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技杂谈

  从鲸鱼死亡的解释想到的
袁连华
近两年,各种新闻媒体对鲸鱼等海洋生物非正常死亡的现象时有报道,不少人也对这一现象作出了莫衷一是的解释。其中船体涂料引起鲸鱼中毒一说最为流行,说得有根有据,却仍难以令人信服。
笔者近读《淮南子》,意外地看到中国早在汉代就发现了这一现象。“鲸鱼死而彗星出”,是说鲸鱼的死亡同天上的彗星有关。如《淮南子》卷三的《天文训》“物类相动,本标相应。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虎啸而谷风至鲸鱼死而彗星出。”古人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鲸鱼的非正常死亡与太空的彗星活动存在着某种联系,于是形诸文字流传下来。
近年来正是天空中彗星最为活跃的时期,如一九九五年彗星撞击木星、一九九六年轰动世界的百武彗星出现等等。而在这同一时期,海洋中的鲸鱼也确实出现了大量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古人的解释难道只是一种巧合吗?
日月的运行对海洋潮汐的影响已被科学所证实,且不说彗星的出现是否真的危及某一海域的鲸鱼的生存,单是古人那种“物类之相应”的辩证思维,就值得今天从事科研的人们借鉴。当一项研究遇到困难时,换一种思维方式,把这项研究放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下来思考,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这也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研究鲸鱼的非正常死亡是如此,其他的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当然,“鲸鱼死而彗星出”不一定就是鲸鱼非正常死亡的科学解释,但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意味深长的。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京郊有个“太阳能村”
蒋建科于文龙
7月22日,是李德林最难忘的一天,从这天起,他可以随时洗热水澡了。对于这位46岁的山村农民来讲,没有什么事能让他这样激动的了:朝阳区洼里乡九阳实业公司在这天派出了最优秀的技术人员,给他家无偿安装了一套获得国家专利的新型太阳能热水器。
像李德林一样,碾子乡菜树甸村的50户人家都陆续安装上了九阳公司提供的太阳能热水器,使全村成了京郊第一个“太阳能村”。这是九阳公司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给京郊山区农民的最大实惠。
地处怀柔县最北边的菜树甸村是北京的“北极村”,从怀柔县城出发要翻过三座大山,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行驶90公里才能到达。由于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限制着碾子乡的发展,被北京市列为重点扶贫乡,由朝阳区洼里乡对口支援。
菜树甸村分布在一个坡根下,全村面积达15平方公里,共有50户。受经济和运输条件制约,农民们冬天只能自己烧热水洗澡,因为没有暖气,十分不便。夏天只能到村前的天河里洗澡,既不卫生,又不安全。常来此开展扶贫工作的洼里乡领导和九阳公司科技人员看在眼里。他们捐出最新研制成功的太阳能热水器50套,每户装一套,并免费进行维修,建立起“太阳能村”。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信息奥赛传佳音中国选手全夺金
今年8月5日,四名中学生捧着第八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的金牌回国了。他们是王小川(左一,四川成都七中),陈磊(右二,福建师大附中),李申杰(右一,江苏南京金陵中学),王益进(左二,辽宁育才中学)。四名选手组成的中国代表队,在竞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这是中国代表团自参加1989年第一届IOI以来,第一次全部夺得金牌。陈祖甲摄影报道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丁肇中博士与中科院电工所的合作项目——用于反物质探测器的磁体研制初战告捷,1∶1的地面对照磁体已于日前组装成功。其飞行磁体将于后年乘美国“发现号”飞机作太空试验,最后装上美、俄空间站在太空进行反物质和宇宙线探测。
图为电工所科技人员在测试磁场。鲁生摄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院士,是我国核科学的启蒙者和奠基人。在他60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为我国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开拓了我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的建造事业。赵老的夫人胡惠书女士,曾在北京大学医院做医务工作,最近,天天往返于北京医院与家中,照顾病中的赵老。图为刚刚过完94岁生日的赵老,精神饱满,正与夫人叙谈。
张新学摄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她有一个梦——
让第一个百姓网遍布神州
江晨海燕
有人说张树新挺普通,也有人说张树新很不普通,而张树新自己说她确实挺普通,只不过爱做不普通的梦。
1995年5月15日,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中关村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成立了。中关村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公司成立,同样,也几乎每天都有老的公司倒闭,大家面对如此频繁的更迭都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几个月以后,当张树新把她创建瀛海威的想法逐一变成现实的时候,人们开始注意瀛海威、谈论瀛海威、琢磨瀛海威了。
一时间,从中关村的电脑商到科学院的网络专家,从国务院信息办的会议桌到各大新闻媒体的版面,只要谈论网络,必然会提到“瀛海威”。瀛海威像一颗璀璨的新星从中关村升起,为中国的民族信息产业的建设吹响了一声嘹亮的号角。
它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坚信:中国的信息产业只有靠中国人自己去建设!
