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两岸关系的困境与契机
——1996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本报记者韩祝平姚小敏
台湾海峡历经了一年多的风风雨雨,两岸问题的症结究竟何在?又有何破解之道?这正是日前闭幕的1996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关心、探讨的重要议题。
问题的症结
人所共知,这场风波的直接导火索,是1995年李登辉的访美,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台湾当局进入90年代以来,一系列内外政策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而此一转变的方向是愈来愈明显地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公然公开进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活动。
福建省社科院现代台湾研究所所长吴能远分析近年来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走向:
第一,对“一个中国”的重新解释。台湾当局的“一个中国”的定义是:“中国”这个概念是含糊不清的,是一个非政治的、抽象的名词;1949年以前有“一个中国”,未来统一之后也才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目前是处在“分裂分治”的状态。
第二,将“中华民国”的“主权”界定在台澎金马地区,并认为这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不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
第三,加紧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引进国际力量,购买现代化先进武器,以此抗衡大陆。
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辛旗指出,台湾当局的总目标是:维持现状,长期分裂,通过重返国际社会和台湾问题国际化来保证台湾“事实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他认为,台湾目前并不缺乏国际的经济、文化和部分的政治生存空间,但是台湾所追求的是与中国平行的“主权”,这就是两岸僵局的根本。
诚然,海峡两岸由于分隔已久,交流不足,存在一些误会,但两岸关系紧张并非是由误会所诱发,确是台湾当局所言所行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而导致的。
发展的契机
由于台湾当局推行的分裂政策,致使两岸关系演变成今天的状况,这是海内外同胞不愿见也不忍见的。
当前,人们关心的是:两岸僵持的紧张关系有无回缓的可能?
多数学者指出,两岸的紧张对峙,对两岸不利,对台湾更不利,因而不可能长久。
理由一:台湾海峡这场风波有力地打击了“台独”势力。对台湾当局来说,应该正视一种现实,即台湾的安定与繁荣,与其对祖国统一的态度无法分开。中国政府有决心有能力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决不会坐视台湾走向分裂。
理由二:国内、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的统一。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将回到祖国的怀抱,一洗历史的屈辱。中国当今是从鸦片战争以来空前的没有外国军事压境武力威胁的时代,处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之中,并在国际上享有声望。有学者指出:“在这样的历史趋势之下,台北应当充分明白,当今应是与北京展开和平统一中国谈判的一个佳期。”
然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两岸关系能否尽快打破僵局,关键要看台湾当局能否把握契机,改变或明或暗的分裂政策,回到“一个中国”的立场上来。
僵局的破解
专家们认为,发展海峡两岸关系,海协、海基会的协商或许仍有其功能性存在,但对解决两岸关系现阶段突出的基本矛盾已是无能为力了,除非提升其功能。易言之,两岸高层接触谈判已经势在必行。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嘉树明确指出,当前台海僵局的深层原因是民族和国家认同方面的共识坍塌,这种政治上的大分歧非但不是民间性的事务性的交流和谈判所能解决的,而且反过来阻碍民间性、事务性的谈判取得成果。两会商谈屡屡功亏一篑,就是明证。政治分歧只能通过政治谈判来解决。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王在希认为,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在目前形势下是打破两岸政治僵局的关键性一步。他说,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从近期看,有利于打破两岸之间的政治上的僵局,有利于两岸关系步入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从长远看,则可避免因偶发事件而导致海峡局势紧张,也可大大消除台湾同胞对武力问题的担心和疑虑,从而为逐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中西部开发备受瞩目港商积极拓展新市场
本报讯记者武侠报道:为协助港商拓展新疆及其边贸市场,香港贸易发展局近日将率领香港贸易代表团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考察当地经济状况及市场环境,以协助港商与该地建立经贸联系。
代表团停留乌鲁木齐期间,将拜会自治区及乌鲁木齐市有关政府官员,出席一年一度的“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参观港商与该地合资经营的纺织工厂,考察当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型百货商场,安排有兴趣的港商直接与对口经贸机构洽谈。
贸发局中国贸易拓展经理温少文指出,“九五”计划期间,国内锐意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此为港商提供了多方位创业发展的机会。而中西部丰富的天然资源、低经营成本及潜力庞大的消费市场,亦为港商带来诱人的发展前景。
他说:“一直以来,港商在内地从事经贸活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华南地区,但随着该地区经营成本增加,港商已逐渐将拓展焦点扩散至内陆城市。”
此外,温少文还提醒港商,不应忽略新疆边贸及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他说:“新疆邻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及印度尼西亚各国,彼此间素来都有贸易往来,边贸市场发展蓬勃。另一方面,新疆每年都有大批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故新疆边贸市场和游客市场皆很有潜力。”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香港基本法问答

  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经济特区有什么不同?
