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社情

  一位中国外交官在美国的遭遇
柯亚沙
最近,看到美国黑人社区教堂连续被烧毁的新闻报道,我并不感到吃惊,因为种族歧视今天在美国仍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受种族歧视骚扰的不仅是黑人,还有亚裔美国人。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些美国人把经济不景气主要归咎于外国移民大量涌入美国;二是大多数亚裔特别是华裔美国人受人欺负后一般都忍了,纵容和助长了一些美国人的歧视做法。我曾经在美国工作和生活过近五年,所接触的大部分美国白人都反对种族歧视,但从整个美国社会来说,歧视现象还是时有发生。作为中国驻美国的外交官,我碰到过的白人歧视亚裔人的情况有好几次。但是,我没想到,这种歧视还落到了自己头上。
一天下午,我驾驶挂着外交牌照的小轿车回办公室。当时正是下班时间,路上车很多。我刚刚开过两个路口,遇上红灯,前面一辆警车停下来,我也开过去和警车并排停在红绿灯下。警车里的警察从车窗里示意我靠边停下检查证件。大概怀疑我是偷渡者,因为当时美国报纸、电视正在连篇累牍地报道亚洲的偷渡潮,我心里想。我停下车,解开安全带,掏出了美国国务院给外交使团颁发的机动车驾驶执照,交给了年纪五十岁左右留着花白短胡须的警察。他瞄了一眼驾照,因为与普通驾照不一样,他不认识,就态度蛮横地说:“这个驾照是无效的,你必须给我伊州驾照。”我解释说:“我是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的外交官,这个驾照是美国国务院发的,是有效驾照。”他掏出眼镜戴上又反复看了几遍,见驾照没有问题,有点儿下不来台,想了一下没好气地说:“你刚才超速了。”我申辩说:“我没超速。”他马上大发其火,说:“我要给你开罚单!你现在必须跟我去警察局!”说完便把我的驾照装进他的口袋。一般的来说,美国警察随身都带有罚单,用不着去警察局开,这显然是在刁难。我见他火气很大,又没收了我的驾照,为了避免在繁忙的路口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就跟他到了警察局。
进门后他对警察局长说:“这家伙说他拿的是外交驾照,我想我们不能承认这种驾照。”说完开始写罚单,开完超速罚单后,又毫无根据地开了一个没系安全带的罚单。我要求给我看证明超速的雷达探测数据。在美国,警察处理超速时都应向当事人出示雷达测速的记录。他没有,无法让我或警察局的任何人看。他把我的驾照和两张罚单交给一个女警察,对我说:“你的案子由她处理。”说完便溜了。女警察让我交清罚款,我说:“我根本没有超速,罚单开得没有道理。”女警察公事公办地说:“如果有争议,就上法庭解决。”边说边填了一个上法庭的通知书让我签字,我生气地说:“我是外交官,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定,我不应该去法院。而且刚才那位警察明知道我是外交人员,把我带到警察局来也是违反了国际公约的。”
我这么一说,引起了警察局的重视,警察局长指示助理局长核实我的外交身份。我出示了随身携带的证件,助理局长又从一本工作指南性质的大厚书上查到了外交领团人员享受豁免的有关规定。局长和助理局长商量了一会儿,把我请进局长办公室,局长请我坐下,对我说:“今天发生的事情完全是个误会,你的驾照是有效的,那个警察把你带到这里是完全错误的,而且我们对上下班高峰时间在闹市区超速的说法也表示怀疑。我们就今天的事情正式向你道歉。”他告诉我处理这件事有两种办法:第一,通过正式渠道投诉这个警察的违法行为;第二,息事宁人,大事化小。他说,我们不希望你选第一种办法,因为那样做不仅会影响两国现有的良好关系,而且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经常会有人找你反复调查和核实有关情况,对你个人会造成很多不便。我们希望今天的事情尽快了结,这两张罚单是在我们警察局开的,就由我们处理好了。当然我们会向那个警察的上级反映,会批评他,不过是悄悄地进行。另外也请你不要向其他人提起此事,就像这件事情根本没有发生一样。
这时我觉得警察局长已代表警方认错,我也不是要跟那个警察过不去,只是为了中国人的尊严,教训一下少数有“白人至上”思想的美国人。目的既然已经达到了,就表示同意接受他们建议的第二方案。我离开警察局时他们对我积极合作解决问题的态度表示感谢,两位局长一直把我送到大门口。
