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我大使阐述禁核试谈判立场
新华社日内瓦8月1日电(记者班玮)中国裁军大使沙祖康1日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就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谈判中有关现场视察和条约如何生效等问题阐述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希望各方立即恢复磋商或谈判,以协商一致的方式缔结禁核试条约。
沙祖康是在裁军谈判会议7月29日复会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阐明中国方面的立场的。经过两年多的谈判,全面禁核试条约虽已基本定型,但各方在如何开始对可能违约情况进行现场视察和条约如何生效这些关键问题上仍有很大分歧。裁军谈判会议下设的禁核试特委会主席拉马克曾于6月28日提出一份条约草案,要求各方进行研究,等谈判恢复后再作决定。
沙祖康在评价这一条约草案时说,案文中就现场视察的启动依据和决策程序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仅仅照顾了个别拥有先进核查技术国家的需要和利益,未能充分反映或根本就没有反映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的合理主张和要求,也没有客观地反映谈判最后阶段的真实情况,难以确保现场视察的公正性,中国代表团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希望这一重大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他指出,谈判的基本目标应是缔结一项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损害未来缔约国正当利益的条约。
沙祖康在发言中提出了中方的具体建议。他说,为了防止现场视察权的滥用或误用,应对参与条约核查的、目前仅为少数技术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国家技术手段进行必要的限制。为此,必须完全排除间谍情报,应让所有缔约国知道哪些是可能使用的国家技术手段以及国家技术手段还必须是真正技术性的、可核查的。
关于现场视察的决策程序,沙祖康指出,鉴于这一问题的高度实质性,目前主席案文中提出的以未来条约组织“执理会成员的简单多数批准视察请求”是不够的。中方正式提出,在51国组成的执理会中,必须有30票同意才能批准现场视察请求。此外,中国还提出了另一个可选择方案,建议对以不同的依据启动现场视察用不同的票数来批准。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穆巴拉克访美与中东和平进程
本报驻埃及记者刘水明
8月1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结束了对美国为期5天的访问。访问中,穆巴拉克同克林顿总统着重就恢复中东和平进程、反对恐怖活动和双边关系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据报道,双方虽在恢复阿以和谈上持有共同看法,但未能商定出一个具体方案。
穆巴拉克这次访美,是继以色列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三个星期前访美之后进行的。访美前,他作为开罗阿拉伯首脑会议的主席,先后同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等有关各方磋商协调,因此,他给美国捎去的信息不仅仅反映了埃及的观点,也代表了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立场与意志。鉴于内塔尼亚胡访美时坚持强硬的“三不政策”,即“不同意巴勒斯坦立国,不归还戈兰高地,不谈判耶路撒冷最终地位”,以及克林顿对此表示的暧昧态度,穆巴拉克这次在白宫重申了现阶段阿拉伯国家关于和平的四大立场:一、必须遵守根据安理会242号、338号、425号决议和保障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政治权利而确立的马德里和会框架;二、必须继续认真履行已经签署的所有和平协议,立即停止扩建定居点和没收巴勒斯坦人土地等违背和平精神的活动,全面恢复阿以谈判;三、耶路撒冷问题虽是一个复杂敏感的问题,但通过谈判能够找到各方接受的合理解决办法;四、公正、持久的和平是维护安全与稳定、反对暴力和恐怖主义的途径。穆巴拉克认为,美国作为中东和会两主持国之一和以色列的盟友,应该在中东和平进程中担当一个不偏不倚的协调人,而不应受以色列政策的影响或左右。所以,穆巴拉克这次访美,主要目的是要获得美国对促进阿以和谈的保证。
据穆巴拉克说,克林顿已向他表示,美国尊重阿以和谈的条件,支持“以土地换和平”原则。克林顿本人也强调,美国要与以色列和阿拉伯盟友一道,不遗余力地维护和平成果和推进和平进程;美国关于中东和平的政策没有因以色列大选结果而改变。但他又要求阿拉伯国家“保持耐心”,说“由于以色列的大选,政策上出现断层”,中东和平进程的“速度放慢是不可避免的”。克林顿的这种态度表明,美国至少在大选前不愿对以施加过多压力,而要等大选后再“从长计议”。此间舆论认为,脆弱的中东和平进程特别是巴以和平,现在就已岌岌可危,无法承受半年或更长时间的停顿。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更担心,以色列很可能利用这种“时间差”,在诸如扩建定居点等问题上制造更多“既成事实”,进一步增大和谈难度。事实上,根据日前以色列报纸透露,以色列新政府计划在约旦河西岸继续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和修筑两条新公路,这势必引起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严重影响中东和谈的进程。
