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走笔

  亦喜亦忧动画片
杨永青
儿童喜爱动画片,中国的孙悟空、哪吒、三个和尚、黑猫警长和葫芦娃等等,外国的米老鼠、白雪公主、灰姑娘、机器猫等,都给孩子开阔了眼界,带来快乐。儿童读物出版部门为此以连环画的形式成书出版,这就是卡通读物。但是,儿童读物比起银幕上的卡通来是大打折扣了,因为它不会动,没有音响。可是孩子们还是喜爱它,使它成为儿童读物中的畅销书。卡通片也在银幕上为它做足了广告。
另有一种流行于青少年中的连环漫画,与传统连环画不同之处,在于它取消了有一定文学性的分段说明文字,主要是以图画形象来讲故事。它吸收了漫画的幽默、夸张和卡通的动感表现,文字只是帮助情节串连和音响的符号,能收到一目十画之功,强调了娱乐性趣味性,所以人称“精神快餐”、“印刷电影”。连环漫画源于欧美,当前风行于日本。我国早在30年代已见萌芽,40年代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已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代表作了。
以上两种形式,前者近于卡通适合于儿童,后者近于连环画适合于少年,它们都和漫画连环画、电影有血缘关系,但是有区别。日本通称漫画,我国通称卡通,概念都较含混。
日本模式的连环漫画一进入中国市场,很快冲击了我国传统连环画和儿童读物,同时也影响到儿童文学。这阵旋风夹带了恐怖、色情、犯罪、神怪、暴力等不健康的成分。一些不法书商以盈利为目的,以盗版为手段,制造了不少精神鸦片毒害儿童心灵。它泛滥于中国图书市场,深入到各大城市的每个角落。这是不能容忍的。早在四五十年代,西方各国也曾展开过相当规模的抗议运动。
为了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国家提出了卡通工程的建设,要以健康的、能够适应儿童心理需求的动画片、读物和连环漫画,去取代那些不健康的读物。我们必须提高这类读物的质量;出版单位不能片面追求儿童读物卡通化而忽视儿童文学的发展和图文并茂的儿童图书的出版。
我国现有不少图文并茂的儿童文学读物,但印数少得可怜。许多儿童读物的封面不是卡通也设计成卡通样。很多家长、老师想买既有美丽画面,又可供讲故事朗读的书却买不到。这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我国传统连环画和动画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大滑坡的原因不在艺术水平上,主要是人才严重外流。经济体制上不改变,财力上不支持,很难稳定刚刚培养起来的新的卡通人才队伍。


第11版(美术)
专栏:画坛人物

  宝林六十转甲子
张仃
黄宾虹先生讲一个画家不要出脱太早。他讲新罗山人,很有才气,可惜出脱太早,尚未开展便匆忙定型,器具格局自然不会太大。
宝林六十了,还不追求定型,我说,这也上他的长处,大有发展前途。六十岁对于一个中国画家还很年轻。旧说“六十转甲子”,六十岁人生刚刚起步,艺术刚刚步入悟境,以前都只能看作打基础。大器晚成是中国画的一条规律,因为中国画是阅历、修养、功力的积累,涵养不到,格调、境界也就不到,这不是靠巧智可以捷达的。
宝林和我同是东北人,东北人画画过实,是长处,也是缺点。说长处,是指心态。我认为画画,心态是最重要的。宝林画画,心态老实,基本功扎实。有了这两条,就有了成大器的基础。说缺点,是指笔墨。东北历史上一直处在中原文化的边缘,历史上也没有出过什么中国画大师,传统薄弱,对中国画笔墨的悟性较浅,先天不足,画画比较容易质实刚硬,少些灵秀松动,其极端,容易重造型而轻笔墨。作为东北人,我知道自己的长处,更知道自己的缺点,所以我平生所交朋友,多为南人,目的在变化气质,取长补短。宝林北人南相,又在南方工作多年,其恩师浅予和可染又都是南人,熏陶既久,其画风兼综南北,造型结实,笔墨上很有追求,尤其用线,是他所长。我建议他多看看元人画,笔墨上再狠狠往下追。他用线画民居很耐看。中国画中民居这个题材大有发展的余地,南方北方,差别很大,笔墨也大有发挥的余地。过去山水画中的建筑都是点景,几根线拱起来的。以建筑物为主的是界画,袁江、袁耀画宫殿楼阁,不见笔墨,见笔墨的建筑画是很少的。这些年我一直在这上头用力,见到宝林的画,很高兴,希望一起探索下去。建筑这题材,既练形,又练笔;既马虎不得,又拘谨不得,要狠狠锻炼笔墨。
前面说到宝林尚不追求定型,由此想到现在相当多的年轻画家求脱太早,为风格而死。风格是自然形成的,风格不能做出来。还是要水到渠成,顺其自然。我的观点是,求变,只能渐变,不能硬变。宁可少变,多往深追。比如写生,深入了,变亦在其中。
宝林人物画基本功很好,画山水又是另一套语言,很难得。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重师承,却没有钻牛角尖。这很好,对老师就应该师其心不师其迹。
画画,心态是最重要的。
(附图片)
▲云山初雪图(中国画)李宝林
▲意大利风光(中国画)李宝林