据我在美国生活的所见所闻,美国社会虽然自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许多表面性的种族歧视有了改进,但是白人社会的优越感是根深蒂固的。随着近几年移民的大量涌入,除白人和黑人的矛盾以外,白人与其他有色人种之间,以及黑人与其他有色人种尤其是黄种人之间的矛盾也时有所闻。美国经常标榜自己是一个移民国家,以此来显示它的平等。实际上,要实现真正的种族平等,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感悟金宇中
王子言
对于许多人来讲,金宇中还是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工商企业界的东西方社会名流,无一不知这位世界性大企业——韩国大宇集团的创始人和最高经营者。
不久前,我应邀参加大宇重工业烟台有限公司的竣工典礼,有幸见到了金宇中先生。当时,他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在摄像机前乐呵呵地冲我摆手。他已年逾七旬,中等个儿,满头银发,一脸的真诚和热情。当电视台记者刚刚放下“麦克”,我们几乎同时说出了“Hello(你好)”,然后,我们又几乎同时笑了。“欢迎到中国来,金先生,”我用英语诚挚地说。
金宇中先生向我介绍了他创业至今的一些亲身经历。1960年,金宇中先生在延世大学商业经济学院经济系毕业后,进入汉城实业公司,而后创建了大宇实业公司。艰难贫穷的学生时代激发了他年轻心灵中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理想。工作后,他比其他人更努力。他的公司起初设在一座破旧房屋的角落里,只有五个合作伙伴,仅仅500万韩元资金,每月还需交纳为数不少的房租。然而,金宇中先生的心中有着指示他人生之舟前进的远大理想:一定要通过他的事业和企业活动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十多年过去了,大宇创造了很多世界之最:大宇造船厂的船坞、釜山缝制厂的规模、纺织品的销售额等等。目前,大宇集团拥有员工十几万人,企业遍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固定资产九十多亿美金,在世界排名第五十三位,令世人对整个朝鲜半岛都刮目相看。
在金宇中先生热烈的语气里所展现的智慧锋芒和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没有遮掩住他喜欢忧虑、倾向深沉的抒情方式。我感到金宇中先生是个格外苛求自己的人,对他的事业,对他的人生,对他的情感。他觉得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只要不灰心丧志,只要尽力去做。他认为一个富有者——其富有程度与他抱负的大小成正比。
金宇中先生目前的愿望是用尽短的时间制造出世界第一流高质量的产品,如同“派克”钢笔,“尼康”照相机。“一个伟大的人,一生都不会贪图安逸,浑浑噩噩,磨灭理想,浪费早晨,特别是在年轻时代。”金宇中先生意味深长地告诉我。
“我们珍惜时间,但不珍惜汗水和努力。”这是大宇的企业精神,也是金宇中先生的座右铭。他时常因时间仓促而在车里刮脸,吃早餐。为了节约时间,他尽可能在海外旅行中乘坐夜航班机,在飞机里读书,审阅报告。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个木质枕头。珍惜时间,充分且有效地利用时间,缩短了“大宇集团”成长的历程。
“我们浪费人生,人生才显得短暂。一个糊涂的管理者会很快挥霍掉一笔巨大的财产,而一个财产不多的管理者却能使之细水长流,甚至会想方设法增加财产。我们的人生同出一理……”听着金宇中先生那富有哲理的精辟言辞,我忘了自己面对的这位银发长者是大富翁,是跨国公司的最高经营者。他饱经风霜,大业成就,却又那么谦虚谨慎。
金宇中先生是一个极富人情味,极重情感的人。迢迢的人生旅途中,他曾给过许多人绵绵不绝的温暖,包括他的师长、他的同事、他的朋友,甚至从未谋面的陌生人。1978年,他捐献了50亿韩元个人财产,建立大宇文化财团;1979年,在四个偏僻乡村和岛屿建立大宇医院等慈善事业;1980年,宣布将200亿韩元个人财产还归社会……