在最近连续发生多起针对美国的恐怖爆炸事件后,遏制和打击恐怖活动成了美国的当务之急。美国领导人在会晤中一再强调,各国应在反对恐怖活动中加强合作,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但穆巴拉克却忠告美国说,“暴虐、压迫和失望是滋生恐怖暴力的沃土”,而这种现象在中东尤为严重。穆巴拉克说,如果中东这一敏感区域能够实现全面和平,那么世界上至少95%的恐怖活动可以根除。穆巴拉克这样说,旨在引起美国政府注意:加快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有利于反对恐怖主义。
埃美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维护中东和海湾的安全与稳定以及遏制恐怖主义等方面,虽然具有共同的利益,但埃及一直强调,埃美关系是“朋友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目前,埃及所坚持的独立性与美国的“强权政治”不乏摩擦,如在美国对一些阿拉伯国家实施经济制裁和加利连任联大秘书长等问题上,双方就存在分歧。当然这些分歧暂时不足以影响两国政治关系的稳定。因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埃美双边关系是穆巴拉克访美的另一个目标。为了确保美国每年向埃及提供21亿美元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穆巴拉克希望美国把埃及当成一个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附庸。此外,穆巴拉克还从克林顿那里获得美将协助埃举办第三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的承诺。这一会议倘能在今年11月如期成功举行,对中东和平进程将是一个有力推动。(本报开罗8月1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哥伦比亚总统访问法国
称哥得到不结盟国家声援
本报巴黎8月1日电记者杨汝生报道:应法国总统希拉克的邀请,哥伦比亚总统桑佩尔今天抵达巴黎,对法国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希拉克总统今天上午在爱丽舍宫会见了桑佩尔。
桑佩尔是以不结盟国家会议主席的身份来法访问的。作为西方七大工业国会议主席的希拉克同桑佩尔就南北关系、尤其是南方国家的债务负担和经济发展以及双边关系进行了会谈。
桑佩尔结束访法后还将前往西班牙访问。7月中旬,因华盛顿拒绝发给桑佩尔入境签证致使哥美关系紧张。
据新华社加拉加斯7月31日电(记者金沈俭)哥伦比亚总统埃内斯托·桑佩尔30日在加拉加斯表示,哥伦比亚并不因为美国吊销他的签证而感到孤立,相反,“我们得到了里约集团和不结盟国家前所未有的同情和声援。”
桑佩尔是当晚前往法国访问途经委内瑞拉加拉加斯国际机场停留时说上述这番话的。他在机场会见了委内瑞拉外长米格尔·布雷里·里瓦斯,还与委总统拉斐尔·卡尔德拉通过电话简短交谈。


第6版(国际)
专栏:

  我驻外使馆举行建军节招待会
综合本报驻外记者报道:八一建军节前夕,我驻外使馆举行招待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9周年。
中国驻印度使馆武官处武官苗树春7月31日在这里举行招待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9周年。出席招待会的有印度空军第一副参谋长奥斯曼中将等30多名印度军方现役和退役领导人,以及200多名中外朋友。中国驻印度大使裴远颖夫妇出席了今天的招待会。
中国驻韩国武官陈永兴7月31日在汉城乐天饭店举行招待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9周年。韩国国防部情报本部长徐泰锡中将、中国驻韩国大使张庭延及各国驻韩武官120多人出席了招待会。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陈棣7月31日在阿拉木图举行招待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9周年,哈国防部部长卡西莫夫上将,哈保卫国家边界委员会主席、边防军司令扎基耶夫中将等出席招待会。中国驻哈武官徐元钦大校和各国驻哈武官也出席了招待会。
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武官徐元钦大校7月30日在比什凯克举行招待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9周年。吉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总参谋长托波耶夫少将等出席。中国驻吉大使姚培生和各国驻吉武官也参加了招待会。
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武官曹彭龄少将7月31日在这里的中国大使馆举行建军节招待会。埃及副总理兼农业部长瓦利博士、埃及军工生产国务部长盖姆拉维少将、国防部秘书长希特莱尔少将、国防部装备部长萨米尔少将等许多埃军政界朋友、埃中友好人士和其他国家驻埃武官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武官高长存7月31日举行招待会,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9周年。南斯拉夫各界人士及驻贝尔格莱德各国使节100多人出席了招待会。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国防兼海、空军武官于克正大校7月30日晚上在大使馆举行招待会,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9周年,法国多位高级将领和250余位来宾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中国驻澳大利亚武官刘长保大校7月31日晚上在我驻澳使馆举行盛大招待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9周年。澳大利亚国防军司令贝克上将出席了招待会,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日表示了祝贺。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东盟排除外部干扰
