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第四次全会闭幕
通过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具体产生办法
通过区旗区徽使用暂行办法等钱其琛致闭幕词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记者范丽青、方瑾)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今天下午在这里闭幕。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的具体产生办法》等文件。这标志着以组建推选委员会为龙头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全面组建工作已拉开序幕。
国务院副总理、筹委会主任委员钱其琛在闭幕词中指出,组建推选委员会是香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它标志着广大港人从此登上了当家做主的政治舞台,这是香港历史上港人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真正的民主参政。
钱其琛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的具体产生办法》获得通过,标志着以组建推选委员会为龙头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组建工作已拉开序幕,或者说,筹备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工作正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下一步筹委会工作的重点,就是按照这个办法来具体组建由400位香港永久性居民组成的推选委员会。
他说,这次会议之后,我们首先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尽快向广大港人介绍、宣传推选委员会的具体产生办法,让各界、各方面的人士都了解推选委员会组建工作的重大意义,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有关的组建工作。大家要群策群力,确保推选委员会在今年11月份顺利组成。在筹组推选委员会的过程中,有些事项还需要港英政府提供协助。我们希望英方在这方面能够信守诺言,以具体行动来表现他们合作的诚意。
他说,一百多年来,英国委任的香港总督有二十多个,但是,何曾有过咨询港人意见的事?更谈不到港人直接参与决定了。由港人自己组成一个机构来推举行政长官和选举产生立法机关,这在殖民统治下是不可想象的事。只有香港回归祖国之际,港人才获得了这种民主权利。有人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是什么“香港的民主的终结”。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说,恰恰相反,香港回归祖国以后,港人实行民主参政,这才是香港真正民主的开始。只有在香港回归祖国,成立特别行政区以后,香港才能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而筹组推选委员会则是实现“港人治港”的一个重要步骤。它为广大爱国爱港的港人在九七年前提供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参与机会。
钱其琛说,在推选委员会的组建方面,应当体现以爱国爱港的港人为主体的“港人治港”原则和为实现“港人治港”作准备的精神。邓小平同志很早就说过,“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未来香港特区政府的主要成分是爱国者,当然也要容纳别的人,还可以聘请外国人当顾问。什么叫爱国者?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只要具备这些条件,不管他们相信资本主义,还是相信封建主义,甚至相信奴隶主义,都是爱国者。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
钱其琛说,在推选委员会的组成方面贯彻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首先,要讲爱国爱港的标准,推选委员会必然是一个以爱国爱港人士为主的联合体。其次,推选委员会的成员理所当然地要拥护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拥护“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愿意履行全国人大和筹委会有关决定规定的推选委员会的两项职责。最后,推选委员会的成员应当尽可能广泛,包容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代表人物。香港社会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它容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这是香港成为国际贸易、金融等中心地位的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也是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的一个基本环境。因此,在组成推选委员会时,应当体现出香港作为国际性商业都市的特色,对那些为香港作出了贡献的非中国籍永久性居民表示欢迎。在香港还有一些人,他们赞成香港回归祖国,但在香港发展民主的道路和速度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只要拥护祖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希望香港平稳过渡和繁荣稳定,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基础,大家就应该而且可以坐在一起,共商港事,把香港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兼容并蓄,“求大同,存小异”。总之,大家都把基本法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一国两制”的事业就有了基本保证。我们就可以这样说,九七年以后的香港将会是一个更加充满生机活力的香港。
钱其琛说,我们期待并相信,香港各界人士将在香港迎接新时代的历史性时刻,在缔造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过程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从而把筹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工作推向前进。
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先逐项通过了推委会的具体产生办法和筹委会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的意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使用暂行办法等三份文件,通过了会议新闻公报,接着听取了庆祝活动小组召集人范徐丽泰关于庆委会筹组最新情况的汇报,听取了筹委会秘书长鲁平对筹委会近期工作安排的报告。
筹委会副主任委员王汉斌、安子介、霍英东、鲁平、周南、王英凡、李福善、董建华、梁振英和委员们出席了大会。
(附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图案。新华社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图案。 新华社发


