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6-08-21

1996-08-21新闻联播 文字版

《当代中国名家书画宝鉴》名家书画展举行

第11版(副刊)<br/>专栏:艺文短波<br/><br/>  《当代中国名家书画宝鉴》名家书画展举行<br/> 由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艺豪文化艺术总公司、《当代中国名家书画宝鉴》编委会联合主办的名家书画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参加此次画展的一百余幅作品,是从已出版的宝鉴两卷本中选出的部分名家代表作和近期征集的部分精品,反映了《宝鉴》的基本风貌和中国书画艺术的绮丽风采。(田晓明)

宇翔的歌唱——潍河赵阳

第11版(副刊)<br/>专栏:<br/><br/>  宇翔的歌唱<br/> ——潍河赵阳<br/> 泗河静静流淌,村庄炊烟袅袅。乡路,童谣,小站,开满野花的田埂。汽笛声里,又一列火车呼啸而过,又一群大雁融进天边蔚蓝。<br/> 这是20年前的鲁西南大平原。正午阳光宁静,一个背着草筐的乡村少年,久久站在泗河岸边的空旷田野上。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只是怔怔地望着远方,两眼噙着泪水。田野那边是一身战功的父亲的坟地,身后就是他的村庄,石碾咿呀,槐花满地,村庄里有他相依为命的病中的母亲和年迈的祖母。<br/> 我总听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声音,在一遍遍唤我。回家他对娘说。<br/> 平原小站该记得,那是1976年的初春,这个叫曹宇翔的少年参军了。乡亲们欢送新兵的锣鼓响过,扒着车窗望着母亲身影,望着自己的村庄,望着渐渐消逝的老家,他两手空空,却怀着一个很大很大的梦想。<br/> 谁会想到他会成为一个诗人呢?除了父亲在南下队伍上识了一些字,祖辈上没有一个识字的人。当年那个在田野上挎着竹篮挖野菜的孩子,童年丧父的不爱说话的孤苦孩子,那个常受乡亲夸奖的17岁的民办教师,怎么就成了一个诗人呢?<br/> 故乡之夜,童年灯盏,大河流淌,夕阳里的平原,凌晨出发的声音,盲艺人,堂姐,父亲,我的村庄,建造房屋,草帽,远逝的果园……一首首诗在他笔下诞生了。自然亲切,拙朴平易。亲情,美德,劳动,大自然美景,童年遭遇,故乡往事,经历和感受的一切,升华为深情的歌声。他的大型系列组诗《家园》、《感恩》、《是什么把我照耀》、《人间烟火》,赢得了广大读者喜爱。<br/> 曹宇翔,少年时梦想成为一个诗人,如今真的已成了诗人。这位武警总部的校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三次立功,为什么还在埋头写作?你已有名:几年前你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是《青年文学》的“封面人物”,作品获过《人民日报》诗歌奖、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二届和第三届青年文学奖、《星星》诗刊诗歌大赛第一名、《诗刊》优秀奖、《解放军报》散文奖,你的诗集《家园》、《青春歌谣》,已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长征出版社出版。<br/> 为钱吗?一首诗值不了几个钱。<br/> 商海滔滔,物欲横流。面对灯红酒绿、花天酒地,面对一夜暴富的“大款”挥金如土、一掷千金,你还在苦苦寻找精神家园。熬夜写作,饿了就吃方便面,一件件毛衣露着胳膊肘。孤灯长夜,心醉神迷,在言词之间展开无休无止的搏斗。<br/> 这是冬天的夜晚,在北方一座都市里仿佛又听到他的歌声,激励我们向上,阳光般的诗句温暖着我们青春的心。深秋原野上露水打湿的干草垛,河流,亲人,大地,五谷……这是我们至亲至爱的祖国啊,这是我们一生一世的家。