中国网络的启蒙者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瀛海威并没有一味去追求经济效益。
瀛海威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北京魏公村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教馆,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瀛海威网络,免费学习网络知识。瀛海威人所做的第二件事是开发了一套全中文多媒体网络系统,以低廉的价格为中国普通老百姓提供了一扇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的大门。瀛海威人所做的第三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在各大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在普及网络知识、传播网络文化的同时告诉国人,信息产业是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一个重要机会。
瀛海威时空网络是挂在中科院之下的全中文界面的交互网络,是目前国内唯一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进入瀛海威时空,你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到网络咖啡屋同不见面朋友交谈,到网络论坛中畅所欲言,还可以随时到国际互联网络上走一遭……
瀛海威成了焦点,作为瀛海威公司的总经理张树新也自然成了瞩目的人物。人们在想,张树新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所有的疑问,只要和张树新接触之后,都会迎刃而解。和张树新接触过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瀛海威这个事业由张树新去做,一定能做成功。
瀛海威的事业在日益壮大,对于张树新来说,梦想是支撑她不断努力的动力。正像她自己所说:“我昨天的梦想是建设第一个中国自己的百姓网。这已成为现实。我今天的梦想是把瀛海威网络扩展到全国。”
在梦中憧憬未来
和很多孩子比起来,张树新的童年不能说是幸运的。1963年仲夏,张树新出生在辽宁省抚顺市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核潜艇材料专家。小树新七岁那年,全家被下放到了乡下接受“再教育”。那是个远离城镇,没有电灯,不通公路的村落。
尽管农村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那高耸的山岭,金灿灿的秋收时节的庄稼,还有那所破寺庙改建的、只有一个老师的小学,给了张树新比城里孩子更大的想象空间。躺在山坡的草丛中,望着天际悠悠飘动的白云,小树新想得最多的是怎么能跨过这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张树新跨出大山的梦没有白做。在她十岁的时候,父亲的问题终于得到了平反,全家举迁回城。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张树新一连换了三四个学校,她到了哪里,哪里的第一名就是她。在高考的时候,张树新选择了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上中国科技大学是当时很多青年学子的理想,张树新以全市高考第一名的无可置疑的成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至今张树新回忆起在科大的五年时光,仍然十分留恋。她认为在科大的最大收获是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凭借她在中学时代就锻炼出来的超凡的组织能力,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张树新就担任了科大的学生会主席。中国科技大学历来是男多女少,女生担任学生会主席在科大更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科大的学生都堪称是天之骄子,摆在科大毕业生面前的道路有很多,最流行的是出国或者考研究生。一度人们认为张树新也会这样安排自己的未来,因为她的条件和学习都非常出众。但出人意料的是,张树新没有选择这两条通往象牙塔的路,她有自己对未来的梦想,她要实现它。
爱做梦的人永远年轻
张树新想当一名记者,一名战地记者。这是她上大学后一直向往的。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张树新放弃了出国和报考研究生的机会,在学校等待分配。张树新真的成为一名记者,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报。
“当初我之所以学化学是因为我想成为化学世界的中国居里夫人。但后来发现自己没有如水心境,做不了学问;自己又天性自由,也不宜从政。为了圆中学时代当一名战地记者的梦,毕业时选择了记者行业。三年的记者生涯是我向成功者学习的好机会。随后,我又调入中科院高新技术企业局从事企业策略研究工作。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冷静地旁观、理智地分析,使我获益匪浅。‘下海’之初,我可以说真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我凭的就是一股子自信,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自信。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相信,又如何让别人相信你呢?”回忆起当年,张树新感慨万千。
1992年,张树新作出了一个常人不能理解的决定——离开中科院企业局,“下海”创建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北京天树策划公司。
瀛海威的产生,则来源于张树新的一次美国之行。
美国的互联网络建设,在1995年就已经初具规模。全球互联网那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给了张树新很大的启发。她立即想到,如果中国也能普及这种网络,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
回国后,她和丈夫姜作贤立刻着手将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姜作贤是计算机专家,他负责技术,张树新负责总体策划和管理。于是,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诞生了,中国的第一个全中文互联网络——瀛海威时空网诞生了。短短的一年中,瀛海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最初的三个人发展到了职员百余,从最初的无人识网发展到了网员三千多,北京、西安、哈尔滨、上海、洛杉矶,到处都有了瀛海威时空的网员。
