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夏季吹来“凉爽的风”
高雅艺术吸引北京观众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记者黄威、李江涛)盛夏的傍晚,凉风习习。许多北京市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音乐厅、世纪剧院等几大剧场,领略一幕幕芭蕾舞剧、一首首交响乐曲带来的高雅、清新而隽永的艺术享受。
8月初的一天,记者走进北京音乐厅演出策划部的办公室,只见墙上贴着一张1996年演出计划表,300多个空格大部分都已被预约演出的标签贴上了,尤以8、9、10这三个月贴得最满,有的还是几张标签挤在一天里。音乐厅剧场,自6月起共举办了近100场演出,有交响乐和钢琴、小提琴独奏音乐会,还有埙、筝、古琴的演奏会等,几乎场场爆满。
5月的北京,全国芭蕾舞界召集在国内外大赛获奖的一批尖子演员上演了一台《芭蕾精品晚会》;进入6月,中央芭蕾舞团与莫斯科芭蕾舞团在京同演《天鹅湖》,吸引了大批观众,使芭蕾热在北京随着炎热的天气迅速升温。
8月6日,阔别首都舞台20年的上海芭蕾舞团赴京献演“中国20世纪经典舞蹈”——《白毛女》,连演5场,场场爆满。一对40岁左右的夫妇告诉记者,《白毛女》唤起了他们许多回忆。
据记者了解,到年底前,北京的观众还可欣赏到《长征组歌》等多部优秀作品,刚组建不久的中国交响乐团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家乐团、舞团,也将为热情的首都观众献上一台台高水平的演出。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敦煌艺术展在京开幕
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成立
本报讯记者卢新宁报道:形式多样、规模空前的北京1996年敦煌艺术展8月16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幕。
此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物局等联合主办,展现了敦煌这一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瑰宝的绝世风采,其主要内容有古代经卷真本十件、原大仿真石窟三座以及壁画临本精品、精美彩塑临本等。
又讯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8月16日在京成立,李铁映出任名誉理事长,平山郁夫、邵逸夫、季羡林、陈绮玲担任名誉副理事长。段文杰任理事长。它将以民间集资方式,争取社会各界力量,促进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的发展。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推广新技术开发新品种
安化科技网络建到村
本报长沙8月18日电记者吴兴华报道:湖南省安化县坚持科教兴县,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1991年至1995年,全县科技增效4.1亿元;去年,科技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35%,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992年的342元提高到1189元。
安化县是个山区县,人多田少,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迅速脱贫致富,安化县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县委、县政府首先抓科技网络建设,全县29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科技领导小组,配齐了专职科技副乡长,建立了农科教中心,乡镇农科教中心定点指导科技示范村65个、科技示范村民小组1532个、科技示范户1万多户;80%的村建立了农科教中心,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安化县认真抓好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加速科技进村入户和转化应用。近年,全县办适用技术培训班3000多期,培训农民16万多人次。通过培训,1.2万多人掌握了中等职业技术,有2000多人获得了省、地、县科技示范户称号。全县通过培训,仅引进技术开发家庭种养业一项,涌现年产值万元以上的农户3800多户,10万元以上的农户近250户。
安化县放活技术市场,加速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全县发展技术贸易机构79个,技术贸易成交额达1200多万元。近3年,全县180多名科技人员下厂下乡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
安化县围绕全县主要经济增长点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进行新产品开发。几年来,全县共推广工、农业实用新技术94项。在粮食生产上,1991年以来,全县改造中低产田25.8万亩,推广地膜杂交玉米8.1万亩,全县60%的早稻推广了旱育秧,98%的杂交晚稻推广了“两段育秧”,5年增产粮食2.9亿公斤。在山地开发上,大规模进行综合技术开发,发展良种杜仲30万亩、板栗7万亩、油茶1万亩、水果5万亩,改造低产楠竹16万亩;在多种经营方面,发展草食动物42万头,开发网箱养鱼3580口,推广良种畜禽85万头(只)。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华东评选优秀科技图书