问: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经济特区有什么不同?
答: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经济特区不同的是:一、香港特别行政区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而内地的经济特区,只享有经济政策的优惠,不具有高度自治权。二、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而内地的经济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根据基本法的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行政管理权指的是,可依照基本法的有关规定自行处理香港特区的地方行政事务,包括经济、金融、贸易、工商业、土地、航运、民航、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宗教、劳工、社会服务等。立法权指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在不违反基本法的条件下自行立法,继续实行不与基本法相抵触的原有法律。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只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如认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符合基本法的有关条款,也只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有关法律发回,但不作修改。被发回的法律立即失效。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指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独立进行审判,不受任何干涉,司法人员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不受法律追究。
1997年7月1日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不仅比我国民族自治区大得多,而且有许多权力即使联邦制国家中的州也不可能享有。比如,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终审权并可设立终审法院;中央不在香港特区征税;香港特区不承担一分钱军费;香港特区可签发特区护照等。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各国商人看好香港前景
高兆栋
最近的调查显示,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及印度等国的商人对香港前景的信心已逐渐增强。
日商下了重注
日本在香港投资总额1092亿港元(约140亿美元)。对香港而言,日本是第二大对港输出国,而香港是日本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1995年,日本和香港地区贸易总额达3030亿港元。香港有2000家日资公司,而69家日资银行控制了香港银行总资产的53.4%。
“香港日本商会”近期调查表明,97%在港日资公司拟增加人手,以便1997年年尾扩大业务。
日本三菱商事会社董事长石井芳昭近日表示,有2.5万多日本人在港生活,他“不觉得在港日本商界有任何惶恐”,他肯定香港会继续繁荣。
美商看好香港
“香港美国商会”近期调查1500多名该会会员,91%回答“喜欢或非常喜欢香港”。商会会长麦高诚认为“这是个有说服力的证明,大多数人认为香港仍将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生意场”。他本人则希望成为香港永久居民,享有永久居留权。
美在港投资总额超过120亿美元,美是香港第二大贸易伙伴,是香港制造业的第二大外来投资者,在香港非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排名第四。在港有1000多家美资公司,其中有400家以上设立了地区总部。
1987年至1994年,美国在港直接投资平均年增长22%,而同期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投资仅增长13%。1994年美国在金融和保险业直接投资香港30亿美元,足见美商对港深具信心。
韩国信心依然
香港对韩国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1995年香港出口韩国23亿港元货品,转口韩国的贸易额190亿港元,而同年香港从韩国入口货品却高达730亿港元。
这使汉城享有517亿港元贸易盈余,这亦是韩国外贸的最大笔的贸易盈余。
目前韩国在港投资逾25亿港元,重要的是未有迹象显示韩国拟减少对港投资。
韩国通商审议官韩永寿认为,“九七”后,香港仍然会继续保持其独立的贸易体系。他以肯定口吻对传媒界说:“我对香港颇为乐观,这是我的直觉。”
澳商表示乐观
“澳大利亚香港商会”主席赵澳夫披露,不仅他对香港未来充满信心,而且大多数在港的澳大利亚商人也都持乐观态度。他预测1997年7月1日后,香港在澳大利亚与中国内地的经贸联系上将进一步加强和增进其重要作用。
“澳大利亚香港商会”成立于1987年,会员已由当初的206名发展至今日的1100多名,成为香港主要外国商会之一。
香港已成为澳大利亚商人经商和投资的主要场所。今年头几个月,澳大利亚商人就得到了香港大批合同,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提供机器设备等项目。
总之,各国商人相信,“九七”后香港仍将保持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他们亦有足够的发展条件和空间,愿把香港当作家乡继续经商和拓展。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澳门路名拾趣
——澳门见闻之二
徐德文
在澳门逗留了几个月,深感这里地方虽小,但街道清洁,绿化良好,空气新鲜;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的好传统继承保持得较好,民风纯朴;中西方文化交汇;中葡人民安居乐业、融洽相处、社会稳定……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然而,我发现澳门不少路名有些古怪。就拿大马路的路名来说,不便表达且难记。例如,“士多纽拜斯大马路”、“肥利喇亚美打大马路”、“爹美刁施拿地大马路”、“罅些喇提督大马路”等。
