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增收也须减负
在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农民生活明显改善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把握农民负担,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也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也就是说,农民增收了,减负工作到底要不要抓紧抓好?
少数农村干部错误地认为,农民富裕了,手中有了钱,把“三粮五钱”收足了,或适当多收一点,问题不大,农民也能够承受。更有甚者,每至年终,便在农民收入指标上做手脚,虚夸加大,为向农民多收提留款项创造“条件”。结果,虽然农民收入确实逐年有所提高,但负担的增长更快,负担过重的矛盾依然突出,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减轻农民负担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政治工作。农民负担的高低是党的农村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如何的重要体现。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农村每一位有远见、有政绩的领导干部,只有处处为农民着想,真正把农民收入的增长放在工作的首位,多给予,少索取,才能使一方经济有充足的发展后劲。如果农民增收,各种负担跟着加码,那么,农民的增收也将是短暂的,这也是政策所不允许的。
江苏沭阳县委办公室舍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幸灾乐祸”的鸵鸟
本报记者潘承凡
前一段,突如其来的英国疯牛病,搅得全球沸沸扬扬。大概由于与英国有特殊的关联,疯牛病在香港新闻媒介上渲染得尤其厉害;与此同时,鸵鸟因为它的高蛋白低胆固醇的特性,以及胜似牛肉的细嫩滑腻的口感,成为走红的新闻明星。敏感的商家趁势跟进,鸵鸟肉食专题讲座、鸵鸟肉食专题品尝会在狭窄的香港不断上演;广告更是连篇累牍,几家有影响的报纸同时打出了一个很蛊惑人心的商家广告:“何不食鸵鸟肉?”
英国输港的牛肉其实并没多少,只是人们多份担心。人总得吃肉,而且在西方食谱中牛肉是万万不能或缺的,于是乎马肉骡肉鸵鸟肉等各种替代品全端上了餐桌。在英国的航空公司班机上,鸵鸟肉作为主要肉食供应给世界各地的旅客。应该说,在所有替代品中,鸵鸟肉在口感上与牛肉最相近。
人们对鸵鸟并不陌生,前不久鸵鸟养殖热在新闻媒体上着实热闹过一阵子。那时不少人似乎就明白,鸵鸟肉细滑如牛肉,吃鸵鸟肉有益健康,而且鸵鸟在生长过程中从不会染上疫病。但要人们遽然抛弃已有的一整套养牛、宰牛、吃牛肉的传统习惯,似乎还没有作好足够的、必要的心理准备。疯牛病迅速缩短了人们接受鸵鸟肉的心理准备时间和距离,据香港报刊统计,自打英国有疯牛以后,鸵鸟肉在港销售总量转眼间翻了6倍。
香港的鸵鸟肉有两大来源,一是中国,二是南非。南非鸵鸟肉不太好吃,因为南非人养鸵鸟就为了那张珍贵的皮,故饲养时间过长,皮坚韧了,肉也老得很难嚼动了。中国的肉用鸵鸟饲养时间一般在12—14个月,相对于鸵鸟50岁左右的寿期,这么大的鸵鸟绝对还是皮薄肉嫩的雏鸟。所以说,在香港鸵鸟肉市场,中国的鸵鸟有了绝对的竞争优势。
尽管中国鸵鸟有肉质优势,但要把肉质优势转为商业利润,中间还须付出许多劳作和艰辛,还包括捕捉商机的眼光和胆识。中国数百家鸵鸟养殖场,广东的英吉利鸵鸟养殖场抓住了这一机会,将他们出产的20多吨鸵鸟肉卖到了香港。“英吉利”本来就是广州市政府的菜篮子基地,也许经营菜篮子项目使他们的商品开发意识较为超前。英国牛还没有疯,他们就取得了香港卫生公署的鸵鸟肉进口卫生许可证,前不久又得到了日本方面的进口卫生许可。
英国疯牛病大发作,等于免费为鸵鸟做了一次全球性的广告,大大缩短了鸵鸟养殖从“倒种”到商品开发的时间,使预期中三五年后才能出现的商品开发阶段提前到来。但“疯牛病”这个活广告,决不是为“英吉利”专门做的,别的鸵鸟饲养商也应该有所作为。只有鸵鸟养殖商同心协力,抓住机会,尽早进行鸵鸟商品开发,才能将鸵鸟养殖推上商品开发新阶段,只有在上了这个台阶之后,鸵鸟养殖才算在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不能忽视基层
日前,听到某乡减轻农民负担的消息,该乡规定:取消行政村的小伙房,对来人一律实行派饭制。同时,对村里超过100元的开支,要经过乡政府有关部门审核后方能列支。这在打紧村级开支,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中,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继而一想,又觉得对此不能过分乐观。对于那些搞惯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依然不能起到约束作用。试想,你规定百元以上开支由乡一级审核,倘若行政村把一次开支,分作两次或多次结帐,降低一次性开支数目,不也同样可以逃避上级的监督吗?