山峦

第11版(副刊)<br/>专栏:<br/><br/>  山峦<br/> 苏洪义刘明新<br/> 两年前便闻听沈阳军区后勤部有位在山沟儿一蹲就是27年,且工作干得有板有眼的“老山沟儿”——某仓库主任刘贵臣。听说而已,并未亲见。<br/> 初识并产生采访他的念头,盖出于一次偶然,那是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节目播放的他与妻子的专题片。<br/> 29年前一个雪花飞舞的日子,一辆军用卡车驶入长白山深部的某国防仓库,从车上“卸下”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16岁的刘贵臣也在其中。<br/> 从坦荡无垠的科尔沁草原到茫茫的林海,而且整日蹲在大雪没膝的山沟儿,饱尝边塞特有的孤寂:“秋天风吹树林响,夏天只听蚊虫鸣,白天看着流云过,晚上只好数星星。”但厚道的秉性又在不经意中驱使他出色地完成每一份本职工作,他希冀着照此路走下去,三年后便能脱离“苦海”。<br/> 就在他行将复员的第三年,组织上的眼睛已经盯上了他:凭一股厚道劲儿,他提干了。老政委语重心长地说:“小刘,哪方水土都养人,在这儿扎根吧,仓库的将来就靠你们啦……”是夜,他哭了,不单因提干的激动,也有青春将在与山为伴的流逝中的悲哀,但这一念头之于青年的他,毕竟是一瞬的,更多的还是山坳里无闻的工作。岂料,军旅之路犹如华山之路。山下的十里平道可以随便走,可一上山,就累人了。每上一个峰峦,就得爬无数的坡,而每爬一个坡,就得付出很多的汗水。由技术员、检修所长、保管科长、股长、业务处长、仓库副主任直到主任,其间的所有变动,他都没能离开16岁时便趟过的库区的那条小河,而且仅在团职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br/> 厚道注定了他不是“见风使舵”的水手,却注定了他对这方犹如边塞孤岛的山沟和山沟里一群拖儿带女的官兵的眷恋。此间,有三次对别人而言不啻天上掉下一块“馅饼”的好事,却被他谢绝了:一次是同期入伍转业后任省里的秘书长的战友劝他转业,并许以要职;另一次是现任省城建行信托投资总公司董事长的仓库老主任,见他仍蹲在山沟里,而且成了年龄、职务、时间“三到头”的“老山沟儿”,也劝他转业,到公司任办公室主任;再一次是上级机关预调他任副师职工程师。这些均被他铁心回绝了。为此,有人说他“傻”,然而,官兵们却从他身上看到了仓库的希望。<br/> 他不属于“打围坐山喊”一类的领导,而讲求领导的表率作用及事事必“一流”的工作实绩。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痛苦及痛苦后的欣慰。凡要求部下做的事,他先做到:仓库出早操,他第一个到操场并站在排头;夜里查哨,偌大的库区,几个哨所查一遍下来得3个小时,他风雨不误;仓库弹药调整,他和全体官兵及家属们一道不分白天黑夜地奋战在站台上,几千吨的弹药硬是靠肩扛手搬调整完毕。他发扬我军南泥湾精神,他带领官兵开荒种田,走出了一条猪、牛、羊、鸡、鱼等并举的副业之路,使穷山沟变成了米粮仓……由穷变富,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仓库和官兵,遂投资30万元改造了弹药库房的装卸轨道和站台罩棚,实现了几届班子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投资40余万元,建了两栋阁楼式现代化哨所,并给哨所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线;为方便家属到山外买菜、买粮,购进了一台中型客车;为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又设法解决了一辆大型客车,每日专车接送孩子上学;修建了文化娱乐中心和一个近1000平方米的有喷泉、水上凉亭的养鱼池,实现了营中有花园、楼内楼外有花盆。冬春之季,楼外冰天雪地,楼内鲜花盛开;夏秋两季,更是花朵芬芳,群蝶飞舞。<br/> 他是个心装事业与他人,却唯独忘却自己的人。他刚谈对象时,正赶上仓库处理废旧的无坐力炮炮弹。一天,一名工人在拆卸时不慎将底火撞到拨弹机上,而下面就是倒出来的火药。千钧一发之际,他冲了过去,一把将弹体抱住扔到了墙角,一场大事故避免了,而他的面部却被烧成了重伤。当得知音信的未婚妻赶到医院时,他平静地说:“我都烧成这样了,你还是另找别人吧……”几句话说得姑娘哭了,并私下对劝她及早“吹”的姐妹们说:“一个肯为事业舍去性命的人,也一定会是一位好丈夫的!”不久,他们便喜结秦晋之好。然而,婚后长期的分居生活却使她倍感他的“负心”:婚后20年,两人一块生活还不足4年;蜜月的第7天他便返回仓库,直到孩子出生后第5天,他才返回家;1973年他代表分部赴昆明参加全军废品弹药处理安全交流会,并在会上介绍经验,偏逢老母噩耗传来。那次,他哭得泪人似的。须知,他两岁便失去了父亲,是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他怎能不痛心!<br/> 他是一位可以忘却自己,但却不会忘却部属与士兵疾苦的人。29年来,他为部属办“善事”做了多少,没有人统计。也无法统计。但有一点官兵们却再明了不过:他心中唯有两样,一个是山;另一个就是那些与国防仓库同兴衰的官兵。