本报讯记者袁亚平报道:受出版界、读书界关注的第九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优秀图书评选活动8月16日在杭州结束。经过评选委员会的严格评审,从该地区七家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1488种新书中,共评选出70种优秀图书,其中一等奖19种,二等奖51种。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心脏外科技术图谱》和《浙江海岛资源综合调查与研究》荣获一等奖。
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从1988年开始,坚持每年联合举办一次优秀科技图书的评选,促进了各社图书质量的提高。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奔波四方驱顽症
——记类风湿病专家李振华
本报记者黄振中
人类有许多难以征服的顽症,类风湿便是其一。人一旦被这个病魔缠上,就会变得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疼痛连绵,轻者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与工作,重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我国有许多在治疗类风湿病方面有专长的医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属的全国专科疾病北京中医药治疗中心挑选的湖北省仙桃市中医院李振华副教授就是一个。他近日进京,为患者服务。李振华不仅医术好,而且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批科研成果,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54岁的李振华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他选择痹症作为自己的主攻对象,取历代医家治痹之精华,潜心研究三十载。类风湿病是现代医学病名,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他根据中医痹症理论,借鉴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拟定出补先天、养后天、化淤除痰、祛风除湿等治疗法则。组方以全面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加强正常免疫机制为主,抑制异常免疫反应为辅,并加强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障碍等。所选药物具有益气补肾活血化淤、祛风除湿等功效,同时又具有免疫学效应。他依照祖国医学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类风湿病的发病、治疗学观点,先后成功地研制出“舒筋活络散”、“痹痛灵”等复方制剂,用于治疗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骨质增生等症,疗效显著。尤其是近年他筛选出以黄芪、淫羊藿等为主药的芪藤活络片Ⅰ、Ⅱ、Ⅲ号系列药物,经临床使用,患者一般服药半月后,关节肿痛、功能障碍明显改善,多数患者肿痛可得到控制,血沉、类风湿因子及免疫学检查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他在各地治愈了一个个患者。1994年被国际传统医学会授予“民族医药之星”的称号。1995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方便国内外患者就医,医院设立专科病区,开设了电话函诊业务,并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办十多个类风湿联合专科,备受病者赞誉。李振华不辞劳苦,辗转各地,悉心诊治患者,把希望和健康播撒千家万户。
近年来,李振华常年奔波于祖国各地,热忱为患者服务。他有一个行程表,每月10日至17日在北京全国专科疾病北京中医药治疗中心主持类风湿专科门诊,接着乘机去厦门、杭州、广州应诊,马不停蹄地巡回诊病。他虽然显得有些疲惫,但每当看到一个个患者的病痛得到控制和好转,心里却有道不尽的喜悦。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京城时兴音乐考级
8月18日,是今年暑假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音乐考级(北京地区)的第一天。
天热,考试的气氛也够热。由于近年来北京城里兴起的音乐热,使这次考级的乐器种类(钢琴、电子琴、手风琴、古筝、二胡等)达到16个,而参加考试的人数则首次突破万人。音乐考级对普及、规范音乐教育,提高音乐的演奏水平和教学理论的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中央音乐学院在全国共设23个音乐考级点。从90年代初起每年寒暑假都要组织考试,深受音乐爱好者的欢迎。(附图片)
图①一家三口奔考场;
图②考场外,考生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顺利过关;
图③在考官面前,小姑娘并不发憷。
本报记者王霞光摄影报道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采用国际规范设计
中科信息市场试运营
本报讯面向国内外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集商务、办公与信息交流交易为一体的大型智能化服务市场——中科信息市场(CIM)日前在京投入试运营。
中科信息市场是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培育和发展我国信息市场的决定精神,经国家科委批准,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为依托创建的。
