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七万亩国有林在呻吟
本报记者王慧敏
陶村林场位于河南省嵩县西北部的浅山石质山区。由于该地水土流失极为严重,1956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组建林场。40年来,经国家大力投资和全场几代职工的辛勤劳动,形成了7万余亩的人工林区,成为嵩县农业生产的生物屏障。
但是,近年来随着林区地下黄金资源的发现,林场成了人们倍加关注的目标。1993年,嵩县出台了由政府面向社会公开拍卖林区矿口的方案,一时间,林区内帐篷林立,矿坑密布。作为县财政主要支柱的国营祁雨沟金矿更是大显身手。大片的林木在开矿的炮声中消失。陶村林场多次向县政府交涉未果。上级主管部门和洛阳市政府对此事极为关注。
1994年6月28日,林业部致函河南省林业厅,要求“派组调查并认真解决”。此后,省厅调查组会同洛阳市政府在听取了嵩县县政府等有关单位的汇报后,进行了协调,并形成《关于解决国有嵩县陶村林场与国有祁雨沟金矿林地使用问题的会议纪要》,强调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林区开矿使用林地,必须依照《森林法》规定报请审批,并按规定交纳林木补偿费。
可调查组撤走不久,嵩县县政府下发了文件,撤消陶村林场建制,将其与祁雨沟金矿合并为一个经济实体——嵩县陶村林矿公司。河南省林业厅认为这一举措严重违反了《森林法》,要求嵩县县政府收回成命。但未被后者接受。
保护植被与开采矿产既对立又统一:林业部门以《森林法》为武器对滥采乱伐予以制约,表面上看,似乎束缚了采矿业;但它迫使采矿部门做到以较小的植被破坏去获得较大的采矿产出;从总体上看,兼顾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可合并后的林场,实际上成了金矿的一个科室,护林的职能大打折扣。林矿公司成立4个月,就有300余立方米林木被毁。
此后,河南省林业厅及林业部多次敦促嵩县县政府恢复林场法人地位,有关领导未予理睬。直到1995年11月才在省政府的干预下答应恢复林场建制。但先决条件是林场必须在这样一份协议上签字:“金矿每年向林场支付40万元的占地补偿费。陶村林场管辖的林区范围内的地下矿产资源,由金矿负责管理和保护。金矿探、采黄金资源占地,由金矿提出占地申请及规划设计,林场负责在45天内完成报批手续。”
“这是个不平等条约。名义上恢复了林场的法人地位,实际上林场仍然受制于金矿。”一位副场长气愤难平。
在当地林业部门人员的陪同下,记者到林区实地察看了一番,但见主要采矿点的山脊上,矿坑一个接一个,废弃的矿渣从山顶一直堆积到了山脚,一棵棵碗口粗的刺槐被伐倒弃置在路旁。在距陶村林场场部不远的行洪河道里,一条高达十余米、蜿蜒近百米的矿渣长龙将河道拦腰斩断。河旁就是一排排民居。林场一位同志讲:“这儿,夏秋雨水集中,易发山洪。近几年连续干旱,若遇上丰水年份,后果不堪设想。”
植被能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我仍为陶村林场的7万多亩森林担忧!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扶贫也应“打假”
路人
由市场“打假”,想到扶贫“打假”,其实并非笔者的灵机一动。前段时间下乡采访,听不少干部群众反映:“贫困户在西边,扶贫在东边”,“疮生在头上,膏药贴在肚皮上”。他们说的其实正是某些地方扶贫中暴露出的使假问题。据笔者观察,扶贫使假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假扶贫。某些干部(包括有些领导干部)表面上看对扶贫很重视,每年也发了几次文,开了几次会,可就是不动真格的。上边拨下的扶贫款,或是挪作他用,或是挥霍一空。这些人心里想的与文件、规划上写的不一样,会上说的与会下说的不一样,对领导说的和对群众说的不一样,嘴上说的与实际干的不一样。真官不做假事,如果把这类事列为“假冒伪劣的扶贫”,大概不为过。
二是假喊贫。人人都知道,贫穷并不是件光荣的事,可时下少数地方官,却争相戴“贫困帽”,夸大贫困人口和面积。“贫困”就有人同情,同情就能吸引拨款,“贫困”的“好处”果然不小。于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四处哭穷的怪现象。
三是假脱贫。经过不懈的努力,能够脱贫致富确实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可有的地方,本没脱贫,反说脱贫,脱贫一千,反说一万。于是,一些贫困地区浮夸风起,群众怨声连连。
要在2000年解决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任务相当艰巨。若任凭“假冒伪劣”在其间肆虐,扶贫攻坚战就会难上加难。如今看来,要想保证扶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必要来一次扶贫“打假”。扶贫“打假”并不比市场“打假”容易,但若有关领导能明察秋毫,公正严明,造假的人决无遁形之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新探索

  农业大县出路在农业
——襄阳县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启示
李明辉刘进任新斌
在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如何实现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如何改变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农业大县的出路在哪里呢?