第1版(要闻)
专栏:

  甘肃雨水集流工程获益
15万亩旱地小麦喜获丰收11万农民摆脱困境
本报兰州8月10日电记者安洋报道:眼下正值雨季,与南方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甘肃省从省委书记到普通农民都在忙着同一件事:千方百计集雨、蓄水,以备平时农业、人畜之用。山上修池,路旁挖坑,地头建塘,院里打窖,集雨灌溉。长期干旱缺水的甘肃省,走出了一条艰苦独特的集水路。
甘肃省83.6%的耕地集中在中东部的干旱地区,地表及地下水的贫乏使3787万亩耕地无以灌溉,120万人饮水困难;同时降水分布参差不均,供需错位,只有20%的雨水被作物利用,其余蒸发流失,这对甘肃的粮食生产和农民的温饱问题形成严重制约。除在有条件的地域实施水利工程之外,如何因地制宜运用各种手段,将雨期的降水拦蓄储存起来,在作物急需水的关键时刻进行补灌,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和追求。
干旱生态研究者和水利工作者走在集雨、蓄水的前列。五年中,他们在八个地区与农民一道群策群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渭县的景木岔社是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农民把山顶的公路改做集流场,在路旁开挖衬砌集水渠1400米,修建2座高位水池和6座大涝池,通过自然落差自灌,实现节灌面积275亩,亩产粮食480公斤、蔬菜3400公斤,彻底解决了村民温饱问题。静宁县尹岔村3932亩耕地中,台地梯田占到2902亩,农民把大自然赐予的缓坡地变成了天然集水面,他们在大田边布开了“水窖阵”,每隔10米打一眼水窖,共建成直径3.2米、深5.3米的大型集流窖52眼,确保了全村人均半亩地膜玉米丰产田和半亩高产果园的用水。屯字塬上的北庄村,以居民区的胡同路面为集流场,打水窖130眼,既解决了人畜用水,又发展了庭院经济。许多地方还以蔬菜塑料大棚的棚面作为集流场,大棚周围挖蓄水沟引水至窖,所集雨水除满足棚内蔬菜用水外,还可滴灌大田作物。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广大农民的创造硕果累累,今年甘肃已有15万亩旱地实现集流灌溉,正在收割的小麦穗大粒饱。
今年甘肃省制定的“九五”计划中,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全面推广“121雨水集流工程”,即由政府资助,干旱地区农村每户建一个100平方米的雨水集流场,打蓄水窖两眼,发展庭院经济一亩。这项已实施了一年半的工程,已使千家万户的农民尝到了甜头,11万农民引水得福,摆脱困境。今年甘肃的夏粮可望超过40亿公斤,是历史上少有的丰收年。