众所周知,行政村的费用开支,多数来源于国家规定的5%农民负担限额以外的村提留、村集资等。如此,减轻农民负担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基层组织不仅能够给农民造成新的不该有的负担,而且可以把政府制定的减轻农民负担项目截留,使国家政策变为一纸空文或使其在执行中大打折扣。因而,笔者认为,减轻农民负担的关键还是在于基层。
河南省固始县盐务管理局高晋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哪里有荞麦种?编辑同志:
我县自6月28日以来连降大雨,并遭冰雹袭击,经济损失甚惨,已种下的150万亩秋季作物有2/3绝收。据天气预报,我县仍将有大到暴雨,抢收一般晚秋作物希望甚小。但荞麦立秋仍可种,且两月可熟,不影响寒露种麦。为尽力抓好粮食生产,请为我们呼吁:哪里有荞麦种,请尽快与我们县种子公司联系。
安徽省灵璧县广播电台王增春县种子公司邱德龙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耕地:我们的生命线

  “米袋子”的挑战
——来自云南的报告
耕地:我们的生命线
刘焱胡炜
从昆明过楚雄,穿大理,绕保山,一直到德宏,汽车一路绕山盘旋。漫山的碧绿,盎然的生机,独特的民居……满眼好风景。
无尽的大山为云南平添了无尽的妩媚,也为农业发展设置了重大障碍。云南省副省长牛绍尧对笔者说,云南有94%的面积是山地,只有6%的地方是坝子——坝子就是盆地。在云南,耕地金贵啊!
“我们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云南人均耕地1.1亩,但4280万亩耕地中,有75%是山坡旱地,风调雨顺才有好收成。因此,这个4000万人口中有3500万农民的农业省,粮食不能自给,每年要从省外调进七亿公斤。
“米袋子”在挑战。云南提出,到本世纪末省内粮食达到基本平衡的目标。云南年增人口52万,意味着本世纪末得增产粮食12亿公斤——相当于目前云南省粮食总产量的1/10。
省土地管理局局长李如林说,省内粮食基本平衡的目标要求我们至少建设2500万亩高产稳产田,而现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只划下2200万亩。问题还在于云南土地后备资源奇缺,而从1992年以来,全省三项建设用地每年又都占良田10万亩以上。
牛绍尧说:“我们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节约每一寸耕地
所到之处,我们时时能感觉到这种紧迫感。节约每一寸耕地,能少占就少占,能不占就不占,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政府领导与土地管理者的共识。
楚大公路、南昆铁路是近年云南的重点工程,也是用地大户。牛绍尧说,“两路”的用地原则是尽量避开良田,哪怕让路绕一些弯。
1995年11月投入使用的大理机场,占地2000余亩,全是荒山荒坡,没有一分耕地。按原方案,机场要建在大理市的小林邑。那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但州土地管理局的同志暗暗算了一笔帐,这样干,不仅要搬迁三至四个村庄、1000多户人家,还要占用高产粮田2000亩,亩亩都是吨粮田,征用它简直就像在剜大理人的心头肉。
能不能既建好机场又保住良田呢?大理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提出了另一个方案——在荒草坝上建机场。荒草坝位于大理市近郊洱海边上,是远近闻名的荒山墩。但这个方案工程量大,需填土石方2300万立方米,工程预算偏高。州土地局认为,机场建在荒草坝,不仅离市区和各旅游景点近,减轻了公路建设的压力,而且能保住2000亩吨粮田,五年省出一万吨粮食。经过反复研究、比较,荒草坝方案最后获得一致通过。
在玉溪,卷烟厂是建在山上的,占山地1000亩;在大营街镇,七大乡镇企业全部建在荒山上,每年创造产值10.5亿元。
坝子是宝贵的。把工厂建在山上,把小城镇引到山上,把农民住房盖到山上……荒山上也大有文章可做。
现代“愚公”
五年内增产粮食12亿公斤,使云南人感到,不仅要保住现有耕地,还要想办法开发耕地。
曲靖地区的会泽县是多年的贫困县,人均耕地不足一亩。金沙江支流小江穿县而过,沿途山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1987年以来,会泽县开始治理小江流域九万多亩水热资源较好的沙滩地。成千上万的农民投入改造工程,在沙滩上筑坝引流,治滩造田。如今,这里已开垦出土地5.7万亩,其中耕地1.7万亩,石榴、苹果和柑桔基地3.4万亩,还种植了6000余亩花椒、龙眼等经济作物,每年增产粮食100多万公斤,增加收入100万元以上。现在,开发地区90%的农户已经脱贫。
滇西的边陲城市瑞丽,则在1.92平方公里的河滩地上创造了一个现代神话。
姐告经济贸易旅游区位于瑞丽江中心的一块河滩上。谁能想到,在我国九个边贸省区中,最大的边贸口岸恰恰在这个1.9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1993年姐告的边贸总额15亿元,1995年则达到25亿元,以平均每年5个亿的速度稳定增长。
瑞丽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说明,经济腾飞与耕地保护并不矛盾。当初建经济贸易区,为了少占耕地,瑞丽人选上了这块荒滩地。江心岛上有的坑洼深达3米,为了填平它,人们从境外搬来了两座大山。整个工程搬土量达370万立方米,仅买土一项就耗资300余万元。
笔者在云南采访正赶上全省“土地管理目标责任制”的检查考核。这项责任制一共有13个指标,包括土地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省长、市长、县长到乡长,层层都在做。有严格的制度,有白纸黑字的责任状,有分明的奖惩,为政者才有压力,才能做到为官一任,护田一方。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防止“合理”加负