金石园

第11版(副刊)<br/>专栏:<br/><br/>  金石园<br/> 李辉<br/> 从大连金石滩回到北京,友人寄来一张我的照片,那是他在我漫步于金石园时偷偷拍摄的。照片上,黄色的石林环绕着我,脚下是新铺就的石径。人的头像不是特写,但还是看得出来我正在兴致勃勃地和同行者交谈,手指点着周围形态各异的石头。<br/> 照片永远留住了金石园带给我的兴奋。<br/> 自然,小小的金石园远没有云南石林的那种恢宏,更比不上黄山、张家界梦境般的奇幻。但是,几十个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形态各异的石头矗立在海滨,自有它迷人的情趣。当地人指点着。这是雄狮;这是桂林象鼻山;这里可以引一道溪流,让小小竹排穿行石柱之间……<br/> 这远不是金石园的动人之处。一旦知道它诞生的过程,我才以另外一种眼光欣赏它。<br/> 仅仅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山坡。除了荒草泥土,还是荒草泥土,与周围其他大大小小山坡一样,都是等待着开发的荒山。最初,因为它地处公路旁边,便被选择来修建一幢宾馆。但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土层下面交错纵横的都是一些石头。<br/> 是谁最早产生灵感,想象到地下掩藏着一座石林?是谁异想天开,居然决定停止施工,把宾馆易地建设,然后将地下石头缝里的泥土一点点抠走,让一个石林几乎一夜之间耸立于大海边?<br/> 人们告诉我,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王川志,便是做出这一重要决策的人。但当我见到他时,他没有过多地谈论自己,只是骄傲地告诉我,是金石滩的机关干部放弃了周末和周日参加义务劳动,是军校官兵热情相助,才将一大片山坡上的泥土搬走,让埋藏于几米十几米地下的石林,神话般地出现在金石滩。<br/> 近年来,各式各样人造景观屡屡出现,但它们远没有自然景色所拥有的无穷魅力,因而我往往对之敬而远之。然而,面对金石园,我不知道该如何界定它。人工的,抑或自然的?<br/> 它当然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是,假如没有人的精明、灵感与果断,它就只能在泥土下永远默默无闻。或者,在一阵阵爆破声中化为灰烬,一幢现代化大楼随后在上面拔地而起。通常情形下,这显然是唯一的而且是非常合理的结局。<br/> 它当然是金石滩人的匠心独运。但是,又有什么匠心能够与大自然的神奇相媲美?<br/> 在金石园,我真正看到了人与自然的神交,看到了人的创造居然能够和大自然的创造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中国园林艺术历来有借景一说,但那仅仅是限于结构与布局的技艺,像金石园这样一种巧借自然的景观创造形式,在以往的园林著述中想必从未描述过。<br/> 人们常常说到旅游文化,但大多归纳为路线的设置、景观介绍和旅行服务等等,其实,旅游文化还应包括人的灵感,人与自然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这里,人的文化修养,人的审美品位层次显然起到决定性作用。无法想象,对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毫无敬畏和感觉迟钝的人,对文化毫无创新意识和魄力的人,会想到从地下挖出一个石林来!<br/> 同行的小说家池莉说得好,“金石园”的名称并不理想,它过于文雅而不免显得小气。她建议用“金石缘”。她所强调的是金石滩人与石林的缘分,是人与自然的缘分。<br/> 缘分的背后,是相知,是相通。