成波
在前不久召开的东盟外长会议上,东盟国家排除外部势力的干扰,最终接纳缅甸为东盟的观察员国。这表明,东盟决心根据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地区的事务,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美国等西方大国以人权问题为借口,对缅甸实施封锁和经济制裁。这次东盟外长会议期间,美国等西方大国一再对东盟施加压力,要求东盟跟随西方的政策,放弃吸收缅甸为东盟观察员国。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会前表示,美国“关注”缅甸“人权问题”,并“劝告”东盟应“促进缅甸民主化”。西方一高级官员甚至威胁说,如果东盟接纳缅甸,将危害它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
西方势力干涉缅甸内政,对东盟施加压力,引起东盟国家的强烈不满。印尼外长阿拉塔斯说,东盟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孤立和制裁绝非解决问题的途径,东盟拒绝任何对缅甸实行经济制裁的要求。泰国外长安雷说,东盟坚持不采取孤立缅甸的政策。东盟高级官员认为,东盟对缅甸的政策是正确的,有利于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会议最后通过决议,接纳缅甸为观察员国,并同意缅甸在两三年内成为东盟正式成员国。
国家不分大小,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应平等相待。各国人民有权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本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民主模式,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在接纳缅甸问题上,东盟就是根据自己的标准,依据东南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来行事的。这次东盟外长会议还重申,东盟将继续对缅甸奉行“建设性接触政策”,反对西方国家提出的对缅甸施加经济制裁计划。事实证明,东盟对缅甸的政策有利于东南亚的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也符合缅甸和东盟各国人民的利益。
东盟吸收缅甸为观察员国,接受柬埔寨、老挝入盟申请,朝着“十国大东盟”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东盟将实现东南亚地区各国会聚一堂的目标。东南亚国家协商合作的发展趋势,是外部势力阻挡不了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国际法庭松动引渡塞族领导人立场
波黑克族共和国宣告解散
本报贝尔格莱德8月1日电记者吕岩松报道: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与海牙国际战犯法庭昨天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波黑战争中的交战各方,无论其种族和宗教属性如何,所犯有的战争罪必须受到海牙国际战犯法庭或塞尔维亚共和国法庭的审判。
双方是在波黑塞族代表团对海牙国际战犯法庭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后发表上述联合声明的。
波黑塞族司法部长阿尔索维奇昨天在此间称,双方的这一协议对塞族非常有利,它意味着国际法庭同意波黑塞族今后不把任何塞族公民引渡到海牙审理,所有波黑塞族战争嫌疑犯都将由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司法部门自行审理。
本报贝尔格莱德8月1日电波黑克罗地亚族领导人昨天作出决定,解散克族人于1993年在波黑战争期间建立的赫尔采格—波斯尼亚共和国。
据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图季曼办公室发表的一项声明说,昨天波黑克族领导人与克罗地亚总统委员会举行了会谈,并同意解散赫尔采格—波斯尼亚共和国的所有机构。赫尔采格—波斯尼亚共和国的所有机构将并入波黑穆克联邦的相关机构。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鲜抨击桥本参拜靖国神社
本报平壤8月1日电记者张友新、赵嘉鸣报道: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今天发表评论,强烈抨击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参拜靖国神社。
评论说,靖国神社供奉着在日本过去多次侵略战争中恣意进行屠杀和掠夺的阵亡者的牌位,其中包括使朝鲜人民和亚洲人民蒙受灾难的战争元凶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靖国神社历来就是日本“鼓吹军国主义思想和侵略精神,驱使日本人民参加征服其他民族战争的一个宣传据点”。