该市场首期竣工工程面积1.3万平方米,采用国际规范设计,设有国际信息发布厅、中国信息发布厅、多功能厅等综合信息服务场所,用户可在此即刻入网获得最新的国内外经济科技信息。(王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给种子“穿衣”
——记中国农大教授李金玉
刘令娥蒋建科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出了一位执意要为种子“穿衣”的教授,他就是种衣剂研究中心主任李金玉。“正像人需要穿衣一样,‘穿衣’后的种子才是真正合格的种子”。李教授认真地说道。16年来,在我国著名植物保护专家沈其益教授的倡导下,李金玉教授全身心投入药肥复合型种衣剂的研制工作。目前,他和课题组已与全国20多个省市区协作,研制成功24个药肥复合型种衣剂系列产品和制造工艺。据不完全统计,仅1985年到1995年全国累计推广22100万亩,增产粮油282亿公斤,增产皮棉220万担,增产总值达168.5亿元。
良种处理的变革
我国农作物种子处理的传统方法是用农药浸种和拌种,以期防治苗期主要病虫害。然而,由于拌种药物极易脱落,种子只能随浸随种,不能贮存,药效持续的时间短,病虫害依旧严重地危害种子的生长。由李金玉主持研究的药肥复合型种衣剂解决了这一难题,具体方法是将种子发芽出土前所需的肥料和防治地下害虫所需的农药包在种子外面,保证苗齐苗壮,同时,包衣能使大小不一的种子整齐一致,利于机械播种。它不仅防治作物多种病虫害和生理缺素症,而且特效期长达45—60天,种衣剂具有增产、增收、省工、省药、减少环境污染等特点。这一新技术带来了我国良种处理工业化的根本性变革,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两代专家的追求
70年代末,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沈其益教授首先把目光盯住了国外的种子包衣新技术,提出了研制适合我国农作物特点的种衣剂,并把此项研制任务交给了中年教师李金玉。
研制种衣剂,李金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是植保专业的硕士毕业生,70年代,他从事过8年的化学研究工作,曾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研制初期,李金玉在一间破旧的地震棚中进行化学试验,那里的夏季热如蒸笼,冬季冷如冰窖。他以此为家,在那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种衣剂中含有某些高毒化学药品,李金玉参加中间试验时往往身先士卒,弄得浑身上下都沾满了药水。由于长年与这些化学药品打交道,他的身体已经有了慢性中毒的症状。有人曾对他说:“你搞这项工作,‘中毒’不浅,要少活10年”。李金玉则含笑地回答道:“只要农业需要,国家需要,能增产粮食,值得!”
李金玉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尤其是沈其益老教授,虽然年事已高不能亲自参加研制工作,但他时时关心试验中的各个环节,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81年,试验到了关键时刻,即怎样才能使不同配方的药液能够包在种子上立即固化成膜成为种衣?这一成膜技术成为种衣剂研制工作的拦路虎。进退维谷之际,在沈先生的促成下,学校给了李金玉到德国进修一年的机会。在风光绮丽的莱茵河畔,他废寝忘食地工作,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溶剂渗透法处理棉种”的课题研究。李金玉优异的成绩引起了德方的注意。1982年10月3日,前联邦德国总统约见了他,希望他能够延长在德国的工作时间。李金玉婉言谢绝了,他要在自己的国家最后合成成膜剂。
前途无量的事业
回国后的李金玉如虎添翼。1984年,药肥复合型种衣剂首次通过了化工部主持的技术鉴定。良种包衣是实现种子标准化、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正因为如此,种衣剂一问世,就得到了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国家科委的资助。1993年,该成果列入“国家级种衣剂产学研项目”,同时中国农大被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农业部指定为该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今年种衣剂又上新台阶,成为国家科委“九五”期间重中之重推广项目。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年届花甲的李教授丝毫不满足。他说,现在种衣剂的生产品种只占研制品种的一半,良种包衣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12.8%,全国还有87.2%的播种面积未推广。我们任重而道远。(附图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竞赛落幕
本报北京8月18日讯记者陈祖甲报道:第十三届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竞赛今天在上海落下帷幕。
经过两天角逐,五位选手勇夺金牌。他们是:陈磊(福建)、钱文杰(上海)、易珂(北京)、徐宙(上海)、包塔(四川)。
另外,河南的蒋丽萍获最佳女选手奖;安徽的徐静获最佳最小年龄选手奖;上海、北京、安徽代表队分列前三名。
这届竞赛,是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竞赛自1984年开赛以来,参赛队伍最多的一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派出106名选手参赛。
据了解,明年的8月10日,第十四届竞赛将在刚回归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由香港电脑学会承办。澳门也将派代表队参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