天路纪行

第11版(副刊)<br/>专栏:<br/><br/>  天路纪行<br/> 于宁<br/> 从青海的格尔木到西藏的拉萨,有一条举世闻名的青藏公路。它像一条闪光的丝带把西藏和内地连接在一起,人们称之为“天路”。天路蜿蜒翻越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昆仑山等著名山脉,跨过长江源头,伸向千里戈壁。<br/> 那是一个凉爽的早晨,我怀着几分忐忑、几分“探险”般的兴奋,驱车踏上了漫漫长路,开始了天路之行。<br/> 车过羊八井、当雄一直向西北驶去,念青唐古拉山赫然呈现在眼前。7月的雪山,峰顶是皑皑的雪帽,山坡却是一片绿绿的小草。念青唐古拉山群峰秀丽,如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联袂牵手而来,她们头戴银光闪闪的“冰冠”,身披绿纱,挽几朵白云,背衬湛蓝的天空,似含笑凝视着过往的人们……<br/> 车子不停地奔驰,过了桑曲河,进入那曲境内。一幅藏北高原牧图长卷徐徐展示在眼帘——远眺湛蓝如湖的天际,几抹缥缈如纱的烟云悠然滑动,蓝天下,一望无际的绿野,像一块巨大的绿毯直铺向天边。阳光灿烂,芳草萋萋,草原绿得透明、绿得纯净、绿得沁人心脾。远山如屏,溪水淙淙,一群群牛羊在慢慢移动。一两个小牧童悠然半卧在绿丛中,头上的红辫绳在阳光下格外明丽。草原上一片宁静,一片祥和,一片清新,一片醉人的草香……<br/> 车到那曲镇,天色已晚。这里距格尔木800公里。我这是第二次来那曲了。上个月来这里时,天旱无雨,草原还没有返青,山川寂寥,一片枯黄,平添了几许苍凉。时隔月余,再到此地,景色已焕然一新。千里高原,万里晴空,青山碧野,丰草绿波,生机勃勃,浑然如画。那曲地委的同志高兴地说,秋季将举行一年一度的那曲赛马大会。“赛马搭台,经济唱戏”,我们藏北人也能运用这些社会活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了。我凝视着远处的绿野,为他们的兴奋所感染,耳畔仿佛传来赛马场上那欢声如潮的呐喊,听到了万马奔腾,铁蹄叩地的雷声——这是那曲人走向开拓,发展经济,大步前进的脚步声。夜宿那曲,不寐中仰望星空,河汉迢迢,群星闪耀,汇织成白茫茫一片,好一番星光灿烂的夜景。<br/> 翌日,晨曦微露,朝霭吐寒,我们又驱车上路了。绵延起伏的高原上,柏油路宛如一条闪光的河流静静地流向天边,车子像一叶小舟孤单单地悄然顺流而去。唐古拉山如屏如障,白雪皑皑,朦胧耸立,车到山口,这里是西藏与青海的分界处了。下车小憩,远眺峰峦起伏似不动的波涛,近望平湖如镜,像颗颗珍珠。大山之上,仅我们三四个人,与高山相比,人如芥籽,不由得心中升起一股大自然如此浩瀚博大的感慨!古人云:有容乃大,人与大自然莫不如此。翻过唐古拉山,经雁石坪、朵尔曲沿,来到沱沱河小镇,说是“小镇”,其实算不上个镇,几家鸡毛小店夹路而建,实在太小了。地方虽小,名气却挺大,走过青藏路的人大都知道这个地方。这里不仅是过往车辆加油、行人打尖的必经之路,还有一座“长江第一桥”。长江源头水面不宽,这座桥长不过百米,虽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那般雄伟壮观,但是,它却是长江上桥的“老大”,因而远近闻名。沱沱河有一个“长江源头第一兵站”,官兵们在这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年华。