几十分钟飞快地过去了,我向这位初次相识却给了我许多启迪的长者握手道别。“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金宇中先生的谆谆教诲和充满人格魅力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思维的底片上。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城市农业前景广阔
张晓明
目前全世界约有8亿人在城市或城郊从事农业生产,即近1/3的人在城市里种粮种菜或饲养禽畜,供自己消费或者作为一个收入来源。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及食品的不足,这种城市农业的作用越来越大。
据估计,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达到20亿,而且其中有一半以上将生活在贫困中。用于食品的开支将占最贫困家庭总支出的90%。因而,城市农业已经成为未来的潮流。在联合国第二次住区大会上,专家们提出的一些报告令人激动兴奋,城市农业正在使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摆脱贫困,改善他们的营养和健康水平。世界各国的城市家庭中有25—75%利用空闲时间种植瓜果。这类家庭在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占68%,在莫桑比克的马普托占37%,斐济的苏瓦占40%,而俄罗斯的莫斯科占65%。在中国的18个大城市及其郊区,从事农业的人保障了城市居民蔬菜需要量的85%,肉类和家禽需要量的50%以上。美国出售的农产品和肉类中1/3以上是由位于近郊区的农场生产的。
一般来说,在居室的阳台上种花卉是城市农业最常见、最简单的一种。这种做法已在各城市得到了推广。不仅穷人种生菜和胡萝卜,富人也利用空闲时间种点花草蔬菜。如今的城市农业,主要是指在路旁、房顶和果园农场种植水果蔬菜,养殖家禽和家畜,在池塘、江河和水库种水生植物和养鱼以及在国有土地上种树木。在伦敦的克劳奇区,人们每天在下班之后都精心地为后院里的西红柿和黄瓜浇水;在墨西哥城,由雇来的街头流浪儿照看的羊只在两条车道之间的绿地上吃草。
城市农业网络的报告描述城市农业是“一种有竞争力的经济活动,是数以百万计的城市企业家的首选行业。”城市农业不仅能减少贫困,提高居民营养水平,而且能提供工作岗位。可是,大多数国家以及像世界银行之类的国际放款者对它估计不足,甚至忽视了它。伦敦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人类居住计划主任萨特思韦特说:“城市当局本应采取措施发展和扩大城市农业。”他指出,土地往往闲置着,等着工程开始施工,而实际上这些土地可以用来种植一季、两季甚至更多季的粮食蔬菜等作物。
城市农业对环境的贡献是巨大的。由于城市空闲土地越来越少,大片土地成了垃圾场,导致大气、土壤和水污染,限制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化。而城市农业可以阻止上述倾向的加剧。这种小规模的农场占地少,可以利用废水和生活垃圾,从而减轻垃圾处理的负担,使肮脏的空地变为青绿的田园。在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200多个废水处理中心每天可处理废水达80万立方米,用于农业灌溉。城市农业还能防止土地的退化和水土流失。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麦穗与玫瑰
张虎生
抵达索非亚的第三天,我们驱车赶赴距首都东南200公里处的马里查谷地,专程采访“巴尔干的庄稼汉”。脚下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对于来自遥远的中国“老记”来说既亲切又陌生。近两个钟点的旅程中,从夹峙高速公路的巴尔干群山流泻下来的绿色一直伴随着我们。然而,一过第二大城市普罗迪夫南行,陡然转换为另一道风景线:平展展的农田一望无垠,正在抽穗的玉米地和刚刚收割的麦田巧妙地组成一幅青黄相间的不规则棋盘,疏落的围有木栅的尖顶农舍在骄阳照射下显得格外静谧。车子在一幢临水塘的灰楼前停了下来,几位脸色黎黑、穿印花短衫的人迎了上来。