第11版(美术)
专栏:

  槐堂染仓磨墨人
——陈师曾艺事摭片
罗雪村钱守仁
陈师曾这个名字,对今天的一些读者可能比较陌生。《辞海》中这样记述:“陈衡恪(1876—1923),近代画家。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善诗文、书法;尤长绘画、篆刻……曾与齐白石相互切磋艺术。”说到他与齐白石的厚谊,画坛早有陈师曾劝其变法而成就了齐白石的美谈。最近,我们在与陈师曾哲嗣、届望八秩的陈封雄先生闲聊中,听他忆述其父的一段艺事。
“我依稀记得曾随先父到一个庙里(即京城西砖胡同内的法源寺)看望过一个说湖南话的伯伯。那个伯伯也常到先父的‘槐堂’来议世论画。后来我知道那个伯伯就是齐白石先生。当时,齐白石在艺术和生活上正面临艰难困厄之境,他接受了先父的指拨,开始‘自出新意,变通画法’,自创红花墨叶一派;先父还荐其画到日本展览。从此,齐白石的画‘百里尺纸众争夸’,卖画生涯也一天天兴盛起来。对此,齐先生感念道:‘这都是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
这天,我们从封雄先生的追忆和海内外一些有关报刊中,更多地了解到这位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的文人画家,在北京最后八年也是他艺术最活跃时期的一些片断。
陈师曾先后寓居京城的安福胡同和裤子胡同。他在安福胡同居住期间,留学日本时就交谊甚笃的鲁迅、李叔同等常来陈宅,或觞咏诗文,或品赏画拓碑帖。在《鲁迅日记》里就多次记载请陈作画、制印之事。鲁迅所存藏书印“会稽周氏收藏”即陈师曾所刻。“会稽”为鲁迅故乡绍兴的旧称。陈师曾的书室“槐堂”因院内有株参天古槐而即兴名之,每临炎夏,槐叶荫屋,一院沁香。难怪白石翁离京时仍难忘这小院书室,赋诗曰:“槐堂六月爽如秋,四壁嘉陵可卧游。尘世几能逢此地,出京焉得不回头?”
陈师曾在裤子胡同的画斋名曰“染仓室”,因其早年深得名师吴昌硕的亲授、濡染,故在其画斋名中取吴昌硕字“仓石”中一字,以铭记这段艺缘。陈师曾的绘画在笔墨和审美趣味上虽承袭了缶翁的风格,但他又“不守绳墨”,因而学吴能变,画貌介于简笔和半工半简之间,俊爽明快而不失高雅,渐成自家风范。
陈师曾还针对当时否定中国文人画传统的各种说法,一面介绍西洋艺术,提出“宜以本国之画为主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一面坚持“中国画重视画外之意和文人之感想正是画之进步”,进而认为文人画“不惟形之是求”和文人画四之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等诸多主张;他用写生方法画的《园林小景》即以传统为规,以造化为矩,“皆能写出他的人格。”(梁启超语)这些主张与实践影响了后来一大批为文人画开辟新途的画家。但在当时,他独持己见,非人云亦云,“真有点像逆潮流而动的老朽”。陈师曾自号朽人、朽道人,恐有自嘲之意吧。然正如今人所言,假使没有陈师曾等维护文人画的学术位置,假使近现代画史只留下一大批西画和中西融合的作品,假使没有了中西两大流派的互补,那中西融合少了半壁江山又去和谁融合?新派画家没有了中国画的学养,那今天中国画的创新不就失去了前提?吴昌硕谓陈师曾“朽者不朽”,然矣。
陈师曾始终抱着入世的精神从艺。他的《北京风俗》组画就是他每日去教育部上班途中,将街头所见目记心念所得:拉人力车的,说大鼓书的,拾破字纸的……一样样时代底层人的苦难生活带着画家的同情而流传至今。有评论家云,陈师曾是中国现代风俗人物画的开创者;他在1909年后画的《窬墙》、《落日放船好》等画作,还以其“笔致简拙而托意俶诡”,被丰子恺断言是“中国漫画的始源”。由此也可看到,陈师曾不是保守的老朽,他确是努力使文人画直面人生,向现代进取的实践者。
不觉天色渐晚,封雄先生忽然想起什么,他从书橱中取出一个四方蓝锦布盒,打开象牙扣,里面是两方石印,这对上雕狮钮、4×4厘米大的寿山石上,印文分别是:“丹青不知老将至”、“刻画始信天有功”。封雄先生说:“这是家中仅有的先父的遗存了。”临告别封雄先生时,他又从一摞书报堆中找出一份去年拍卖会上的图录,感叹道,那次拍卖会他和漫画家方成也去了,当竞拍陈师曾的作品时,有些收藏家和画家互问:“陈师曾是谁呀?”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想,像陈师曾这样的画家,今天的人不应该遗忘他,因为在祖国艺术发展史上,他是可以被暂时忽略、但绝不能绕过的人。
(附图片)
会稽周氏收藏
丹青不知老将至
刻画始信天有功
师曾
朽道人衡恪漫笔