在兵站吃午饭时,我问战士们这里苦不苦,能受得了吗?他们笑笑说,苦是真艰苦,但比起当年徒步走进高原的老革命们,咱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看着他们一张张黑红的面孔,听着这憨厚朴实的语言,我由衷地感到江泽民总书记为高原官兵的题词:“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是多么中肯啊。我的心里一阵阵发热。<br/> 告别了官兵,车子驶过长江第一桥向昆仑山奔去。从车窗向外望去,此刻的“天路”像一条没有尽头的彩练飞向天际,钻入云端,紧紧地缚住了昆仑山。昆仑山高耸入云,巍峨险峻,狼牙巨齿般的峰顶,雪裹云缠,一派雄浑奇伟的气势。车行不久,一阵急风吹来几片云,接着云朵越聚越多,连绵一大片,云涌风啸中,雪粒夹着雨点劈头盖脸地下起来,远山旷野在风雪中骤然模糊成一片。<br/> 车过风火山口,爬上海拔5000多米的五道梁,路在山腰中盘旋,平添了几分惊险。过了可可西里兵站,进入昆仑山腹地,这里的地势却忽然变得开阔起来,一反远眺昆仑那般险峻,倒应了老西藏们讲的:“远看是山,近看似川”了。举目四顾,雪峰流下来的雪水汇聚成一个个湖泊,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镜子一般。峰峦倒映,飞鸟起落,恍若“天湖”。晴空万里,烟霏云敛,众山俯仰,人如在天。开车的老刘说:“过去在这条路开车那滋味真不好受,坑坑洼洼的路面,颠得人肠子疼,满路的尘土漫天价飞扬,跑一天路下来,人和车都跟土猴子似的。我们这些老司机都有句口头禅:‘过了五道梁喊爹又叫娘,进了昆仑山两眼泪不干。’如今,天路上全都铺上了柏油路面,这车开起来越来越得劲了。”听了老刘这番话,我对天路的变化又有了深一层的了解。车子转过一个山包,见到路两边有一些人在养护路段,从服饰看,有汉族、藏族,还有回族,男男女女看到我们的车开过来,都扬起黝黑的脸向我们呼喊摇手。在路上跑了这么久,很少见到人,看他们这么热情,我们也摇下车窗摆手致意,心里感到热乎乎的。“线有万万缕,心有情情结”,“天路”如一泓心泉,沟通了高原和内地的密切联系,各族人民血脉关联,为“天路”所系,他们心中筑有一条民族团结之路。<br/> 车出海拔4772米的昆仑山口,公路开始急速向下倾斜,两边的山势骤然显得陡峭起来。“天路”的东西两面,昆仑河由西向东,舒尔干河由东向西齐向“天路”奔来,呈“人”形汇入南北走向的格尔木河,依山傍路奔腾而下。这里空气湿润,立感清凉。峰回路转,劈面而来的是一道长长的大峡谷,大河奔流,从峡谷中冲出。沙土沉积的峡谷两壁如刀劈一般陡直,因风沙长年侵蚀,变得凹凸不平,斑斑驳驳。夕阳西沉,余辉洒在峡谷中,宽阔的河面上波光粼粼,顿生异彩,一片片金光,一抹抹红光,交相辉映。金光闪烁如万千条金蛇扭动,红光隐现似火焰般伸缩不停,整个大峡谷在夕阳中如一幅古朴的风光油画透着几分迷离、几分神秘……<br/> 昆仑山渐渐离我们远了,千里大戈壁扑面涌现在眼前。看着坦坦荡荡一片黑褐色的戈壁滩,我知道快到格尔木市了。格尔木市不大,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边缘,海拔只有2000多米。这对于我们几个从海拔5000多米的群山中下来的“高山来客”,犹如从天上回到人间。遥望那看不到边际的大戈壁,格尔木像一颗明珠嵌在其间。