进入三楼陈设老旧的会客室,茶几上几盘黄里透红的鲜桃和酱紫色的野樱桃特别抢眼。三天来,始终在三十八九摄氏度高温下奔波忙碌,绝少有品尝水果的口福。心里纳闷这个久负“果园”盛名的国度何以吃不到瓜果,倒是在此工作多年、自称“老保”的老王和小陈闲聊中一语破的:前几年果树砍得太狠,物以稀为贵,竟至出现了有人到商店只买到一根香蕉的尴尬景象。左腿微跛的拉戈尔·卡尔卡内兹夫忙活着招呼大家落座,他是“马里查农业合作社”的社长。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出访前曾经看到不少关于保加利亚农村合作社组织已不复存在的消息。这顿时使敏感的我们采访兴味大增。
拉戈尔是个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66年他从高等农艺学校毕业后便回乡务农,当过生产队长、区长和社长。“那些年虽说并非田园牧歌式的,然而大伙儿日子过得不错。那些照片、奖状和麦穗就是见证。”他指着身后木柜里不经意摆放着的物件苦涩地笑笑。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疾风骤雨席卷东欧大地时,这位矮壮敦实、蓄着浓密小胡的庄稼汉一下子成了一头“雄狮”,领着社员同警察对峙了两个月。面对农业合作社纷纷解体、土地财产归还原主的汹涌浪潮,他联络36个庄稼汉于1992年6月20日发起成立了“马里查合作社”,当时响应者达1000多人。“各国国情不同,选择怎样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各国人民自己的权利。我们国家地多人少,农业条件好,庄稼人有集体耕作的传统,只能走集体化、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的道路。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知识给了我力量。”他平静地解释他当时的动因。这件事自然成为远近注目的新闻。时隔一年,官方终于承认合作社存在的合法性,并规定了缴纳税收的比例。拉戈尔历历如数家珍似地说:合作社现有2035名社员,拥有4300公顷耕地,50台拖拉机和6部联合收割机,主要种植小麦、水稻、果木和蔬菜。由于农资涨价,投入不足,水稻和小麦每公顷的产量分别为5吨和3吨,远远低于以往水平。说到这里,他走到身后木柜前取出一束金黄色的麦穗,深情地说:“这是80年代获全国丰收奖时的圆粒麦穗,我珍藏了下来,送给你们作为纪念吧。”那籽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寄寓着巴尔干庄稼汉多么殷切的期盼。
走出灰色大楼,一直作陪的托多尔·阿塔纳索夫副区长不无自豪地说:“拉戈尔干得好,全区恢复的合作社现有14个,粮食产量占本地的八成。全国重建的合作社已近3000个。拉戈尔还是全国农业合作社联合会的领导成员。”他领我们穿过恬静的村庄,不时可见留着残根的片片果林、野草蔓生的撂荒耕地。身材魁梧的托多尔望着我们摇摇头,无奈地摊开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一行人默默地走着,不知他要带我们到哪里去。“能和你们相聚真高兴,我想请你们尝尝乡间饭菜。”不容回答,他已大步流星走出好远,径直跨进一个遍植花木的庭院。天井中央的人造石丘上水汩汩地向下流淌,“水龙头餐馆”由此得名。穹形凉棚上覆盖着几可乱真的黄绿两色的纸制叶片,铺着红白格桌布的长桌边坐着一位戴眼镜的人。托多尔介绍他是当地《社会报》的主编,后者立刻纠正报纸刚更名为《赞成与反对》,还递过一摞新近出版的报纸。主编翻找出一期《社会报》指给我们看,那是一篇报道中国改革开放近况的文章,标题很醒目:《中国——东方的曙光》。他扶扶眼镜兴奋地说:“读者如饥似渴地希望了解中国的情况,这一期加印了2000份,结果一售而光。”午餐丰盛、可口,破例地啃了大块久违了的西瓜。这时,半敞着前胸的托多尔举杯站起来,激动地说:“你们干得好,我们从中国人民身上看到了曙光。”接着,他送每人一枝精致的金属玫瑰花。审视着作为“玫瑰之乡”象征的艳丽红花,一股暖流在周身奔涌……
(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一角

  做客养蛇村
孙东民
赴河内采访,很想去农村看看。使馆文化处的老余说,越南革新开放后,农村变化不小,出现不少像纺织、建筑、雕刻等专业户、专业村。还有个养蛇村,以养蛇致富,何不去看一看?于是与老余结伴,约上越南友人吴女士前往。
养蛇村在嘉林县,离河内市不远。出河内,驱车向东北方向行驶约一小时即到嘉林县。下了公路,经当地人指点,七折八拐,到达一个村子,见不少农家门口都挂着牌子,画着蛇。不用说,这里就是养蛇村。