评论指出,1985年以来,日本首相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尚属首次。作为日本首相的桥本龙太郎的这种行为表明,“妄图复活军国主义亡灵,实现过去未能实现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旧梦正在成为日本的国策”。
评论说,日本不仅不对过去的侵略罪行进行道歉和赔偿,相反却对其侵略历史大加美化、粉饰甚至赞扬。与此同时,日本在其“防卫白皮书”中宣称要发挥“自卫队的多方面作用”,并将自卫队的作战范围扩展到亚洲的广阔区域。日本已成为一个“世界军事大国”。这些都是日本试图向海外扩张的危险动向。
《劳动新闻》强调,在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及其思潮依然存在。所以,亚洲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再次侵略海外的野心必须提高警惕。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总统批准安全委员会新班子
本报莫斯科8月1日电记者许恒声报道:叶利钦总统7月31日签署命令,批准了国家最高权力决策机构俄安全委员会的新班子。
根据叶利钦总统的命令,俄总统为安全委员会主席。安全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为政府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安全委员会秘书、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列别德,联邦安全局局长科瓦廖夫,外交部长普里马科夫,国防部长罗季奥诺夫。安全委员会的成员还有几名部长。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客机失事调查有重要进展
据新华社纽约7月31日电(记者朱振国)负责调查美国环球航空公司客机失事原因的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官员30日宣布,已经找到了说明该飞机因炸弹爆炸而坠毁的第一个物证。
今天出版的《纽约时报》援引这位官员的话说,在27日打捞出的失事飞机前起落架上,有飞机内强烈爆炸所造成的损伤痕迹,检查人员发现该起落架的液压装置受到过“严重冲击”。
这架环球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17日晚由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起飞前往法国巴黎,但飞机起飞后不久便发生爆炸,坠落到纽约长岛附近的大西洋水域。机上230名旅客和机组人员全部丧生。迄今已打捞出171具尸体,其中165具已辨认出身份。但失事飞机的大部分残骸还未找到。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拉伯国家制订反恐怖战略草案
据新华社开罗7月31日电来自16个阿拉伯国家的内政部长和安全官员经过3天的会议,今天在这里制订出了一项反恐怖战略草案。草案呼吁阿拉伯国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同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作斗争,拒绝恐怖分子在阿拉伯国家领土上建立基地或从事策划、组织和实施恐怖活动。
与会官员经过讨论,一致同意要区分恐怖主义的界线,认为恐怖主义是有组织的暴力行动,它同“被占领土上的人民为解放被占领土所从事的武装斗争”是截然不同的。


第6版(国际)
专栏:热点对话

  禁核试条约
谈判进入冲刺重大分歧犹存
本报国际部编辑马为民本报记者孙伟
编辑: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简称裁谈会)于7月29日复会。本阶段会议要谈判解决有关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所有分歧,就最后文本达成协议,可以说进入了冲刺阶段,因此受到各国高度关注。我国政府于裁谈会复会当天郑重宣布,从今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这充分表达了中国争取年内缔结禁核试条约的诚意,赢得了国际社会一致好评。请谈谈这项谈判的由来。
记者:早在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就倡议全面禁核试。60年代,裁谈会的前身裁军委员会正式将禁核试问题列入议程。在冷战时期,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禁核试谈判难有实质性进展。进入90年代后,国际政治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一些核大国认为,无论从战略上还是从其掌握的核武器技术成熟程度看,核试验已变得不那么必要,同时核扩散危险在增大。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调整了其核政策,从1993年7月开始,美国改变了长期坚持的反对禁核试的态度,转而倡导缔结禁核试条约。1994年1月,缔约谈判得以启动。裁谈会还设立了条约谈判特设委员会。
我国政府从谈判一开始,就主张不迟于1996年缔约。此后,联大于1995年通过决议,要求裁谈会在今年6月底即第二阶段会议结束时,就条约草案达成协议,之后用3个月时间由各国完成审批程序,9月第51届联大开幕时提出文本供各国签署,年底前后正式生效。但由于各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分歧无法弥合,6月底未能达成协议。
编辑:现在召开的第三阶段会议可以说已到了关键时刻。如果各方仍固守自己的立场,则条约谈判的前途不容乐观。请介绍一下主要的分歧。