澳门的一些街道、小巷的名字也是如此。例如有两条街巷,一叫“鱼鳞巷”,另一条叫“鱼鳃巷”。一条街叫“烂鬼楼街”,位于澳门著名旅游景点“大三巴”附近,是出售中国古董、工艺品和古色古香的中国旧家具的老街。澳门朋友告诉我,过去在这条街住的都是穷人,靠捡破烂、卖旧货维生,故此街被贬称为“烂鬼楼街”。很多外国人喜欢来这里买中国古式旧家具和瓷器等工艺品,现在整条街都是商店,所谓在这里住的人都是“捡破烂的”说法已经不复存在。由于这条街有商业效应,故“烂鬼楼街”这条老街名还是一直沿用至今。
澳门有条街叫“夜摸街”。据朋友说,这是在清末时,有一个建筑商建好房子后,打算把这条街按葡文音译为“金波街”,这个名字很吉祥,也很好听。但当时他由于没有向澳门“译名师爷”送礼,结果“澳门师爷”故意把街名译为“夜摸街”。由于这条街的名字难听,建筑商的房子往往卖不出去。
上面所说故事是不是真的,我没有考证过,但澳门的街名难听、难念、难记,确是事实。朋友还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位于市中心的新马路,是澳门最繁荣的马路,也是商业中心和购物中心,凡是来澳门的旅客都会去那里观光或购物。这条马路开辟于1918年,初时没有路名,大家都叫它新马路。后来正式的葡文译名为“阿美打利卑卢大马路”,由于此名难念也难记,大家还是以老习惯称它为新马路,并沿袭至今,而正式的路名反而没有人叫。
今日澳门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旅游城市,知名度也越来越大,每年来这里的旅游者达800万人次之多。许多来澳门的旅游者都为难记难懂的路名花费了不少脑筋。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台湾6月份失业率为近十年来最高点
本报讯台北消息:台湾“行政院主计处”日前公布6月份失业率为2.6%,是自1986年10月以来的最高比例。
台湾“主计处”表示,自1987年以来,岛内的年平均失业率都在2%以下,但自去年下半年起失业率持续升高,今年上半年平均上升至2.26%。6月份竟升至2.6%,是近十年来单月失业率的最高比例。
台湾“行政院经建会”有关官员认为,失业率升高主要是受经济不景气影响,产业对劳动力需求减少,同时当局的“劳工法规”不合时宜也是原因之一。
(钟新)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国家语委开始为香港培训普通话课教师
本报讯111名香港中小学校普通话课教师日前正在北京进行为期26天的普通话学习。
这次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举办的1996香港普通话教师进修班,学员分别由香港教育署、香港教育学院和香港大学选派。按照这个中心与香港大学今年4月的协议,双方将就在香港推广普通话进行业务合作。
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日益临近,香港地区学习、推广普遍话已形成热潮。香港工商界、教育界以及公务员,越来越多的人士踊跃参加多种类型的普通话训练班,表现了香港同胞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信心。今年初,香港立法局拨款2980万港元,给香港教育署用于推广普通话课程计划。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已决定,将普通话列为香港中小学的共同核心课程,从1998年9月开始分别在小一、中一级、中四年级同时开设。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在澳门东望洋山(又称松山)之巅,屹立着一座中国海域内,也是远东历史上最古老的灯塔——东望洋灯塔,是澳门的著名名胜。东望洋灯塔,高达16米,于1864年动工兴建,1865年9月24日正式启用发光,今年虽已130多岁高龄,仍向四周25海里的范围内循环照射,通宵不停。
(张玉书供稿)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迎九七话香港

  迎接一九九七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英联合声明签署
香港问题圆满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一九七九年三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前来访问的港督麦理浩勋爵,邓小平认真地告诉他:我们历来认为,香港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又有它的特殊地位,将来谈判香港问题时,前提是香港系中国的一部分。我们把香港作为一个特殊地区、特殊问题来处理。到了一九九七年,无论香港问题如何解决,它的特殊地位都可以得到保证。说清楚一点,就是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初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因此,请投资人放心。
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二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飞抵北京,中英两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举行会谈。邓小平首次提出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的设想,并明确表明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即中国不承认三个不平等条约,一九九七年一定要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不容讨论;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后,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香港现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中国将在香港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继续保持香港繁荣;希望英国政府合作,使香港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如果在十五年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撒切尔夫人在会谈中则坚持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并打出“经济牌”进行恫吓。