张树新作为瀛海威的总经理,并没有满足,因为她的梦想是为所有的中国人创造一个生活的新空间。为了瀛海威,她说自己像穿上了红舞鞋一样不能停息。她向中国科学技术馆无偿提供“中国大众化信息高速公路”展区;她同北京图书馆合作,在瀛海威时空网上提供北图书目查询;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她为新闻单位开通亚特兰大到北京的新闻信息通道……她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她总是那样精神饱满。她说:“爱做梦的人永远年轻。”近日,她又投身于瀛海威时空全国大网建设的紧张工作之中。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为了生命里程的三分之一
——记新型床具研制者陈阿裕
叶华
人有1/3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如何使这个与人体夕夕相处的普通睡眠工具变幻出新的功能,从而提高人生1/3的质量?陈阿裕几年来一直在这一领域孜孜不倦地刻苦探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陈阿裕搞席梦思是几年前的事。那时,省内几家床具生产企业已初具规模,作为浙江喜临门家具公司总经理的陈阿裕思忖,要赶上并超越同行,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此,他制定了科技工程战略,用科技的力量,革新传统的睡眠工具的功能。于是他大胆地与浙江省家具研究所“结亲”。
陈阿裕自从有了家具研究所的科技支撑和技术监测,就对自己实施的科技工程战略充满了信心。为使自己首先能熟悉这位“赛先生”,他潜心研究了床与人体睡眠的关系以及从古到今的变迁,同时又钻研了人体力学、药理学、生物学等学科。他从床的高度与人体睡眠的关系独创出升降式席梦思床架;从席梦思夏季闷热影响睡眠质量,改革了席梦思的单一功能,创出藤棚两用席梦思;从人体对席梦思软硬要求不同,研制出了软硬多用席梦思。他研制的产品先后获得四项国家专利。
当陈阿裕几项获得专利的席梦思走红市场时,他没有躺在成功的席梦思上安享喜悦。他觉得人体在1/3的生命中不仅要睡得安逸、舒适,最好还能在休息中得到理疗、健身。为此,他大胆地开发了药理保健型席梦思,荣获国家级新产品奖。这一重要成就震动了同行,日本富山大学的一位教授闻讯专程赶来,一见到这床席梦思,就连连赞叹这是国际最流行的闻香疗法的杰作。
喜临门科技兴厂,更重视质量意识,公司的产品每次抽检全部合格,连续三年荣获国家A级产品称号。
科技是企业成长的脊柱,又是企业发展的加速器,陈阿裕运用他的科技工程战略,研制出了一批批超越传统工艺的新一代席梦思,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喜临门的产品因此走俏全国。最近,该公司继开发成功回归大自然全棉席梦思后,又把目光瞄准国际流行的保健型袋装席梦思,制造出全国第一床超声波袋装弹簧席梦思,引起一场新的床具革命。企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陈阿裕这位为提高人生1/3生命质量的探索者,也迎来了更辉煌的事业。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向科技要黄金
——中科院黄金科技攻关十年纪实
李存富
过去一直被视为国家机密的中国黄金产量,1995年底第一次对外公布,截止到1995年12月15日,我国黄金产量首次突破百吨大关,比1994年增长16%,交售量增长20%。在世界黄金生产国中,中国成为继南非、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的第六个年产黄金百吨以上的国家。
我国政府对黄金工作极为重视。1987年,国务院成立了黄金科技领导小组。从此,我国的黄金科技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科学院以改革精神主动调整方位,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及时把科技人员组织到对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上来。1987年,涂光炽、陈国达、孙鸿烈三位科学家代表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请战,得到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支持。随后中国科学院将黄金科技攻关列入“七五”和“八五”重中之重项目,针对我国黄金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先后设立了40多个课题,在中科院黄金科技工作小组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调集地质、地化、化冶、化物、应化、遥感等23个研究所的500多名科技人员,踏上了黄金科技攻关第一线。
500多人的“大部队”遵循一道指令:理论上有突破,储量上有贡献,技术上有创新,并向生产延伸。这一系列的硬指标犹如一座座碉堡,经过全体研究人员的奋力攻关,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成矿地质理论的新突破
这是中科院黄金工作的重头戏,在涂光炽院士等科学家的倡导下,由中国科学院首先提出:在我国要寻找超大型金矿,要对危机矿山进行深部预测,要认真研究我国的金矿成矿规律和矿床类型。这样一些涉及到基础理论的问题和思路,在理论上起到了一个导向作用,对产业部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去大家一直在搞一些浅矿、中小型矿,现在都在搞超大型和大型矿。
在全新理论的指导下,科技人员又进一步指出了一些大型的、带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成矿区带。如俄罗斯的矿区阿尔泰,50年代第一次中苏考察时认为此地只有山区阿尔泰,没有矿区阿尔泰。80年代末,中科院又一次组织力量考察,提出在中国境内存在着矿区阿尔泰,遥感工作进一步证明了这种矿区的存在。
深部预测的新贡献
在我国,储量在20吨以上的大矿不到10%,90%的矿为中小型矿床。这个数字告诉我们,我国极其缺乏大型矿山,很不利于大中企业的发展。而世界其他国家,一个矿山动辄就是几百吨,上千吨,乃至上万吨的储量,这就足以看出我国黄金生产的严重性、紧迫性。因此,扩大矿山的规模,开展深部预测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从1986年开始,他们做了第一个深部预测。