出路在农业——这是全国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大县的湖北省襄阳县的回答。襄阳,这个拥有129万人口的农业大县,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推动了农村经济和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粮、棉、油、猪、农业产值5项指标均进入全国百强行列,粮食总产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二位。与此同时,泰国正大集团、成都希望集团、加拿大华能集团等中外大企业与襄阳协议总投资8亿元,其中大部分为涉农项目。
襄阳县委书记张克禄告诉笔者:“这几年我们体会到,襄阳县最大的产业是农业,最富的产业是农业,最有吸引力的产业还是农业。襄阳县的出路在农业。”
农业产业化:实践的选择
襄阳县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7亿公斤,年年被省里评为“贡献大县”。然而过去全县财政收入只有4000多万元,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
襄阳县的数届领导班子都为解这个难题苦苦思索,多方探索。实践使县委县政府领导认识到,农业大县的出路还是在于农业,但必须加快农村经营体制和农业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创新。
襄阳农林牧副渔业超常发展带来了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如何使大量增加的农产品成为商品,使得农民的辛勤劳动价值得以实现,保证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为此,襄阳在抓紧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的同时,围绕使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这个关键,总结推广了程河、欧庙、东津3个乡镇农工商、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把3个产业用合同的手段联系起来,成功地分担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的经验。使襄阳农村经济出现了新格局。
农业产业化,就这样在襄阳被“逼”了出来。
农工商一体:产业化的题中之义
襄阳县伙牌镇是最早实行产业化的镇。这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这几年在农副产品加工上做起了文章。1992年他们与鄂西北粮油贸易公司合股成立了农工商实业总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649万元,下辖精米加工厂、面粉加工厂、油脂加工厂、饲料加工厂、编织袋厂和综合养殖场6个分厂,吸收了2万多个种植粮油的农户入股,入股农户占全镇总数的90%以上,入股资金突破200万元。这样,以股份为纽带,企业与农户结成了经济共同体。农户作为企业的股东可以低价购入企业提供的各种有关生产资料,以较好的价格向企业出卖农产品。公司按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根据计划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将种植面积、交售数量、产品质量、保护价在合同中写清。在重大生产环节上,公司还向农民提供扶持金220万元,向农户赊销化肥4600多吨,种子7万公斤,让农民种时省心,收时欢心,卖时放心,仅此一项,农民增收600万元。
像伙牌镇这种以襄阳农工商实业公司为龙头,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农户或农业生产基地,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形式,襄阳称之为“龙头企业带头型”。
目前,全县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200多家,其中龙头企业520多家,实现产值90多亿元,连接农户18万户。1995年,全县各类产业化组织经营总值占社会总产值的80%以上。
以农引资:农业产业化的延伸
在今年的’96襄阳之春经贸洽谈会上,襄阳共签订了26个项目的合同和意向,协议总投资10亿元以上,其中外方投资8亿元以上,而在这8亿元当中,80%以上是投资农业项目。这再一次显示出了襄阳大农业招商引资的魅力。
去年以来,襄阳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要加强内引外联,发展外向型农业,让农业项目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泰国的正大集团对襄阳农业项目“一见钟情”,1995年4月与襄阳县张湾金星农工商公司合作兴建大型农牧业现代化企业——襄樊正大有限公司。第一期项目投资6800万元,兴建18万吨的饲料厂。今年初,正大集团又决定投资2800万元,新建年产2400万只规模的种鸡场和孵化厂,形成饲料、种鸡、孵化、屠宰加工一条龙企业。同时投资2200万元,启动玉米制种和建成一座2500吨种子加工两个项目。今年2月份已在朱集等地建立示范区,首期玉米制种基地1000亩,最后将达5万亩。