记者:两年半以来,谈判取得了重大进展。6月底虽未按期达成一致,但特设委员会拿出的一份主席条约文本,在许多问题上达成或基本达成了一致。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重要分歧。
关于禁核试与核裁军的关系。一些国家坚决主张,在条约序言部分应明确规定一个核裁军时间表,要求核国家在大约15年内全部销毁核武器。被称为“核门槛”国家的印度认为,如不作这种规定,条约就具有歧视性,就是要印度放弃研制核武器的选择,它不能接受。西方核国家则反对这一要求。我国历来主张全面禁止并彻底销毁核武器,认为禁核试条约是走向这一目标的具体步骤,赞成在条约中提出全部销毁核武器这一目标;同时认为,核裁军的具体时限应在谈判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约的过程中解决。
关于核国家的义务。我国从拥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即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且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我国呼吁其他核武器国家也作出上述承诺,并主张在禁核试条约序言中反映这一点。这与能否顺利缔约有直接关系。如果核大国不作出上述承诺,其他国家便总是处于核武器威胁下,怎么能心甘情愿地放弃核计划、同意禁核试?遗憾的是,其他核国家出于维护其核威慑政策,不赞成我国的这一主张。
关于禁试范围。分歧的焦点是,在禁止一切核爆炸的同时,是否还应禁止所有非爆炸性的核武器试验,包括实验室模拟核试验等所谓“零当量”试验。许多国家认为,非爆炸性核试验一样能提高核武器性能,这与条约促进核裁军的主旨相悖,当然也应被禁止,否则就称不上全面禁核试条约。印度一再表示拒签条约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条约在禁试范围上不全面”。而西方核国家和俄罗斯都宣称,“为保持核武库的安全和可靠性”,它们有必要进行非爆炸性核试验。
编辑:上述分歧都涉及到条约的实质内容。此外,前一阶段在条约的有关程序问题上也存在尖锐分歧,目前情况如何?
记者:程序性的分歧主要反映在条约如何生效以及日后对遵守条约情况的现场视察这两个方面。目前各方还未就此达成妥协,这很可能成为缔约的关键障碍。
关于条约如何生效。美国曾提出,只要5个核武器国家批准,条约即可生效,这遭到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以后美国立场稍有调整,主张在一定数量国家批准后召开缔约国大会,届时即使某一“核门槛”国家不批准,只要有2/3与会国同意,条约就可生效。这一立场遭到中、俄、英等国的坚决反对。俄罗斯主张,国际原子能机构认定的68个有核能力的国家全部批准后,条约才能生效。印度则明确反对以它参加作为条约生效条件之一。
关于现场视察。分歧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视察启动的依据。少数国家提出,条约设立的国际监测系统获得的数据、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卫星等“国家技术手段”获得的情报、新闻报道披露或谍报手段获得的所谓“人力情报”,这三者都可作为视察启动的依据,而且可以完全以“国家技术手段”所获情报为依据。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主张,应以国际机构监测数据为主;“国家技术手段”只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能独立作为依据,由于这种手段具有歧视性及侵犯别国主权和正当安全利益的性质,必须加以限制;所谓“人力情报”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应禁止用作视察启动的依据。二是现场视察的审批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曾主张,一旦提出视察要求,可以不经批准程序立即实施;中、俄、印等国家则主张,鉴于现场视察的高度政治敏感性,必须经过条约执行理事会(现已初步商定由51国组成)2/3以上成员批准才能开始视察。美国后来勉强同意可由执理会简单多数批准来启动视察,并声称这已是它最大的让步。英国提出了折衷方案,由执理会30个成员国(小于2/3多数,大于简单多数)批准启动视察,这得到中、俄、法等国支持,美国一家反对。
编辑:从上述分歧来看,是否可以说,分歧存在且难以弥合的原因是有的国家在禁核试问题上缺乏真诚、公正的态度。
记者:从美国的态度看正是如此。日本舆论界评论说,美国从以往一贯反对禁核试“转而采取高举旗帜的态度”,其用心在于冻结现状,保住自己优势,限制别国发展。美国在谈判中的一些主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种用心。我国裁军大使沙祖康今年6月在裁谈会上指出,虽然国际形势与冷战时期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一些国家谋求霸权的野心没有变,不断干涉别国内政的作法没有变,长期保存并维护其庞大核武库、谋求核优势的计划没有变,以首先使用核武器为基础的核威慑政策没有变。他还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同意谈判缔约,是为推动核裁军,并防止核扩散,响应广大无核国家的正当要求。
目前,禁核试条约谈判尽管还存在种种分歧,但只要各方能表现出足够的诚意,都不谋求单方面的利益,那么,9月第51届联大开幕前就条约达成一致还是可能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7月31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远郊坦姆比萨黑人城镇的火车站,大批黑人与车站保安发生冲突,致使15人被踩死,50多人受伤。这是警方在抬运一名遇难者的尸体。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