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景文石
周卫军
为了探索和寻求奇石中的一朵奇葩——景文石,我不顾山路的崎岖,翻山越岭来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宣州市华阳乡双河村。
在双河的源头——长涝和水牛坑,我见到形成于4亿年前巨大的褐色景文石原岩山体已被漫长的岁月风化成一块块不规则的方石。每块石头上形成了无数条独特的裂纹,大自然这位艺术大师用饱和的氧化铁溶液进行无数次的浸染、沉淀、渗透,描绘出清晰的纹理,构成各种图案。这些石块经过地壳的变化和山洪的搬运、冲击逐渐与岩体分离,最后,经过冰清玉洁的河水磨洗、塑造,孕育成了仙姿玉貌的奇石了。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不是缺美,而是缺少发现。”双河村的人们世世代代和景文石相伴,天天相见,时时相逢,但没人觉得它有什么奇处。1979年5月初的一天,当时的溪口公社党委宣传委员姚在隐到双河村工作。他穿着塑料凉鞋在双河滩上行走,一只脚无意中踢到一块石头上,低头一看,竟是一块布满花纹的石头,花纹构成一幅喜鹊登梅图。他意识到这种花石头可能是奇石。改革开放后,他建议乡领导把这种石宣传出去。1988年,乡政府决定“绵纹石”参加在湖南岳阳举办的中国南方九省市旅游产品展销会,在会上受到藏石界的青睐。会后,南京雨花石馆馆长马文斌先生和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老先生先后到双河村来考察。王朝闻老先生建议定名为:“景文石”。
景文石的奇特在于图案表里如一、一石多景。我国的奇石如太湖石、灵璧石、石英石、鸡血石、雨花石、黄河卵石、红河卵石等等,它们大多数都是在石的表面有图案,石的内层没有;即使有,内外层图案也不相同。而景文石的图案深入到内层,并且内外一致。我收藏了一枚,上面是一片红彤彤的枫叶,虽不断地用砂轮磨,枫叶的颜色、形状一点都没变。我最近得到一枚碗大的景文石,正面是“老翁垂钓”,后面是“柳间燕舞”,左面是一只可爱的“刺猬”,右面是一匹憨厚的“河马”,令人爱不释手!
景文石以浅灰、米黄为底色,着有铁红色的纹理。景文石上的图案,有的如同一幅典雅的版画,有的如同精美的篆刻,还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文字等等,无所不有。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由夏雨主编的《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一书,最近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贾桂荣的新著《绿荫覆盖的童话》已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胡真的《文艺杂说》近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王景山新著《旅人随笔》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申身诗歌新著《露珠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孙正聿、李璐玮著《现代教养》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草)


第12版(副刊)
专栏:

  四季柚
陶大钊
去年和同行们到温州采风,临返京的时候,一位朋友告诉我,说苍南四季柚刚刚获得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在这以前,历届的全国性评奖中,也都获得过各种的殊荣。近些年来,温州的城里人,早早把第二年还没有结出果实的柚子树都付上定金,第二年随行就市,树上结多少要多少,全包了。
这就比较新鲜了,竟然果实还没有结出来,就提前一年给号上。我还没有听说过这样抢手的水果,便决定推迟返京,到苍南走一走。
苍南四季柚,实际上是产在马站这个地方,就像杭州龙井茶一样,龙井大队那几株是最为上等的,那是由于天时地理有利于茶叶生长的缘故。马站这个地方也一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一年四季,草木常青,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8.5摄氏度,无霜期307天。素有浙江台湾,温州西双版纳之称。屡次获奖的苍南柚子,就产在马站这个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里。
说来也怪,这里的柚子天然分瓣,一个月长一瓣,一年必然长出12瓣来。要是遇上农历闰月,这柚子便会长出13瓣来,闰一个月,多长一瓣。当地群众称之为“仙家名果”。过去是作为上乘“贡品”的。
说来也是碰巧了,去年正赶上农历闰年,我问当地的林周荣先生,今年的四季柚是不是也结出13瓣?他答道:是的。说着便带我来到参加历届送展的柚子树下,摘了一个黄橙橙的柚子,当场要我验证和品尝。我剥开皮好奇地数了数,果真不多不少,正正结了13瓣。神了!
这株柚子树的主人林魁宪告诉我,他年已古稀,自从他记事起就有这株树,这是祖传下来的老树,至今已有100多年了。他家新老柚子树总共栽了30多株,最大的一株一年能卖上3000多元。百年老树每年都在前一年被人包销了,来年由买家自己上树摘果。所以,市场上很难见到这里百年老树结出来的正宗四季柚。
更神的是马站四季柚除了风味独特、质地上乘之外,还能养身治病,清六腑之热,滋五脏之阴。要是小儿患了“百日咳”久医无效,用马站四季柚蒸冰糖,吃两次就好了。奇怪的是,冰糖是甜的,柚子也是甜的,可煮出来的味道却比黄连还苦,煮出来的颜色是你想象不到的黑颜色。论理,柚子是棕里带黄,冰糖是白色的,怎么会煮出来个黑颜色呢?当地老乡说,这就是“仙家名果”的神奇,具有特殊的疗效,神就神在这里。
过去这里的四季柚只局限在房前屋后的庭院里栽种,产量很少,被作为“贡品”和“礼品”,就连果农自己都舍不得吃一个。在当地要是走亲串戚拎上两个百年老树结的四季柚,就已经算得上不薄的礼品了。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就是有钱,连当地都很难买到这种柚子。所以,都舍不得吃,留着以防万一,作为药用。
参加柚类评比的专家们,都认为苍南四季柚是我国柚类优良品种资源之一,发展前景非常看好。这个县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有技术、品种好的优势,发展四季柚生产,把中国这一名牌产品打得更响,响遍世界。
这里人非常自信,说自己这“仙家名果”在不久的将来会走俏世界的。现在已经有许多从这里出去的海外游子,回来探亲的时候,他们最喜爱的水果也是苍南四季柚,而且走的时候总要带上一点,给海外的亲朋好友品尝。可见吃惯了洋水果的海外游子,照样觉得苍南四季柚好。