养蛇村名叫丽密,村子不大,但历史久远。此村与蛇结缘,来自一个传奇故事:相传在11世纪的越南李朝,此地有异蛇出没,民多受害。某日,当朝公主畅游天德河,有蛇妖在水中作怪,公主跌入河内,毒蛇缠身,生命垂危,幸遇一黄姓农民奋勇搭救,腰斩怪蛇,“帝女复生”。为答谢这位壮士,皇上赐给他13村土地,委任他做“城隍”管理该地。此后,村民兴起捕蛇习俗。越南实行革新开放后,捕蛇和养蛇就成了村民致富的门路。如今,丽密村200户人家,户户养蛇。
村内有一古建筑,叫丽密祠,供奉的正是黄壮士。祠前有两进牌坊,各有对联,一联是:“帝女复生还壮士芳名传李史,神威隆赫濯层楼胜景镇灵祠”;一联是:“妖怪尽平深洞鱼龙安四野,英灵不散故乡祠庙立千秋。”祠内也有不少用汉文写的颂词。历史上,越南人曾长期使用汉字,至今越语中有60%的词汇是来自汉语。看到这些对联,令人感到中越两国历史的渊源。
在吴女士的带领下,我们到一家养蛇户访问。这家主人叫丁家林,家院不大,水泥铺地,显得干净利落。院子一侧放着家具,另一侧是靠墙建起的蛇圈,圈内有二十多条蛇盘卧。主人取出一条眼镜蛇给我们表演,蛇头一会儿收缩,一会儿呈扁平状,甚是可怕。他说,他家养着三种蛇,包括无毒蛇,因为天气热,不好养,现在存养的不多。
丽密村很多养蛇户都开着家庭餐馆,菜肴自然是以蛇为主。临近中午,我们决定在他家就餐。丁家的餐馆其实就是他家客厅,客厅布置古朴,正中摆着青花瓷瓶,条屏上画的是刘关张桃园结义三国故事。这时,主人提来一条褐色的无毒蛇,白酒拭净,放血取胆,三下五除二就将一条蛇料理完毕。他把血和胆放入酒内,请我们品尝。丁家林说,他取的是动脉血,很干净,有营养;蛇性凉,夏天吃蛇酒不易中暑。不一会儿,端上来由他炒制的五道蛇菜,皆佐以香菜,味道很是鲜美。
丁家林全家四口人,妻子阮氏在家,女儿上初中,儿子上高中。越南农村仍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丁家林专事养蛇,质朴讷言;阮氏主持家务,性格开朗。丽密村人多地少,主要以养蛇为生,养的蛇大部分出口。丁家林说,他家的地不多,因没有工夫,让给别人种了。他家一年能养蛇300公斤。大体上每公斤卖40万越南盾。他家在村里还不是养蛇大户,据说有的户年养蛇上吨。如按1200盾等于1元人民币计算,收入相当可观。看来,养蛇村以蛇致富名不虚传,万元户、十万元户相当普遍。
丁家的餐馆以儿子林林的名字命名,这或许体现了丁家林对儿子的期待。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林林明年准备报考大学,志愿是搞商贸。问他将来是否继承父业养蛇,没等儿子答话,丁家林在一旁说,即使搞商贸,养蛇还可以作为他的第二职业。提起黄壮士的故事,阮氏如数家珍,她说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在这里处于最受尊崇的地位,至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村里都搞庙会,每月初一、十五村人都去团拜。黄壮士如地下有知,一定没有想到数百年后,他竟成了养蛇村的财神。
谈起中越关系,阮氏说,他们都知道中国的总理出席了越共八大。现在越中关系很好,越南从历史上就一直与中国交往,越语中的感谢叫“感恩”,越南也过春节,不少习俗与中国相似,她家里用的东西有许多来自中国,两台落地风扇也是中国产的。她指着盛菜的盘子说,越南现在与中国热心搞边贸,这些瓷盘都是通过边贸过来的。陪同我们的吴女士接着说,胡志明主席说过:“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我们怎能不与中国世代友好呢?”
吃完饭,我们与丁家告别。这时,我们的车子被擦得干干净净,一家人等在门口,热情送我们离去。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蒙特卡洛鸟瞰
摩纳哥公国的蒙特卡洛风景秀丽,位于首都摩纳哥之北,建于阿尔卑斯山脉突出地中海的悬崖上。这里是世界闻名的赌博之城。居民只有1万人,但每天报纸销量可达100万份,因为报纸上都印有可能得奖的号码。买者目的不在读报,而是为了得奖。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罗马尼亚吉普赛人尤利安·勒杜列库和妻子韦罗列亚娜在锡比乌为自己加冕为吉普赛王和王后。尤利安的王冠用590克真金制成,价值8.7万美元。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