希望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饲料企业之一,也做出决定,一期投资2200万元在襄阳兴建年产20万吨饲料项目。著名的加拿大华能公司与欧庙农工商总公司合作,投资9800万元兴建年可加工花生2万吨的襄阳美味花生酱公司。全县花生种植面积可由现在的9万亩扩大到15万亩以上,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襄阳开始出现了“引一个企业,带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的生动局面。
以农引资,引资强农,不仅使襄阳走向了世界,使襄阳农业增强了后劲,而且使襄阳农业产业化得到了更深更广的延伸。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棚菜富饶阳
王元套
河北省饶阳县生产的瓜果蔬菜味道特别鲜美。当地有这样的传说:当年天女散花时,因迷恋于这里美丽的景色,凡心大动,特意将最好的瓜果蔬菜种子播撒在这里,以供自己下凡后享用。传说归传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中国种子公司等科研部门的验证表明:饶阳县的大棚菜因注重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种植,糖分、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较多,外形也很好看。近日,饶阳县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全国名特优蔬菜繁种基地县。
饶阳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县,过去祖祖辈辈受着以粮为本、单一经营的束缚。1986年,北流满村张铁龙等5户农民利用从北京郊区学来的大棚菜种植技术,率先投资5万元建起各占地一亩的钢架塑料大棚,当年每亩大棚菜收入达7000多元。这一典型使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们茅塞顿开。于是因势利导,在全县大力推广5户农民种植棚菜成功的经验,制定了多项扶持政策。他们引进30多个蔬菜良种,推广应用黄瓜、西红柿化控等14项新技术,并首创了早春大棚黄瓜、芹菜、茴香三膜嵌套新技术以及棚内多茬种植、配方施肥新方案,使棚菜年年大增产。
随着棚菜生产的飞速发展,农民对蔬菜保鲜增值的要求日益迫切。1991年,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里特,从日本了解到一项利用自然冷资源进行蔬菜保鲜的高新技术,介绍给饶阳县。决策者们如获至宝,果断投资560万元,兴建了能存放20多个品种、1800吨蔬菜的自然冷资源保鲜库,把冬季自然冰块置于库内,夏、秋两季利用冰块降温保鲜。这座保鲜库投入使用以来,全县已有700多农户搞起了蔬菜贮藏,年贮藏能力达5000多吨,可产生数百万元的经济效益。眼下,这个县正筹建一座年加工能力可达1.5万吨的脱水蔬菜加工厂,实现蔬菜二次增值。
勤劳智慧的饶阳人,创造出强大的棚菜产品优势,如何转变为商品优势——卖出去,丰富城里人的菜篮子、鼓起菜农们的钱袋子?去年开春,这个县投资30万元,在棚菜生产地滹沱河北岸,建起流满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与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等30多个大中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或蔬菜公司建立了长期购销联系,并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客商洽谈,沟通了外销渠道。今年,这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商贾云集,车水马龙,菜山人海,异常红火。每天来自四面八方的运菜车多达数百辆,上市鲜菜近30个品种,日销售量高达200多万公斤,日成交额达百余万元。这里的鲜菜不仅走俏国内,还出口国外。据匡算,今年仅蔬菜生产一项,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可达1000多元。
饶阳县的决策者们没有满足于发展棚菜的辉煌成果。县委书记康春年、县长董书乾满怀信心地表示:今年计划进一步培育市场,完善市场功能,同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蔬菜品质,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棚菜的积极性,增强饶阳棚菜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明年的今天饶阳棚菜将另是一番醉人的盛况。(附图片)
压题照片:饶阳县已接待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泰国、韩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及西欧国际农业研究发展中心的专家来访。这些外国专家对饶阳县大规模发展棚莱生产及兴建世界最大自然冷资源保鲜库给予高度评价。