第11版(美术)
专栏:

  以真挚的感情拥抱大自然
——评孟毅的油画风景写生
阿老
近年来,在美术作品展览中,油画风景写生是越来越少了,之所以这样,恐怕是多数人认为写生不是创作,还认为在摄影技术高超的今天,用不着背着画箱去跋山涉水,只要借助于摄影机拍下自然风景,回到画室进行制作就行了。这样的看法是十分片面的。我认为,进行艺术创作,参考照片完全可以,我不同意的只是单纯依靠照片进行创作而忽视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直接作画,收集创作素材。特别是油画风景写生,大自然的光与影,色彩的变化非常复杂,我们难以把这种变化的全部复杂性记下来,这就更需要对景写生了。写生不是创作,而又是创作,一幅成功的习作也就是一幅完美的作品,这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是不胜枚举的,所有的伟大艺术家没有不十分重视写生的。一幅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油画风景作品是画家对自然怀有强烈的激情、真挚的爱与大自然拥抱的产物。
看了近期孟毅的油画写生画,作为50年代末的我的学生,几十年来历尽坎坷,今天仍坚持不懈努力进行艺术实践,取得可喜的成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画家孟毅的油画写生作品决不是简单的描摹大自然,而是通过对生活的长期积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日益熟练的绘画技巧,对自然现象加以提炼取舍,组织画面,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纯朴的爱与真挚的感情。在油画风景写生中孟毅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长江、绍兴水乡、北方广大农村都留有画家的足迹,这些写生作品给人以新鲜的生动的直观感受和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人民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日益增长,我相信油画风景写生这一画种必将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同时也希望更多的风景画家走出画室,以真挚的爱去拥抱大自然。(附图片)
难忘的故乡(油画)孟毅


第11版(美术)
专栏:

▲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速写)张英哲
▲成都杜甫草堂水榭(速写)李百尧


第11版(美术)
专栏:

▲青岛港(速写)孙增弟


第11版(美术)
专栏:芥末坛

▲新作问世——烩折罗(漫画)夏清泉


第11版(美术)
专栏:

▲树荫下(中国画)李宽
▲早秋(中国画)赵凤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