸多问题,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的和历史的分析,以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从中获得启发,收到温故而知新之效,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过,这需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做大量的、系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有关风水的书籍和文章颇为畅销。但就其内容来看,却存在着较大的层次差别。其中,有学术性质的,有非学术性质的。前者大都是从建筑、历史、社会等不同的侧面,对风水进行考察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风水理论,用科学道理去理解风水中的有关自然知识和经验知识,破除迷信,都是有益的。对此,应予以大力提倡和支持。后者则是几乎原封不动地,或生搬硬套某些现代科学的名词,宣扬风水中带有迷信和神秘色彩的东西。对此,建议有关部门严格把关,认真加以清理。总之,在风水的问题上,应多做些科普工作,多做些引导,以正本清源,扶正祛邪。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生活话题

  女孩的真言
周末之夜,我在灯光球场看球赛。我左边坐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的左边是她的妈妈。中场休息时,小女孩拿出一张16开的白纸,缠着妈妈给她叠动物,妈妈让女儿自己学着折,女孩失望地噘起了两片薄嘴唇。
“我给你叠一只吧。”我接过白纸,三下两下就叠出一只小白鸽,掏出钢笔,在鸽子的头部点画了两只黑色的圆眼睛。小女孩拿着纸鸽,高兴得手舞足蹈,她母亲也连连向我点头报以微笑:“你手真巧!圆圆,快谢谢叔叔!”
“谢谢叔叔!”
下半场比赛更加激烈,高潮迭起。小女孩不停地玩弄这只纸鸽,或放地而卧,或托掌而立,或扬臂而飞,简直忘了周围喧闹的球场。球赛结束时,我拍拍她的脑袋问:“圆圆,下次如果再见到叔叔,还认识吗?”
圆圆偏着头仔细瞧着我,然后轻轻摇摇头,极认真地说:“时间长了恐怕就认不出来啦。”她的妈妈连连拉扯她的手说:“圆圆,快说一定认识呀!”圆圆望望她妈,又望望我,依然摇了摇头:“不认识嘛!”
母女俩,一个成熟老练,一个天真幼稚。成熟者的蜜语,幼稚者的童言,哪个更中听呢?我觉得,唯有小女孩那怯生生的“不认识”三个字最真诚坦然,最使我感动。 湖北郧西县委彭玮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生活话题

  远亲不如近邻
随着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变化,邻里关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许多人慨叹:昔日的那种“亲帮亲,邻帮邻,左邻右舍一家人”的邻里交往成了美好的回忆。果真如此么?我对4个居民区的150户作了串门访问,结果是:这150户白天全关大门,每户不论大人小孩人人都有门钥匙;认识邻居并有来往的有52户,根本不认识邻居、互不往来的有34户,其余80户认识邻居但不知姓名,只是平日见面点点头而已,有6户邻居竟如仇家。居委会主任陈大姐说:“如今邻里间的关系、感情是疏了淡了……”
难道真的“人心不古”了么?带着这个问题,我和一些居民深入地聊了聊。
不少居民认为,现在都市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都是急匆匆地赶这赶那,没有时间和左邻右舍接触,况且邻里与自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疏远也是必然的。有的人说,大家生活都好了,不需要借这借那,有事打个电话就解决了,何必麻烦邻居。有的人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好,免得惹是生非。还有人认为,时代不同了,现在年轻人当家,年轻人大都重朋友而轻邻里,不把邻居放在眼里。有相当一部分居民说,现今社会治安情况让人不放心,这也是常常房门紧锁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居民认为,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过去那种邻居“亲如一家,不分彼此”,“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亲热情景,已经不受人欢迎了……
邻里间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和睦团结的良好风尚,无疑是加强都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细胞”不能孤立存在。应如何看待邻里之间的关系,都市的种种建设能不能离开互相沟通与帮助,邻里关系的疏远、平淡乃至紧张是不是正常现象,这些问题值得好好研究。
湖南湘潭日报社邓立品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编读往来

  多一些这样的指导
8月2日《读者之友》版“朋友信箱”栏目中发表的《辛辛苦苦换来一身债》和《经受市场风雨的洗礼》是一组非常好的文章。的确,像马其贵同志那样办企业失败的情形,众多的农民朋友闯市场时都曾碰到过。就像俺们村里的张国茂,投资近百万元办起了“晋兴铁厂”,由于不了解市场,不了解信息,缺乏科学的决策与管理,仅仅红火了一年多就关门了,张国茂也同马其贵一样背上了一身的债。
《经受市场风雨的洗礼》一文,给正在闯市场的人们,特别是闯市场的农民朋友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经济课。卫兴华教授关于“市场经济的五条基本规则”的分析,以及“企业带头人需要三件法宝”的精辟阐述,让人读后深受启发和教益。朱湘桂董事长的切身体会与感想,使许多在市场大潮中遭受挫折的农民朋友又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
希望《读者之友》版今后多发表一些像这样有共性的、农民朋友迫切希望了解的、有事实、有分析、有理论、重指导的文章。
山西原平市原平镇南滩村张改云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世相百态

孩子,危险!北京解放军某部政治处曾国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