第12版(副刊)
专栏:

  茅公的一件小事
吕剑
记得是1979年,茅公的《文艺论集》出版。打开书,先看目录,按着目录再看本文。这里有两篇有关“反右”的文章。按出书前或编订此书时,或已有了“为右派改正”的风闻,今读此文,心中不禁一动:“事过境迁,这两篇文章,其实可以不必收录了。”我这是一片好意,想不必再收录此文者,是既想为贤者讳,也是想为同难者讳的。
为了此事,我还顺便打听了一下出版社,答曰:“事前问过茅公,茅公的意思是,尊重历史事实,照旧收进去!”这就不免使我陷入沉思了。
有的人编订自己的文集,或为别人编辑文集,大抵舍其“少作”或者割其“下品”。当然,有的是出于真诚的谦虚,或者是为篇幅所限,这容易理解;但有的却并非如此,而是别存深意,其目的或在于一见其高大完美。古之作者,我们不说了。今之作者,人们记忆未泯,有的“名文”不是当时也曾轰动一时、见宠一时吗?编集时却未必能够或者敢于予以“垂青”,为什么,至少原因之一,就是怕被人家视为“风派”之类,照见本色,不大光彩。一句话,还是为自己讳、或为知己讳、为尊者讳。茅公却并不这样做,“不悔旧作”,照样收了进去。我倒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认真的科学的态度,而我的想法,未必就是可取的了。
茅公,文坛巨子,一生著述等身,毋庸多赘。他生前著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从童年时代起,一直写到1949年共和国成立前夕止,不幸未及看到全书的出版,即与世长辞了。我们尽可以从他的回忆录中窥见其为人处世之道。他若著回忆录的续篇,能写出建国后的30年,那么,相信他也会亲自论及上述那两桩公案的吧!世间没有完人,茅公也并非“全属是处”,但他至少朴素无华,不像有的人那样,巧于文过饰非,自着华衮,招摇过市,这方面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不能不说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之一。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透视“高学位”
滕朝阳
近年来,不少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同志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纷纷走进高校或科研机构再深造,形成了一股不小的“考硕热”、“考博热”。长期从事实际工作的领导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情况,觉得有必要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却又苦于公务缠身,因而要求在适当的时候到有关单位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然而,主流中也有支流,有少数人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是认真读书刻苦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而是两眼盯着学历,甚至不择手段地谋取高学位,滥竽充数。
据报纸披露,某省一些处级、乃至副厅级干部,为了申请硕士学位,又不懂外语,便授意下属或有求于他们的人替自己考试。外语底子薄,老老实实学就是了,偏又企图走“终南捷径”;本想弄个高学位为自己脸上贴金,结果露了马脚,成了丑角。还有没上报的例子:有的人不会写论文,请人代做,拿了学位;有的人论文根本通不过,便请答辩委员吃一顿饭,发几个劳务费,论文答辩会就草草收场,也拿了学位;还有的人利用权力,向学位评定机构或个人许诺这个答应那个,即使不上课不听讲,照样拿了学位……如此这般弄来的学位,有多少知识含量,又有多少权力含量和金钱含量,只有交易双方最清楚。
干部队伍要知识化、专业化,但知识化、专业化并不就等于学位化。而少数人拿学位的意图也并不在提高修养、增长知识,而是把学位当作“升官符”,附带博取一个“高知”的雅号。此风不刹,不但会影响干部队伍素质的真正提高,也会影响选拔人才的客观公正,害莫大焉。刹的办法,首先要去除“唯学位论”的片面性认识,因为没有相应素质做内涵的学位证书,不过是一张纸而已;其次,对那些已被发现的名不副实的“硕士”处长、“博士”经理,坚决取消其学位资格,收回学位证书,并给予必要处罚;第三,要严格考试纪律,严把学位评定关,防止有权授予学位的单位搞学位交易。


第12版(副刊)
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

  怀念英雄
卜宗学
我们坐在
今天幸福的阳光里
怀念昨天
战争中倒下的英雄
是他们用生命
把跪着的日子扶起来
用血与火的壮烈
渲染成一页崇高的历史
于是逝去的昨天
在我们年轻的瞳孔复活
黎明前的最后一个黑夜
罪恶的枪声骤然响起
雄壮激昂的口号
英雄们来不及喊出
就悲壮地倒下了
如今我们走来
拾起这些被弹雨
洞穿的口号
作为前进路上
高高飘扬的旗帜


第12版(副刊)
专栏:

康藏高原上的阿秀宝落花
邵竞摄
作者系上海美术学院的学生,前不久去高原写生、拍照,这里选登的是其中的一张作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