第1版(要闻)
专栏:经济形势分析

  喜喜忧忧说财政
——国家财政收支状况述评
本报记者李建兴
今年上半年,多品种、多期限的国债发行,增强了人们对国家财政形势的关注。时间已经过去7个多月,到底财政税收形势怎么样?
财政形势总的说是好的
据统计,1月份至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3002.86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43.7%,比去年同期增长17.7%。全国财政支出2901.69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38.8%,比去年同期增长15%。全国财政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101.17亿元。
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税收。据了解,上半年,全国工商税收累计完成2996.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增收548.3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9.7%。
从上述数字不难看出,上半年的财政税收形势总的说是好的,国家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财政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支出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财税改革正在逐步深化
财政形势较好不仅体现在所列数字当中,还体现在深化财税改革、加强财税管理、整顿财税秩序等许多方面,财政部部长兼国家税务总局局长刘仲藜这样对记者说。
深化和完善财税体制改革。调整了部分税收政策。从今年4月1日起,关税税率的总水平下调。同时,在继续严格审核退税和严厉打击骗税的前提下,加快了退税进度。从7月1日起加工贸易进口料件保证金台帐监管制度在全国普遍推开。进一步完善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中央财政对地方开始实行了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
加强和改进财税管理。强化了各项收入征管工作。严格了财政支出管理。上半年,各级财政部门继续贯彻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从紧控制财政支出。同时,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保证了重点支出的资金需要。农业投入有较多增加,欠发工资的现象大为缓解。
整顿财税秩序。各级财政部门先后开展了对外商投资企业缴纳所得税情况的核查;组织检查了卷烟、酿酒、石化三行业增值税、消费税缴纳情况,发现和纠正了部分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同时,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全面开展了清理检查预算外资金工作。
预算执行中存在四个问题
财政形势是好的,并不是说不存在什么问题。深入分析上半年的财税形势,可以看出,预算执行中有四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
收入增幅明显回落。1月份至6月份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比一季度下降近十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仅比上年同期增长6.2%,企业所得税为负增长52.7%。
支出压力很大。上半年全国财政支出的增幅为15%,虽然没有超过收入增幅,但已经超过预算五个百分点。下半年粮食价格调整等改革措施的出台,以及部分地区发生的较严重自然灾害,还将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
企业欠税现象依然严重。今年以来,欠税一直居高不下。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二季度末企业欠缴工商税收313亿元,比年初增加1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4.8%。
企业效益下降趋势尚未得到遏制,这将制约财政收入的增长后劲。
增收节支实现今年预算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财政形势喜中有忧,要实现今年的国家预算,还需要做许多艰苦的工作。积极支持经济发展是当务之急。应帮助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应努力增加农业投入,重点支持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
既要把该收的税收上来,又要打击一切偷税骗税活动。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卢仁法在谈到如何完成全年税收任务时这样对记者说。他说,税收征管中要重点抓好消费税、增值税的征收入库,任何地区、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决定减税、免税和缓征税。还有就是从严从紧控制支出,严格整顿财经秩序,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保护财政资金安全等都是保证国家预算顺利执行的良策。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华第一舰
——记海军112新型导弹驱逐舰
新华社记者黄彩虹本报记者郭嘉新华社通讯员许森