王元套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刘义洲卖楼治山
易书华刘立深刘焕恩
一年前,大连市旅顺口区土城子村农民刘义洲的两次非凡举动成为当地的大新闻,一是他卖掉楼房,情愿住进远离村子的西大坡;二是他主动辞去村工业公司经理职务,自筹资金75万元创办家庭农场。当初有人觉得他是“穷折腾”。但一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胆识”赞不绝口。
刘义洲当厂长、干经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1993年冬,他听说村西大坡一片果园和山坡因上不去水、喂不上肥、果树多病提早老化,山坡地也近于撂荒,这勾起了他对土地的眷恋之情。他决心当回“农老板”,转变人们“种地无利”的思想观念。做通了爱人和亲属的工作,他辞去经理职务,承包下一片10公顷的荒山坡。
勾画家庭农场蓝图时,刘义洲遇到的第一大难题便是资金不足。倔强好胜的他把自己的一栋楼房和4间平房全部卖掉,在山坡上盖起住房和办公室,4口人索性吃住在农场。
靠卖房和借款,他先后投资75万元,推平了山坡地,修起一条通向村里的柏油路,安装了变压器,打了机井,购置了3台拖拉机,建起了4个蔬菜大棚,新栽4000多棵名优果树,还在农场建起了养猪场,利用大棚养鸭300多只。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从去年底至今,仅蔬菜、养猪、养鸭,刘义洲的农场便获利8万多元。望着往日的荒山坡变成如今的“绿色银行”,他对笔者说:“不出三五年,那些苹果树、樱桃树都将开始获利,四季有蔬菜和肉、蛋,夏秋有水果,前景十分广阔。届时,我还将扩大农场规模。”说完,他笑了,笑得那样自信和开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密云百村办农校
本报讯白天地里忙,夜晚上学堂,扔下锄把子,拿起笔杆子,已经成为今日京郊密云县众多农民的写照。这个县100个村建起“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后,学科技、用科技在农民中蔚然成风。全县19个乡镇和100多个村相继建成了农民学校。800名科技人员深入到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郑晓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近湖工业反哺农业
本报讯近年来,江苏省建湖县近湖乡工业经济迅速扩张,该乡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确立了运用高起点工业推动发展高层次农业的经济发展思路。骨干企业设立建农基金。乡里按照企业收入的百分比提取一定的建农基金,用于普及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新技术、购买新式农机具等。
(杨晓晨)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获嘉化肥车招手停
本报讯河南省获嘉县农资部门在县农行、信用社的支持下,针对农村化肥需求季节性强的特点,在用肥季节前,调查核算用肥总量,保质保量组织购进,分散到各基层网点。以经销站为辐射点,村村设立运销化肥专用车。用肥季节,运肥车主主动同村里的农户联系所需化肥品种、数量,然后按地块分成片,集中把几家农户急需的化肥送到指定的位置。农户只要站在田间地头,向大道上过来的送肥专用车招一招手,就能买到化肥。由于价格公道,化肥质量有保证,这种销售方式深受农民欢迎。(牛流名)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南省三门峡市朱家沟村董丙祥老汉,义务架桥修路18年。他有个锨不离身的“嗜好”,走到哪儿修到哪儿,村里方圆十几公里的大大小小路面,他不知平了多少遍,尤铁锨就用坏了四十多把。刘庆华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北京中地总公司日前向云南盐津县落雁乡捐款70万元,用于修路建桥和办希望小学。该公司在元阳县投资建设“元阳菲莫热区农业开发基地”,种植香蕉、菠萝、荔枝、腰果、开心果、芒果、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并配套发展加工业,利用少数民族山区自然资源,建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发展的开发扶贫模式。本报记者徐烨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苏丰县金陵乡齐阁村充分开发黄河故道资源,引进高营养绿色保健蔬菜——牛蒡,仅此一项农民年人均收入6000元。个年该村1万亩牛蒡喜获丰收,外商纷至沓来,产品以高蛋白含量和多种维生素的优势畅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青年农民杨梅科学种植的5亩牛蒡收入5.6万元。图为杨梅喜收牛蒡。王汝楫宋金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