虽然中央对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三令五申,“减负”文件下了一个又一个,可农民负担问题仍像流水中的葫芦时起时伏。有些地方甚至以“合理”的名义增加农民负担。
一是打着“人民事业人民办”的旗号。诸如搭桥修路、建学校、电影院、幼儿园等公益事业,都向农民摊派,由农民出工出资完成。
二是“农民富了可以多拿点”。虽然近几年,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总体上还只是解决温饱,把部分农民富了当成全国农民都富了,是不切实际的。而且,若谁富了就加重谁的负担,岂不成了“鞭打快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
三是混淆正当投入和加重农民负担的界限。有的地方把农田基本建设费、修路费、畜禽防疫费等农民生产生活等投入费用超标准提高,早已突破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5%的控制线。
四是搞“有偿服务”。有的机关职能部门把本来应该为基层无偿服务的事项变为有偿服务,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正如有的农民所说:“收了电影费看不到电影下乡,收了技术服务费,看不到科技人员上门。”
要减轻农民负担,首先要使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条例》规定和“约法三章”家喻户晓;其次,各级领导加强督查工作,坚决从严查处;另外,要倡导群众监督,使加重负担的行为无法隐身。这样上下齐抓,加重农民负担的“顽症”才可望根治。
安徽金寨县委办公室丙丁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自“农民负担:沉重的话题”专栏在本版开出以来,引起广泛关注。许多读者纷纷来信,就农民负担为何居高不下、农民负担怎样减轻以及一系列相关问题,提出了很多很好的见解。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摘登其中一些来稿,供有关地方、部门的领导同志决策参考。我们希望继续得到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编者
加强约束机制
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屡增不减,笔者认为,首先是我们一些同志的群众观念淡薄了。有的部门层层下达收费指标,甚至把收费与个人收入挂起钩来。二是管理失控,监督约束不力。
要根治农民负担反弹,我认为:①要建立起一把手责任制。哪个地方的农民负担减不下来,就要坚决追究一把手的领导责任。②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物价、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严把收费关口,对农民承担的费用和劳务实行定项限额,一步到位,并张榜公布,发卡到户。财政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资金、票据的监督管理,涉农收费只能一律用财政部门的收费专用发票。同时强化群众监督,动员群众特别是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主体的督查员参与监督,涉农的重点单位,如工商、国土、建设、水电、农机等部门要大力推行办事公开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③要制定操作性强、具体化的政策措施,如减轻农民负担在本地区、本部门究竟要取缔哪些涉农收费、集资和摊派项目等,通过政策措施的实施,保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力度。
湖南省澧县建设局肖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庆元菇香
黄立鹏麻子余徐晓平
庆元县,是地处浙闽边界的山区小县,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这里山高林密,气候温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在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80元。而在15年后的1994年,这个县的农民人均收入已达1602元。这里的19万山区人民告别了贫穷,他们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香菇市场,1994年市场交易额达7·5亿元,名列浙江省十大农副产品市场榜首。去年金秋时节,来自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国内各地的食用菌专家学者300多人,云集在这里,举行国际香菇生产暨技术研讨会。菇乡的巨变着实让与会的宾客吃惊和感叹。