《五色石文学作品选》在京出版

第11版(副刊)<br/>专栏:艺文短波<br/><br/>  《五色石文学作品选》在京出版<br/> 《五色石文学作品选》是中国建材报文艺部为纪念创刊十周年而编辑的一部大型文学作品合集。<br/> 这本由群言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精选了十年来发表在“五色石”文艺副刊上,由建材职工创作的二百一十七件优秀作品。其内容分:小说卷、诗歌卷、散文随笔卷、报告文学卷等四部分,计三十六万字。入选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有一定的时代感和可读性。(清河)

析“好好表现”

第11版(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析“好好表现”<br/> 卢得志<br/> 汉语词汇内涵丰富得很,同一个词儿,换个地方就有了不同的说道。“表现”一词就很有表现力。“表现”可作名词,人事表册上“政治表现”、“工作表现”、“现实表现”栏中的“表现”即是例证。“表现”亦可作动词,比如上级褒奖下属工作态度积极,常常称之“表现了非常高的热情”。“表现”前边加一个“好”(去声)字,则有了几分贬意。人们讥讽某些喜欢故意显示自己的人,谓之“好表现”。<br/> 以上对“表现”词义的阐发都是辞典上有据可考的。下面要分析的“好好表现”之“表现”的词义,却是笔者的一大发现。祈盼有朝一日语言学家们修订辞典时,能够补充到“表现”词条里去。<br/> 孩儿要上学了,家长作启蒙前的启蒙:在老师面前要“好好表现”;孩儿要工作了,父母给予上岗前的教诲:到领导跟前要“好好表现”;孩儿要当兵了,入伍前的家训还是在首长跟前要“好好表现”。倘若这孩儿是女性,待到出嫁那天,爹娘掏心窝子的嘱托依然是公婆跟前要“赶眼劲儿”。“赶眼劲儿”者,“好好表现”之俗语也。<br/> “好好表现”之“表现”,蕴含最丰富、最含蓄、最委婉、最微妙,也最难表现,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相比而言,“好表现”有逞能、炫耀之意,而“好好表现”诱导的则是乖巧、投机以讨好、取悦于人(多是人上人)。“好表现”虽有故意显示之嫌,但所表现一般还不失为真实,只不过不合国人的古训罢了;而“好好表现”却压根儿就羼杂了几分虚假伪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师长们大都担忧自己的后代“好表现”,却唯恐儿女们不“好好表现”。<br/> 不要以为“好好表现”仅是民间传承的古训。学校教育孩子做好事,本应以人格的塑造和思想意识的养成为目的,反映在孩子身上,却常常成为单纯追求“表现”的一种企图。报上报道过这样一个事例:两个初一的学生,冬天夜里在校门外的路上故意泼了水、结上冰,一早再去搀扶过路的老人,以便在教室一角的好人好事簿上有所表现。似不可过于责怪这样做“好事”的孩子,目下学校为迎接检查,让学生每人拿一盆花过后再带回家一类行径不是绝无仅有的吧?校门口用盆花拼成的“热烈欢迎”随着检查团的撤离拆除了,而“好好表现”的虚伪之根却深深地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田。谁能说学校在检查团跟前摆“花架子”与学生泼水造冰做“好事”不是一脉相承且属前因后果呢?<br/> 如今社会上“好好表现”的表现比比皆是,由此联想开去,这些人如此在上司跟前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未必不与当初家庭、学校“好好表现”的教育有关;而他们今天如此“好好表现”的现实表现,又在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播撒着“好好表现”的种子。<br/> 在有形无形、或隐或现的“好好表现”的诱导之下,有些人把真实的我包裹起来,甘做“表现”的外包装,终生为“表现”累。有些人由“好好表现”进而养成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品行,成为惯于弄虚作假的伪君子。更有甚者,以至发展到心理变态,人性扭曲。<br/> 故而有必要对“好好表现”冷静加以辨识,以使“好”是真好,“表现”也如实。