“八一”前夕,一艘悬挂中国海军军旗的新型导弹驱逐舰昂首驶进海参崴军港,开始它首次对俄罗斯的友好访问。当它一靠海参崴码头,那威武壮观的舰容,即刻引起人们的关注。
它,就是被誉为“中华第一舰”的海军112号新型导弹驱逐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短短两年中,先后两次登舰视察,并为这艘战舰的官兵题词:“做驾驭新型战舰的开拓者”。
短短两年间,这艘战舰已安全航行近2万海里,创造了人民海军舰船年度远航时间最长、跨越海域最广、执行任务最多的纪录,连续两年被海军表彰为正规化管理和新装备集训先进集体。
做一流舰员:从水兵走向专家
112舰作为人民海军新型导弹驱逐舰,集中了全国十几个省市上百个厂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国外先进技术数百项,是我国目前战术技术性能先进、高新技术密集的“第一舰”。
当数百名海军官兵作为精兵强将抽调到这艘现代化战舰的时候,立即奔赴全国全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习深造,开始由水兵向专家的跨越。
面对大量外文资料,全舰官兵开展了学习外语的攻关战。副机电长杜长余,自告奋勇地担任了英语教员,甲板上办起“外语角”,开办“每日外语”,规定战士每天必须强记5到10个英语单词,一年下来每人都掌握了1000多个英语单词和一些简单的句型,有10多位官兵还能与外宾进行交谈。所有军事干部都掌握了外语,有的掌握了两门。
在攻克技术难关中,50多名机电部门的官兵来到武汉海军工程学院时,联名立下“军令状”:“要掌握一流技术,做一流舰员!”他们把自己逼上了求知拚搏的格斗场。7月的武汉热似火炉,官兵们冒着酷暑潜心钻研,白天上课学原理,晚上操作模拟器,有的战士中暑晕倒了,手里还紧紧拿着课本。每人做的笔记和默写的工作原理图足足有2尺多厚。所有官兵在教授们严格而挑剔的考核后,全部拿到了合格证书。
昔日普通的水兵如今变成了学者专家。全体舰员都获得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合格证书,每名士兵都成为本部门、本岗位、本专业的“小专家”、“技术能手”。舰上每个战位都有一两个被舰队评选的“精武标兵”。
驾一流战舰:从试验场走向演习场
去年9月4日,正在某海上试验场进行新装备试航的112舰接到命令:出海参加演习!
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海上实兵实弹演习。112舰下水服役第二年就参加这样的演习,并担任驱逐舰编队的“旗舰”。舰长吴洪乐深感肩上责任重大:这不仅是对新型战舰新装备的第一次实际检验,也是全舰官兵第一次经受“现代海战”的考验。
112舰刚到演习海域,大海的风暴,以它特有的凶猛和威势,挟裹着巨浪,呼啸着向战舰扑来。奔涌的浪涛飞掠甲板,在十几米高的炮塔上撞得粉碎,发出闷雷般的巨响。舰长吴洪乐,全神贯注地端坐在指挥台上,目不转睛注视着瞬息万变的演习态势,迅捷地向各部门下达各种指令。在各舱室接受并执行指令的官兵,头戴耳机,眼盯屏幕,手按键盘,在密封的战舰上驾驭着惊心动魄的“海上激战”:一时间,导弹腾空,火炮轰鸣,鱼雷逐浪,同时向空中、海面和水下目标发起猛烈的攻击。
舰舰导弹枚枚直接命中目标!舰空导弹发发直接击毁“敌机”!
荧光屏传来导演部信息,海上演习圆满结束,祝贺112舰首次参加海上演习大获全胜。
此后不久,112舰又参加了东南海域诸兵种联合作战实兵实弹演习。一个个高难度课题的演练,展示出112舰官兵良好的军事素质。三十多次海上实际使用武器,无论是火炮射击,还是导弹齐射;无论是鱼雷出击,还是深弹投放;无论是对空中目标,还是对海上目标、水下目标,全部首发命中,显示了舰员的良好素质和装备现代化水平。
创一流业绩:从高技术到高素质
盛夏,军舰热气逼人,官兵们列队在滚烫的甲板上,昂首挺立,迎接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上百名将军参观。
突然,天气骤变,暴雨倾盆。站立在甲板上的官兵在暴雨中纹丝不动。治军严明的将军们从水兵舱室、机舱、伙房餐厅、炮位、驾驶室到作战指挥中心,认真地观看了一遍。临别,将军们激动地留下了满意的赞语:“军容舰容严整,官兵素质高,无愧于海军第一流军舰!”
“驾一流战舰,创一流业绩,需要一流的觉悟,一流的素质”。这是舰政委夏克伟给全舰官兵提出的口号。这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提出,把掌握高技术与造就高素质结合起来,从增强全舰官兵开拓进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确立以“忠诚勇敢”和“开拓进取”为核心内容的舰魂和舰风。官兵们的日常工作,一日生活,包括检测装备、值更值日,甚至像洗漱、保持室内卫生、上厕所等极小的细节,都一一作了具体规定。全舰人人、事事、处处都朝着掌握高技术,造就高素质这一目标迈进。
(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谁是“有关部门”?
金学权
我们经常在各种会议和报刊中听到和看到“有关部门”四个字。乍听乍看似乎并无歧义,但细琢磨不是那么回事。实际上这个“有关部门”是很难找的部门。之所以如此,除了讲话的、行文的习惯外,恐怕还另有原因。比如有些领导对群众上访或反映的问题,怕给自己找麻烦,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大笔一挥,“请有关部门处理”,实际上是推卸责任。
读报纸上的文章,有时也看到这样的话:“有关部门……”谁是有关部门?颇费猜想。能不能说得更明确更具体些?这并不是笔者挑剔,也不是撰文者故意与读者为难,而是这个“有关部门”的说法的确令人费解。我认为,无论讲话还是写文章,都应该为读者、为群众着想,少一点官腔,多一份责任心,凡可以公之于众的事,还是把“有关部门”明朗化为好,不要让老百姓为找这个“有关部门”再为难。


第1版(要闻)
专栏:

辽宁沈阳市年产淡水鱼六万多吨,不仅自给有余,而且有一半销往黑龙江、吉林等省,现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淡水鱼生产基地。
新华社记者 郑永吉摄


返回顶部