庆元人培植香菇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香菇历来是当地人养家糊口的生命线。但在“左”的路线困扰的年月,这株菇民的“摇钱树”也被砍倒了。以至1978年全国一次羽毛球赛在杭州举行,要庆元供应50多公斤香菇,庆元竟交了“白卷”。改革开放后,庆元县政府制定了“兴菇立县,脱贫致富”的战略方针,在县内恢复和强化了香菇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等领导服务体系,从而使濒临枯萎的菇业再现生机。1986年,人造菇木露地栽培香菇这一突破性的栽菇技术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庆元县的领导层紧紧抓住这一良机不放,在政策上大力予以倾斜,一场推广新技术的热潮,迅速在菇乡涌动。县领导班子虽经几茬更换,但发展香菇的共识和力度始终不动摇。星火终于燎原,生产规模节节上升。1986年到1993年,七年间香菇产量翻了五番。1994年,全县香菇产量达9338吨,香菇收入2·35亿元,为财政创税1500万元。香菇收入占农业收入的55·2%。农民人均收入1602元中,有1350元来自香菇生产。小小香菇,真正成为庆元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今日的庆元县,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的夙愿;邮电通讯可与发达地区媲美;以食用菌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也方兴未艾。山城建起了全地区一流的涉外宾馆和国内最大的食用菌科研中心,光纤有线电视把菇城与外面的世界融为一体。一个山清水秀的中国香菇城正在浙西南崛起。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襄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见成效
本报讯近年来,湖北襄樊市以粮食为重点,努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旱作农业向灌溉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发挥市管县优势,兴办城乡一体化大农业,农业持续升温。
襄樊市把强化农业基础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在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实行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确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开发目标,兴办城乡一体化大农业。目前,鄂北岗地列入了国家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旱改水”连续多年成效显著,去冬今春,就扩大旱改水面积21万亩。“以工补农”、“以商兴农”、“以资扶农”、“以技促农”的局面已经展开,农业信贷资金投入比上年增长20%。(吴江宗)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乡村规划要有远见
金勇华
在农村各类规划中,变得最多的是建房规划。老百姓说建建拆拆,十年规划,抵不上一人一夜一个念头。
笔者起初不以为然,认为合理的变化还是应该的。然而,因之而起的纠纷多了,才使我对一些地方刚出台的十年建房规划产生了兴趣。
某乡在一九九五年底已制定了十年建房规划。路边插了八百多个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牌子,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所插牌子的范围内最起码十年之内不可建房。可是,由于有两户群众建房无法落实,一户是两个儿子只安排了一处宅基地,一户是按刚出台的规划,房子要建在拓宽的晴雨路上。无奈只好为这两户重新找地方建房,不得不修改规划线,侵占基本农田保护区。留心看看,类似这样规划不周、没有远见而动用基本农田保护区、改变建房规划线的在周围有十多处。这就让人不得不发问,建房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是同步进行的,时间刚过去几个月,就有这么多变化,十年规划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乡村建房规划没有远见,会给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问题。现在,一些地方新的建房规划正陆续出台,建议有关部门和同志,加强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加强协调,不要朝令夕改。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去年以来,在当地农行3000多万元贷款支持下,广西玉林市副食品生产取得迅速发展。图为该行领导在年产鲜蛋55万公斤的蛋鸡养殖场了解生产情况。 曾海科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河南省扶沟县曹里乡探索出“平原旱田规模圈养蛋鸭”新技术。目前,该乡已发展近1000个鸭棚,农民养鸭突破100万只,“平原旱田规模圈养蛋鸭”占60%多。图为跨里庄农民在地头建的养鸭场一角。
王天定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湖北省房县因地制宜发展山羊养殖大见成效。目前全县山羊已突破10万只。图为当年的特困户、窑乡黄金寺村的戢兆金现已发展山羊97只,成为当地的“山羊王”。 姚飞航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科技养鸵鸟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建成占地70亩的养殖场,并利用塑料大棚饲养鸵鸟获成功。图为饲养场一角。 李铁成摄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从1991年以来,坚持科技扶贫,使全旗4000多人脱贫。这是技术人员在为贫困户挑选优质羊。
新华社记者 白斯古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