国有十大黄金矿之一的河北迁西县的金厂峪矿,是一个开采30多年的老矿山,这个矿山被认为已枯竭,曾先后累计打了2.8万多米钻探深度。金厂峪矿的领导作了最后一次努力,请中国科学院专家来号脉开方:如果有矿,在哪里?有多少?如果没有,他们就彻底放弃。在地质所蔡新平研究员带领下,首先从理论上否定了过去一直认为矿化时代非常老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褶皱控矿的新观点。在地球物理、遥感、地球化学和各个专业的配合下,拿出了一种全新的勘探方案。结果打了17个钻孔,14个见矿。按保守估计,远景储量可增加30吨左右,使一个濒危矿山恢复了青春。
新类型金矿的新发现
世界上每一新类型金矿的发现,都伴随着黄金生产上一次新飞跃的出现。中科院非常注意新类型金矿的寻找。如云南的北衙金矿,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铅锌矿的呆矿,勘探花了很多钱,但不能开采。在涂光炽院士的控矿理论指导下,1988年地质所的同志通过对北衙金矿周围的地质情况的深入研究,不仅证实了原有的300多万吨铅矿是一个20多吨规模的金矿床,还在矿区22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发现和评价了40多个矿体,确定了5个远景矿段,获得了68.83吨金、839吨银的科研储量。1993年该区新建的大理金矿正式投产,而且是全国第一个无尾矿的金矿山。
找矿技术新尝试
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理论,还必须有先进的找矿技术方法,在这方面他们主动做了新的尝试。从仪器和方法来说比较先进了,但他们并没有满足于引进技术,又开发了他们自己的方法,如用生物地球化学找矿法,采集植物进行中子活化分析,然后推断地下情况,发现了若干矿化异常点。1994年他们又到吉林省夹皮沟金矿开展了地球化学找矿工作,同样取得了可喜进展。
十年磨一剑,中科院的黄金科技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赞誉。一番新的事业,带出中科院一个新的面貌。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伴着我国首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第一声轰鸣:
中国铁路运输进入“巨龙”时代
谭高华
自从1958年以毛泽东的故乡命名的电力机车——韶山1号研制成功后,我国的电力机车事业蓬勃发展,许多人对电力机车已不再陌生。然而,一般人或许还不清楚,在电力传动的机车族中,还有直流传动电力机车和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之分。
在世界发达国家,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发展已有近20年的历史。自1979年德国第一台电力机车问世后,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就倍受注目。
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是以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为基础,采用先进的交流传动方式的现代铁路牵引动力。与传统的直流传动电力机车相比,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尽管供电来源也是电网中的三相交流电,然而,它不像直流电力机车那样将电网的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后就匆匆地供给直流电机使用,而是变成直流电后,又通过逆变器变成交流电,再供给交流电机使用。欧洲20多年的运行实践表明,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具有传统直流电力机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卓越的牵引性能、显著的节能效果、高可靠性、低维修率、小干扰性等等,使之一经问世,就受到普遍欢迎。可以断言,发展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已成为当今及未来21世纪世界铁路现代化牵引动力的主流。
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是伴随着半导体技术尤其是大功率变流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60年代脉宽调制逆变器和70年代脉冲整流器的发明,以及80年代GTO变流器的诞生,都为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和前提。而当代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又为交流传动机车的发展锦上添花。客运列车的速度越来越高,从时速200公里跃上了300—400公里,最高纪录已达到515.3公里;货运列车的吨位也愈来愈多,从5000—6000吨到拉上万吨仍然能保持较高的运行速度。完全可以这么说,由于交流传动技术在铁路牵引动力领域的广泛运用,世界铁路已真正进入了一个“追风”和“巨龙”的新时代。
在这场世界性的高技术角逐中,中国铁路科技界并没有袖手旁观。早在70年代,他们就开始了交流传动地面系统的研究工作。当德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出现在欧洲铁路线上的时候,中国铁路有识之士就敏锐地预见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发展前景。也正是从那时起,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和铁道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就开始了技术跟踪和研究开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92年成功地研制出1000千瓦的三相交流传动地面试验系统。有了这一奠基性的技术成果,研制中国第一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就提到议事日程。在铁道部的主持下,经过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和株洲电力机车厂等单位“八五”期间的奋力攻关,近日,中国第一台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终于以功率为4000千瓦的崭新姿态,接受了人们的检阅,成为铁路运输新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相比,中国首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当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毕竟是属于自己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