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回答她,如果说中国宣布要收回香港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通过这次谈话,中英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商谈,两国第一阶段会谈正式开始。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规定了特别行政区的制度。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三日,邓小平在会见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六届一次常委会议的港澳政协委员时宣布,中英会谈若于一九八四年九月尚无协议,中国届时将公开宣布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英谈判的进行。
在第二阶段的前四轮会谈中,英国主张以主权换治权,坚持一九九七年后继续管理香港。会谈因而陷于僵局。
一九八三年九月,邓小平会见访华的英国前首相希思时说,英国想用主权来换治权是行不通的,劝告英方改变态度。
在第五、六轮会谈中,英方表示不再坚持英国管治,也不谋求任何形式的共管,并理解中国的计划是建立在一九九七年后整个香港的主权和管治权应该归还中国这一前提的基础上。至此,中英会谈的主要障碍开始排除。
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第七轮会谈开始,谈判纳入了以中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为基础进行讨论的轨道。英方在讨论中仍不时提出许多与其承诺相违背的主张。其实质是要把未来的香港变成英国能够影响的某种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直接抵触中国主权原则。
在第十二至第十九轮会谈中,中英双方转入讨论过渡时期香港的安排和有关政权移交事项。经过艰苦的谈判,最后双方商定,设立联合联络小组,小组于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进驻香港,二○○○年一月一日撤销。
在第二十至二十二轮会谈中,中英主要讨论解决如土地、国籍、民航等具体问题,并对协议的文字措辞进行了反复磋商。经过第二阶段二十二轮会谈,一九八四年九月十八日,双方就全部问题达成协议。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六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三个附件在北京草签。《联合声明》宣告中国政府决定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将在同日把香港交还中国。《联合声明》有三个附件: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具体说明》;②《关于中英联合联络小组》;③《关于土地契约》。至此,为时两年的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圆满结束。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署,得到香港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以及国际舆论的拥护和赞赏。它为当前国际关系中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特别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树立了良好的范例。(附图片)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中英两国政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澳门民众关注奥运
本报讯连日来澳门民众为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夺金摘银的成绩欢欣鼓舞,澳门各主要中文传媒也以较大篇幅报道奥运消息。《澳门日报》用两个版开辟了“奥运百年千色特辑”,辟有“焦点”、“奥运建言”等专栏。《华侨报》也开辟了“奥运专辑”专版。各中文传媒虽未派记者采访奥运,但大量刊载中国内地两家通讯社及外电的文字和图片稿件。在奥运开幕前,澳门传媒就以大量篇幅介绍了中国选手的备战情况,随着金牌大战的展开,中国体育健儿的夺金鏖战更成为报道的热点。虽然澳门未组团参加此次奥运,但当地居民对奥运的热情毫不减退。一套四枚的奥运邮票已于开幕当天推出。《华侨报》还和商家联合举办了奥运百年猜金牌得金牌的活动。(钟新)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港贸发局对“九七”有信心一如既往助港商拓展业务
本报讯记者武侠报道: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冯国经博士近日表示,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将不会影响该局一贯推行的工作。这是因为“九七”之后香港原有的成功要素将保持不变,而贸发局当然不会例外。
冯国经称:“如果有转化的话,只会是香港的贸易环境将变得更充满契机。这些商机主要源于中国继续迈向更开放的市场经济,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倡导下,全球均趋向放宽对经贸往来的限制。”
他又谓,贸发局将一如既往不断在世界各地发掘商贸机会,协助港商拓展业务。他说:“全球商业环境竞争剧烈,对香港的中小型公司来说情况尤甚。他们由于欠缺资源和广阔的推广网络,把产品广为推销至世界市场会有一定困难,因此贸发局的推广工作更能为他们提供协助。”
冯国经指出,香港作为亚洲主要国际商贸中心,它的角色将愈来愈重要。香港在制造业、贸易和服务业等各方面均成就卓越,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独特的优势。
他说:“贸发局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向全球市场推介香港拥有的优越条件,借此吸引更多公司在香港设立商业基地,并与港商组成合作伙伴,开拓亚太市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