前行复前行(图片)

第11版(副刊)<br/>专栏:<br/><br/> 前行复前行(中国画)任愚颖

当硝烟散尽后——再访韶山

第11版(副刊)<br/>专栏:诗歌征文<br/><br/>  当硝烟散尽后<br/> ——再访韶山<br/> 谢先云<br/> 当漫长的硝烟散尽后<br/> 韶山就成了一种象征<br/> 因为这里诞生了一代伟人<br/> 其实也是一代人民的公仆<br/> 被中国看见<br/> 被世界看见<br/> 穿了一双粗布鞋<br/> 带了一把油纸伞<br/> 他大步下山的时候<br/> 苦难湘江已淌在他的每<br/> 一根血管<br/> 谁主苍茫大地的沉浮?<br/> 人民,只有人民<br/> 是他历尽沧桑觅得的答案<br/> 就是这土墙和瓦屋<br/> 就是这池塘和秧田<br/> 韶山养育了一座奇峰<br/> 在黑暗中写出<br/> 发光的诗篇<br/> 读着他的每一个诗行<br/> 使我闻到了红土的飘香<br/> 使我听到了民众的呼唤<br/> 革命纪念碑上的<br/> 血泪和赤诚<br/> 都与韶山紧紧相连<br/> 沿着红太阳足迹的先辈们<br/> 消化草根,消化树皮<br/> 一副铮铮的小米加步枪的<br/> 胃口<br/> 在围追堵截中把光明追赶<br/> 从韶山到中南海<br/> 从昨天到今天<br/> 沿着红太阳足迹的公仆们<br/> 枕着地震和水灾<br/> 心底搁着有人还未越过的<br/> 温饱线<br/> 去麦田,去车间<br/> 去山村小学,去农家小院<br/> 握着百姓的粗手问寒问暖<br/> 情深意长足迹伴着热汗<br/> 都是这样的慈爱和执著<br/> 一路牢记着人民公仆的信念<br/> 还是这土墙和瓦屋<br/> 还是这池塘和秧田<br/> 站在历史和现实之间<br/> 韶山是一座不可替代的光源<br/> 它给了多少人为民谋福<br/> 的铁质<br/> 也使一些苍白的灵魂震颤<br/> 又一次把我引进<br/> 简朴的厅堂<br/> 又一次把我引进<br/> 历史的长卷<br/> 最巍峨的,也是最朴素的<br/> 韶山

瑞金与延安

第11版(副刊)<br/>专栏:<br/><br/>  瑞金与延安<br/> 王淑芬<br/> 人说瑞金的红军井<br/> 映着延安宝塔的倒影<br/> 今晚瑞金的红米<br/> 与延安金黄的小米<br/> 在同一缕炊烟里提纯<br/> 从瑞金到延安<br/> 直线距离不过几千<br/> 却曲曲折折二万五千里<br/> 好像一条负重的扁担<br/> 尽管弯曲却压不断<br/> 心如秤星,肩是支点<br/> 六十年间不变的信念<br/> 八旬老红军新近做了个梦<br/> 神思化为信念的天平<br/> 一端是瑞金,<br/> 一端是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